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农田水热通量动态与能量闭合分析 被引量:62
1
作者 李祎君 许振柱 +2 位作者 王云龙 周莉 周广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2-1144,共13页
基于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玉米农田涡度相关系统近2年的水热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玉米农田水热通量的日际、年际变化特征及其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玉米农田水热通量日变化与年变化均呈单峰型二次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3∶0... 基于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玉米农田涡度相关系统近2年的水热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玉米农田水热通量的日际、年际变化特征及其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玉米农田水热通量日变化与年变化均呈单峰型二次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13∶00左右,与净辐射的日变化、年变化同步,潜热通量最大可达到655w.m-2(出现在2004年7月8日13∶00),显热通量最大值大约为369w.m-2(出现在2004年5月31日13∶00)。2)玉米农田水热通量强度与局地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显热通量与大气压的年变化呈负相关,潜热通量与气温年变化呈正相关。水热通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对降水的反应较敏感。其中,潜热通量(LE)不仅与降水的强度有关,而且随着降水的季节分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响应,即使同样量级的降水在夜间与白天对LE的影响也是不同的。3)玉米农田通量观测呈现能量不闭合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未包含0~5cm土壤热储量与冠层热储量,造成大约15.5%的能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农田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日变化 年变化
下载PDF
地表水热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2
作者 孙睿 刘昌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34-438,共5页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表水热通量观测研究的进展及 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植被 大气传输模型(SVAT) :单层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 .遥感手段常用于监测大面积地表水热通量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现已建立了许多遥感模型以估算水热通量 ...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表水热通量观测研究的进展及 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植被 大气传输模型(SVAT) :单层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 .遥感手段常用于监测大面积地表水热通量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现已建立了许多遥感模型以估算水热通量 (如简化模型、单层模型、附加阻抗模型、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和二源阻抗模型等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 显热通量 潜热通量 蒸散
下载PDF
应用涡度相关技术监测地表蒸发蒸腾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3
作者 李思恩 康绍忠 +3 位作者 朱治林 杜太生 佟玲 李伏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720-2726,共7页
准确测定地表蒸发蒸腾量对于研究土壤-作物-大气系统内水循环及水资源优化管理等意义重大。测量蒸发蒸腾量的方法较多,但涡度相关法被公认为标准方法。本文简要回顾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原理,概述了其优缺点,着重总结了耗水... 准确测定地表蒸发蒸腾量对于研究土壤-作物-大气系统内水循环及水资源优化管理等意义重大。测量蒸发蒸腾量的方法较多,但涡度相关法被公认为标准方法。本文简要回顾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原理,概述了其优缺点,着重总结了耗水监测方面的重要成果,并从观测系统升级﹑方法改进及数据的空间拓展等方面探讨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蒸发蒸腾量 通量 环境响应机理 尺度
下载PDF
应用涡动相关法计算水热、CO_2通量的国内外进展概况 被引量:31
4
作者 沈艳 刘允芬 王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9-566,共8页
目前涡动相关法被认为是国内外测定CO2、水热通量的最可靠方法。国外应用此方法解决了均匀下垫面假设下森林和农田等生态系统的CO2、水热通量的计算问题,目前致力于非理想下垫面(真实地形)的CO2、水热通量的计算。而国内应用涡动相关技... 目前涡动相关法被认为是国内外测定CO2、水热通量的最可靠方法。国外应用此方法解决了均匀下垫面假设下森林和农田等生态系统的CO2、水热通量的计算问题,目前致力于非理想下垫面(真实地形)的CO2、水热通量的计算。而国内应用涡动相关技术起步较晚,用此方法测定水热通量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测定CO2通量还处于资料收集阶段。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环境外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要求精确查明我国CO2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动力学机制,这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并提出了应用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指出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法 CO2通量 显热通量 潜热通量
下载PDF
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汪宏宇 周广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4期18-24,共7页
针对2004年5月26日-2005年10月15日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2005年芦苇湿地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t,伽膏,日平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为2464kJ/秆和38... 针对2004年5月26日-2005年10月15日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2005年芦苇湿地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t,伽膏,日平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为2464kJ/秆和3880kJ/m^2。2004年和2005年6~9月的日累积值波文比平均值均为0.15。芦苇湿地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动态呈单峰单谷型变化,极值出现在中午前后,夜间线形平直。芦苇生长季白天通量绝对值远较夜间大,白天碳吸收,夜间碳排放。CO2浓度年平均日变化曲线亦为单谷单峰型,夜间浓度较高且逐渐升高,直到日出前达到峰值;日出后急剧下降,傍晚又开始逐渐增加。芦苇湿地感热通量昼正夜负,潜热通量与林地不同,全天为正。各通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吣通量日变化不明显,趋近于零;感热通量总体向上输送,春季数值较大,生长季数值较小;潜热通量冬季最小,接近0,春季开始显著增加,生长季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芦苇 涡动相关 碳通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波文比
下载PDF
一次沙尘暴过程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数值诊断 被引量:34
6
作者 孙军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8-494,共7页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改进的PSU/NCAR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 ,对 1995年 5月 16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个例进行了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沙尘...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改进的PSU/NCAR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 ,对 1995年 5月 16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个例进行了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沙尘暴过程是冷锋在移至我国西北地区时产生的一种强烈锋生过程 ;地表感热通量明显大于地表潜热通量 ;有无地面热通量对比试验表明 ,热力因子在沙尘暴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锋生 强风 沙源 热力不稳定 数值模拟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绿地水、热与CO_2通量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修信 朱启疆 +5 位作者 陈声海 孙睿 杨胜天 胡玉梅 刘馨 高凤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32-3239,共8页
水、热和CO2通量是评价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北京海淀公园中部和边缘架设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和定量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影响下的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所获得的净辐射在植被生长季节大部分用于植被的蒸散作用,潜热... 水、热和CO2通量是评价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北京海淀公园中部和边缘架设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和定量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影响下的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所获得的净辐射在植被生长季节大部分用于植被的蒸散作用,潜热大于显热;而在植被非生长季节大部分用于显热,潜热数值非常小。晴天显热与潜热的比值在春季随着植被枝叶的生长逐渐减少,到夏季达到最小值约1/3,在秋季随着植被叶片枯黄逐渐变大,冬季达到数倍。公园绿地能量平衡率在52%~83%,普遍存在能量不平衡。公园中部的潜热观测值大于公园边缘,而显热小于公园边缘;公园中部CO2通量日均值为负,公园绿地是CO2汇。公园绿地在植被生长季节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吸收CO2等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CO2通量 能量平衡
下载PDF
东北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吴家兵 关德新 +3 位作者 赵晓松 韩士杰 金昌杰 于贵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20-2526,共7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结合小气候观测,对东北阔叶红松林的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全年获得的辐射能量为2.3×109J/m2,平均净辐射(Rn)强度为72.1 W/m2,12月最小,平均为5.8W/m2,6月最大,平均为127 W/m2。除了受太阳高度角... 采用涡度相关法,结合小气候观测,对东北阔叶红松林的能量平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全年获得的辐射能量为2.3×109J/m2,平均净辐射(Rn)强度为72.1 W/m2,12月最小,平均为5.8W/m2,6月最大,平均为127 W/m2。除了受太阳高度角的支配,Rn对中小尺度天气变化响应显著。非生长季,森林主要能量支出项为感热通量(H),约占Rn的72%,H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生长季,主要能量支出项为潜热通量(LE),约占Rn的60%,LE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全年因蒸散消耗的能量为1.2×109J/m2,占净辐射的52%,森林蒸散的水量为493mm,占降水量的88%。波文比β近似呈U字型变化,其值受森林物候变化影响显著,在非生长季平均值约为3.0,生长季为0.5左右。土壤热通量(G)在非生长季表现为能量平衡方程的收入项,约占有效能量的5.0%;生长季表现为支出项,约占有效能量的4.0%,其变化过程与土壤温度梯度及叶面积指数密切相关。长白山通量观测站能量平衡收支闭合度为86%,不闭合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能量平衡 阔叶红松林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旱季能量平衡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旭 尹光彩 +3 位作者 周国逸 闫俊华 SUN Ge 王春林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5-210,共6页
运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法开路系统、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及土壤热通量板等设施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旱季(2003/1/9-2003/1/23)的能量分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平均净辐射通量(Netradiation,Rn)为53.14Wm-2,与下行短波辐射具... 运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法开路系统、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及土壤热通量板等设施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旱季(2003/1/9-2003/1/23)的能量分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平均净辐射通量(Netradiation,Rn)为53.14Wm-2,与下行短波辐射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林冠上层EC法潜热通量(Latentheat,LE)、显热通量(Sensibleheat,Hs)实测平均值分别为57.18Wm-2、43.40Wm-2,林冠下层分别为12.61Wm-2、7.61Wm-2。白昼EC法所测得的LE和Hs数据与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owenratioandenergybalance,BREB)计算出的数据相比,略偏低,而夜间及凌晨数据差异较大。土壤热通量日变化曲线呈“S”形,平均土壤热通量为-1.50Wm-2,表面土壤总热通量(Gt)仅为5cm处土壤热通量的84.0%,可见表层土壤尽管很薄,但其热储量不能忽略。将LE、Hs之和与可供能量(Rn-Gt)进行闭合,回归直线斜率为0.9128,相关系数达0.8517,与许多研究结果的60%-90%的区间相符,这说明鼎湖山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数据是非常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针阔混交林 平衡研究 旱季 土壤热通量 季风常绿阔叶林 气象观测系统 净辐射通量 能量平衡法 ratio 日变化曲线 涡度相关法 变化趋势 短波辐射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表层土壤 直线斜率 相关系数 研究结果 观测数据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通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被引量:29
10
作者 闫巍 张宪洲 +3 位作者 石培礼 杨振林 何永涛 徐玲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6-767,共12页
以涡度相关技术为基础,研究了青藏高原当雄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03—2005年共3个生长季的潜热通量L(E)、CO2通量F(c)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地区2004和2005年的太阳总辐射最高值可分别达到1563和1640Wm/2,瞬时净... 以涡度相关技术为基础,研究了青藏高原当雄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03—2005年共3个生长季的潜热通量L(E)、CO2通量F(c)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地区2004和2005年的太阳总辐射最高值可分别达到1563和1640Wm/2,瞬时净辐射最高值分别为896和925Wm/2,瞬时潜热通量最高值分别为592和597Wm/2。净辐射能量的转化形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6—8月份,净辐射能量多用于潜热蒸发,5月和10月净辐射则多用于显热交换。就2004年5—10月份所选6个代表性晴天来说,LE占Rn的比例分别为0.355%、0.916%、0.738%、0.818%、0.609%、0.456%。②该地区的LE从早上8:30左右开始增加,在下午15:00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下降;CO2通量从早上8:00左右通过零值开始上升,在10:30左右达到峰值后下降;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特征是日出后迅速增加或直接达到全天的最高值,其后在一天内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和2005年生长季的CO2吸收峰值都刚接近-0.3mgCO2.m-2.s-1F(c为负值时表示碳吸收),水分利用效率瞬时最大值接近8gCO2k/gH2O。③2004年当雄高寒生态系统白天CO2通量平均值从6月份初就开始表现为净碳吸收,而2005年在6月下旬才表现为碳吸收F(c为负值),但两者均在10月初就表现为碳排放F(c为正值);2004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平均值从6月初通过零点开始上升,在7月中下旬左右达到最大值。相比之下,2005年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平均值在6月底通过零点开始上升。另外,2004年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总体水平上要高于2003年和2005年。就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平均值而言,2003年和2005年的最大值分别为2.0gCO2k/gH2O和2.7gCO2k/gH2O,而2004年可以达到3.2gCO2k/gH2O。④当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2004年和2005年生长季(5月1日到10月31日)净CO2吸收量分别为0.257kgCO2.m-2和0.153kgCO2.m-2;2004年和2005年整个生长季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0.496gCO2k/gH2O和0.365gCO2k/gH2O,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CO2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柽柳林地蒸散量及能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司建华 冯起 +1 位作者 席海洋 常宗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7-522,共6页
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极端干旱区柽柳林地的蒸散量及能量通量进行了连续的测定和估算,并对柽柳林地蒸散特点和能量平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柽柳林地的日平均蒸散量为1.6 mm/d,整个生长季的蒸散量为248.2 mm,蒸散量的季节变... 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极端干旱区柽柳林地的蒸散量及能量通量进行了连续的测定和估算,并对柽柳林地蒸散特点和能量平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柽柳林地的日平均蒸散量为1.6 mm/d,整个生长季的蒸散量为248.2 mm,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系数为47%±3%。柽柳林地蒸散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柽柳林地蒸散量受气象因子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极端干旱区,感热通量消耗了绝大多数的能量,潜热通量在整个生长季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夜间,土壤储存的能量是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而白天土壤是能量的主要汇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感热 潜热 土壤热通量 柽柳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地层湍流热通量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艾力.买买提明 何清 +4 位作者 高志球 阿吉古丽.沙依提 霍文 刘新春 梁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48-954,共7页
利用2007年8月3日至10月31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取得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比较了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法和空气动力学法计算得到的湍流热通量,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波文比法... 利用2007年8月3日至10月31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取得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比较了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法和空气动力学法计算得到的湍流热通量,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波文比法、空气动力学和涡动相关法计算得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湍流热通量日变化特征是一致的,整个观测期间,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波文比法计算得出的湍流通量大于涡动相关法。它们的顺序分别为,波文比法计算得出的湍流热通量最大,空气动力学方法次之,涡动相关法最小;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量平衡各分量基本上以12:00时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净辐射日最高值324 W.m-2出现在当地时间11:30,最小值-85 W.m-2出现在当地时间18:30;土壤热通量在12:00左右达到日最高值143 W.m-2,而20:00时出现最小值-69 W.m-2;感热通量在13:30时左右达到最高值178 W.m-2,19:00时左右出现最小值-7 W.m-2;相对于上述3个能量平衡分量,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不太明显。每日12:30左右出现潜热通量的最大值43 W.m-2,06:00时出现日最低值-1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波文比法 空气动力学法 涡动相关法
下载PDF
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对“6.19”暴雨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瑛 肖安 +3 位作者 马力 王欢 马中元 周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0-1069,共10页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降水中心。在无陆面方案情况下,强降水中心的位置、范围、强度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另外地表径流预报量和降水趋势表现一致,由于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多余的降水分配给地表径流,这种剧增的地表径流也是洪水暴涨、水位上升的重要原因。在较湿的土壤状况下,由于净辐射增长,有利于产生厚度更小的边界层高度以及更大的地表向上潜热通量,这也是导致本次降水过程异常增幅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陆面过程 初始土壤湿度 潜热通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河灌区水热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雷慧闽 杨大文 +4 位作者 沈彦俊 宫崎真 鼎信次郎 冯宝清 刘新兵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1-804,813,共5页
为解决农田节水问题,进行了田间水热通量观测和水热耦合循环过程机制分析。观测系统主要包括:常规气象、辐射、涡度相关法观测系统以及土壤水分观测剖面。该系统能够连续和稳定地观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循环过程,涡度相关法... 为解决农田节水问题,进行了田间水热通量观测和水热耦合循环过程机制分析。观测系统主要包括:常规气象、辐射、涡度相关法观测系统以及土壤水分观测剖面。该系统能够连续和稳定地观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循环过程,涡度相关法观测数据具有与国际同类观测一致的精度。对2005年山东省位山引黄灌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内水热平衡的分析表明:当叶面积指数较大时潜热是农田能量消耗的主要方式;在冬小麦返青至收割期内作物耗水略小于供水,而在玉米生长期内供水远大于作物耗水,灌区供水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通量 能量平衡 水量平衡 涡度相关法 灌区 冬小麦 夏玉米
原文传递
海-气界面热通量算法的研究及在中国近海的应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褚健婷 陈锦年 许兰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1-487,共7页
对计算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Bulk算法的一些参数进行了改进。使用西沙实测资料、GSSTF2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后的算法,计算了中国近海地区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计算结果与西沙实测资料、长年代的GSSTF2资料和NCEP/NCAR... 对计算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的Bulk算法的一些参数进行了改进。使用西沙实测资料、GSSTF2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后的算法,计算了中国近海地区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计算结果与西沙实测资料、长年代的GSSTF2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验证,证明改进后的方法精度较高,基本可以保证湍流热通量的平均标准偏差在10W/m2左右,与多年的月平均做比较,相对偏差为25%左右;同时,不仅首次将计算热通量的空间尺度精确到0·1°×0·1°,而且基本模拟出了南海季风暴发期间热通量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近海热通量随季节、纬度和海岸地形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块体法 中国近海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特征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玉 康晓明 +4 位作者 郝彦宾 丁恺 王艳芬 崔骁勇 梅旭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400-4411,共12页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通量观测,对2009—2010年生长季芦苇湿地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感热通量(Hs)和潜热通量(LE)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芦苇湿地NEE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个CO...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通量观测,对2009—2010年生长季芦苇湿地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感热通量(Hs)和潜热通量(LE)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芦苇湿地NEE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个CO2吸收高峰,分别出现在11:00和16:00左右,其特点是在午间出现了碳交换通量的降低。CO2吸收的日最大值在两个生长季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分别出现在2009年7月(-0.30 mg CO2m-2s-1)和2010年6月(-0.37 mg CO2m-2s-1)。CO2排放的日最大值两个生长季均出现在9月,分别为0.19和0.25 mg CO2m-2s-1。Hs和LE的日动态均为单峰型,极值都出现在中午前后,生长季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以潜热为主,且在日尺度上,热通量和NEE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季节尺度上,芦苇湿地生长季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2009年生长季生态系统白天固定354.63 g CO2/m2,同时期夜间释放159.24 g CO2/m2,净CO2吸收量为-195.39 g CO2/m2。2009年整个生长季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为-651.13 g CO2/m2,生态系统呼吸(Re)为455.74 g CO2/m2,系统表现为碳汇。路径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PAR)显著影响NEE的日动态(R2=0.46—0.84),而NEE的季节动态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降水和PAR的影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湿地 涡度相关 碳通量 显热通量 潜热通量 降水量
下载PDF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大气通量交换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娟 周广胜 +1 位作者 王云龙 王玉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3-538,共6页
基于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和小气候梯度系统观测资料,对研究区碳通量和水热通量的日、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的碳通量日动态呈U型曲线,即日出前释放CO2,日出后开始吸收CO2,正... 基于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涡动相关观测资料和小气候梯度系统观测资料,对研究区碳通量和水热通量的日、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的碳通量日动态呈U型曲线,即日出前释放CO2,日出后开始吸收CO2,正午前后达峰值,午后吸收CO2减弱,日落后重新转为释放CO2;9月白天CO2吸收最为强烈,8月次之,10月最低.克氏针茅草原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日动态均呈倒U型曲线,与碳通量日动态相反,即白天感热和潜热通量多为正值,夜间感热为负值,潜热接近于零;感热通量以5月最高,潜热通量以9月最高.冬季草地为弱碳源,CO2通量较小,夏季表现为明显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茅草原 碳通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日动态 季节动态 涡动相关法
下载PDF
WRF模式对黄土高原丘陵地形条件下夏季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腾蛟 张镭 +2 位作者 胡向军 赵世强 王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61-1271,共11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提供的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和MYJ方案),选取2009年7月27-29日作为夏季个例,对黄土高原丘陵地形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地表能量场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出黄土高原夏季...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提供的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和MYJ方案),选取2009年7月27-29日作为夏季个例,对黄土高原丘陵地形条件下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地表能量场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出黄土高原夏季边界层结构的日变化及近地面温度场、风场、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等要素的变化特征。WRF模式对温度的模拟最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95,对风速的模拟则较差,这与风场本身的随机多变性有很大的关系;WRF模式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以及NCEP提供的初始场土壤湿度与实际不符,是造成白天地表能量场模拟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流边界层最大高度可达到2 500m,夜间稳定边界层高度可达到700m左右。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表明,加入了非局地混合作用以及边界层顶夹卷作用的YSU方案能更好地模拟出对流边界层结构特征,而MYJ局地闭合方案则对稳定边界层的模拟表现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黄土高原 潜热通量 感热通量
下载PDF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能量物质交换的微气象方法估算 被引量:21
19
作者 朱治林 孙晓敏 +3 位作者 张仁华 唐新斋 苏红波 唐登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351-358,共8页
根据1998年5~8月和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进行微气象观侧的资料,作者分析了该地区能量平衡及其各分量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净辐射通量的转化形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6月份,净辐射能大部分用于感... 根据1998年5~8月和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进行微气象观侧的资料,作者分析了该地区能量平衡及其各分量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净辐射通量的转化形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6月份,净辐射能大部分用于感热交换,而后期则多用于潜热交换,5~8月份的日波文比值分别为1.26,1.42,0.41和0.20。(2)观测期间,波文比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早晚变化大不稳定,而白天则相对稳定。(3)用涡度相关方法观测的感热和潜热通量之和与同期的净辐射相比较,前者的结果偏小15%左右,两种方法观测到的潜热通量的差异达平均35%左右。(4)半干旱草原CO2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在生长旺期,白天CO2通量强度可达到1.5mgs-1m-2以上,但在生长后期,1998年和1999年8月份的白天CO2通量强度分别为0.38mgs-1m-2和02mgs-1m-2左右;其差异与草地土壤水分和植物长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能量物质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CO2通量 微气象方法 半干旱草原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对兰州地区气象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何建军 余晔 +2 位作者 陈晋北 刘娜 赵素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11-1621,共11页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耦合Noah陆面过程模式,模拟了兰州地区冬季气象场,并用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利用2006年中分辨率成像分光辐射计(MODIS)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替换模式默认...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耦合Noah陆面过程模式,模拟了兰州地区冬季气象场,并用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利用2006年中分辨率成像分光辐射计(MODIS)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替换模式默认的植被覆盖度,研究了植被覆盖度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的植被覆盖度数据使研究区域的地表反照率减小,发射率增加,感热通量白天增加、夜间减小;还明显地改进了WRF模式对近地面温度和风速的模拟;植被覆盖度对地表蒸发有很大影响,冬季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地表蒸发以直接蒸发为主,使用新的植被覆盖度数据后,模拟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地表蒸发减小,近地面水汽含量减少,WRF模式模拟的边界层高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WRF模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地表能量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