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7
1
作者 陈国光 计凤桔 +4 位作者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57-673,共17页
NE向展布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陆块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是由后山断裂等4条主干断裂及其控制的冲断构造岩片组成的具前展式发育特点的推覆构造带。它形成于印支运动,此后多次活动,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但不同地段活动程度具有明显的非... NE向展布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陆块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是由后山断裂等4条主干断裂及其控制的冲断构造岩片组成的具前展式发育特点的推覆构造带。它形成于印支运动,此后多次活动,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但不同地段活动程度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根据地貌、地质构造、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活动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1)以位于虎牙—北川—安县一线的近SN向虎牙断裂和擂东断裂为界划分出断裂带西南段和东北段,其活动性迥然不同,西南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中小地震频繁;东北段第四纪活动微弱,仅偶有小震分布。2)在青藏高原被挤压隆升和块体侧向滑移的作用下,川青地块向SEE滑动,使它东缘发育的岷山隆起与被其截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起构成了川青地块东部的活动边界,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则被遗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活动性分段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貌表现 被引量:35
2
作者 常祖峰 张艳凤 +1 位作者 李鉴林 臧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2,共7页
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重点论述了德钦-中旬-大具断裂的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和最新活动时代.该断裂多处断错了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地层,具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水平滑动速率为1.7 ~2.0 mm/a,垂... 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重点论述了德钦-中旬-大具断裂的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和最新活动时代.该断裂多处断错了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地层,具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水平滑动速率为1.7 ~2.0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6~0.7 mm/a.该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西北边缘的一条重要的NW向走滑断裂,它与金沙江断裂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菱形块体西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下载PDF
2013年云南奔子栏M5.9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 被引量:21
3
作者 常祖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207,共16页
2013年8月31日5.9级地震的震中地区位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北边界附近,地质构造复杂,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与NW向的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在此交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断裂带的曾大同断裂、里甫-日雨断裂带、郎中断裂、古学断... 2013年8月31日5.9级地震的震中地区位于川滇菱形块体西北边界附近,地质构造复杂,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与NW向的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在此交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表明,金沙江断裂带的曾大同断裂、里甫-日雨断裂带、郎中断裂、古学断裂等晚更新世—全新世表现出明显的活动迹象,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逆冲滑动分量,其全新世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3.5-4.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1.1mm/a。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具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水平滑动速率为1.7-2.0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6-0.7mm/a。该断裂与金沙江断裂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北边界。它是青藏高原EW向伸展作用下的一条重要的右旋走滑断裂,起着调节高原物质向SE运动的作用。据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震源机制解资料和滑坡崩塌体展布位置分析认为,2013年奔子栏M5.9地震的发生与德钦-中甸-大具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断裂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右旋走滑 晚第四纪
下载PDF
西南天山迈丹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传勇 阿里木江 +2 位作者 戴训也 吴国栋 陈建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6-990,共15页
利用详细的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探槽开挖以及释光年代学测定的方法对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东段进行研究,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可靠证据。迈丹断裂东段是一条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最大宽度可达17km,晚第四... 利用详细的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探槽开挖以及释光年代学测定的方法对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东段进行研究,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可靠证据。迈丹断裂东段是一条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最大宽度可达17km,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错了山前各级地貌面和阶地。探槽开挖表明,断裂在全新世期间曾发生过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造成的垂直位错量在2m以上。迈丹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表明,西南天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并不完全集中在推覆体前缘新生的逆断裂-背斜带上,天山根部断裂也吸收了一部分构造变形。这一构造变形模式与已知的北天山前展式的构造变形样式具有明显差异,柯坪推覆体并不完全遵从断裂新活动不断向盆地方向扩展的特点,推覆体前缘新生断裂和根部断裂都有较强的活动,可能是一种无序或反序的构造变形样式。此类构造,其发震构造模型的建立及强震危险性预测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迈丹断裂 晚第四纪 构造意义
下载PDF
琼北地区北西方向长流-仙沟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及与火山活动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12
5
作者 闫成国 江娃利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3期230-242,共13页
琼北地区的火山活动以裂隙喷溢为主,晚更新世道堂期的射气岩浆喷发形成了众多的低平火山口,全新世雷虎岭期火山口主要分布于石山、永兴一带,沿NW向长流-仙沟断裂带分布。近2年在石山一带的射气岩浆喷发物中揭露出多条大规模的断裂,这些... 琼北地区的火山活动以裂隙喷溢为主,晚更新世道堂期的射气岩浆喷发形成了众多的低平火山口,全新世雷虎岭期火山口主要分布于石山、永兴一带,沿NW向长流-仙沟断裂带分布。近2年在石山一带的射气岩浆喷发物中揭露出多条大规模的断裂,这些断裂带的单个断面虽然类似于地震活断层,但它们缺少断错地貌和断层方向的稳定性,一些断层组合成弧形。尽管这些断裂断面清晰,断距达4m,仍被认为是伴随火山喷发活动后期塌陷而形成的次级断层。此外,位于非火山岩分布区跨长流-仙沟断裂带的钻孔联合剖面探测表明,该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不活动。长流-仙沟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作为深部岩浆的上涌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流-仙沟断裂带 晚第四纪 火山活动 琼北地区
下载PDF
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其反映的天山内部构造变形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传勇 吴国栋 +3 位作者 沈军 陈建波 阿里木江 常想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对天山内部大型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变形特征的研究是认知天山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重要途径.在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探槽开挖及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对那拉提断裂进行了研究.那拉提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以来仍有较... 对天山内部大型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变形特征的研究是认知天山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重要途径.在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探槽开挖及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对那拉提断裂进行了研究.那拉提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以来仍有较强活动的大型逆冲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宽度巨大,由多条倾向不同的次级断裂组成,分布在南北宽数公里的范围内,这些滑动面是逆冲走滑断裂在地表分散形成的“正花状”构造.晚第四纪期间,那拉提断裂曾多次发生过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是天山内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带.断裂断错了那拉提山前晚第四纪以来的各级地貌面,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冲沟水系和地貌面的左旋位移,根据实测陡坎高度和对应地貌面的定年,获得断裂所造成的南北向地壳缩短速率在0.8~1.1mm/a左右,表明天山内部同样存在明显的构造变形.结合目前已有的地震地质研究资料,对天山山前和天山内部吸收的变形量分配进行了讨论,认为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对变形量的吸收调节作用并不显著高于天山内部.那拉提断裂具有左旋走滑特征的发现,对于理解天山现今变形方式以及应变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那拉提断裂 晚第四纪 运动特征 构造变形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Late-Quaternary Activity and Seismic Risk of the Northeast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被引量:6
7
作者 WANG Mingming ZHOU Bengang +2 位作者 YANG Xiaoping XIE Chao GAO Xiang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674-1689,共16页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the seismic risk of the northeast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the adjacent Hanzhong basin has become an issue that receives much concern.It is facing,however,...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the seismic risk of the northeast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the adjacent Hanzhong basin has become an issue that receives much concern.It is facing,however,the problem of a lack of sufficient data because of little previous work in these regions.The northeast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ncludes three major faults:the Qingchuan fault,Chaba-Lin'ansi fault,and Liangshan south margin fault,with the Hanzhong basin at the northern end.This paper presents investigations of the geometry,motion nature,and activity ages of these three faults,and reveals that they are strike slip with normal faulting,with latest activity in the Late Pleistocene.It implies that this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has been in an extensional setting,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Hanzhong basin.Through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the Hanzhong basin,this work verifies that the Qingchuan faul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Hanzhong basin,and furth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model of this basin.Finally,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the Hanzhong basin as well as seismicity of surrounding areas,this work suggests that this region has no tectonic conditions for great earthquakes and only potential strong event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risk northeastern Longmenshan fault zone Hanzhong basin late-quaternary activity
下载PDF
天山内部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被引量:7
8
作者 吴传勇 吴国栋 +3 位作者 陈建波 阿里木江.亚力昆 常想德 李帅 《内陆地震》 2013年第2期97-105,共9页
在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探槽开挖及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对那拉提断裂进行了研究。那拉提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以来仍有较强的活动大型逆冲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宽度巨大,由多条倾向不同的次级断裂组成,分布在... 在大比例尺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探槽开挖及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对那拉提断裂进行了研究。那拉提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以来仍有较强的活动大型逆冲左旋走滑断裂带,断裂带宽度巨大,由多条倾向不同的次级断裂组成,分布在南北宽数千米的范围内。断裂断错了那拉提山前晚第四纪以来的各级地貌面,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冲沟水系和地貌面的左旋位移,根据实测陡坎高度及对应地貌面的定年,获得断裂所造成的南北向地壳缩短速率在0.7~1.0 mm/a左右,这表明天山内部同样存在明显的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那拉提断裂 晚第四纪 活动速率
下载PDF
新乡—商丘断裂延津段活动特征与晚第四纪地层沉积关系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扬 贺承广 +2 位作者 鲁人齐 徐婉君 李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1-14,共4页
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破坏性地震的主要根源,查明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性质及活动性是科学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之一(刘保金等,2002;邓起东等,2003)。新乡—商丘断裂是河南省中北部一条区域性的隐伏断裂,西起新乡市东,东南... 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破坏性地震的主要根源,查明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性质及活动性是科学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之一(刘保金等,2002;邓起东等,2003)。新乡—商丘断裂是河南省中北部一条区域性的隐伏断裂,西起新乡市东,东南经延津塔铺、封丘、兰考、民权、商丘、夏邑延入安徽省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商丘断裂 延津段 活动特征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利用河流阶地限定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机制和速率:方法与认识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涛 陈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8-488,共11页
发育在褶皱区的河流阶地作为一种发育广泛、易于定年的被动变形的地貌标志物,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的研究中;结合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可限定褶皱缩短总量和变形起始时间等参数,恢复从开始生长至晚第四... 发育在褶皱区的河流阶地作为一种发育广泛、易于定年的被动变形的地貌标志物,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的研究中;结合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可限定褶皱缩短总量和变形起始时间等参数,恢复从开始生长至晚第四纪以来完整的生长演化历史。文中对正弦曲线状和尖棱状弯滑褶皱模型、经典断弯褶皱模型和纯剪切断顶褶皱模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这些模型的提出为限定褶皱变形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但不能完全概括自然界中的褶皱模型,这就需要更多的野外地质、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层相关褶皱 河流阶地 速率 翼旋转 膝折带迁移 褶皱陡坎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帕米尔-天山对冲带明尧勒背斜西南倾伏端晚第四纪褶皱变形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4-246,共13页
褶皱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包括横向缩短、垂向隆升和侧向扩展。沿褶皱走向不同位置这3个分量的比重是不同的:在背斜中段以缩短和隆升为主;靠近背斜端部,在缩短和隆升的同时也会发生强烈的侧向扩展。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褶皱中段,对端部这一... 褶皱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包括横向缩短、垂向隆升和侧向扩展。沿褶皱走向不同位置这3个分量的比重是不同的:在背斜中段以缩短和隆升为主;靠近背斜端部,在缩短和隆升的同时也会发生强烈的侧向扩展。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褶皱中段,对端部这一相对独特的构造位置研究较少。那么褶皱端部是如何生长变形的,与褶皱中段有何不同,伴随褶皱生长同步变形的河流阶地具有怎样的发育特征?对帕米尔-天山对冲带明尧勒背斜西南倾伏端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4期河流阶地在垂直褶皱轴向上均发生了强烈反向掀斜,越老的阶地面掀斜角度越大,背斜在西南端的生长是以翼旋转机制进行的。据T2b,T3b,T4a的细颗粒石英光释光年龄及下伏基岩的磁性地层年龄可得46°等斜岩区在距今约0.35Ma、(93.9±18.7)ka、(82.6±16.5)ka和(19.4±2.9)ka时期旋转角度大致呈抛物线曲线函数递减,平均旋转速率依次为>(0.13±0.01)°/ka、(0.08±0.02)°/ka、(0.05±0.01)°/ka和(0.04±0.01)°/ka,呈明显减小趋势,但该等斜岩区吸收的缩短速率大致保持恒定。河流阶地在发生掀斜和抬升变形的同时,也发生了向西的侧向扩展变形:由东向西,T3a和T4a阶地面上冲沟密度、宽度和下切深度明显减小,阶地拔河高度、陡坎高度和旋转角度也呈减小趋势,这些均反映了背斜向西的侧向扩展。据喀浪勾律克河谷和背斜西南剖面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结果,背斜向西侧向加长的速率恒定为16.0~16.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帕米尔 明尧勒背斜 晚第四纪 河流阶地翼旋转 褶皱倾伏端
下载PDF
中国地层花粉数据集
12
作者 周伯睿 廖梦娜 +38 位作者 李凯 徐德宇 陈海燕 倪健 曹现勇 孔昭宸 许清海 张芸 Ulrike HERZSCHUH 蔡永立 陈碧珊 陈敬安 陈陵康 程波 高洋 黄赐璇 黄小忠 李升峰 李文漪 廖淦标 刘光琇 刘平妹 刘兴起 马春梅 宋长青 孙湘君 唐领余 王曼华 王永波 夏玉梅 徐家声 阎顺 羊向东 姚轶锋 叶传永 张志勇 赵增友 郑卓 朱诚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53-1463,共11页
地层孢粉数据是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等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孢粉数据库推动古环境研究从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实现在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上探索植被、气候和人类干扰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变。该数... 地层孢粉数据是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等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孢粉数据库推动古环境研究从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实现在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上探索植被、气候和人类干扰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变。该数据集整合了全国第四纪末期(5万年以来)共372个地层花粉序列,涵盖790个花粉类群,样点分布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与领海。数据集包含地层花粉采样点的地名、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数据来源、样品类型、沉积物长度、样品数量、测年方法及测年数量、时间跨度和参考文献,以及每个采样点的花粉含量百分比。数据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采样点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森林、温带草原和荒漠以及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在深海到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但集中在海拔2000 m之下。按照数据来源区分,原始数据样点178个,占47.8%;数值化数据194个,占52.2%。按照样品类型分类,多数样点为湖泊样品(151个)、冲积物/洪积物样品(99个)与泥炭样品(67个),占总样点数的85.2%。年代测定的主要方法为放射性碳同位素手段(占样品总数的93.8%),大部分记录有2-10个测年数据。采样点的平均花粉类群数量是19个,以4-30个花粉类群的采样点最多。代表性花粉类群(松属(Pinus)、栎属(Quercus)、蒿属(Artemisia)、禾本科)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表明,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这些花粉科属的分布范围扩大,含量也增加,但分布区域具有分异。半个多世纪以来,孢粉学工作者建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层花粉记录,为探究古环境演变及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驱动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数据库 地层花粉 第四纪末期 古植被 古气候
原文传递
新疆天山北轮台断裂阿克艾肯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远 陈建波 +2 位作者 李帅 宋和平 谢江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5-653,共9页
北轮台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构成了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界线。为清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对北轮台断裂阿克艾肯段开展了细致的工作。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局部微地貌变形的测量基础上,开挖2个古地震... 北轮台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构成了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界线。为清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对北轮台断裂阿克艾肯段开展了细致的工作。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局部微地貌变形的测量基础上,开挖2个古地震探槽,采集确定地貌面和古地震年代的光释光(OSL)年代样品,得到了阿克艾肯断裂段的基本定量参数。阿克艾肯断裂段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全长8km,分布宽度约4km,属于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断裂。该断裂在晚第四纪期间仍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质地貌现象。断层陡坎主要分布在F3a和F3b地貌面上,其年龄分别为14.64±1.81ka和9.55±1.48ka,垂直位移量分别为29m和10.7m,阿克艾肯断裂段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97~1.32mm/a。全新世中期以来,该断裂段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发生在6.60~7.15ka之间,靠近6.60ka;事件Ⅱ发生在距今4.05ka至今,更加靠近4.05ka。事件Ⅱ的同震位移为2.5~3.5m,计算得到该断裂段特征地震复发周期为2.7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部 北轮台断裂带 晚第四纪 活动特征 古地震
原文传递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and the 1680 Chuxiong Ms6 3/4 Earthquake
14
作者 Chang Zufeng Chang Hao Li Jianl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atellite imagery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we study the active features and the latest active times of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the Quaternary basins formati...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atellite imagery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we study the active features and the latest active times of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the Quaternary basins formation mechanism,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ult and the 1680 Chuxiong M_S6 3/4earthquake. Several Quaternary profiles at Lvhe,Nanhua reveal that the fault has offset the late Pleistocene deposits of the T2 and T3 terraces of Longchuan river, indicating that the fault was obviously active in late Quaternary.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has been dominated by dextral strike slip motion in the late Quaternary,with an average rate of 1. 6-2. 0 mm/a. Several pull apart Quaternary basins of Chuxiong,Nanhua,and Ziwu etc. have developed along the fault.The 1680 Chuxiong M_S6 3/4earthquake and several moderate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 near the fault.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are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ose earthquakes,the latest fault movement was in the late-Pleistocene,and even the Holocene.In large area,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and the eastern Qujiang fault and the Shiping fault composed a set of NW-trending oblique orientation active faults,and 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ll mainly dextral strike slip. 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s,like the red river fault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southwestern boundary,are concerned with the escaping movement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huxiong-Nanhua FAULT late-quaternary Dextral STRIKE SLIP EARTHQUAKE
下载PDF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from a Palaeolake Basin, Lamayuru, Ladakh, Northwestern Himalaya
15
作者 Vikram Sharma A. R. Chaudhri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1年第6期175-182,共8页
A well known Buddhist monastery of Lamayuru is located in a village about 128 Km West of Leh. It is situated on more than 100 m thick Late Quaternary palaeolake deposits which are surrounded by rocks of Lamayuru Forma... A well known Buddhist monastery of Lamayuru is located in a village about 128 Km West of Leh. It is situated on more than 100 m thick Late Quaternary palaeolake deposits which are surrounded by rocks of Lamayuru Formation. Geologically, the Lamayuru Formation includes the Lamayuru and Namikala flysch deposits of Triassic-Jurassic age. This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shales, schist and phyllites. This Lamayuru Formation forms the base and source of palaeolake deposits. In Late-Pleistocene (35 ka B.P.) the Lamayuru River was dammed due to tectonically triggered landslide and the Lamayuru palaeolake came into existence.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palaeolake basin commenced at 35 ka B.P. and culminated at 1 ka B.P. The deposits of palaeolake consist of carbonaceous mud, sand, silty clay and matrix supported breccia. The palaeolake deposits are a product of complex interplay of lacustrine, fluvio-deltaic to colluvial processes. The research study shows the prevalence of glacio-lacustrine conditions during the major part of depositional history as evidenced by the dominance of varves in these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quaternary Lamayuru Formation Palaeolake Deposits NW Himalaya
下载PDF
Slip 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 Dislocation along the Moxi-Miann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Anninghe Fault Zone
16
作者 Zhou Rongjun, He Yulin, Yang Tao, He Qiang, and Li Xiaogang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1期47-49,共3页
The results from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rophotos and in-situ seismogeological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obvious late-Quaternary activities along the Moxi-Miann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Anninghe fault zo... The results from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rophotos and in-situ seismogeological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obvious late-Quaternary activities along the Moxi-Mianning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Anninghe fault zo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istral-slip movement accompanied by some significant vertical slip components. Since late-Quaternary, the average horizontal slip rate of the segment at the south of Moxi along the Xianshuihe fault is 6.0~9.9mm/a and 4.7~5.3mm/a along the segment at the north of Mianning of the Anninghe fault. The result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coseismic dislocation and ground rupture show that the ground rupture caused by 1876 Kangding-Luding earthquake with M 7 3/ 4 can extend to the south of Tianwan. The segment at the north of Mianning of the Anninghe fault has a background for producing M7.5 earthquake and the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last strong earthquake must be the proofs of the 1327 earthquake with M>6.0 with poor historical rec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location landform Average slip rate Coseismic-dislocation late-quaternary
下载PDF
昭通-鲁甸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17
作者 常祖峰 周荣军 +3 位作者 安晓文 陈宇军 周青云 李鉴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0-1279,共20页
昭通-鲁甸断裂带主要由昭通-鲁甸、洒渔河和龙树3条右阶斜列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40°~ 60°,洒渔河和龙树断裂倾向SE,昭通-鲁甸断裂倾向NW,它们共同构成几何结构复杂的逆冲断裂系.野外考察表明:沿断裂表现为平直的断层槽地、... 昭通-鲁甸断裂带主要由昭通-鲁甸、洒渔河和龙树3条右阶斜列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40°~ 60°,洒渔河和龙树断裂倾向SE,昭通-鲁甸断裂倾向NW,它们共同构成几何结构复杂的逆冲断裂系.野外考察表明:沿断裂表现为平直的断层槽地、定向排列的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等地貌;大桥边、北闸镇、光明村等地断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龙树河I级阶地上发育高0.5~2.0m的断层陡坎.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一全新世,运动性质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此外,在NE向断裂间穿插发育的一些NW向断裂,同样表现出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在2014年鲁甸M6.5地震震区产生了NE和NW向地裂缝和地形反坎等地表形变,与NE和NW向断裂展布基本一致,反映了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由于块体远程变形响应与能量交换传递,在川滇块体东侧形成了凉山次级活动块体,昭通-鲁甸断裂带位于凉山次级活动块体SE向运动的前缘部位.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断裂几何结构成为凉山次级块体构造变形的主要承载体之一,吸收、调节块体SE向运动应变,并构成了凉山次级活动块体的南部边界.从区域构造部位和运动特征分析,昭通-鲁甸断裂带之于凉山次级块体,正如龙门山断裂带之于巴颜喀拉块体.昭通-鲁甸断裂带在活动块体边界和区域构造格架划分上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同时也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鲁甸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 凉山次级块体 逆冲运动 构造意义
下载PDF
畹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水系构造变形 被引量:17
18
作者 常祖峰 安晓文 张艳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畹町断裂位于滇西中缅交界地带,蚌冬以西走向近EW,以东走向NE,倾向N和NW,全长170km。最新考察发现,沿断裂新活动的断层地貌明显,表现为清晰的断层三角面、平直的断层槽地、断层陡崖、线性山脊、多级跌水等。断裂对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 畹町断裂位于滇西中缅交界地带,蚌冬以西走向近EW,以东走向NE,倾向N和NW,全长170km。最新考察发现,沿断裂新活动的断层地貌明显,表现为清晰的断层三角面、平直的断层槽地、断层陡崖、线性山脊、多级跌水等。断裂对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畹町、曼海等盆地呈串珠状沿断裂展布。龙镇大桥等地第四纪断层及高家寨洪积扇位错等揭示出畹町断裂切错了晚更新世堆积层,被错堆积层热释光年龄为(17.60±1.49)ka~(38.24±3.25)kaBP,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有过明显活动。蚌冬一带怒江沿断裂展布,主河道被左旋位错了约9.5km并形成"发卡"型拐弯;公养河等6条河流及其支流均沿断裂发育,局部或整体河段受断裂控制明显,说明这些河段是在断裂新活动后沿断裂破碎带追踪侵蚀形成的。沿断裂多处可见水系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如平子亭—公养河间有11条小溪同步左旋位错,中山—万马河一线有10余条水系表现出同步左旋位错。位错量可分为40~50m、90~100m、200~250m、300~400m和600~1100m5个量级;梳状水系发育。水系左旋位错、阶地及洪积扇等位错现象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水平左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为1.7~2.2mm/a.。沿断裂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被认为是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的余震,但它们不是沿发震断层———龙陵-瑞丽断裂呈带状分布,而是集中于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间南北长55km、东西宽32km的广阔区域。因此,推断这些余震的发生是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相继活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畹町断裂 晚第四纪 左旋走滑 水系位错 中强地震
下载PDF
灵武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位移速率 被引量:17
19
作者 廖玉华 柴炽章 +1 位作者 张文孝 许文俊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8-165,共8页
灵武断裂是银川地堑南段的东侧构造边界 ,与灵武—吴忠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以往研究程度较低。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探槽开挖、年代侧定、相关地貌年代测定、断错历史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对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开展了比较系... 灵武断裂是银川地堑南段的东侧构造边界 ,与灵武—吴忠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以往研究程度较低。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探槽开挖、年代侧定、相关地貌年代测定、断错历史研究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对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开展了比较系统的野外考察。本文以野外考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论述了该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 ,估计了其垂直位移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 位移速率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雅拉河段晚第四纪活动性 被引量:14
20
作者 梁明剑 陈立春 +5 位作者 冉勇康 李彦宝 王栋 高帅坡 韩明明 曾蒂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3-525,共13页
走滑断裂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影响着断裂上的应变积累与分配、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等。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其在惠远寺—康定之间叉分为3支次级断层:雅拉河断层、色拉哈断层和折多塘断层。前... 走滑断裂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影响着断裂上的应变积累与分配、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等。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其在惠远寺—康定之间叉分为3支次级断层:雅拉河断层、色拉哈断层和折多塘断层。前人认为这3条断层不均匀地分配了鲜水河断裂慧远寺以北段的应变。然而,关于雅拉河断层晚第四纪活动性的分歧制约了对这种应变分配模式的认识。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在雅拉措一带仍残留有一段长约1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震水平位错2.5~3.5m;断层晚第四纪地表活动行迹一直向S延至雅拉乡附近。这些证据表明雅拉河断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与色拉哈断层、折多塘断层一样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大地震的构造能力,同样参与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变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雅拉河断层 晚第四纪活动性 地震地表破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