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98
1
作者 邹长明 秦道珠 +2 位作者 徐明岗 申华平 王伯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10,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 ,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 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早稻仅在分蘖—拔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 ,约占总吸氮量的 6 0 % ;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 ,分别占... 在田间条件下 ,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 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早稻仅在分蘖—拔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 ,约占总吸氮量的 6 0 % ;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 ,分别占总吸氮量的 4 0 %和 2 4 %左右。早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可从分蘖期一直持续到抽穗期以后 ;而晚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仅在分蘖期 ,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 5 5 %以上。在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和干物质总积累量方面 ,两系杂交稻比其它品种具有明显的优势 ,分别高出 2 1% ,4 6 %和 32 % ;在这些方面晚稻比早稻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晚稻的磷钾养分 (尤其是磷素 )利用效率比早稻高 ,晚稻吸收较少的养分而生产较多的稻谷。相关分析表明 ,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吸氮量与稻谷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而中后期的磷钾吸收多为奢侈吸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养分吸收特性 产量 早稻 晚稻 相关性 氮肥 磷肥 钾肥
下载PDF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553,共9页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早、中、晚稻的平均增产量分别为1641、1717和16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37.6%、27.5%和35.0%。早稻和中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而晚稻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和千粒重提高所致。早、中、晚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0.7、10.0和10.4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46.2、50.1和45.3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0%、33.2%和24.8%,生理利用率分别为31.8、31.8和41.1 kg/kg。3种类型水稻的土壤氮素依存率平均值都在60%以上,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其中晚稻对土壤氮素的依赖程度要大于早稻和中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施氮对两系杂交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3
3
作者 石庆华 程永盛 +1 位作者 潘晓华 李木英 《土壤肥料》 CSCD 2000年第4期9-12,共4页
本文对两系杂交晚稻的施氮量和施氮时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晚稻较汕优 10号耐肥 ;氮肥分次匀施的产量较高 ;
关键词 氮肥 两系杂交晚稻 产量 品质 施肥
下载PDF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磷增产效应及磷肥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45
4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3 位作者 鲁明星 李小坤 李云春 李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5-802,共8页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磷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磷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早、中、晚稻施用磷肥都有显著...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磷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磷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早、中、晚稻施用磷肥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增产量分别为706、774和56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3.3%、11.3%和9.4%。不同类型水稻对磷肥投入的反应不同,相应的磷肥利用率也不同,早、中、晚稻的磷肥(P2O5)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3.3、13.3和11.6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116.4、148.0和157.5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4.2%、13.7%和11.3%,生理利用率分别为85.2、110.4和65.4 kg/kg。3种类型水稻对土壤磷素的依存率平均在87%~89%之间,说明水稻吸收的磷主要来自于土壤而不是肥料,其中晚稻对土壤磷素的依赖程度相对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中稻 晚稻 磷肥 产量 磷肥利用率
下载PDF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被引量:36
5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13 位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582-4594,共13页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 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品种类型 晚稻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免耕栽培对晚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黄小洋 黄国勤 +3 位作者 余冬晖 刘宝林 胡恒凯 刘隆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4,共4页
对晚稻进行了免耕与常耕栽培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耕栽培水稻相比,免耕水稻的分蘖出现早,茎蘖增长快,分蘖数量多;LAI大,且孕穗期以前LAI增长更快;群体质量优,经济性状好,产量高。
关键词 免耕 栽培 晚稻 群体质量 产量 经济性状
下载PDF
晚稻单产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杨霏云 王建林 《气象科技》 2005年第5期433-436,共4页
晚稻单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表明:气象要素是影响相邻两年晚稻单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气温和日照。根据业务服务的需要,提出利用晚稻主产省份的产量资料和代表站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综合聚类原理... 晚稻单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表明:气象要素是影响相邻两年晚稻单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气温和日照。根据业务服务的需要,提出利用晚稻主产省份的产量资料和代表站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运用综合聚类原理,建立全国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方法。此方法能够在晚稻播种一段时间后动态预测晚稻单产,具有简便、实用、准确率较高的特点,并且克服了常用回归方法在较短时间内筛选预测因子难的缺点,有一定的业务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综合聚类 动态产量预报 动态预测 晚稻 单产 旬平均气温 日照时数 产量动态 气象要素 气象条件 业务服务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3 位作者 石庆华 彭春瑞 吴建富 雷享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5,共7页
在30万蔸/hm2(早稻)和25万蔸/hm2(晚稻)密度下,以超高产早稻陆两优996、淦鑫203和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不施氮时,供试的4个品种(组合)均在窄行距时产... 在30万蔸/hm2(早稻)和25万蔸/hm2(晚稻)密度下,以超高产早稻陆两优996、淦鑫203和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不施氮时,供试的4个品种(组合)均在窄行距时产量最高;施氮条件下,淦鑫203在中行距时产量最高,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在宽行距和窄行距时产量较高,而淦鑫688在窄行距时产量较高。不同行株距配置对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对淦鑫203主要通过影响每穗粒数,而对淦鑫668则主要通过影响结实率来实现。品种间对行株距配置响应的差异与淦鑫203的每穗粒数较少、成穗率较低,而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的每穗粒数较多、成穗率较高,淦鑫688的叶面积指数较高有关。早稻陆两优996的适宜行株距为33.0 cm×10.0 cm或20.6 cm×16.0 cm,淦鑫203为25.4 cm×13.0 cm;晚稻天优华占为40.0 cm×10.0 cm或20.0 cm×20.0 cm,淦鑫688为20.0 cm×20.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水稻 早稻 晚稻 行株距配置 栽插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稻田优化施肥效果与氮、磷环境效益评价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智 李小坤 +3 位作者 丛日环 任涛 黄铁平 鲁艳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6-915,共10页
【目的】针对稻田氮磷钾肥施用不合理引起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现象,从粮食高产高效和环境效益的角度分析稻田化肥的合理施用与管理策略。【方法】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5—2010年在湖南省间布置的735个早、中、晚稻肥料田间试验,选取... 【目的】针对稻田氮磷钾肥施用不合理引起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现象,从粮食高产高效和环境效益的角度分析稻田化肥的合理施用与管理策略。【方法】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5—2010年在湖南省间布置的735个早、中、晚稻肥料田间试验,选取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和优化施肥(OPT)3个处理,对比分析了早、中、晚稻OPT较FP处理的增产效果与氮、磷、钾肥偏生产力的优势;通过筛选OPT处理产量或/和氮肥偏生产力前25%的试验点,建立高产、高效和高产高效3种方案,结合氮肥用量与氮素损失(N2O的排放、N的径流与淋失、NH3挥发)之间的经验模型,评估稻田节氮减排潜力;通过计算早、中、晚稻磷素表观平衡,分析稻田磷素残留状况;并引入湖南省早、中、晚稻种植面积,估算区域稻田氮、磷的环境效益。【结果】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与CK处理相比,FP和OPT处理分别可增产41.9%和52.0%(早、中、晚稻的平均值);与FP处理相比,OPT处理早、中、晚稻可增产7.0%—8.3%,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6.8%—19.6%和5.5%—37.3%,而OPT处理钾肥用量的提高对钾肥偏生产力的负效应较小(早、中、晚稻平均降幅为6.4%)。节氮减排评估结果表明,高产组产量高而氮肥用量相对较高,高效组氮肥偏生产力高而产量相对较低,用高产高效组表征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潜力更可靠;高产高效组早、中、晚稻每年可节省氮肥用量共81 kg·hm^(-2)(其中晚稻最多,为32 kg N·hm^(-2)),减少氮素损失15.5 kg N·hm^(-2),温室气体N2O减排约20%。湖南省稻田节氮总潜力为12.5×10~4 t,减少氮素损失2.35×10~4 t,主要对象为早稻和晚稻。优化施肥可提水稻的磷素总吸收量,早、中、晚稻从FP处理的59—66 kg P2O5·hm^(-2)增加到OPT处理的63—71 kg P2O5·hm^(-2)。磷肥用量与水稻磷素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显示,两者并不能达到显著的正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晚稻 优化施肥 产量 氮损失 磷残留
下载PDF
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源库协调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袁小乐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吴建富 漆映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44-1748,共5页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d...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d)和晚稻在灌浆前期(抽穗后0~10d)均明显大;起始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大,结实率与起始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早稻)或显著(晚稻)正相关;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衰退值较小,而剑叶的气-叶温差除早稻的株两优819和晚稻的淦鑫688外,其他均大。根系活力衰退值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剑叶的气叶温差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较大的库容量且源库协调性较好是超级早、晚稻品种超高产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早稻 晚稻 产量 源库特性
下载PDF
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江西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易灵伟 杨爱萍 +1 位作者 余焰文 蔡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5-891,共7页
本文利用1981—2014年江西91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的分县晚稻产量资料,结合江西地区气候特点及晚稻生理特性,构建适用于江西地区晚稻降水、温度、日照及综合适宜度模型,并根据适宜度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气候适宜指数... 本文利用1981—2014年江西91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的分县晚稻产量资料,结合江西地区气候特点及晚稻生理特性,构建适用于江西地区晚稻降水、温度、日照及综合适宜度模型,并根据适宜度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气候适宜指数,建立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江西晚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及预报检验,从而实现对江西地区晚稻气候适宜度诊断及晚稻产量动态预报的目的。结果表明:模型的回代检验、产量丰歉趋势、产量动态预报检验的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产量 气候适宜度 气候适宜指数 产量动态预报
下载PDF
寒露风对双季晚稻品种产量构成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林洪鑫 胡启锋 +3 位作者 肖宇龙 余传源 何虎 黄国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20-23,共4页
试验采用12个品种,分2个播种期研究了双季晚稻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稻米品质受寒露风影响的差异变化,以期为江西双季晚稻生产提供抗寒露风品种。结果表明:由于2013年9月26~28日进贤县发生低温寒潮天气,期间平均温度低于21℃,所以播... 试验采用12个品种,分2个播种期研究了双季晚稻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稻米品质受寒露风影响的差异变化,以期为江西双季晚稻生产提供抗寒露风品种。结果表明:由于2013年9月26~28日进贤县发生低温寒潮天气,期间平均温度低于21℃,所以播种期(2013年6月30日至7月2日)的晚稻品种正处于灌浆结实期,寒露风导致水稻的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产量下降,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粒长、粒型长宽比无明显变化,垩白粒率、胶稠度上升。金优207、江科736、天丰优101、丰源优272受寒露风的影响低于其他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种植时期 寒露风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开花期寒露风对江西晚稻功能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余焰文 杨再强 +2 位作者 殷剑敏 俞开炬 孙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7-543,共7页
以晚稻品种‘268’为试材,于2013年8-10月(晚稻开花期)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江西寒露风发生的气象模式,试验温度设定为22℃/17℃(昼/夜),处理时间分别为3、6、9、12和15d,以外界环境条件32℃/25℃(昼/夜)为对照(CK),对各处理晚稻叶片保护... 以晚稻品种‘268’为试材,于2013年8-10月(晚稻开花期)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江西寒露风发生的气象模式,试验温度设定为22℃/17℃(昼/夜),处理时间分别为3、6、9、12和15d,以外界环境条件32℃/25℃(昼/夜)为对照(CK),对各处理晚稻叶片保护酶活性、光合色素、光合参数、荧光参数以及晚稻产量及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低温处理15d后细胞受到严重损伤。(2)与CK相比,处理15d后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及最大羧化速率分别下降65.99%和67.44%,同时叶片光化学淬灭(q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光电子传递速率(ETR)依次减少了19.50%、10.25%及42.77%,而非光化学淬灭(qN)略有上升。(3)低温影响下,光合色素合成受到抑制,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4)在产量及产量构成方面,开花期低温处理的穗长、有效分蘖数、一次枝梗及二次枝梗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均显著低于CK,从而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处理15d后产量下降幅度达48.42%。可见,晚稻开花期若遇寒露风可明显抑制功能叶的生理活性并导致产量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开花期 寒露风 光合作用 产量
下载PDF
冬季覆盖植物对南方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5 位作者 汤文光 罗尊长 黄凤球 张帆 杨光立 周孟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4,19,共7页
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通过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等5种不同冬季覆盖植物稻田土壤养分变化及晚稻生长进行为期4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冬季覆盖植物均能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状况,提高稻田土壤有... 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通过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等5种不同冬季覆盖植物稻田土壤养分变化及晚稻生长进行为期4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冬季覆盖植物均能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状况,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促进晚稻对养分的吸收和植株生长发育。晚稻植株的根系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上述4种冬季覆盖植物晚稻的有效穗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3.36,21.24,11.19,31.86万/hm2,其穗长、穗重和结实率与对照均无明显差异,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0.11,0.95,0.13,0.51g;油菜-双季稻晚稻的穗干重明显高于对照及其它处理。稻田冬季覆盖植物有利于改善晚稻产量构成因素,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49.67,558.64,437.26,783.82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植物 土壤养分 晚稻 产量
下载PDF
多功能微生物复合菌肥在晚稻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叶荣华 涂晓嵘 +1 位作者 阮彩彪 涂国全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09-111,114,共4页
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研究了双季晚稻施用自制多功能微生物复合菌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土壤酶含量和有效NPK含量及水稻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25 kg/hm2复合菌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不仅优于施用120 kg/hm2纯氮+120 kg/hm2氧化钾的... 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研究了双季晚稻施用自制多功能微生物复合菌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土壤酶含量和有效NPK含量及水稻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25 kg/hm2复合菌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不仅优于施用120 kg/hm2纯氮+120 kg/hm2氧化钾的增产效果,而且节约肥料成本870元/hm2。施用复合菌肥后,土壤中微生物优势菌群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速效N、P、K的含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微生物 复合茵 双季晚稻 应用研究 rice Microbial Fertilizer Multi-functional Application 生物复合菌肥 增产效果 土壤酶活性 施用 微生物含量 优势菌群 水稻 对比试验 稻谷产量 氧化钾 酶含量 多功能
下载PDF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5-430,共6页
以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及4个产量因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栽插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互作对有效穗数... 以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及4个产量因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栽插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互作对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在0~210 kg/hm2施氮内,产量、有效穗数、总吸氮量、生物量、最高茎蘖数、分蘖穗率和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成穗率随之下降。在18×104~30×104蔸/hm2栽插密度内,有效穗数、总吸氮量、生物量、最高茎蘖数和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和分蘖穗率随之下降。分蘖穗率及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成熟期总吸氮量和生物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试验表明,施氮210 kg/hm2与密度24×104~30×104蔸/hm2有利于实现"天优华占"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晚稻 天优华占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被引量:12
17
作者 钱银飞 邵彩虹 +4 位作者 邱才飞 陈先茂 李思亮 左卫东 彭春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12期249-253,共5页
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不施肥和相同施氮量不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的肥料为对照,研究了纳米碳肥料增效剂改良不同肥料对超级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产量形成及氮素释放、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肥料品种在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 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不施肥和相同施氮量不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的肥料为对照,研究了纳米碳肥料增效剂改良不同肥料对超级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产量形成及氮素释放、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肥料品种在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均能协调增加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而增产。同时增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能减缓肥料释放速度,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分蘖以后的稻株叶面积指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肥料增效剂 晚稻 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晚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石生伟 李玉娥 +2 位作者 秦晓波 万运帆 纪雄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3-108,共6页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T1)相比,各施肥处理CH4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秸秆还田+化肥处理(T5)CH4平均排放通量为9.96mg.m-2.h-1,比...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T1)相比,各施肥处理CH4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秸秆还田+化肥处理(T5)CH4平均排放通量为9.96mg.m-2.h-1,比增氮磷施肥处理(T4)和对照分别增加26.1%和120.0%;平衡施肥处理(T2)和减氮磷施肥处理(T3)CH4平均排放通量比对照增加20%左右。说明施化肥可能提高水稻植株运输能力,进而增加CH4排放,但并未发现施化肥处理(T1、T2、T3和T4)之间CH4排放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相关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与土壤5cm深处温度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与田间水层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温室效应和稻谷产量,认为T2为推荐施肥方式,即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180、90和135kg.hm-2,在插秧前1d施入占总N量70%的碳铵和全部磷肥、钾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作为基肥,并在分蘖期(2008年7月19日)追施占总N量30%的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田 施肥 CH4 全球增温潜势(GWP) 产量
下载PDF
烟稻与稻稻复种对晚稻产量、养分累积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艳芳 陈平平 +3 位作者 黎娟 黄松青 易镇邪 屠乃美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1期13-16,19,共5页
以长沙市宁乡县喻家坳乡长期烟稻复种田和稻稻连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烟稻与稻稻复种晚稻产量、养分累积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连作会稍微提高土壤中全钾含量,但是会降低土壤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而长期烟稻复种可... 以长沙市宁乡县喻家坳乡长期烟稻复种田和稻稻连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烟稻与稻稻复种晚稻产量、养分累积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连作会稍微提高土壤中全钾含量,但是会降低土壤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而长期烟稻复种可提高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2)烟稻复种可提高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尤其是有效磷的含量,而稻稻连作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略有增加,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3)烟稻复种有利于烟后晚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氮磷钾含量与累积量的提高,其中磷含量提高最明显。该研究表明宁乡烟区烟稻复种条件下长期重施肥料对后季晚稻有明显后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稻复种 晚稻 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和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姚如男 陶卫 +5 位作者 李成业 周琦 邓有能 唐利忠 王霈 雷干农 《中国稻米》 2019年第1期53-57,共5页
以桃优香占为材料,在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4种氮素运筹方式(NM1,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7∶3∶0;NM2,6∶3∶1;NM3,5∶3∶2;NM4,4∶3∶3)对晚稻产量及形成、土壤化学及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M1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较NM... 以桃优香占为材料,在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4种氮素运筹方式(NM1,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7∶3∶0;NM2,6∶3∶1;NM3,5∶3∶2;NM4,4∶3∶3)对晚稻产量及形成、土壤化学及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M1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较NM2、NM3、NM4处理高2.6%、5.3%、5.6%,差异显著,其次为NM2处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氮素前移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但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氮素运筹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影响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后至分蘖期,且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随着基蘖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水稻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硝化细菌量在前茬玉米收获后最高,且随着水稻生育时期的推进迅速降低。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分蘖期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增加,而在抽穗期大致随基蘖肥比例的提高而减少,成熟期各处理无显著差异;氮素运筹方式对土壤真菌、固氮菌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有利于提高后茬水稻生育前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以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7∶3∶0的氮素运筹方式晚稻产量最高,土壤改良效果最好,实现了后茬水稻稳产甚至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晚稻 产量 氮素运筹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