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荧光物质浸泡标记胭脂鱼仔、稚鱼耳石 被引量:28
1
作者 付自东 李静 +1 位作者 岳碧松 宋昭彬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0-65,共6页
用茜素络合物和盐酸四环素溶液分别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仔、稚鱼浸泡标记,结果表明,100~200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24h对胭脂鱼仔、稚鱼耳石有很好的标记效果.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日龄的增长,耳石上的荧光反应强度降低... 用茜素络合物和盐酸四环素溶液分别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仔、稚鱼浸泡标记,结果表明,100~200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24h对胭脂鱼仔、稚鱼耳石有很好的标记效果.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日龄的增长,耳石上的荧光反应强度降低.三对耳石中,微耳石和矢耳石对茜素络合物较敏感,星耳石敏感性则较低.盐酸四环素溶液对仔、稚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很差,浸泡液浓度为100mg/L和120mg/L时,仅能在微耳石上检测到较弱的荧光标记,而150mg/L及以上浓度的浸泡液对稚鱼有较高的致死作用.因此,茜素络合物是对胭脂鱼早期鱼苗进行化学标记比较合适的荧光物质,而盐酸四环素不适于标记该鱼的耳石.在对标记鱼进行荧光检测时,矢耳石和微耳石是适合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稚鱼 耳石 茜素络合物 盐酸四环素 标记
下载PDF
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9
2
作者 宋超 王宇坛 +5 位作者 刘尊雷 张辉 林昱 姜亚洲 李圣法 林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7-1204,共8页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网目1.0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空间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较深水域,而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主要分布在较浅的近岸水域。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均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5-19℃,最适表层盐度范围为25.5-26.0,分布水深为15-30m。仔稚鱼仅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象山港 鱼卵 仔稚鱼
下载PDF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胚胎发育及仔、稚鱼形态特征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詹炜 楼宝 +6 位作者 陈睿毅 毛国民 刘峰 徐冬冬 王立改 马涛 徐麒翔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3-1039,共7页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小黄鱼的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小黄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无色透明,单油球,浮性,卵径(1413±73)μm,油球径(465±23)μm...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小黄鱼的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小黄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无色透明,单油球,浮性,卵径(1413±73)μm,油球径(465±23)μm。在水温(18±0.5)?C,盐度28下,历时50h40min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3256±112)μm,卵黄囊长径(1260±50)μm,短径(894±65)μm,肌节32对。在水温(19±1)?C下,仔、稚鱼发育历时35天,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6日龄卵黄囊消失,10日龄油球消失,15日龄尾椎骨向上弯曲,25日龄全长(7467±550)μm,各鳍发育基本完成,进入稚鱼期,35日龄全长(22158±420)μm,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胚胎发育 仔、稚鱼 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黄斑篮子鱼仔、稚、幼鱼形态观察与生长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小林 杨育凯 +3 位作者 李涛 黄忠 虞为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94,共7页
为了解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胚后发育特点,对其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根据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仔鱼开口与摄食、鳍膜消退、鳍棘变化、色素沉积和全身被鳞等发育特征,... 为了解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胚后发育特点,对其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根据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仔鱼开口与摄食、鳍膜消退、鳍棘变化、色素沉积和全身被鳞等发育特征,把黄斑篮子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后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黄斑篮子鱼初孵仔鱼全长(1.913±0.105) mm,在水温23~24.3℃,3日龄开口;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进入后期仔鱼期;17日龄鳍膜消失,各鳍发育基本完成,进入稚鱼期;33日龄鳞片覆盖全身,完成变态,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进入幼鱼期。仔稚鱼生长随日龄的增长呈现出先快后慢再快的生长趋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出膜后随日龄不断伸长,28日龄长到最大值,之后逐渐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胚后发育 仔稚鱼 形态观察 生长特性
下载PDF
许氏平鲉仔鱼、稚鱼、幼鱼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姜燕 曹亚男 +4 位作者 柳学周 徐永江 李德军 史宝 王滨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0-208,共9页
采集常规饲养的健康许氏平鲉1日龄仔鱼,9、20日龄稚鱼,54、95日龄幼鱼,运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对其肠道微生物的16S rDNA 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039个运算分类单位、667个属。在丰度高于1%的菌属水平上,野生鱼肠道... 采集常规饲养的健康许氏平鲉1日龄仔鱼,9、20日龄稚鱼,54、95日龄幼鱼,运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对其肠道微生物的16S rDNA 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039个运算分类单位、667个属。在丰度高于1%的菌属水平上,野生鱼肠道菌群丰度的平均值(86%)远高于幼鱼时期的平均值(73.5%)。不动杆菌属为仔鱼、稚鱼、幼鱼肠道中最优势菌属(丰度为26.2%~45.3%);短芽孢杆菌属次之。结合共有菌属分析获得11个核心菌群,芽孢杆菌属、短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根瘤菌属等的丰度随仔鱼、稚鱼、幼鱼生长先升后降,均在54日龄时丰度最高;弧菌属则呈现相反的趋势(0.37%~12.41%),54日龄时丰度最低。仔鱼、稚鱼、幼鱼与野生个体肠道仅有14个共有菌属,短芽孢杆菌属、Massilia的最小丰度值分别是野生个体肠道中最大丰度值的9倍和32倍,差异明显。本研究揭示了许氏平鲉仔鱼、稚鱼、幼鱼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育的过程,为苗种繁育阶段肠道生理健康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仔鱼 稚鱼 幼鱼 肠道微生物群 核心菌群
下载PDF
褐菖鲉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杨佳喆 齐闯 徐善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66,共9页
为探究卵胎生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的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特点,采用常规组织切片技术,并用HE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分析了产出后0~50d的褐菖鲉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褐菖鲉初产仔鱼已分化出... 为探究卵胎生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的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特点,采用常规组织切片技术,并用HE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分析了产出后0~50d的褐菖鲉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褐菖鲉初产仔鱼已分化出口咽腔,并具有初始的食道、胃、肠、肝脏和胰脏; 2日仔鱼肛门与外界相通,食道扩大,开始摄食,进入混合性营养期; 3~4日仔鱼幽门盲囊出现,食道内壁出现黏膜皱褶5~6个,胃黏膜皱褶5个,肝细胞团区域扩大; 5~6日仔鱼卵黄囊和油球耗尽,进入外源性营养期,食道黏膜上皮出现杯状细胞,肠道弯曲,可区分前中肠和后肠两部分;10~14日仔鱼食道环肌层明显,黏膜皱褶增加到7~12个,胃壁四层结构基本形成,肠道黏膜皱褶加深,纹状缘清晰可见,肝细胞分裂迅速,数量显著增加,体积增大,出现肝血窦和胰岛; 28~30日稚鱼出现胃腺和胃小凹,已具功能性胃,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此时胰岛细胞数量和酶原颗粒增多,消化能力显著提高;47~50日稚鱼已基本具有成鱼胃的特征,肠道纹状缘发达,肝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内含大量脂肪颗粒,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已趋于完善。由此可见,褐菖鲉仔鱼和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具有卵胎生鱼类发育较早的特点,与其消化功能的完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仔稚鱼 消化系统 组织学
下载PDF
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观察及饥饿不可逆点的确定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文康 骆小年 +2 位作者 段友健 李姣 吴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2,共11页
为研究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仔稚鱼发育特点,并确定仔鱼最佳投饵时间及饥饿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在水温19.7~26.7℃下,研究了饥饿胁迫对鸭绿沙塘鳢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 为研究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仔稚鱼发育特点,并确定仔鱼最佳投饵时间及饥饿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在水温19.7~26.7℃下,研究了饥饿胁迫对鸭绿沙塘鳢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较独特,鳍条在胚胎期已完全分离,鳞片初发生时卵黄囊未完全消失;根据鳞片形成的特点,将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划分为仔鱼期(孵化后0~14日龄)和稚鱼期(孵化后15~44日龄);初孵仔鱼全长为(7.72±0.09)mm,卵黄囊体积为(0.74±0.04)mm^(3),口张开,肛门贯通,尾骨上翘,耳石、鳃弓、鳃丝、齿及各鳍鳍条均可见;孵化后1日龄仔鱼开口,4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50%,15日龄仔鱼鳞片首先出现在尾柄中轴线附近,发育进入稚鱼期,18日龄稚鱼卵黄囊消耗90%,30日龄稚鱼卵黄囊及油球消失,44日龄稚鱼头顶部和鳃盖处的鳞片覆盖形成,鳞被完全,发育进入幼鱼期;鸭绿沙塘鳢全长与孵化后日龄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卵黄囊体积与孵化后日龄呈对数函数关系;鸭绿沙塘鳢孵化后1日龄仔鱼开口率为40%,2~8日龄仔鱼开口率达最高值100%,9日龄仔鱼开口率开始下降,12~13日龄仔鱼到达饥饿不可逆点(PNR),13~14日龄饥饿仔鱼累计死亡率达50%,18日龄饥饿稚鱼全部死亡;投喂组仔鱼的全长、眼径、尾柄高、卵黄囊体积和鳔体积,分别从6、8、5、1、5日龄起显著高于饥饿组(P<0.05),饥饿仔鱼的全长、眼径、尾柄高和鳔体积,分别从14、13、13、10日龄起出现负增长,这表明饥饿对仔鱼生长发育有延迟作用。研究表明,鸭绿沙塘鳢在仔鱼期器官发育较完善是对栖息地山区河流生态适应的结果,其最佳开口时间为孵化后1~2日龄,PNR为12~13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沙塘鳢 仔稚鱼 开口率 饥饿 不可逆点(PNR)
下载PDF
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许淼洋 钱叶周 +4 位作者 吴超 钱德 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 苗田田 赵金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1544-1546,1565,共4页
[目的]为鳜鱼种间杂交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与仔稚鱼生长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一代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杂交F1受精卵卵径为(2.20±0.09)mm,在水温18~25℃下流水孵化... [目的]为鳜鱼种间杂交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与仔稚鱼生长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一代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杂交F1受精卵卵径为(2.20±0.09)mm,在水温18~25℃下流水孵化,杂交F1经历卵裂期(7 h)、囊胚期(8 h)、原肠期(8 h)、神经胚期(4 h)、器官形成期(40 h),受精后67 h达到半数出膜。杂交F1初孵仔鱼全长为(4.12±0.12)mm,初孵至孵出后43 d全长日均增长率为1.03 mm。[结论]斑鳜♀×鳜♂杂交F1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仔、稚鱼生长速度与父本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鳜♂ 杂交一代 胚胎发育 仔稚鱼 生长
下载PDF
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于超勇 官曙光 +5 位作者 于道德 赵文溪 宋静静 盖珊珊 张伟 刘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5,共9页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 为揭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规律,以确定骨骼发育时序与骨化时间关键节点,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始于胚胎时期,初孵仔鱼已具备脊索、髓弓、脉弓等骨骼元件;髓棘、脉棘在19日龄时全部形成,脊柱椎体于28日龄时开始由头端向尾端骨化,至50日龄时脊柱椎体全部完成骨骼元件骨化;大泷六线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时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其中胸鳍、尾鳍的发育明显早于其他附肢骨骼;胸鳍的乌喙骨-肩胛软骨形成于孵化前,20日龄时胸鳍支鳍软骨全部形成,胸鳍条出现,27日龄时匙骨最先开始骨化;尾鳍发育以6日龄时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20日龄时尾鳍发育成型,5枚尾下骨发生融合,分为上、下两叶,尾鳍条中间微凹,35日龄时尾骨复合物开始骨化;背鳍和臀鳍分别出现在14和15日龄,第二背鳍较第一背鳍首先出现,臀鳍支鳍骨由中间向头尾两端出现,40日龄时,背鳍、臀鳍开始由前向后骨化;腹鳍于16日龄时开始发育,并于31日龄时开始骨化;至60日龄时,大泷六线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基本完成硬骨化。研究表明,大泷六线鱼骨骼发育过程历时较长,其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与其巡游运动模式向机动运动模式的转变、摄食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尾下骨的高度联合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大泷六线鱼处于较高的进化分类地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其系统进化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早期发育 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
下载PDF
禾花鲤摄食选择与仔稚鱼消化器官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婷 黄凯 +5 位作者 林勇 罗雨萧 蒋士宋 梁艺馨 庞琳星 莫翠琴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6-834,共9页
为开发禾花鲤仔稚鱼适宜的开口饵料,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仔稚鱼消化器官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并测定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摄食选择。观察结果显示,3d仔鱼开口摄食,开口前具有消化酶活性;5d出现齿囊,咀嚼功能加强;6d肠道出现纹状缘,标志着肠... 为开发禾花鲤仔稚鱼适宜的开口饵料,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仔稚鱼消化器官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并测定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摄食选择。观察结果显示,3d仔鱼开口摄食,开口前具有消化酶活性;5d出现齿囊,咀嚼功能加强;6d肠道出现纹状缘,标志着肠道功能的开始;8d碱性磷酸酶活性上升,肠道发育较好,肝胰脏逐渐发育完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随后增强;10d观察到仔鱼长出鳞片,标志仔鱼向稚鱼转变;12d后肠道出现核上内容物和空泡,预示蛋白消化功能基本完善,酸性蛋白酶活性增加;30d消化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已接近成鱼;14d前主要以小型藻类和轮虫为食,14d后对浮游动物摄食量增加。试验结果表明,仔稚鱼的摄食选择与消化器官发育、消化酶活性有关;仔鱼开口后消化酶活性受到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3~14d应投喂的饲料粒径为50~170μm,转变期10~14d可适量增加脂肪的占比;14~30d禾花鲤食性属杂食偏动物型,需投喂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蛋白和脂肪)并混合浮游动物,饲料适宜粒径为170~35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花鲤 仔稚鱼 生长 摄食选择 消化器官 消化酶
下载PDF
四指马鲅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油九菊 柳敏海 +3 位作者 傅荣兵 李伟业 章霞 罗海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7-581,共5页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早期发育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形态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1.957±0.055)mm,在培育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第2天开...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早期发育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形态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1.957±0.055)mm,在培育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第2天开口,第3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可开始摄食;初孵仔鱼~13 d为仔鱼期,14~36 d为稚鱼期,之后转为幼鱼期。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四指马鲅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稚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与日龄均呈多项式函数关系(P〈0.01);仔鱼培育过程中,个体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20日龄仔鱼全长和肛前长的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分别是2.437倍和2.004倍。因此,在仔鱼培育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分池,足量投喂适口饵料,以减少个体间的相互残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仔稚鱼 形态发育 生长
下载PDF
军曹鱼仔稚鱼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非凡 陈刚 +4 位作者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7-65,共9页
为探明军曹鱼仔稚鱼早期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分别利用阿利新兰、茜素红对软骨、硬骨以及1~33日龄军曹鱼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描述其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军曹鱼脊柱开... 为探明军曹鱼仔稚鱼早期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分别利用阿利新兰、茜素红对软骨、硬骨以及1~33日龄军曹鱼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描述其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军曹鱼脊柱开始发育的标志为7日龄仔鱼中脉弓和神经弓的出现;13日龄稚鱼椎骨、神经弓和脉弓开始骨化;背肋、腹肋分别于17、20日龄开始骨化;29日龄稚鱼脊柱骨化完成。附肢骨骼骨化起始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和臀鳍。胸鳍匙骨于4日龄出现,肩胛骨孔于12日龄出现,同时上匙骨开始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0日龄开始骨化;第1尾下骨于5日龄出现,15日龄稚鱼尾杆骨、侧尾下骨和尾鳍鳍条开始骨化,18日龄稚鱼尾下骨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于17日龄延伸至匙骨,同时腹鳍开始骨化;臀鳍和背鳍于17日龄由前向后开始骨化。研究表明,军曹鱼在13日龄进入稚鱼期,早期发育阶段的骨骼发育特征与其功能性适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军曹鱼早期骨骼发育与功能适应、优化养殖条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曹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发育特征
下载PDF
Microbiota characteristics in Sebastes schlegelii intestine in early life stages 被引量:3
13
作者 JIANG Yan LIU Xuezhou +2 位作者 XU Yongjiang SHI Bao WANG Bi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75-287,I0019-I0025,共20页
The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in fiv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determined in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with Illumina MiSeq PE300 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 The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in fiv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determined in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with Illumina MiSeq PE300 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he environmental(including culture water and feed)microbiota and the abundance variation trends of core microbiota were investigated,based on which the source of some core microbiota was analyz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 that Prote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are the most dominant phyla in guts.At the genus level,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fish and wild adults in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structure.The compositions of dominant genera are similar,although the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gradually changes with the growth of larvae and juveniles.The core microbiota including Bacillus,Acinetobacter,Pseudomonas,Lactobacillus,Lactococcus,Glaciecola,Vibrio,Pseudoalteromonas,Acidovorax,and Aliivibrio were determined in the analysis of dominant and shared species.Compared with the water,the effect of feed microbiota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gut microbial community is more obvious.Moreover,the trends of Bacillus,Acinetobacter,Pseudomonas,Lactobacillus,Lactococcus,and Glaciecola were opposite to Vibrio and Pseudoalteromonas in the gut.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Acidovorax,Glaciecola,Pseudomonas,Lactobacillus,and Acinetobacter might transited from mainly the parents and/or came from the fertilization process.The relative results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selecting the native probiotics,and supply the basic data for artificially regulat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with probiotic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 of black rock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 MICROBIOTA correlation analysis INTESTINAL MICROBIOTA larva and juvenile MICROBIOTA structure SEBASTES schlegelii
下载PDF
巴沙鱼低眼巨鲶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观察及其生长模型的确定
14
作者 倪未 陈海港 +5 位作者 刘晓莉 于凌云 李伟 洪孝友 刘毅辉 朱新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4-592,共9页
为研究巴沙鱼低眼巨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亲鱼体质量为4.0~8.0 kg)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观察其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时序特征,并在生化培养箱(SPM-50)进行了不同盐度、温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 为研究巴沙鱼低眼巨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亲鱼体质量为4.0~8.0 kg)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观察其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时序特征,并在生化培养箱(SPM-50)进行了不同盐度、温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眼巨鲶卵为黏性卵、透明,卵径为(1.60±0.23)mm;在水温为(30±0.5)℃时,其胚胎历经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7个阶段(共23个发育时期),22 h开始孵出仔鱼,28 h后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为(4.38±0.23)mm;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孵化试验显示,最佳孵化水温为27~30℃,在此温度下的孵化率最高(49.35%~44.33%),最适盐度为0,在此盐度下的孵化率最高(54.33%),随着盐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降低;在水温为(30±0.5)℃条件下,初孵仔鱼的生长发育历经前期仔鱼(0~2 d)、后期仔鱼(3~16 d)、稚鱼期(17~29 d)和幼鱼期(30 d);初孵仔鱼出膜后第3天卵黄囊完全消失。研究表明,低眼巨鲶孵化期短,最佳孵化温度为27~30℃,最适盐度为0,是典型的热水性淡水鱼类;仔鱼前期生长较慢,20 d后开始增速,属于快速生长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眼巨鲶 胚胎发育 仔稚鱼 温度 生长
下载PDF
花鲈仔稚鱼视觉、消化和运动等器官发育组织学观察
15
作者 韩枫 张凯强 +1 位作者 冯启超 温海深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9,共7页
2019年11月,本文系统观察孵出1~35日龄(dph,day post hatching)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仔稚鱼眼、卵黄囊和肌肉等与摄食行为密切相关的视觉、消化、运动器官的组织发育,测量不同日龄花鲈仔稚鱼背鳍起点横切右侧肌肉面积。结果显示:... 2019年11月,本文系统观察孵出1~35日龄(dph,day post hatching)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仔稚鱼眼、卵黄囊和肌肉等与摄食行为密切相关的视觉、消化、运动器官的组织发育,测量不同日龄花鲈仔稚鱼背鳍起点横切右侧肌肉面积。结果显示:1 dph仔鱼晶状体体积较小,视网膜结构不完整,油球饱满,卵黄囊充盈,背鳍起点横切右侧肌肉面积为(8448.56±342.13)μm^(2);此时期花鲈以卵黄囊为营养,视觉、运动能力开始发育。3 dph仔鱼眼球体积继续增大,眼球前后径增长速度快于左右径,卵黄囊及油球体积缩小,在卵黄囊后端可见少数肝脏细胞;此时期花鲈消化功能开始发育。5 dph仔鱼眼球发育基本完成,6 dph仔鱼的卵黄囊中卵黄质仅有零星分布,油球体积明显减少;此时期仔鱼视觉、消化能力已基本形成,处于混合营养阶段。35 dph仔稚鱼背鳍起点横切右侧肌肉面积为(392338.74±32138.61)μm^(2),肌肉总面积随发育天数呈上升趋势,前35 d中增长速率在不断加快,运动能力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仔鱼 石蜡切片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鮸鱼仔稚鱼消化器官的早期发育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练青平 钟俊生 +1 位作者 赵盛龙 楼宝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通过对鮸鱼仔稚鱼各发育阶段消化器官的观察,描述了口裂、齿、鳃耙、胃和肠的形态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3~24.9℃的条件下,1日龄(体长2.90 mm)时,肠出现;4日龄(3.00 mm)时,肠发生弯曲,呈弧形;13~19日龄(4.60~4.70 mm),肠... 通过对鮸鱼仔稚鱼各发育阶段消化器官的观察,描述了口裂、齿、鳃耙、胃和肠的形态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3~24.9℃的条件下,1日龄(体长2.90 mm)时,肠出现;4日龄(3.00 mm)时,肠发生弯曲,呈弧形;13~19日龄(4.60~4.70 mm),肠前部膨大形成胃,上鳃骨和角鳃骨上出现鳃耙6(1+5)枚,粗短,粒状;29日龄(7.70 mm),鳃耙大多数由粒状发育成细长状;35日龄(8.10 mm)时,胃和肠的交接处出现幽门盲囊,肠褶皱增多;进入稚鱼期(41日龄)后,鳃耙数、幽门盲囊数和肠的卷曲(2个弯曲)已与成鱼相符。消化器官发育在弯曲期和后弯曲期阶段最为迅速,其中肠的发育明显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长2.90~6.00 mm时,肠长与体长之比由16%快速增加到45%;第二阶段为体长达到6.00 mm后,肠长与体长之比保持在45%~50%。比较了石首鱼科鱼类仔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得出鮸鱼仔稚鱼消化器官的发育相对较快。在人工育苗中,需要结合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及时转换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仔稚鱼 消化器官 早期发育
下载PDF
人工繁育大泷六线鱼仔稚鱼的骨骼畸形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盖珊珊 官曙光 +5 位作者 于超勇 赵文溪 刘洪军 于道德 宋静静 刘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4-550,共7页
为确定人工繁育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时期、部位及类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其骨骼畸形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孵化后1~60 dph大泷六线鱼600尾骨骼标本中,共发现20种骨骼畸形类型,主要表现为脊柱... 为确定人工繁育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时期、部位及类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其骨骼畸形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孵化后1~60 dph大泷六线鱼600尾骨骼标本中,共发现20种骨骼畸形类型,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脊柱前凸、迈克尔氏软骨弯曲、角鳃骨弯曲等;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率为19.50%,主要发生时期为6~10 dph和16~20 dph,其中,脊柱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6~10 dph,头部及鳍骨骼畸形主要发生时期为16~20 dph。研究表明,骨骼畸形是导致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发育前期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大泷六线鱼骨骼畸形形成机制,以及优化苗种培育关键时期的养殖管理条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仔稚鱼 骨骼畸形
下载PDF
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福崇 赵海涛 +1 位作者 万玉美 方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7-343,共7页
利用生态调控、人工促熟和催产技术对菊黄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进行种间杂交,并对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时序、形态特征以及仔稚幼鱼的发育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 利用生态调控、人工促熟和催产技术对菊黄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进行种间杂交,并对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时序、形态特征以及仔稚幼鱼的发育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子代受精卵为沉性、具弱黏性,卵径(1.02±0.04) m m。在水温18~19℃、盐度30~32条件下,杂交子代受精卵经过150 h发育为初孵仔鱼,整个胚胎发育需有效积温2790℃· h ,其发育过程分7个阶段,24个发育分期。初孵仔鱼全长(2.52±0.15)mm,卵黄囊约占全长1/3,肌节和血管明显;孵化后4d,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开始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仔鱼具摄食能力。8 d后,卵黄囊完全被吸收。15 d后,仔鱼腹部前方出现大量“小皮刺”,开始出现鼓气现象。18 d后,齿形成,进入稚鱼期。25 d ,齿板形成,出现互残攻击现象,进入稚鱼死亡高峰期。40 d后,进入幼鱼期,其形态特征偏向于菊黄东方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黄东方鲀 红鳍东方鲀 种间杂交 胚胎 仔稚鱼 发育
下载PDF
矛尾虾虎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洁丽 胡芬 +2 位作者 宋小晶 陈渊戈 钟俊生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85,共15页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尾虾虎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早期发育 骨骼染色
原文传递
灰鲳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兆鸿 高露姣 +2 位作者 陈超 彭士明 赵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4-262,共9页
对出膜后1~35d灰鲳仔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初孵仔鱼具有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2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中肠区首先开始分化,内面可见纹状缘。3日龄仔鱼胃区膨大,卵黄消失,肠道分化出小肠和直肠。... 对出膜后1~35d灰鲳仔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初孵仔鱼具有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2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中肠区首先开始分化,内面可见纹状缘。3日龄仔鱼胃区膨大,卵黄消失,肠道分化出小肠和直肠。侧囊在4日龄仔鱼时出现分化。5日龄仔鱼观察到幽门盲囊的初始结构,油球消失,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基本完成。6日龄仔鱼摄食主动。14日龄稚鱼肝脏分为两叶,体积增大,胰脏体积增大,胃弯曲呈“U”形,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个。22日龄稚鱼肠道弯曲更多,在胸腹腔中肠道盘曲程度已接近幼鱼。28日龄稚鱼侧囊背腹形成一纵隔,出现角质刺。35日龄稚鱼胃腺已十分丰富,侧囊结构也已完善,标志着灰鲳消化系统更趋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鲳 仔稚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