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
马清华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3 |
77
|
|
2
|
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 |
高军
戴炜华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61
|
|
3
|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 |
石定栩
朱志瑜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2
|
|
4
|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
贺阳
|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1
|
|
5
|
“门”后的思考:“××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 |
王望妮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3
|
|
6
|
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 |
曹广顺
遇笑容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39
|
|
7
|
西宁回民话的引语标记“说着”、“说” |
张安生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3
|
|
8
|
吴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兼论汉语南部方言的形成模式 |
潘悟云
|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0
|
|
9
|
西宁方言的介词类型 |
王双成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9
|
|
10
|
粤语差比式“X+A+过+Y”的类型学地位——比较方言学和区域类型学的视角 |
吴福祥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9
|
|
11
|
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
戴庆厦
罗自群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4
|
|
12
|
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 |
丁邦新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8
|
|
13
|
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起 |
陈保亚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6
|
|
14
|
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 |
朱冠明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5
|
|
15
|
互补和竞争:语言接触的杠杆——以阿昌语的语言接触为例 |
戴庆厦
袁焱
|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0
|
|
16
|
从接触到融合(上)——论满语文的衰落 |
季永海
|
《满语研究》
|
2004 |
21
|
|
17
|
两全其美,和谐发展——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 |
戴庆厦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4
|
|
18
|
藏汉混合语“倒话”述略 |
意西微色.阿错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2
|
|
19
|
论语言的接触性衰变——以毕苏语的跟踪调查分析为例 |
徐世璇
|
《语言科学》
|
2003 |
23
|
|
20
|
西宁方言的差比句 |
王双成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