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人类学的动向和视野 被引量:52
1
作者 河合洋尚 周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59,共1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人类学和美国都市人类学等开始关注景观问题。文章将介绍和探讨这二十年来景观人类学的基本观点、研究成果及其课题。景观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生产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人类学和美国都市人类学等开始关注景观问题。文章将介绍和探讨这二十年来景观人类学的基本观点、研究成果及其课题。景观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生产论";二是以"场所"概念为基础的"建构论"。通过证实这两个研究观点,用"多相律"的概念来提出景观人类学的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景观 空间 场所 多相律
原文传递
景观人类学视角的非遗特色小镇建构路径探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霞儿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84,共5页
文章从景观人类学的视角,阐述了非遗特色小镇创建是以文化景观资源为依托,对文化空间进行建构的过程。文化景观是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产物,与非遗特色小镇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非遗是对文化空间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非遗特色小镇则为非遗... 文章从景观人类学的视角,阐述了非遗特色小镇创建是以文化景观资源为依托,对文化空间进行建构的过程。文化景观是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产物,与非遗特色小镇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非遗是对文化空间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非遗特色小镇则为非遗文化景观的构建提供了平台,创新了非遗传承路径;文化景观作为非遗传承载体,表征了时间-空间-人的网络关系,构成了非遗文化场域,并通过非遗特色小镇实现文化空间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特色小镇 景观人类学 文化景观
原文传递
景观意味着什么?——从河合洋尚《景观人类学的课题》谈起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正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1,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景观人类学是"写文化"后的一种新尝试,它试图超越"写文化",从中读取更多意义。景观人类学的先行研究倾向于生产论和建构论非此即彼的讨论,河合洋尚则通过对广州西关的景观再生研究,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景观人类学是"写文化"后的一种新尝试,它试图超越"写文化",从中读取更多意义。景观人类学的先行研究倾向于生产论和建构论非此即彼的讨论,河合洋尚则通过对广州西关的景观再生研究,关注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论和建构论既背离又相互并存的一面。河合洋尚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多相"(multi-phase)概念,强调一方面是生产具地方性特色景观的"空间"相,另一方面是通过生活实践建构起来的"场所"相,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保持各自属性并构成同一个景观。"多相"概念试图探索两个不同面相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此类景观形成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各种创意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空间 场所 多相 西关
原文传递
国外景观人类学的学术脉络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桂榕 刘金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6,154,共15页
要辨明和把握国外景观人类学的学术特点和发展走向,比较可靠的办法是梳理其学术发展脉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景观人类学的崛起,是人类学内外多学科理论方法互鉴、交融和发展的结果。其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社科... 要辨明和把握国外景观人类学的学术特点和发展走向,比较可靠的办法是梳理其学术发展脉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景观人类学的崛起,是人类学内外多学科理论方法互鉴、交融和发展的结果。其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社科领域有关,是对较早开展景观研究的考古、人文地理等人类学学科内外关于景观社会文化层面研究的拓展。其研究进展集中体现在21世纪以来,一方面,它通过对遗产、旅游休闲、流动与移动、语言与符号、媒介等21世纪重要社会文化现象和新兴领域的研究,展现出颇具影响的学术创造力;另一方面,跨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对现象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借鉴吸纳,使其跨学科风格凸显。尽管国外景观人类学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研究范式,但其基本的人类学风格不变,在此基础上的跨学科趋势已然不可逆。展望未来,这种跨学科的开放包容性,使它具有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潜力和韧性,在景观概念理解、景观研究维度和景观研究社会应用等多学科共识层面,表现出较明显的学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遗产景观 旅游景观 符号景观 媒介景观
下载PDF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谦 肖磊 +1 位作者 王慧 孙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的实践,以“空间”和“场所”视角扩大研究范围,串联象征符号,挖掘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实践与社会关系,生产与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当地居民情感记忆的景观。最后以“多相律”理论探求内外景观的统一与融合共生,为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历史环境保护更新提供新视角与方法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人类学 空间与场所 多相律 泮溪酒家 历史环境保护更新
下载PDF
牧村景观及其再造——新疆伊犁河流域琼库什台村的个案
6
作者 罗意 郭志静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5,共11页
新疆伊犁河流域的琼库什台村是一个传统牧村,也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牧村的传统景观由聚落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构成并以牧道空间连接为一体,彰显了“人·畜·草”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近年来,旅游发展深刻改变了牧... 新疆伊犁河流域的琼库什台村是一个传统牧村,也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牧村的传统景观由聚落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构成并以牧道空间连接为一体,彰显了“人·畜·草”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近年来,旅游发展深刻改变了牧村的聚落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创造了新的文化空间,传统生态智慧被创造性转化后融入旅游新业态之中,进而从整体上再造了牧村景观。生态人类学要积极介入景观研究,利用传统景观分析识别和把握地方人群的“生态智慧”,通过景观再造考察理解并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牧村景观 生态智慧 伊犁河流域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3类福建乡村文化景观针灸点探索
7
作者 贺宇豪 王紫媛 +1 位作者 刘玥婷 白霖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1期41-45,共5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通过建筑手段参与乡村发展,带动乡村活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结合文献与实践梳理福建乡村文化特色,确立了福建乡村针灸点。依托永泰庄寨、向阳民宿等乡村实践案例,针对宗法景观、公共景观、居住景观三种类型进行...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通过建筑手段参与乡村发展,带动乡村活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结合文献与实践梳理福建乡村文化特色,确立了福建乡村针灸点。依托永泰庄寨、向阳民宿等乡村实践案例,针对宗法景观、公共景观、居住景观三种类型进行实践。通过人类学访谈证实了实践后文化景观对于村民活动和集体意识的正相关作用,验证了针灸点选取的正确性,证明了在乡村振兴中合理的建筑针灸能够实现空间活化和地区激活等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建筑针灸 乡村振兴 实践 景观人类学
下载PDF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遗产阐释体系建构与多元认知研究——以苏州园林为例
8
作者 周详 刘雅旭 +1 位作者 谢伊鸣 常婧超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7,共11页
【目的】将景观人类学置于“三位一体”架构下,通过打造联通多元主体的遗产阐释体系,衔接“自上而下”的权威话语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大众话语体系。【方法】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选作研究对象,以景观人类学视角切入,从外部群体的客... 【目的】将景观人类学置于“三位一体”架构下,通过打造联通多元主体的遗产阐释体系,衔接“自上而下”的权威话语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大众话语体系。【方法】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选作研究对象,以景观人类学视角切入,从外部群体的客位“空间生产”与地方社会的主位“场所建构”两个维度,探讨基于“超位-高位-本位”3种价值立场的遗产话语阐释方式。其中,超位-高位分析利用官方文本挖掘来构建权威话语体系下的遗产价值评估框架;本位分析则从游客和居民视角出发,利用数字足迹和半结构访谈挖掘苏州园林“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所表征的主体自我建构过程。【结果】苏州园林的遗产阐释体系不仅呈现出一种内在关联的“三位一体”构架,还通过整合遗产阐释的内外视角链接了遗产话语中的宏大叙事与地方表达,折射出不同文化主体对世界遗产的生产和塑造。【结论】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基于多元认知建构的遗产阐释体系,不仅完善了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立体形象,对于遗产保护的公众化与社会化转型亦有特殊意义与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景观人类学 遗产话语 遗产阐释 价值评估 景观认知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场所重构: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9
作者 崔榕 徐雅萍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2,共9页
随着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并取得较好的保护成效。然而,在保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真实性弱化,“空间”营造面临困难,“场所”精神日渐式微等... 随着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并取得较好的保护成效。然而,在保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真实性弱化,“空间”营造面临困难,“场所”精神日渐式微等等。从景观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土司文化遗产景观保护工作应重点加强整体性保护、多元主体保护,倡导“见人见物见生活”原则,坚持“多相景观”发展理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土司文化遗产 保护
下载PDF
塑造景观:辽南沿海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行为
10
作者 唯日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55-360,共6页
通过辽南沿海地区的田野调查,阐述农民在农业市场化转型中塑造新农业景观的历程为主线,探讨其中所呈现的农民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当地农民在新农业景观形成中呈现了“模仿-榜样-再模仿”的行动模式,体现了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形成的保... 通过辽南沿海地区的田野调查,阐述农民在农业市场化转型中塑造新农业景观的历程为主线,探讨其中所呈现的农民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当地农民在新农业景观形成中呈现了“模仿-榜样-再模仿”的行动模式,体现了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形成的保守、谨慎的生活生产态度,以及重视大家族的传统文化和熟人社会重视关系的心理特征。与以往的景观人类学研究相比,尝试将“政策”因素纳入景观研究框架里,思考国家政策影响下农民的理性经济行为的逻辑特征,主要将“经济收入”作为新的要素探索农民对新农业景观的感知,尝试拓展农业景观概念的内涵,为景观人类学研究领域增砖添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农民 行为逻辑
下载PDF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滁州城市环境设计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甘翔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2期147-151,共5页
景观人类学将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分为“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滁州环境设计的“外部视角”,需要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内涵的深耕,实现城市文化的多元和深度发展;也应基于“内部视角”,在尊重当地人特有的记忆和认知的基础上... 景观人类学将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分为“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滁州环境设计的“外部视角”,需要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内涵的深耕,实现城市文化的多元和深度发展;也应基于“内部视角”,在尊重当地人特有的记忆和认知的基础上,重视“新滁人”的情感需要,完成内外视角的二元对立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内部视角 外部视角 滁州 当地人
下载PDF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土家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唐崖土司城址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然 梅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63-171,共9页
文化遗产景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唐崖土司城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景观空间营造不足、文化遗产景观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 文化遗产景观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对话的历史见证。唐崖土司城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景观空间营造不足、文化遗产景观与生活空间不断疏离、人造景观与原生景观之间紧密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因地制宜地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以及多样性的保护与综合开发,来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人类学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唐崖土司城址 景观文化特征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自然共生与技术塑造:古六大茶山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的形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玉函 蔡春静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活态文化景观。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备受学界的关注。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利用“技术”这一先决要素发展相应的地方性知识,...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活态文化景观。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备受学界的关注。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利用“技术”这一先决要素发展相应的地方性知识,结合当地各少数民族自然共生的文化理念共同维系构建,是当地茶农、茶商与其所处环境协同进化与适应的结果。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在不同历史语境和时代变迁情况下发展出了相应的文化景观,技术与文化都蕴含其中。围绕着“茶”这一“物”,相关的技艺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变迁,文化理念也在不断更迭,这一过程中技术与文化互为映照,共同塑造了茶文化景观,延续了今天的茶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六大茶山 茶文化 景观人类学 农业文化遗产
下载PDF
作为“调解人”的景观设计师--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河合洋尚 王颖 +1 位作者 蔡金栋(译) 凯瑟琳·德·阿尔梅达(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7年第2期56-61,共6页
近年来,文化人类学开始关注景观,景观人类学领域由此兴起。本文以作者在广东省的调研经验为基础,介绍了景观人类学的基本视角与调研方法,提出了通过立足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把握景观设计的方法,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文化人类学角度... 近年来,文化人类学开始关注景观,景观人类学领域由此兴起。本文以作者在广东省的调研经验为基础,介绍了景观人类学的基本视角与调研方法,提出了通过立足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把握景观设计的方法,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文化人类学角度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族群景观 能动体 调解人
原文传递
“景观人类学”与“再创生”视角:日本人类学家的中国客家建筑研究述评--以河合洋尚与小林宏至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天跃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4期73-82,共10页
中国客家建筑研究长期受到建筑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和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建筑学界的客家建筑研究,对现代客家文化的身份认同和客家建筑遗产的"自我表述"有很大的影响。这无形中助长了&qu... 中国客家建筑研究长期受到建筑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和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建筑学界的客家建筑研究,对现代客家文化的身份认同和客家建筑遗产的"自我表述"有很大的影响。这无形中助长了"客家特殊论"和"客家文化本质论"的情绪。近几年,人类学界和历史学界开始将此前的客家建筑研究及其话语视为研究对象,展开新一轮的田野考察和理论批判。文章仅以日本人类学界的新一代学者河合洋尚与小林宏至的中国客家建筑遗产研究为例,综述并评介其"景观人类学"与"再创生"的研究路径,为地域性人文建筑遗产研究提供新的文化批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建筑 客家特殊论 景观人类学 再创生
下载PDF
文化现象的视野--文化遗产的现象性本质及其研究主旨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桐 《建筑遗产》 2020年第3期10-20,共11页
遗产保护如今渐成显学,但研究较多集中于案例保护实践、遗产保护史方面。文章试借鉴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分析视野,通过梳理国际遗产领域呈现的从历史性、建筑性向文化性保护转向的研究主旨演进脉络,厘清文化... 遗产保护如今渐成显学,但研究较多集中于案例保护实践、遗产保护史方面。文章试借鉴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分析视野,通过梳理国际遗产领域呈现的从历史性、建筑性向文化性保护转向的研究主旨演进脉络,厘清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建构于具体时空中的文化现象这一本质认知。基于此,提出文化遗产的研究主旨为对文化现象的综合性解释,应以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和景观人类学的研究框架作为支撑,探索区域史视野下文化现象类型学分野体系的演进脉络建构,以及景观志视野下对地方文化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现象 文化遗产 时空认知 人类学 地理学 景观人类学
下载PDF
区域文化创新与旅游演艺可持续发展——桂林旅游演艺产品的景观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天雪 唐织辉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21年第1期396-403,共8页
区域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区域文化表象的创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属于正相关关系。精品旅游演艺产品都善于从区域文化表象中挖掘创作素材,将文化表象、生态文明和文娱表演创造性地嵌入特定的空间,融合生产出既体现地方特色,... 区域旅游演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区域文化表象的创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属于正相关关系。精品旅游演艺产品都善于从区域文化表象中挖掘创作素材,将文化表象、生态文明和文娱表演创造性地嵌入特定的空间,融合生产出既体现地方特色,又不乏艺术创新的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演艺 文化创新 景观人类学
原文传递
黔中布依族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及保护开发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郁献军 过伟敏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52,共4页
黔中布依族是我国布依族的分支,主要集中居住在贵州的安顺市区域,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构造,使其形成了特殊的乡村聚落景观文化,并带有典型的景观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黔中布依族乡村聚落景观的内外部空间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黔中布依... 黔中布依族是我国布依族的分支,主要集中居住在贵州的安顺市区域,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构造,使其形成了特殊的乡村聚落景观文化,并带有典型的景观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黔中布依族乡村聚落景观的内外部空间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黔中布依族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需要建立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其保护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布依族 乡村聚落 景观特征
原文传递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锡伯族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沈阳锡伯族村落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郝鸥 刘倩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48-554,共7页
民族文化景观作为我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反映了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化历程,其保护和传承对促进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沈阳锡伯族村落的田野调查,发现... 民族文化景观作为我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反映了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化历程,其保护和传承对促进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沈阳锡伯族村落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锡伯族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民族传统遗失、文化边界模糊,村庄建设趋同、建筑特色失真等问题。由此,从景观人类学视角对锡伯族文化景观进行审视,提出了三方面建议:通过政策导向,增强地方政府效能;通过科学规划,构建锡伯族文化景观保护发展体系;以人为主体,重视公众参与及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锡伯族 文化景观 文化遗产
下载PDF
西湖民间故事构建的地方景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舒兰 《风景园林》 2021年第3期29-33,共5页
针对景观人类学在中国语境的运用与范畴,选取了文化积淀丰富的典型景观—西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案例研究。受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神话的研究的启发,借鉴和采用其所提出的结构人类学的思路与方法,分析考察西湖民间故事所构建的地方景观... 针对景观人类学在中国语境的运用与范畴,选取了文化积淀丰富的典型景观—西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案例研究。受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神话的研究的启发,借鉴和采用其所提出的结构人类学的思路与方法,分析考察西湖民间故事所构建的地方景观的结构、层次及其特征。从研究结果来看,西湖民间故事从自然地形地貌、人工景观、文化标识3个不同的层面对地方景观进行构建,体现出不同于目前世界遗产认定的西湖文化景观概念与特征。这些故事不仅从更广的空间范畴内认识西湖地理地貌的形成,同时也包含了构建地方性的重要地名地标、名物特产等文化标识。这些通过民间故事构建的地方景观图景,不仅可拓展我们对于文化景观概念和范畴的认知,也显示出景观人类学运用于中国语境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人类学 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 地方性 民间故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