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9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95
1
作者 孙丕苓 许月卿 王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77-288,共12页
地形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环京津贫困带为研究区,选取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地学图谱分析法,从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角度,系统... 地形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以环京津贫困带为研究区,选取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地学图谱分析法,从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角度,系统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1985-2010年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层级性。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草地优势分布区集中于中高、高地形梯度区,林地和未利用地优势分布区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稳定型图谱和反复变化型图谱为主,林地、耕地和草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向耕地转换再又转换为林地是反复变化型图谱的主要类别。1985-2000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耕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为主,耕地向较高地形梯度区扩展;2000年后社会经济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草地-林地"为主,耕地在原优势地形位的优势度增大、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向更高级地形位集中,林地优势分布区向较低地形位扩张。3)土地利用变化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及分异效应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重要推动力。该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 分级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环京津贫困带
下载PDF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75
2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共18页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发生倒转 ,形成了从大陆中央隆升区向周围辐射的亚洲大河流系 .亚洲隆升有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隆升不仅改变大气环流、加剧风化作用 ,而且还使西伯利亚河系改向北流 ,通过注入北冰洋的淡水促使海水结冰、导致冰盖形成 .新生代亚洲形变 ,也使得亚洲季风系统在早中新世形成 ,又在约 8Ma与约 3Ma时强化 .同时 ,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的形成 ,也改变了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流经边缘海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对于洋面升降和构造运动极为敏感 ,在冰期低海面时边界流位于边缘海之外 ,使大洋输向大陆的热量和水分大为减少 .今天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能流与物流最为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新生代 大陆形变 边缘海 气候演变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与协同作用分析 被引量:57
3
作者 潘竟虎 李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80-289,共10页
为了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权衡/协同关系,该文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地区嘉峪关-酒泉地区为研究区,对其2000年和2010年食物供给、碳储存、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进行定量测算。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热点制图等方法,... 为了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权衡/协同关系,该文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地区嘉峪关-酒泉地区为研究区,对其2000年和2010年食物供给、碳储存、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进行定量测算。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热点制图等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从县域尺度和区域尺度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识别了某种服务的物质量或价值量极高的热点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位面积食物供给的高值区分布在中东部的肃州区及嘉峪关市,碳储存表现为东部及南部较高的分布格局;土壤保持在2000年和2010年变化不大,呈现出从西到东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值由2000年的0.40 mm/(m2·a)提高到2010年的0.99 mm/(m2·a)。县域尺度上,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大多为协同关系,其中食物-碳和水源-碳之间的协同程度较高;区域尺度上,食物供给和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值均未超过各自平均值的0类服务区和只有1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值超过其所对应平均值的1类服务区分别占总面积的58.50%和25.20%。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地貌 遥感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嘉酒地区 干旱内陆河
下载PDF
复杂地貌类型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54
4
作者 龙军 张黎明 +4 位作者 沈金泉 周碧青 毛艳玲 邱龙霞 邢世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0-1281,共12页
选择适宜区域特征的高效点面拓展模型对揭示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地貌类型特征在福建省各地级市选取了9个典型县(市、区),利用2008年采集的29 320个样点数据系统评价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推算精... 选择适宜区域特征的高效点面拓展模型对揭示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地貌类型特征在福建省各地级市选取了9个典型县(市、区),利用2008年采集的29 320个样点数据系统评价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推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典型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7.83 g kg-1,变异系数为37.87%,半方差函数以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全省平原或盆地、丘陵和山地分布面积相当的地区(如闽侯县、建瓯市、永定县、涵江区、福鼎市)采用泛克里格法插值的精度较高,山地为主的地区(如大田县)采用简单克里格法插值的精度较高,而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区(如南安市、同安区、漳浦县)采用普通克里格或张力样条函数法插值的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类型 耕地 土壤有机质 空间插值 福建省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49
5
作者 魏孝荣 邵明安 高建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879-2884,共6页
研究不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于全面准确评估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状况和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 研究不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于全面准确评估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状况和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总有机碳变异较小(变异系数为34%),高活性有机碳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43%),有机碳的变异性随其活性的增强而增大.各组分有机碳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含量顺序一致.各组分有机碳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以塬面土壤最高,沟道土壤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以林地和农田土壤较高,草地土壤较低;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则以黑垆土最高,红土最低.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组分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环境条件不但直接影响有机碳的分布,还通过影响有机碳不同组分之间的关系来改变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受环境条件影响最大,中活性与高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受环境条件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有机碳 土地利用 地形条件 土壤类型
下载PDF
热惯量法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7
6
作者 李星敏 刘安麟 +1 位作者 张树誉 王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9,共6页
利用NOAA/AVHRR资料计算了真实热惯量、表观热惯量、NOAA/AVHRR通道4亮温差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讨论了陕西特殊地形、地面植被覆盖对表观热惯量与土壤水分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的干旱遥感监测服务中,可以使用表观热... 利用NOAA/AVHRR资料计算了真实热惯量、表观热惯量、NOAA/AVHRR通道4亮温差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讨论了陕西特殊地形、地面植被覆盖对表观热惯量与土壤水分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的干旱遥感监测服务中,可以使用表观热惯量与土壤相对湿度建立的模型来监测地面旱情。考虑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因素时,下垫面越均一,表观热惯量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越好,但植被覆盖对地表温度差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惯量法 土壤水分 地形 植被覆盖 遥感技术 干旱 监测 表观热惯量 土壤相对湿度
下载PDF
不同坡度下紫色土地表微地形变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50
7
作者 郑子成 秦凤 李廷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8-175,共8页
为了揭示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地表微地形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从地表糙度角度出发,结合多重分形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地表微地形变化特征,探讨了地表微地形变化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结果表... 为了揭示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地表微地形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从地表糙度角度出发,结合多重分形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紫色土地表微地形变化特征,探讨了地表微地形变化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雨强为1.5 mm/min,历时为40 min降雨条件下,10°、15°和20°坡面地表相对高程的变化量分别为-11.66、-3.52和-5.61 mm,仅20°坡面地表初始低洼部位被径流贯通形成细沟;各坡面地表糙度均有所减小,且表现为15°>10°>20°,其中10°和15°坡面不同坡位地表糙度均较雨前减小,20°坡面下坡地表糙度较雨前增大,不同坡度全坡面地表糙度均较雨前减小;2)地表微地形具有一定的多重分形特征,10°和15°坡面雨后多重分形参数广义分形维数跨度、奇异指数跨度和多重分形谱高差均较雨前增大,微地形空间分布差异增大,且地表变得圆润,20°坡面与之相反;3)随坡度增大,地表径流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且地表糙度变幅越小的坡面,地表产流量越高,而侵蚀产沙量则随坡度的增大显著提高(P<0.05)。研究成果为揭示水蚀过程中地表微地形变化的本质和作用机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土壤 侵蚀 坡度 微地形 多重分形特征 紫色土
下载PDF
不同地形地貌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对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影响 被引量:45
8
作者 刘刚 唐军 +2 位作者 孙雷雷 席禹 刘晓庭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3,共7页
为了分析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征,首先以1999—2008年的雷电定位数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广州市平原和山区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性和差异及其原因,然后根据平原和山区不同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计算了不同电压等级... 为了分析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征,首先以1999—2008年的雷电定位数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广州市平原和山区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性和差异及其原因,然后根据平原和山区不同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计算了不同电压等级下典型杆塔输电线路的绕击和反击危险电流概率。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广州市平原雷电流幅值比山区大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电阻率和海拔因素。此外,雷电定位系统测量雷电流幅值的办法存在一定误差,对研究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 山区 雷电流幅值 土壤电阻率 地形地貌 工程雷电流模型 输电线路
下载PDF
湿润地区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模式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刘宏伟 余钟波 崔广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22-829,共8页
为了研究湿润地区降雨—土壤水水文过程,在太湖西侧通过野外坡面试验来研究地表和地下剖面上土壤水分对降雨过程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坡面上土壤含水率受地形和局部微地形影响显著。雨量较大时,土壤含水率过程线呈现两拐点三阶段(上升... 为了研究湿润地区降雨—土壤水水文过程,在太湖西侧通过野外坡面试验来研究地表和地下剖面上土壤水分对降雨过程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坡面上土壤含水率受地形和局部微地形影响显著。雨量较大时,土壤含水率过程线呈现两拐点三阶段(上升、平台和退水期);雨量较小时呈现单拐点两阶段(上升和退水期)。上升期受前期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特性影响;平台期土壤含水率接近饱和并对雨强大小略有响应,是产流的主要阶段;退水期开始于降雨停止时,但地势高处对低处的补给会使低处退水期开始时间后延。沿坡度方向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过程整体表现出下部饱和度较高并且先出现饱和带,之后饱和带向上部逐渐扩展。垂向土壤含水率响应分为特征不同的三层。浅层对降雨响应明显,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过程线形状与降雨过程线相比有一定的平移和延长;中层同时受降雨入渗和地下水位变动影响;深层主要受地下水位变动控制。浅层有优势流现象出现,受土壤结构影响,并受降雨量大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水 坡地响应 太湖流域 优势流
下载PDF
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性质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5
10
作者 张学雷 陈杰 张甘霖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9-844,共6页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本研究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性质(土壤发生层次、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 多样性的分析中,讨论基于海南岛土壤-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通过对不同地形上土壤发生层...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本研究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性质(土壤发生层次、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 多样性的分析中,讨论基于海南岛土壤-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通过对不同地形上土壤发生层次、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等某些土壤性质类别SOTER单元的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H') 和均匀度指数(Pielou E) 的计算,类别多度分布模型的应用,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了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性质多样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多样性指数 生态学 土壤性质 发生层次 土层厚度 土壤容重 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GIS-Based Assessment of Land Suitability for Optimal Allocation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被引量:35
11
作者 LIU Yan-Sui WANG Jie-Yong GUO Li-Y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79-586,共8页
A GIS-based method was used to assess land suitability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through simultaneous consideration of physical features and current land use.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Landsa... A GIS-based method was used to assess land suitability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through simultaneous consideration of physical features and current land use.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Landsat TM images and extensive field visits the area was modeled into 40 land types in five altitudinal zones (valleys and gullies, hillsides and terraces, foothills, mid-mountain, and sub-alpine mountain). Then, a suitability score was assigned to five physical factors (climate, hydrology, topography, soil, and vegetation). Next, their integrated overall suitability value scor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land cover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should be reallocated a new u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ve suitability classes of agriculture, forest, grassland, farmland-woodland, and scrub-pasture had altitudinal stratification and a total of 1151 km2 (8.89%) of lands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had to be reallocated. To achieve this reallocation, 657 km2 of arable land should be reduced, and forest, grassland and scrub-pasture increased by 615 km2, 131 km2 and 405 km2, respectively.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ecommended land reallocations should help achieve suit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prevent land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landforms optimal allocation Qinling Mountains suitability evaluation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类型提取与制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实验样区为例 被引量:22
12
作者 朱红春 张友顺 +3 位作者 汤国安 袁勘省 李晓印 易红伟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110-113,共4页
以陕北绥德县刘家沟流域为实验样区 ,从地貌成因、形态和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 ;以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为基础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Arc View的支持下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 以陕北绥德县刘家沟流域为实验样区 ,从地貌成因、形态和土地利用角度出发 ,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3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 ;以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特征为基础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Arc View的支持下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自动提取黄土丘陵区 3种基本地貌类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分析结果证明 :利用 DEM自动提取地貌类型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技术方法 ,对指导退耕还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貌类型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序强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8-21,共4页
阐述了地貌旅游资源在旅游景观形成中的独立构景作用和构成风景区的主体作用,探讨了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问题,分析了地貌旅游资源研究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貌 旅游资源 分类 中国 风景区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德民 李德威 +2 位作者 杨巍然 汪校锋 张金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揭示隆升历史及幅 度等相关问题,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法对研究区淡色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17.0~5.7Ma 之间,小于...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揭示隆升历史及幅 度等相关问题,运用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法对研究区淡色花岗岩进行了分析,所取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位于17.0~5.7Ma 之间,小于其地层时代或侵入年龄(40~17Ma),表明研究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强烈隆升开始于晚新生代.用磷灰石裂变径 迹年龄来计算可知,研究区内花岗岩5.7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8.421℃/Ma和0.526mm/a.5.7~ 9.2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229mm/a,9.2~17.0Ma间的相对抬升与剥蚀速率为0.032mm/a.用锆石裂变径 迹年龄来计算知,研究区内花岗岩16.2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为12.963℃/Ma和0.370mm/a,冷却速率和 剥蚀速率均小于用磷灰石计算的结果.因此说喜马拉雅造山带从9.2Ma到现在隆升和剥蚀的速率是处于加快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定年 构造隆升 晚新生代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近50年我国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综述 被引量:22
15
作者 程诗悦 秦伟 +1 位作者 郭乾坤 徐立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5-161,共7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引发严重水土流失事件,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开展极端降水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明晰极端降水变化规律、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等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极端降水及...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引发严重水土流失事件,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开展极端降水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明晰极端降水变化规律、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等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极端降水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对这些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不足,不利于正确认识我国极端降水规律。笔者通过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整体上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但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等地区呈减小趋势。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极端降水研究具有以下薄弱环节:1)气象站点密度普遍偏小;2)地形因素对极端降水的影响考虑不足;3)点状和面状降水数据结合不够紧密——从而造成不同学者在同一区域的研究结论往往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也使得研究成果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能力不足。建议后续研究应加密气象站点、充分考虑复杂地形条件对极端降水的影响以及加强点状和面状降雨数据的结合,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极端降水时空变化规律,增强对水土保持、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防护等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极端降水指标 时空变化特征 地形 气象站点密度
下载PDF
武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破坏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建叶 张林 +2 位作者 陈媛 董建华 胡成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97-2103,共7页
通过建立武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典型坝段坝基的地质概化模型,采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法对其天然地基条件下的深层抗滑稳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试验对典型坝段的地形、地质条件,包括岩体、断层、节理等主要地质缺陷的特征进行模拟,根... 通过建立武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典型坝段坝基的地质概化模型,采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法对其天然地基条件下的深层抗滑稳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试验对典型坝段的地形、地质条件,包括岩体、断层、节理等主要地质缺陷的特征进行模拟,根据岩体力学参数及软弱结构面力学参数,研制出适合武都工程地质条件的模型材料,采用超载法进行破坏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坝体、坝基以及主要断层的变形特征,探讨坝与地基整体失稳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和破坏机制,揭示影响坝基稳定的控制性因素,获得典型坝段的滑动破坏机制与稳定安全系数。在此基础上,对坝基加固处理措施进行讨论,为典型坝段的深层抗滑稳定安全评价与基础加固处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工程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深层抗滑稳定 破坏试验
下载PDF
中国地貌与贵州岩溶生态环境 被引量:14
17
作者 何才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1-7,共7页
通过对中国地貌基本轮廓的论述 ,得出了中国地貌的 3大特征。由于贵州岩溶生态环境脆弱 ,指出了贵州岩溶生态环境的整治与资源开发 ,最重要的是岩溶水和岩溶植被的开发整治。根据贵州岩溶生态环境的现状 ,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关键词 中国 贵州 地貌 岩溶 生态环境 整治 岩溶水
下载PDF
地震液化流滑震害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文化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8-93,共6页
通过地震液化的震害调查,从土种类、地形条件和坡度、浓化土壤的赋存状况、地震能量和流滑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等方面,简要总结了液化流滑的震害特征和规律,初步分析了液化引起流滑发生的条件、规模、剧烈程度、坡体运动规律以及流滑产... 通过地震液化的震害调查,从土种类、地形条件和坡度、浓化土壤的赋存状况、地震能量和流滑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等方面,简要总结了液化流滑的震害特征和规律,初步分析了液化引起流滑发生的条件、规模、剧烈程度、坡体运动规律以及流滑产生的破坏形式,分析了影响液化流滑的因素,可供进一步研究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形 地震液化 流滑 滑坡 泥石流 坡度
下载PDF
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学雷 陈杰 张甘霖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368-1372,共5页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 .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 )多样性的分析中 ,讨论了基于海南岛土壤 地体数字化数据库 (SOTER) ,通过对不同地... 多样性指数长时间以来在生态学领域被用于分析不同生态体的发生规律 .将类似手段用于某些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 )多样性的分析中 ,讨论了基于海南岛土壤 地体数字化数据库 (SOTER) ,通过对不同地形上土壤 pH值、表层阳离子代换量和表层有机质含量类别SOTER单元的丰富度指数 (S)、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 (PielouE)的计算 ,建立了类别多度分布模型 ,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了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多样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 .研究表明 ,上述研究路线具有可操作性 ,几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度分布模型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形上土壤化学性质类别的空间变异特点 .因此 ,SOTER单元作为土壤性质多样性的测度单元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SOTER数据库 多样性指数 多度分布模型 土壤化学性质 地形 GIS空间分析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风景区森林植被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国花 谢吉容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0-92,共3页
对四面山风景区的自然条件 ,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土壤以及森林植被做了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的植被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措施 。
关键词 四面山风景区 地质地貌 植被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