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大气污染物散布的气象条件 被引量:11
1
作者 任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3年第2期72-75,共4页
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影响大气污染物散布的气象因子主要有:风、湍流、大气稳定度、太阳辐射、云、降水、天气形势、混合层高度及大气运动的尺度等。文章论述了风、大气稳定度、太阳辐射、云和天... 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影响大气污染物散布的气象因子主要有:风、湍流、大气稳定度、太阳辐射、云、降水、天气形势、混合层高度及大气运动的尺度等。文章论述了风、大气稳定度、太阳辐射、云和天气形势对大气污染物散布的影响,以及复杂地形上的空气污染与局地气象条件的关系,目的在于寻求有效防治大气污染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气象条件 大气稳定度 地形风 海陆风 扩散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防治 太阳辐射 空气污染
下载PDF
城市化对广西夏季海陆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文伟俊 沈桐立 +1 位作者 丁治英 宋洁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0-356,共7页
利用2003—2006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广西区夏季海陆风地面特征,并运用WRF模式模拟了2006年8月1—2日海陆风的结构,结果表明:使用修正后的城市下垫面试验模拟的海陆风强度和分布更接近实测,白天沿海城区为海风辐合带,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夜间... 利用2003—2006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广西区夏季海陆风地面特征,并运用WRF模式模拟了2006年8月1—2日海陆风的结构,结果表明:使用修正后的城市下垫面试验模拟的海陆风强度和分布更接近实测,白天沿海城区为海风辐合带,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夜间北部湾海面为陆风的汇合区,易产生对流云团。城市化试验结果表明热岛效应加强了海风的发展,但削弱了陆风;同时热岛效应减缓了夜间城市上空大气的辐射冷却,使下沉运动相应减弱,从而抑制了逆温稳定发展的主要控制因子,逆温强度大幅度降低,但对逆温层高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数值试验 海陆风
下载PDF
上海海陆风分类特征、环流背景及对O_(3)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毛卓成 许建明 +3 位作者 瞿元昊 殷长秦 杨丹丹 周广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02-1013,共12页
针对2013~2019年上海三类海陆风(北支、南支和双支)过程,从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和风)、形成海陆风的六种环流背景及对O_(3)浓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上海共出现海陆风237d,其中北支天数最多(209d),双支天数... 针对2013~2019年上海三类海陆风(北支、南支和双支)过程,从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和风)、形成海陆风的六种环流背景及对O_(3)浓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上海共出现海陆风237d,其中北支天数最多(209d),双支天数最少(88d),南支出现双支海陆风的比例最高(75.9%);三类海陆风中北支的起始时间最早,维持时间最长,海风强度最强,南支的平均温度最高,平均湿度较低,风场最分散;与无海陆风相比,北支、南支和双支海陆风的O_(3)浓度分别上升了20.5,26.4,25.1μg/m^(3),O_(3)污染浓度上南支与无海陆风持平,北支和双支均略低于无海陆风;在形成上海海陆风的6种弱环流背景中,高压中心型、无系统型和均压场型是最主要的三种类型,合计占比70%;环流背景和海陆风类型组合结果显示,上海海陆风中O_(3)污染概率最高的组合是均压场型的南支海陆风,达到40.0%,O_(3)浓度和O_(3)污染浓度最高的组合分别是无系统型的南支海陆风和高压前部型的双支海陆风,平均浓度分别为146.6,211.3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环流背景 不同类型 O_(3)污染
下载PDF
海陆风及沿海风速廓线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孙川永 陶树旺 +2 位作者 罗勇 王式功 宋丽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0-636,共7页
为了建立沿海风功率预报系统,本文探讨了中国沿海风电场风速预报问题,并利用数值模式 RAMS 对海陆风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海陆风发生时,海风和陆风阶段风速廓线存在较大差异.海风阶段风速的垂直切变明显小于陆风阶段.海陆风发生时,风速... 为了建立沿海风功率预报系统,本文探讨了中国沿海风电场风速预报问题,并利用数值模式 RAMS 对海陆风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海陆风发生时,海风和陆风阶段风速廓线存在较大差异.海风阶段风速的垂直切变明显小于陆风阶段.海陆风发生时,风速会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即海风和陆风分别有两个时段:风速增加时段和风速减少时段.在为沿海风电场提供风速预报时,当模式预报到海陆风发生时,可以利用海陆风的这种特点,使用统计方法对预报出的风速进行有效的订正.并发现即使没有海陆风发生,当风向为海洋吹向陆地时,风速随高度的垂直切变同样小于陆地吹向海洋的时段.利用统计方法根据不同风向时风速廓线的特性,把数值模式计算高度上的预报结果,精确地插值到风机涡轮高度,会很大程度上减少风速预报的误差及风功率预报环节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 海陆风 风功率预报 风速预报 风速廓线 风电场
下载PDF
2012—2021年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石娟 蒋贤玲 +1 位作者 柯元惠 郑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62-70,共9页
利用2012—2021年海南岛32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ERA5高分辨率资料,统计分析了海南岛近10 a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合成分析法探讨了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每年约为422.3... 利用2012—2021年海南岛32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ERA5高分辨率资料,统计分析了海南岛近10 a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合成分析法探讨了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每年约为422.3次,占短时强降水的8%。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季节和日变化明显,多发生在4—10月的午后(14:00—19:00),8月站次最多,近10 a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站次最多为11次,出现在海南岛西北部。极端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为每年62.1次。午后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平均降水强度较大,均值为67.8 mm·h^(-1),峰值为111.5 mm·h^(-1)。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年、暖季(4—9月)的空间分布有两个高发地区,为海南岛西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暖季的天气系统是影响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逐月空间分布差异与海陆风、地形均有密切关系,各月触发条件不同,7—8月极端短时强降水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环流背景 海陆风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1-389,共19页
利用2009~2017年7~9月福建省逐小时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2015~2017年7~9月厦门站的探空资料,通过K均值聚类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1.1版本)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地形热力环... 利用2009~2017年7~9月福建省逐小时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2015~2017年7~9月厦门站的探空资料,通过K均值聚类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1.1版本)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我国东南沿岸及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揭示了地形热力环流以及海陆风环流在热对流降水日变化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了环境温湿廓线及风垂直廓线对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和日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东南沿岸复杂山地(福建)后汛期降水日变化受地形热力环流和海陆风环流的影响和调制,白天辐射加热在复杂山地形成的局地热力环流激发出对流降雨带,午后受海风环流的影响,对流降雨带组织发展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地形热力环流和海风环流减弱雨带逐渐减弱。武夷山及周边复杂山地的降水日变化主要受地形热力环流的影响,在午后对流降水达到峰值,夜间减弱几近消失。理想数值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东南沿岸复杂山地地形热力环流对对流降雨的触发以及海陆风环流在山地对流雨带组织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温湿廓线以及风垂直廓线对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以及日峰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环境温湿廓线的大气抬升凝结高度、大气可降水量、大气的对流不稳定度以及大气中低层湿度分布的不同,会影响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并通过影响山地热力对流触发时间,改变热对流降水日峰值时间,而环境风垂直廓线的低层气流强度和方向、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的不同,会影响地形热力对流系统的启动、组织发展和移动等特征,进而影响热对流降水日峰值强度以及热对流降水日峰值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影响 海陆风 热对流降水 日变化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海陆风的数值模拟及城市化对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陆希 寿绍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2-315,共4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四维同化技术相结合对珠三角地区的海陆风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同化GTS和观测资料使得模拟的风场和实际情况更为接近,反映出了该区域海陆风的基本特点和日变换特征。针对该地区城市化日益加剧的现象,设计...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四维同化技术相结合对珠三角地区的海陆风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同化GTS和观测资料使得模拟的风场和实际情况更为接近,反映出了该区域海陆风的基本特点和日变换特征。针对该地区城市化日益加剧的现象,设计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城市化对珠三角地区的海陆风强度和方向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午增强的海风使得珠三角东岸的低层辐合加强,污染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同化 海陆风 局地环流 城市化 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南沙区海陆风环流的特征及其对气温和能见度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海洋 祁秀香 +1 位作者 赵小伟 林中庆 《广东气象》 2015年第3期24-27,共4页
对南沙区海陆风环流的季节分布、持续时间等特征及其对夏季最高气温和2月能见度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沙区海陆风环流较明显,发生比例最高集中在2、7和8月。海风和陆风互相转化的时段特征明显:陆风转海风主要发生于10:00—1... 对南沙区海陆风环流的季节分布、持续时间等特征及其对夏季最高气温和2月能见度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沙区海陆风环流较明显,发生比例最高集中在2、7和8月。海风和陆风互相转化的时段特征明显:陆风转海风主要发生于10:00—14:00,海风转陆风主要时段为18:00—次日01:00。通过海陆风环流对高温天气的影响分析表明,南沙地区夏季只有海陆风环流遭到破坏时才会出现高温天气。在海陆风日,海风和陆风的风向转变对南沙能见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海陆风 高温 能见度 南沙区
下载PDF
海陆风影响下的黄海北部沿岸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慧琳 孙连强 徐璐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3-1316,共4页
利用丹东、东港、宽句3站2006~2008年地面观测数据及相关资料,对比黄海北部沿岸和内陆地区全年风向频率特征,统计沿海各站的海陆风日,分析该地区海陆风的宏观统计特征,并研究海陆风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沿... 利用丹东、东港、宽句3站2006~2008年地面观测数据及相关资料,对比黄海北部沿岸和内陆地区全年风向频率特征,统计沿海各站的海陆风日,分析该地区海陆风的宏观统计特征,并研究海陆风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沿岸海陆风效应明显,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夏秋季海风常在沿海地区造成低云天气,并有利于海雾登陆;由海陆风引起的低层辐含线(海岸锋、海风锋)有利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海陆风效应是产生降水日变化的重要因子,并可制约高温天气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气候特征 降水 高温
下载PDF
烟台地区海陆风特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仲伟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29,共4页
本文分析了海上长岛站与其相邻的龙口、蓬莱、烟台、牟平等沿海站温度的日变化差异与烟台地区海陆风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地区风向昼夜发生反向转换与海陆间因下垫面不同,受热不均匀产生的温度日变化差异是一致的;烟台昼夜风向反向... 本文分析了海上长岛站与其相邻的龙口、蓬莱、烟台、牟平等沿海站温度的日变化差异与烟台地区海陆风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地区风向昼夜发生反向转换与海陆间因下垫面不同,受热不均匀产生的温度日变化差异是一致的;烟台昼夜风向反向转换一年四季都存在并且有明显规律,海陆风转换时间早晚及持续时间的长短随季节而变化;海陆风虽无直接危害性,但对烟台平流雾的进退和夜间西南风的增大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 海陆风 风向
下载PDF
海州湾不同走向海岸的海陆风异同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有山 王桂臣 +2 位作者 李进喜 张榕 张红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0-776,共7页
通过对海州湾沿岸3座梯度测风塔和19座自动气象站一年的逐日24 h自记风资料的统计,得到海州湾沿岸的海陆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陆风"净值"的概念。结合海陆风"净值"分析海州湾沿岸的海陆风环流特征发现:海州湾沿岸... 通过对海州湾沿岸3座梯度测风塔和19座自动气象站一年的逐日24 h自记风资料的统计,得到海州湾沿岸的海陆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陆风"净值"的概念。结合海陆风"净值"分析海州湾沿岸的海陆风环流特征发现:海州湾沿岸南北两段的海陆风具有明显的差异,南北走向的海岸海陆风比西北—东南走向海岸的弱,且转换时间迟;并粗略地估计了海风向陆地内的水平伸展宽度在45 km左右,夏季海风的垂直伸展高度可达625 m或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统计特征 净值 不同海岸走向
下载PDF
海陆风对广东沿海地区秋冬季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蕾蕾 聂椿力 +2 位作者 张梦 席雪洁 刘锦涓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16-322,共7页
为探究海陆风对沿海城市不同季节污染物的影响特征,结合2015-2018年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广东省17个站点的污染物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沿海典型代表城市秋季O_(3)和冬季PM2.5污染物分布特征,重点针对... 为探究海陆风对沿海城市不同季节污染物的影响特征,结合2015-2018年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广东省17个站点的污染物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沿海典型代表城市秋季O_(3)和冬季PM2.5污染物分布特征,重点针对海陆风对沿海典型代表城市秋季O_(3)和冬季PM2.5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东莞市、阳江市、广州市、深圳市4个沿海城市的海风风向范围主要是SE-SSW,为偏南风,陆风风向范围主要是NW-NNE,为偏北风,它对沿海城市的O_(3)和PM2.5有明显的稀释扩散作用。深圳市受天气系统下沉气流的影响,污染物不易扩散、加之受到来自北部东莞市污染物的影响,故虽在有海陆风参与的环流情况下仍会出现高浓度污染的情况,其中2018年12月至次年2月冬季PM2.5浓度达到最高值,为100μg/m^(3),9月至11月O_(3)浓度达到最高值,为245.7μg/m^(3)。在东莞市、阳江市、广州市、深圳市4个沿海城市的RF指数比同时期在韶关市、河源市这两个内陆城市的RF指数更趋近于1,故由于海陆风造成的局地环流对秋季的O_(3)和冬季的PM2.5起到显著的迁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污染气象 海陆风 O3 PM2.5 局地环流指数
下载PDF
冷涡背景下苏北地区连续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伟健 颜佳任 +1 位作者 郝玲 朱云凤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0年第2期97-105,共9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ECMWF-ERA5逐小时0.25°×0.25°再分析资料,主要从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两个方面,对2019年6月8日(简称过程A)、9日(简称过程B)影响江苏省北部的两次冷涡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ECMWF-ERA5逐小时0.25°×0.25°再分析资料,主要从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两个方面,对2019年6月8日(简称过程A)、9日(简称过程B)影响江苏省北部的两次冷涡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程A是由暖湿气流引起的短时强降水伴随雷暴大风的湿对流天气;过程B则是在高层西北气流下由干冷平流强迫引起的大风冰雹伴随短时强降水的混合对流天气。过程A,由暖湿气流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垂直风切变强度一般,湿层深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过程B,中高层的较强干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平流上而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中低层,配合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冰雹的发生。两次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都是地面辐合线。过程A的预报重点为水汽条件和来自上游的对流系统与当地地面辐合线的耦合;过程B的预报重点为大气的不稳定度和冷涡后部冷空气的干侵入与地面辐合线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东北冷涡 干侵入 辐合线 海陆风
下载PDF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深圳沿海地区的局地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爱明 郑涛 +3 位作者 卢超 张春生 温精敏 肖小平 《广东气象》 2017年第6期10-14,共5页
以梧桐山山脉为分界点,利用山顶及其东西两侧区域自动站探测的常规分钟气象观测资料和香港海表温度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21—24日广东珠三角地区寒潮过程对深圳沿海地区的局地性天气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气温:山顶>西侧>东... 以梧桐山山脉为分界点,利用山顶及其东西两侧区域自动站探测的常规分钟气象观测资料和香港海表温度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21—24日广东珠三角地区寒潮过程对深圳沿海地区的局地性天气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气温:山顶>西侧>东侧。(2)气压:强冷空气入侵期间,海平面气压48 h内升高20.6 h Pa,同时东西侧站点海平面气压差有明显日变化,夜间气压差大,白天(尤其午后)气压差减小。(3)风速:可能由于山风和陆风叠加效应,北风阵风达到32.1 m/s(11级),并且东侧>山顶>西侧,这种局地性天气与台风天气过程的风力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寒潮 山谷风 海陆风 叠加效应 热力环流 深圳沿海
下载PDF
东北沿海城市与其他地区臭氧污染异同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冬 阎守政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0期150-153,共4页
根据2019年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东北沿海城市与我国其他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的臭氧污染特征,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东北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以及其他沿海城市臭氧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沿海城市受光照时长影响,臭氧... 根据2019年空气自动站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东北沿海城市与我国其他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的臭氧污染特征,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东北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以及其他沿海城市臭氧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沿海城市受光照时长影响,臭氧小时浓度峰值出现时段较晚;在海陆风影响下,夜间可能也出现一次峰值。虽然臭氧年均值达标,但臭氧污染日占比较大,东北沿海城市的臭氧污染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沿海城市 臭氧 海陆风
下载PDF
日照沿海海陆风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庄子善 郑美琴 +2 位作者 王继秀 周秀君 张民凯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6-70,共5页
使用近海海温资料和莒县站、日照站气象资料,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日照地区沿海海陆风的气候特征及对当地天气的影响。发现海陆风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对当地气温、降水、湿度及天空状况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影响显著。海风... 使用近海海温资料和莒县站、日照站气象资料,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日照地区沿海海陆风的气候特征及对当地天气的影响。发现海陆风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对当地气温、降水、湿度及天空状况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影响显著。海风强盛季节的午后和陆风强盛季节的早上,沿海的温度梯度常具有海风锋和海岸锋的特征,使沿海地区低云和雷暴天气明显增多,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海陆风和地形影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市 海陆风 气候特点 沿海地区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与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1
17
作者 蔡榕硕 严邦良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96,共11页
研制了一个包括水平及垂直扩散、牛顿冷却的二维 46层非弹性运动方程组的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 ,并用此模式来模拟及研究台湾海峡两岸海陆风的生成与变化特征。模式中考虑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及其日变化、地表向大气的感热与潜热输... 研制了一个包括水平及垂直扩散、牛顿冷却的二维 46层非弹性运动方程组的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 ,并用此模式来模拟及研究台湾海峡两岸海陆风的生成与变化特征。模式中考虑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及其日变化、地表向大气的感热与潜热输送以及向土壤层的热传导等。数值计算中采用了分解算法及隐式时间差分方案。用此模式得出的模拟结果与闽东南及台湾海陆风的观测事实比较吻合 ,表明了此模式能够较好地描述海峡两岸的海陆风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陆负数值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地表利用城市化在一次极端高温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赖绍钧 何芬 +2 位作者 吴毅伟 张明俊 张炜月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7-359,共13页
地表种类的城市化对城市区域的热力结构和局地环流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MODIS地表覆盖资料,使用耦合城市冠层模式(UCM)的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8日福州地区的一次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地表种类的城市化对城市区域的热力结构和局地环流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MODIS地表覆盖资料,使用耦合城市冠层模式(UCM)的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8日福州地区的一次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地表利用变化对福州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福州城市区域局地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利用的城市化使得午后城市热岛现象更加明显而夜间热岛效应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地表利用城市化后,中心城区的近地面风速减小,但城区与山区以及城区与海洋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明显加强,促进了山谷风和海陆风环流的发展;同时地表加热效应增强,促进了垂直运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地表利用/地表覆盖 MODIS WRF 海陆风
下载PDF
秦皇岛地区海陆风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静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26-28,74,共4页
利用本地风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秦皇岛地区风的特点。结果表明,秦皇岛因受海陆地形的影响,风的变化具有海陆风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海陆风只影响到昌黎、抚宁和市区,达不到卢龙、青龙,在时间分布上,海风以昌黎(10点)出现最早,抚宁(1... 利用本地风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秦皇岛地区风的特点。结果表明,秦皇岛因受海陆地形的影响,风的变化具有海陆风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海陆风只影响到昌黎、抚宁和市区,达不到卢龙、青龙,在时间分布上,海风以昌黎(10点)出现最早,抚宁(12点)次之,市区(14点)最晚,陆风同样以昌黎(20点)出现最早,抚宁(23点)次之,市区(次日2点)最晚。同时,海陆风对秦皇岛地区气温的影响尤为明显,受海风影响,秦皇岛市的夏季不十分炎热,日最高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低很多,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另外,由于夏季受海风影响较大,海风登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导致7月是秦皇岛地区大雾天气全年最多的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海陆风特征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特点 影响
下载PDF
非局地闭合模式模拟海风环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雪梅 蒋维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72-77,共6页
在过渡湍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二维非局地闭合模式,并用所建模式研究沿海地区中尺度海陆风环流和内边界层结构,得到了合理的平均场和湍流场.
关键词 边渡湍流理论 非局地闭合 海风 模式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