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区造林地封育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孟好军 张宏斌 +3 位作者 徐柏林 刘建勋 李秉新 成彩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26,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造林地封育试验26 a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造林地封育对物种多样性、林地生物量、封育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土壤的质量状况等。结果表明:造林地封育区较对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提高31.9%;林草植被盖度>...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造林地封育试验26 a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造林地封育对物种多样性、林地生物量、封育区不同造林类型地土壤的质量状况等。结果表明:造林地封育区较对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提高31.9%;林草植被盖度>40%、30%~40%、20%~30%的地块面积分别由原来的15.6%、18.9%和27.8%增加到21.4%、25.6%和34.9%。植被覆盖度<20%的地块面积减少,由原来的37.7%减少为19.1%;灌木层植被盖度由30~40%提高到80~90%,平均高由40~50 cm增加到100~200 cm,林地凋落物量增大了27~43%;E、W向坡地上饲草生物量较对照分别提高2.22倍和2.14倍;青海云杉造林后种群分布逐渐呈现为群聚分布;不同造林类型的土壤质量优劣依次为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山丹柳灌木林>青海云杉灌木混交林>沙棘林>灌木混交林;封育后衰退山丹柳灌丛每3~4 a现存生物量(standing biomass)增大一倍,特征返回时间为3.2 a,环境容纳量达到一半时,具有最大持续年生产量3.724 t/hm2,利用量大于3.724t/hm2时,原有稳定的灌丛生长速率就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造林地 封育效果
下载PDF
耐盐植物对滨海盐渍土的生物改良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刘玉新 谢小丁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3-188,共6页
选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碱茅(星星草)(Puccinella tenuiflora)、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c)、沙枣(Elaeagnus angusoliaif)五种耐重盐植物,分别在不同盐量的土壤上种植试验,种植前后测... 选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碱茅(星星草)(Puccinella tenuiflora)、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c)、沙枣(Elaeagnus angusoliaif)五种耐重盐植物,分别在不同盐量的土壤上种植试验,种植前后测量土壤盐量、有机质、N、P、K等指标,统计伴生植被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种植这些耐盐植物后,土壤盐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机质、N、P、K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伴生植被类型进一步丰富,并逐渐由盐生植物变成非盐生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植物 生物改良 滨海盐碱地
下载PDF
九种耐盐植物在滨海盐碱地的耐盐能力试验 被引量:21
3
作者 谢小丁 邵秋玲 李扬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9-561,共3页
通过盐池浇灌盐水的模拟大田试验和田间试验,界定了9种有代表性的耐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上的耐盐能力,即西伯利亚白刺、中国柽柳、沙枣、星星草、凤尾兰、单叶蔓荆、杜梨、大叶补血草、马蔺的耐盐能力分别为1.5%、1.5%、1.0%、1... 通过盐池浇灌盐水的模拟大田试验和田间试验,界定了9种有代表性的耐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上的耐盐能力,即西伯利亚白刺、中国柽柳、沙枣、星星草、凤尾兰、单叶蔓荆、杜梨、大叶补血草、马蔺的耐盐能力分别为1.5%、1.5%、1.0%、1.0%、1.0%、1.0%、0.8%、0.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植物 耐盐能力 滨海盐渍土
下载PDF
精神与灵魂失落的特写镜头:论特德·休斯的长篇叙事诗《沉醉》 被引量:3
4
作者 毛思慧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6-102,共7页
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的诗篇不仅感情炽烈,风格严谨,富于形象,而且极富创新意识,大胆触及前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涉足的领域。长篇叙事诗《沉醉》便是一个典范。一方面诗人把敏锐的触角伸入大自然的深处,竭力要还大自然既有母亲... 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的诗篇不仅感情炽烈,风格严谨,富于形象,而且极富创新意识,大胆触及前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涉足的领域。长篇叙事诗《沉醉》便是一个典范。一方面诗人把敏锐的触角伸入大自然的深处,竭力要还大自然既有母亲般温柔,又有虎狼般残暴之本来面目;一方面又以锋利的投枪毫不留情地剥开西方所谓“现代文明”外衣下一个个心理变态的灵魂。英国圣公会牧师浪姆(LumbA)的“复制品”(LumbB)本来负有双重使命——即为人类繁殖后代和给人以精神复活,结果却给教区带来肉体和灵魂的灭顶之灾。因此,我们说休斯的《沉醉》展示出在批判意识上不亚于艾略特《荒原》的一幅战后西方精神与灵魂失落的废墟图。本文着重探讨分析休斯《沉醉》中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几组由文字构成的全景、长景、特写“镜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废墟 特写镜头 恐怖与暴力 肉体与心灵错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