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匀下垫面局地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6
1
作者 高艳红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4-361,共8页
使用美国NCAR非静力平衡模式MM 5V3,模拟了黑河地区非均匀下垫面局地小气候效应 ,再现了山谷风环流及夏季“绿洲效应”、沙漠上的“逆湿”和由于地表热力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绿洲—沙漠垂直环流等绿洲—沙漠相互作用的典型特征 ,较全面地... 使用美国NCAR非静力平衡模式MM 5V3,模拟了黑河地区非均匀下垫面局地小气候效应 ,再现了山谷风环流及夏季“绿洲效应”、沙漠上的“逆湿”和由于地表热力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绿洲—沙漠垂直环流等绿洲—沙漠相互作用的典型特征 ,较全面地揭示了非均匀地表大气边界层内的风、温、湿度场与陆面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绿洲效应 逆湿 山谷风 局地气候效应 下垫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Land-Air Interaction over Arid/Semi-arid Areas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art I:Calibr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 Model (BATS)Using Multicriteria Methods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文 朱德琴 +1 位作者 刘辉志 孙菽芬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088-1098,共11页
To improve the land surface simulatio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the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wo field experiments in Dunhuang and Tongyu are used to optimize the parameters in the land surfac... To improve the land surface simulatio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the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wo field experiments in Dunhuang and Tongyu are used to optimize the parameters in the land surface model, BATS, through calibration with the multicriteria method. Sensitivity analysis to the parameters in Dunhuang and Tongyu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 parameters need to be calibrated in two sites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regimes. Comparison of observed sensible heat flux, latent heat flux, and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with the simulated ones shows the simulations with the optimized parameters have been substantially improved. Especially, the holistic simulations with the calibration of the parameter values are much closer to the observations in the arid region (Dunhuang), and the energy partition with the calibrated parameters can also be simulated well in the semi-arid region (Tongyu). Whol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arameter calibr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 model is important when the model is to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and-air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air interactio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BATS multicriteria method
下载PDF
广州番禺地区草地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邓雪娇 毕雪岩 +5 位作者 吴兑 梁建茵 黄健 李菲 张宏升 杜金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6,共8页
介绍了2004年在广州番禺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观测研究表明:新型的超声风温仪虽然带有雨滴鲁防护沙网,但雨滴对超声观测的误差影响显著,尤其是对u,w方向。雨天情况下(δa/U*)^3与z/L相关系数很低,湍流强度与稳定度不存... 介绍了2004年在广州番禺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观测研究表明:新型的超声风温仪虽然带有雨滴鲁防护沙网,但雨滴对超声观测的误差影响显著,尤其是对u,w方向。雨天情况下(δa/U*)^3与z/L相关系数很低,湍流强度与稳定度不存在1/3次方关系。涡动相关法和能量平衡法计算的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比较接近,感热、潜热通量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699和0.8633,两种方法带来的误差主要发生在近地层稳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刻,即在午间热通量的峰值或傍晚或晚间热通量的低值,其中能量平衡法计算的感热、潜热普遍具有较大的正负峰值。涡动相关法计算的Qh+Qe普遍偏小,与可用能量Rn-Qg多数情况下存在能量不平衡,说明了忽略热存储项的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局限性。番禺夏、秋季近地层各能量具有与太阳辐射相似的日变化特征,但夏季的潜热大于感热,而秋季则相反。近地面二氧化碳从5—8月是一个减低过程,尔后上升到12月份浓度最高,总体浓度值在350×10^-6~400×10^-6之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涡动相关系统 感热 潜热 近地层能量平衡 二氧化碳
下载PDF
论我国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及其陆—气相互作用问题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强 张红丽 +1 位作者 张良 岳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09-1019,共11页
我国季风影响过渡区既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也是我国干旱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其陆—气相互作用在天气气候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该特殊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 我国季风影响过渡区既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带,也是我国干旱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其陆—气相互作用在天气气候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该特殊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我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夏季风响应研究"课题专门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在归纳我国夏季风活动的特点、夏季风影响过渡区的形成及其气候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及其陆—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的特殊性。并且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对今后深入研究我国夏季风影响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问题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影响过渡区 陆—气相互作用 夏季风
原文传递
春季亚洲中东部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林 刘鹏 +1 位作者 林朝晖 秦正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0-321,共12页
采用195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月感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亚洲中东部春季近50年地表感热通量的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亚洲中东部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高值区位于华北、西北和印度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东北、江南和蒙古国北部;青... 采用195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月感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亚洲中东部春季近50年地表感热通量的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亚洲中东部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高值区位于华北、西北和印度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东北、江南和蒙古国北部;青藏高原、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和印度中部地区是感热通量年际变幅最大的区域。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分析了亚洲中东部地区地表感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主要区域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的春季感热与黄淮地区的夏季降水为负相关,而夏季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和印度中部地区春季感热异常则为较显著的正相关。运用非绝热加热理论和合成分析,进一步分析了与春季地表感热通量异常相对应的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场的异常,结果表明:对应于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春季的感热通量异常,中国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存在着显著的环流场异常,伴随着春季江南地区西南风强度的改变,进而引起东亚夏季风强度及我国夏季降水的异常;印度中部地区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异常则会影响到后期印度夏季风的强弱,进而通过印度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环流的遥相关关系,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进而影响到中国夏季降水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夏季降水 陆气相互作用 REOF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土地利用产品的华东地区夏季陆气相互作用模拟研究
6
作者 昝雨露 高艳红 +1 位作者 蒋盈沙 苏培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700,共14页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LUCC)通过影响局地陆面过程及陆气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局地天气和气候。为探究LUCC产品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套LUCC产品,包括USGS、Landsat和MODIS,模拟研究不同LUCC...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LUCC)通过影响局地陆面过程及陆气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局地天气和气候。为探究LUCC产品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套LUCC产品,包括USGS、Landsat和MODIS,模拟研究不同LUCC产品对华东地区土壤和近地面温度、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LUCC产品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主要在城市、农田和以草地、森林为主的自然植被。与USGS产品相比,Landsat和MODIS产品的城市和森林面积分别增加了2%和15%以上,农田面积则减少了17%左右。模拟结果表明,Landsat和MODIS产品的城市面积增加导致该区域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增加,感热通量分别增加了28.1 W·m^(-2)、68.3 W·m^(-2),潜热通量分别减少了28.3 W·m^(-2)、81 W·m^(-2),这使得2 m气温增加了1.5℃左右,相对湿度减小了约9%。USGS产品中的农田和草地在Landsat和MODIS中改变为森林也使得土壤温度、湿度和近地面能量通量、温度和湿度的空间分布随之产生变化,但相比于城市面积改变导致的变化较为复杂。此外,不同LUCC产品之间的城市面积变化对土壤温度、湿度和近地面能量通量、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要大于农田和自然植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比三个试验模拟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2 m气温和相对湿度结果与GLDAS(the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或站点观测资料的相关性、均方根误差、平均偏差和认同指数可以发现,使用更准确、细致的Landsat产品的模式对近地面气象条件的模拟性能要优于USGS和MODIS产品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WRF模式数值模拟 城市扩张 陆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长江巨洪的强信号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利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772-775,共4页
 分析了1900年以来长江3次巨洪的3个强信号:(1)太阳黑子活动,(2)厄尔尼诺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大震,它们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分别称为日气作用、海气作用、地气作用.依据长江巨洪和3个强信号的基本事实,讨论了长江发生巨洪的统计规律...  分析了1900年以来长江3次巨洪的3个强信号:(1)太阳黑子活动,(2)厄尔尼诺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大震,它们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分别称为日气作用、海气作用、地气作用.依据长江巨洪和3个强信号的基本事实,讨论了长江发生巨洪的统计规律.指出当3个强信号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时,长江很可能发生巨洪,如果再叠加其它信号,长江发生巨洪的量级更大.这对长江巨洪的超长期预期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黑子活动 厄尔尼诺事件 青藏高原南部大震 日气作用 海气作用 地气作用 强信号
下载PDF
土壤活性氮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宋雅琦 吴电明 俞元春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0-144,共15页
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活性氮气体(Nr,包括N_(2)O、HONO、NO_(x)、NH_(3)等)过度排放,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综述了土壤Nr排放的主要途径,探讨了土壤微生物过程、施肥、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耕作方式及其他调控因素对土... 氮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活性氮气体(Nr,包括N_(2)O、HONO、NO_(x)、NH_(3)等)过度排放,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综述了土壤Nr排放的主要途径,探讨了土壤微生物过程、施肥、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耕作方式及其他调控因素对土壤N_(r)排放的影响,总结了土壤N_(r)排放通量估算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的研究还需结合多种手段,例如宏观与微观结合、多学科交叉、GIS技术与机理模型相结合、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遥感观测等技术,深入探究土壤N_(r)排放的关键机制、驱动因素和空间格局,以及在全球变化和碳中和背景下土壤N_(r)排放的响应,完善土壤N_(r)排放估算模型,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大气N_(r)污染、提高空气质量、优化氮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氮 氮循环 地气交换
原文传递
春季华南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38
9
作者 梁乐宁 陈海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6-546,共11页
基于ERA40(ECMWF)1958—2001年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41站降水资料,通过观测分析揭示了华南春季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夏季华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降水呈正(负)相关... 基于ERA40(ECMWF)1958—2001年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41站降水资料,通过观测分析揭示了华南春季土壤湿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夏季华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降水呈正(负)相关;春季华南土壤湿度负(正)异常,夏季华南降水异常偏少(多),而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则偏多(少)。通过对春季华南土壤湿度异常年份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的诊断分析发现:土壤湿度负异常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明显偏西,华南地区对应异常的下沉运动和水汽辐散,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应异常的上升运动和水汽通量的辐合,降水偏多;土壤湿度正异常年的情况大致相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春季华南土壤湿度与同期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土壤湿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春季华南土壤湿度负(正)异常年的同期华北到长江中下游区域土壤湿度为正(负)异常,将导致南部区域的地表温度异常升高(降低),北部地表温度异常偏低(偏高),并通过改变地表对大气的加热,引起夏季大气环流的异常,最终造成夏季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夏季降水 陆面过程 陆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全球季风动力学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7
10
作者 安芷生 吴国雄 +14 位作者 李建平 孙有斌 刘屹岷 周卫健 蔡演军 段安民 李力 毛江玉 程海 石正国 谭亮成 晏宏 敖红 常宏 冯娟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6期341-381,共41页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节内的宽广时间尺度上来考察全球季风气候变化。全球季风的性质包括全球不均一性、区域差异性、季节性、准周期性、不规则性、不稳定性和穿时性。对全球季风动力学来说,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下垫面性质和海-陆-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本文还讨论了季风变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多时间尺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影响对我们理解未来全球季风行为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季风动力学 气候变化 多时间尺度 古季风 青藏高原 亚洲季风 季风变率 季风性质 海-陆-气相互作用 太阳辐射 下垫面性质 季风定义
下载PDF
欧亚北部冬季增雪“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机理研究——陆面季节演变异常的“纽带”作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7-315,共19页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ERA40土壤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可能物理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ERA40土壤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可能物理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夏季陆面季节演变异常是上述"隔季相关"的重要纽带:当冬季TFSE偏大时,欧亚北部大范围积雪—冻土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融化进程明显减慢,受其影响,至夏季,东亚中高纬区积雪和地表冻土的融化异常强烈,土壤温度明显偏低,这种夏季陆面异常可能通过自身的冷却作用,通过加强东亚中高纬异常北风对东亚中纬区夏季变冷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乃至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异常产生关联;冬季TFSE偏小时相反。分析表明,冬季TFSE信号在东亚中高纬局地的春季积雪—冻土融化过程中被加强,并在夏季达到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增雪 欧亚北部 季节演变 陆气相互作用 东亚中高纬
下载PDF
我国西北大规模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场建设产生的可能气候效应 被引量:10
12
作者 梁红 魏科 马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41,共19页
作为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将是未来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全球变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太阳能和风能的能量密度偏小,大规模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改变大面积的地表属性,有可能通过陆气相互... 作为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将是未来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全球变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太阳能和风能的能量密度偏小,大规模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改变大面积的地表属性,有可能通过陆气相互作用过程,改变局地和区域气候,甚至有可能通过遥相关过程,产生更大的气候影响。本文利用RegCM4.5区域数值模式,模拟了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建设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场的气候效应,分析表明:(1)在西北地区大规模建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导致局地地面净短波辐射增加,地表感热通量升高,近地面气温升高,增加新疆西部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我国黄淮等地的降水量,而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减少。(2)地表反照率对气候的影响大于地表粗糙度对气候的影响,因此太阳能利用导致的气候效应大于风能利用的影响。(3)反照率改变导致低层形成气旋性环流,我国中部地区出现南风异常,西北地区产生异常东风;在高层形成反气旋环流,可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4)当只在西北地区20%的面积上建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时,局地近地面气温不会产生明显的改变,河西走廊地区的降水稍有增加,环流的改变较弱,基本不会有显著的气候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4.5模式 太阳能发电场 风力发电场 气候影响 陆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