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4月陆面状况和地表加热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于琳琳 陈海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73-1182,共10页
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中国西部数据中心提供的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中国753个测站降水资料及ECMWF再分析地表通量资料,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4月植被覆盖、积雪异常与地表加热异常和与... 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中国西部数据中心提供的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中国753个测站降水资料及ECMWF再分析地表通量资料,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4月植被覆盖、积雪异常与地表加热异常和与后期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4月的陆面状况与同期的地表加热存在密切的联系,植被覆盖和积雪深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原植被覆盖(积雪)主要影响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从而改变高原地区的地表加热;高原地表加热和中国夏季降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就年际异常而言,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异常与长江以南地区6月降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与7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华北、东北地区,与8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上游及淮河一带。相比之下,前期高原地表加热与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异常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即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年际增幅异常与长江以南及西南部分地区6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为负相关,而与7、8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主要呈南正北负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面状况 地表加热 中国夏季降水 年际异常 年际增幅
下载PDF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林炳怀 杨大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8-263,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对于北京的城市风场、温度场等的影响,探讨北京城市热岛的形成机理和可能的改善途径。采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MM5,模拟和分析了2000年秋季北京的城市热岛状况。结果显示,M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北京...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对于北京的城市风场、温度场等的影响,探讨北京城市热岛的形成机理和可能的改善途径。采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MM5,模拟和分析了2000年秋季北京的城市热岛状况。结果显示,MM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北京城市热岛现象,成功再现了城市高温中心及城市热岛环流。MM5模式与陆面过程模型Noah LSM的耦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对热岛效应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下垫面条件 MM5模式 陆面过程 数值模拟 北京
下载PDF
植被覆盖异常变化影响陆面状况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3
作者 陈海山 倪东鸿 +1 位作者 李忠贤 曾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5-734,共10页
利用NCAR最新的公用陆面模式CLM3.0,通过数值模拟初步研究了植被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异常变化对陆面状况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LAI的异常变化能够引起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循环等陆面状况的异常。(1)植被LAI的异常变化... 利用NCAR最新的公用陆面模式CLM3.0,通过数值模拟初步研究了植被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异常变化对陆面状况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LAI的异常变化能够引起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循环等陆面状况的异常。(1)植被LAI的异常变化主要影响太阳辐射在植被与地表之间的分配,以及地表的感热、潜热通量。植被LAI增大,能够引起植被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而到达土壤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并导致植被的蒸发、蒸腾潜热通量增加,造成地表的蒸发潜热和感热通量不同程度的减小。(2)植被LAI增大时,植被对降水的拦截和植被叶面的蒸发增大,植被的蒸腾作用也明显增强;植被LAI增加会使得热带地区各个季节的土壤表面蒸发、地表径流减小,而土壤湿度有所增加;LAI增加造成中高纬度地区土壤蒸发的减少主要出现在夏季;LAI增加还能够引起中高纬地区冬、春积雪深度不同程度的增加,造成春末、夏初地表径流的增加。(3)植被LAI增加能够使得叶面和土壤温度有所下降,但植被LAI的变化对叶面、土壤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异常变化 陆面状况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陆面热状况对边界层高度影响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19
4
作者 赵采玲 吕世华 +2 位作者 李照国 李建刚 韩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6-1533,共8页
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对夏季晴天巴丹吉林沙漠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和边界层高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热状况下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沙漠的陆面热状况和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白天感热输送越强... 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对夏季晴天巴丹吉林沙漠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和边界层高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热状况下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沙漠的陆面热状况和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白天感热输送越强、地表温度越高时,对流边界层高度越高;夜间负感热越强、地表温度越低时,稳定边界层高度越厚。白天对流边界层变化与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陆面热状况对对流边界层发展和维持的影响较大;夜间稳定边界层变化与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变化的相关性不大,影响夜间稳定边界层发展的因素较多,陆面热状况仅是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陆面热状况 大气边界层高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近30年青藏高原南缘地理环境状况及变迁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荣高 刘洋 +1 位作者 徐新良 葛全胜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9期1003-1013,共11页
青藏高原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过渡地带,是西风带、南亚季风的交汇区域,对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文章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等手段,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南缘的土地利用/覆盖、植被、降水、温度、人口和... 青藏高原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的过渡地带,是西风带、南亚季风的交汇区域,对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文章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等手段,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南缘的土地利用/覆盖、植被、降水、温度、人口和夜间灯光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及其变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南缘土地利用覆盖以森林为主(48.62%);植被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区和东部,东部植被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区域降水集中在每年6—9月南亚夏季风时段,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之势;气温北低南高,空间差异大;除南部边缘外,人口密度整体偏低,夜间灯光覆盖率2013年仅为10%左右。近30年来,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自然环境方面,区域内气温显著升高,高海拔区域、夜间的温度升高更快;中东部降水显著减少,西部部分区域降水增加;在气温和降水变化影响下,中西部植被最大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普遍增大,东部则略有减小。人文环境方面,近年来区域中南部人类活动有所加强,区域内居民点增多,中部和南部的印度、尼泊尔境内人口密度增大;1992—2013年夜间灯光覆盖面积扩张了2.5倍,其中85%以上的扩张区域位于印度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缘 气候 地表特征 人类活动 变迁
原文传递
内蒙古半干旱区沙尘天气特征及其与地表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陈亿 尚可政 +2 位作者 王式功 李艳 熊光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31-1137,共7页
利用2002—2010年朱日和气象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半干旱区朱日和地区2002—2010年的沙尘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朱日和地区临界起沙风速为9.4m.s-1,2002—201... 利用2002—2010年朱日和气象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半干旱区朱日和地区2002—2010年的沙尘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朱日和地区临界起沙风速为9.4m.s-1,2002—2010年沙尘天气频率和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呈波动变化,沙尘天气频率和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有很好相关性,超过18m.s-1的强风极易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定义标准化的沙尘天气频率(NfDO)为沙尘天气频率与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之比,当夏季降水量大于100mm,夏季最大NDVI、最大LAI和最大NPP分别大于0.24、0.3g.m-2.d-1和0.6g.m-2.d-1(以碳计算)时,次年春季NfDO较低,沙尘天气不易发生;反之沙尘天气较易发生。对沙尘天气发生机制的分析发现,夏季有效的降水促进了植物生长,夏季降水量、最大NDVI、最大LAI和最大NPP增大,来年春天土壤不容易侵蚀,沙尘天气不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半干旱区 地表特征 内蒙古
原文传递
高起伏地表条件下贵州省村庄用地整治潜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迅 司泽宽 彭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5期6926-6927,6995,共3页
贵州地表起伏度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紧张,村庄整治是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居住环境差和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潜力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必要前提。该研究通过预测贵州农业人口的变化规律及理论建设面... 贵州地表起伏度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耕地紧张,村庄整治是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居住环境差和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潜力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必要前提。该研究通过预测贵州农业人口的变化规律及理论建设面积,结合现状村庄面积,得出新增耕地的潜力,并揭示各影响因素影响力的大小。结果表明:自2003年以来贵州各个地区农业人口一直表现为逐渐减少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在未来10年,农业人口将会继续减少,农村耕地整治潜力在20万hm2左右,人均新增耕地面积将达到0.018~0.022 hm2;高起伏地表条件下耕地整治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地方年财政收入和土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耕地潜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龙门以上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洪水影响分析
8
作者 于广英 胡春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40-42,共3页
以海河流域龙门水库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流域下垫面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下垫面条件对流域产汇流特征变化的影响,龙门以上流域降雨产汇流规律在1980年左右发生明显变化,龙门以上流域的土壤含水量消退系数1980年均值... 以海河流域龙门水库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流域下垫面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下垫面条件对流域产汇流特征变化的影响,龙门以上流域降雨产汇流规律在1980年左右发生明显变化,龙门以上流域的土壤含水量消退系数1980年均值为0.91,1980年后均值为0.94,1980年均值后较1980年前均值略增3.3%。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影响下的洪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流域洪水系列一致性修正奠定了基础,为流域防洪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洪水预报方案编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条件 产汇流 土地利用 参数 变异程度 一致性 分析
下载PDF
全球季风动力学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7
9
作者 安芷生 吴国雄 +14 位作者 李建平 孙有斌 刘屹岷 周卫健 蔡演军 段安民 李力 毛江玉 程海 石正国 谭亮成 晏宏 敖红 常宏 冯娟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6期341-381,共41页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节内的宽广时间尺度上来考察全球季风气候变化。全球季风的性质包括全球不均一性、区域差异性、季节性、准周期性、不规则性、不稳定性和穿时性。对全球季风动力学来说,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下垫面性质和海-陆-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本文还讨论了季风变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多时间尺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影响对我们理解未来全球季风行为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季风动力学 气候变化 多时间尺度 古季风 青藏高原 亚洲季风 季风变率 季风性质 海-陆-气相互作用 太阳辐射 下垫面性质 季风定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