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26
1
作者 朱文博 张静静 +2 位作者 崔耀平 郑辉 朱连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6-459,共14页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其碳源、碳汇效应,但以往结合时空尺度探讨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分析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Markov-CLUE-S...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其碳源、碳汇效应,但以往结合时空尺度探讨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分析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Markov-CLUE-S复合模型预测2025年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及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模块评估2005-2015年及未来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①2015年淇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16×10~7t和141.9 t/hm^2,自2005年以来分别下降0.07×10~7t和2.89 t/hm^2。②2005-2015年碳密度在低海拔区域以减少为主,在高海拔区域增加区与减少区比例相当,淇河中下游地区建设用地的大肆扩张以及上游林地的退化是导致碳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③2015-2025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下降仍较明显,主要是低海拔区域固碳能力的减弱;耕地保护情景减缓了碳储量和碳密度的下降幅度,主要是由于低海拔区固碳能力的增强;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和碳密度显著增加,分别达到3.19×10~7t和143.26 t/hm^2,主要发生在海拔高于1100 m的区域。生态保护情景能够增强固碳能力,但不能有效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小。因此,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可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既能增加碳汇,又能保障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Markov-CLUE-S复合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情景模拟 淇河流域
原文传递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 被引量:80
2
作者 姜勇 张玉革 +1 位作者 梁文举 闻大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4-550,共7页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较其它几种利用方式高,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产生较大影响;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极显著相关,但自然生态系统中碳与氮的相关性略高于农田生态系统(林地R =0.990,撂荒地 R =0.990,稻田 R =0.976,玉米地 R =0.980,P < 0.001,n =30);剖面中 C/N 随深度而 2 2 2 2下降,林地 C/N 较高,稻田 C/N 较低,玉米地与撂荒地相应土层中 C/N 相近;在 100 cm 深度内,林地土壤分别比稻田、玉米地、撂荒地每年多截获 4.25、2.87 和 4.48 t·ha-1有机碳,年增幅分别为 6.15%、3.26%和 5.09%;林地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稻田、玉米地和撂荒地(P 值分别达到 0.001、0.008 和 0.008),其它 3 种利用方式间差异不显著。据此认为林地在增加碳储量及改善环境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地 碳储量 剖面分布 稻田 潮棕壤 林地 利用方式 撂荒 增幅 荒地
下载PDF
基于FLUS与InVEST模型的北京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56
3
作者 邵壮 陈然 +3 位作者 赵晶 夏楚瑜 何颖婷 唐丰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456-9469,共14页
城市地区虽然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却产生了全球约75%的碳排放,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可以重新固定大约60%—70%已耗损的碳。因此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核算碳储量并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其对碳储量的影响,能够揭示碳储量时空变化... 城市地区虽然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却产生了全球约75%的碳排放,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可以重新固定大约60%—70%已耗损的碳。因此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核算碳储量并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其对碳储量的影响,能够揭示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为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2018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测算1990—2018年北京市碳储量变化,再利用FLUS模型,分别测算自然演变情景、人口疏解城市发展情景、绿色集约生态保护情景3个城市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接着采用InVEST模型预测2035年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最后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进行分区管理研究,并基于此提出北京市未来城市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建议。基于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2000—2010年是碳流失较严重时期,碳储量下降了4.3%,而2010年后碳流失相对缓和,且在2015年后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至2018年碳储量提升了3.5%。(2)除自然演变情景外,两种情景下的未来碳储量预测值均会进一步增加,且绿色集约生态保护情景的碳储量预测值最高,为16.39×10^(6) t,比最低的自然演变情景高出7.5×10^(5) t。(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碳储量高值区域在城市北部、西北部及西部区域出现集聚,低值区域则在中心城区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储量 FLUS-InVEST模型 空间自相关分析 多情景模拟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赫晓慧 徐雅婷 +2 位作者 范学峰 耿庆玲 田智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65-2976,共12页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t、2035.36×10^(6)t、2066.34×10^(6)t和2093.05×10^(6)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t、2179.39×10^(6)t和2174.28×10^(6)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6)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为11.38×10^(6)t~214.24×10^(6)t,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土地利用 Dyna-CLUE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下载PDF
土地整理过程中碳量损失与生态补偿优化设计 被引量:37
5
作者 钟学斌 喻光明 +1 位作者 何国松 鲁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308,共6页
土地整理改变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打破了生态系统碳循环平衡。在土地整理实施的过程中以及实施以后一段时期,项目区生态系统碳蓄积量必然损失,从而使项目区农业生态系统由碳汇变成了碳源。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崔院村土地整理项目区为... 土地整理改变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打破了生态系统碳循环平衡。在土地整理实施的过程中以及实施以后一段时期,项目区生态系统碳蓄积量必然损失,从而使项目区农业生态系统由碳汇变成了碳源。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崔院村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拟通过对生态系统碳蓄积量的估算,并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求算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最佳土地利用结构,从而实现对土地整理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碳量损失进行补偿的目标。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土地整理的耕地面积最大化目标,通过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所得到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能够很好地满足规划设计所涉及的各类用地的面积以及生态系统的碳量平衡等约束条件。耕地面积增加量占总土地面积的11.94%实现了最大化目标,同时满足了道路系统和水利灌溉系统以及居民点等用地的需求,而人工林地的面积必须增加3.90 hm2,也就实现土地整理前后生态系统碳量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碳蓄积量 生态补偿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30
6
作者 刘孟竹 王彦芳 裴宏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4-182,共9页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背景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基于该区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等指标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加以分析,同时基于InV...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背景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基于该区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等指标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加以分析,同时基于InVEST模型定量估算了该区近20年来的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面积合计逾4.30×10^(5)km^(2),占比超过91.83%;林地、建设用地显著扩张,草地与耕地有明显减少趋势,同时两者之间流转面积最多,高达1.67×10^(4)km^(2),研究区景观格局总体上收敛于“集中—分散”;(2)近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总碳储量51.44—52.81亿t,总体呈增加趋势,碳密度稳定在110 t·hm^(-2)左右,退耕还林(草)政策下碳储量净增加逾300万t。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为剧烈,退耕还林(草)政策不仅是土地更迭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该区固碳功能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景观指数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原文传递
基于SD和CLUE-S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田多松 傅碧天 +2 位作者 吕永鹏 杨凯 车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3-620,共8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土壤呼吸条件,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产生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则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碳平衡领域的重要因素。以上海市崇明岛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预测2020、2030年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土壤呼吸条件,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产生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则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碳平衡领域的重要因素。以上海市崇明岛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预测2020、2030年土地利用需求变化,结合CLUE-S模型(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 Model)得出各种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并引用碳密度法估算三种发展幕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30年三种发展幕景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低速发展幕景为3 093.03×106kg,惯性发展幕景为3 079.47×106kg,高速发展幕景为3 059.81×106kg;研究期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人类活动对其扰动较小;SD和CLUE-S耦合模型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模拟,具有可行性;建议通过加强城镇用地集约利用、农田保护、林地建设来减少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模型 CLUE-S模型 土地利用 有机碳储量 崇明岛
原文传递
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工程模式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娟 韩霁昌 +1 位作者 张扬 程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8-193,共6页
针对土壤盐碱化涉及农业、土地、水资源的综合问题。在陕西定边县堆子梁镇盐碱荒地整治过程中,利用蓄水、排碱和覆沙三项治碱压盐技术,综合设计了研究区农田、排碱工程、灌溉工程、道路和防护林等,构建蓄水和排水条件下水体与相邻土壤... 针对土壤盐碱化涉及农业、土地、水资源的综合问题。在陕西定边县堆子梁镇盐碱荒地整治过程中,利用蓄水、排碱和覆沙三项治碱压盐技术,综合设计了研究区农田、排碱工程、灌溉工程、道路和防护林等,构建蓄水和排水条件下水体与相邻土壤盐分运移规律和循环压盐机制,形成"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盐碱地治理新模式。该工程模式的实施,共整治规模约746.38hm2,新增耕地约667.42hm2。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耕地数量及质量,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为重度盐碱地治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蓄水 排盐 覆沙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基于碳储量视角的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分异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郭旭东 常青 +4 位作者 刘筱 包慧敏 孙艺 吕春艳 张衍毓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0,共10页
研究目的:探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碳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nVEST碳储量修正模型、归一化不透水地表指数(NDISI)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2014年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碳储量为23.31&#... 研究目的:探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碳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nVEST碳储量修正模型、归一化不透水地表指数(NDISI)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2014年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碳储量为23.31×10~4 t,单位土地面积平均碳储量32.28 t/hm^2;各街道碳储量差异明显。(2)以NDISI变化率表征土地利用开发强度,1992-2014年间上地街道开发强度最高,青龙桥街道(颐和园)开发强度最低。(3)该区各街道碳储量与其区位、用地结构及开发建设模式密切相关,开发建设活动并非一定会降低城镇土地碳汇能力。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模式影响城镇土地碳储能力,加强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研究,有助于合理制定城镇土地利用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储量 生态效益 土地开发模式 三山五园
下载PDF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of land use change in Qihe catchment,China 被引量:17
10
作者 ZHU Wenbo ZHANG Jingjing +1 位作者 CUI Yaoping ZHU Lianq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9期1507-1522,共16页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changes by affecting emission and sink process.However,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s for ecosystem carbo...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changes by affecting emission and sink process.However,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s for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at both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For this study,the Qihe catchmen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was taken as an example;its land use change from 2005 to 2015 was analyzed,the Markov-CLUE-S composite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land use patterns in 2025 under natural growth,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cenario,and the land use data were used to evaluate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for the recent 10-year interval and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carbon storage module of the In VEST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 the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and average carbon density of Qihe catchment were 3.16×107 t and 141.9 t/ha,respectively,and decreased by 0.07×107 t and 2.89 t/ha in the decade evaluated.(2) During 2005–2015,carbon density mainly decreased in low altitude areas.For high altitude area,regions with increased carbon density comprised a similar percentage to regions with decreased carbon density.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he construction area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Qihe and the degradation of upper reach woodland were core reasons for carbon density decrease.(3) For 2015–2025,under natural growth scenario,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mainly due to the decreas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low altitude areas;unde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cenario,the decrease of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will slow down,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low altitude areas;unde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cenario,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and reach 3.19×107 t and 143.26 t/ha,respectively,mainly in regions above 1100 m in altitude.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cenario can enhanc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but c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Markov-CLUE-S composite model InVEST model carbon storage scenario simulation Qihe catchment
原文传递
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点:以潜江市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玉竹 肖和艾 +4 位作者 周萍 童成立 葛体达 曾冠军 吴金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422-3428,共7页
以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农田土壤(水田、旱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的分布现状,并对比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年)资料,探讨28 a来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与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11年潜江市农... 以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市农田土壤(水田、旱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的分布现状,并对比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年)资料,探讨28 a来江汉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与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11年潜江市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30.50 t·hm-2,碳储量为452.82×104t,与1983年相比有明显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0.10 t·(hm2·a)-1和1.53 t·a-1,碳储量共损失了9%.两个时期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旱地土壤,分别是旱地土壤的1.6倍和1.3倍,但是经过28年的常规耕作管理,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23 t·(hm2·a)-1,导致的有机碳损失为52.83×104t,损失比例达16%;而旱地土壤有机碳则以0.05 t·(hm2·a)-1的速率缓慢增长,碳储量共增加了8.57×104t,增加比例为5%,远不能抵消水田土壤的有机碳损失.水田土壤碳储量的损失主要来自于低产潜育型水稻土碳密度的大幅下降所致(尽管其所占面积比例较小),其碳损失量占水田碳损失量的比例达80%;其次为占水田面积比例最大的潴育型水稻土,其碳损失量占水田碳损失量的15%.旱地土壤碳储量增长缓慢,完全来自于面积占96%的灰潮土有机碳密度的增长.因此,江汉平原区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决定了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整体动向,今后需着力提升有机碳下降迅速的低产水田以及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积累和固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类型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碳储量 水田 旱地
原文传递
基于InVEST模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6
12
作者 姚楠 刘广全 +3 位作者 姚顺波 邓元杰 侯孟阳 张晓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9-336,共8页
[目的]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IS空间分析法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 [目的]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IS空间分析法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转为林、草地面积分别占耕地转出量的20.75%,86.56%,区域林、草地覆盖率增加了1.76%;②退耕还林工程显著提升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碳汇功能,碳储量由2000年的8.22×10^(8)t增长至2020年的8.26×10^(8)t,2010年碳储量达到峰值,为8.35×10^(8)t;③研究区净增加碳储量远远抵消了碳流失量,其中还林还草的碳储量贡献率最大,分别是38.82%,22.58%。[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林、草地建设均可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生态修复工程的碳汇贡献,科学管理林、草植被,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 碳储量 InVEST模型
下载PDF
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区径流系数及蓄积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广 黄高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14-2019,共6页
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不同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实验,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降雨产流和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径流系数呈极显著的正效应,雨强与径流系数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不同雨强对... 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不同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实验,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降雨产流和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径流系数呈极显著的正效应,雨强与径流系数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蓄积系数也有显著的影响,雨强为1.97、2.14、2.46、2.94和3.75mm.min-1条件下,土地利用平均蓄积系数分别为0.73、0.62、0.58、0.55和0.44;不同雨强平均径流系数为林地>耕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林地、天然草地、栽培草地和耕地的降雨蓄积系数分别为0.44、0.68、0.66和0.55。在黄土丘陵生态脆弱区草地具有良好的降雨蓄积效果,同时表明林冠层、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阻滞和削弱具有显著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雨强 土地利用 降雨蓄积量 径流
原文传递
陕西渭北旱塬区生境质量及碳储量时空演变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14
14
作者 古圳威 刘京 +2 位作者 陈怡 户新冉 王思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666-4678,共13页
探析生境质量与碳储量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建立陕西渭北旱塬区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积极反馈作用.以渭北旱塬区为研究案例,基于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采用InVEST模型分析研究区1980~202... 探析生境质量与碳储量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建立陕西渭北旱塬区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积极反馈作用.以渭北旱塬区为研究案例,基于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采用InVEST模型分析研究区1980~2020年及未来多情景下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近40年间,研究区内生境质量低等级区面积扩大462.55 km^(2),碳储量共减少7.85×106 t,二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②研究期间,生境质量降级区域集中在研究区东北部延安市域内,质量提升区域呈条状分布在靠近水源或海拔较高的地区.碳储量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内地势复杂、人口稀疏的区域,碳储量减少区域呈点状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全域,未出现明显聚集现象;③2035年碳储量除自然发展情景外,其他状态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中生境质量低等级区面积20787.41 km^(2),是较模拟初期低等级区增速最快和高等级区减幅最大的模拟情景.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低碳绿色发展、生态修复提供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碳储量 渭北旱塬区 多情景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Profile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n Aquic BrownSoil as Affected by Land Use 被引量:10
15
作者 JIANGYong ZHANGYu-ge +1 位作者 LIANGWen-ju WENDa-zh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99-206,共8页
Many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stimat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especiallyfrom the conversion of forest land or grassland into cultivated field, but limited reports were found... Many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stimate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especiallyfrom the conversion of forest land or grassland into cultivated field, but limited reports were found on the estimation ofthis storage after cultivated field converted into woodland or grassland, especially in small scales. This study is aimed to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SOC concentration, its storage and carbon /nitrogen (C/N) ratio in an aquic brown soil at the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nder four land use patterns over 14 years. Thefour land use patterns were paddy field (PF), maize field (MF), fallow field (FF) and woodland (WL). In each pedon at 0-150cm depth,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en lay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SOC was different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indicati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OC.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soiltotal N, and the correlation was slightly closer in nature ecosystems (with R2=0.990 and P<0.001 in both WL and FF, n=30)than in agroecosystems (with R2=0.976 and P<0.001 in PF, and R2=0.980 and P<0.001 in MF, n=30). The C/N ratio in theprofiles decreased generally with depth under the four land use patterns, and was comparatively higher in WL and lowerin PF. The C/N ratio of the FF was closer to that in the same soil depths of MF than to that of PF. Within 100 cm depth, theannual sequestration of SOC was 4.25, 2.87, and 4.48 t ha-1 more in WL than in PF, MF and FF, the annual SOC increasingrate being 6.15, 3.26, and 5.09 % higher,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the SOC storag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WL than inany of the other three land use patterns, P=0.001, 0.008, and 0.008 as compared with PF, MF, and FF, respectively, whil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other three land u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woodland has the potential to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 storag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ic brown soil Carbon storage C/N ratio land use Soil organic carbon
下载PDF
Modific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relationship by introducing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and soil heat storage over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4
16
作者 ZHANG Qiang LI HongYu ZHAO Jian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580-589,共10页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problem for a complex underlying surface.Taking data from the Loess Plateau Land-surface Processes Experiment(LOPEX) and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problem for a complex underlying surface.Taking data from the Loess Plateau Land-surface Processes Experiment(LOPEX) and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over a complex underlying surface,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soil heat storage and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urface energy imbalance,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vertical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surface layer affect the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transfer.We found that the vertical velocity in the surface layer provides the necessary dynamic power for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and a relatively strong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the energy source generating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Under an ascending condition,the effect of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on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is more obvious.It is also found that when the soil heat storage term and the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term are added to the energy balance equation,the imbalance significantly improves.The peak of average diurnal residuals decreases from 125.1 to 41.5 W m-2,the daily average absolute value of residuals falls from 59.0 to 26.4 W m-2,and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closure increases from 78.4% to 9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rface energy imbalance Loess Plateau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soil heat storage vertical velocity tem-perature gradient
原文传递
1980—2010年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莹洁 李月 +2 位作者 孔祥斌 段增强 陆明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625-4636,共12页
分析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区域及全国农用地低碳利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与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土壤数据核算北京市农用地表层土壤碳储量,利用生物量遥感信... 分析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区域及全国农用地低碳利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与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土壤数据核算北京市农用地表层土壤碳储量,利用生物量遥感信息(NDVI)模型反演林地、草地植被碳储量,对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农用地碳储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由75.29 Tg-C增至81.13Tg-C,增加5.83 Tg-C,其中,土壤碳储量减少7.51 Tg-C,植被碳储量增加13.34 Tg-C;2)30年间,北京市农用地面积减少14.11×10~4hm^2,其中,耕地流失最为显著,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面积略有增加;3)北京市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农用地土壤碳储量减少297.63×10~4t,植被碳储量增加1095.21×10~4t,共计增加797.58×10~4t,其中,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耕地、林地碳储量增加,草地碳储量减少;4)3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使北京市农用地土壤碳储量减少75.71×10~4t,植被碳储量增加212.49×10~4t,共计增加136.78×10~4t,其他用地类型转为林地使碳储量增加,有利于碳汇的形成,林地转出为其他用地类型均会造成一定碳排放;5)平原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有利于增加北京市农用地固碳量。未来北京市可通过控制农用地面积减少量,优化农用地内部结构,降低用地类型间的转换频率以提高农用地碳储量。研究可为其他区域及全国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提升农用地碳储量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农用地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碳密度 植被碳密度
下载PDF
Vertical variation and storage of nitrogen in an aquic brown soil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玉革 姜勇 +2 位作者 梁文举 闻大中 张玉龙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2-196,共5页
The vertical variation and storage of nitrogen in the depth of 0-150 cm of an aquic brown soil were studied under 14 years of four land use patterns, i.e., paddy field, maize field, fallow field and woodland in Shenya... The vertical variation and storage of nitrogen in the depth of 0-150 cm of an aquic brown soil were studied under 14 years of four land use patterns, i.e., paddy field, maize field, fallow field and woodland in Sheny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November of 200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land uses had different profile distributions of soil total nitrogen (STN), alkali N, ammonium (NH4+-N) and nitrate (NO3--N). The sequence of STN storage was woodland >maize field > fallow field > paddy field, while that of NO3--N content was maize field > paddy field > woodland > fallow field, suggesting the different root biomass and biological N cycling under various land uses. The STN storage in the depth of 0-100 cm of woodland averaged to 11.41 thm-1, being 1.65 and 1.25 times as much as that in paddy and maize fields, respec-tively,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ize and fallow fields. The comparatively higher amount of NO3--N in maize and paddy fields may be due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Soil alkali 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STN, and the correlation could be expressed by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nder each land use (R20.929, p<0.001). Such a correlation was slightly closer in nature (woodland and fallow field) than in agro ecosystems (paddy and maize fields). Heavy N fertilization induced an excess of crop need, and led to a comparatively higher amount of soil NO3--N in cultivated fields than in fallow field and woodl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agroforestry practic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both crop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ic brown soil land use Soil nitrogen storage Vertical variation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及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吴瑾 吴克宁 +1 位作者 赵华甫 高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24,共7页
研究目的:综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调控措施的进展,展望中国有关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全球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主要有土壤类型法、模型法、GIS估算法、生命带类型法等,但受资料来源、... 研究目的:综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调控措施的进展,展望中国有关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全球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主要有土壤类型法、模型法、GIS估算法、生命带类型法等,但受资料来源、区域土壤的空间异质性等的限制,估算方法的适用性和结果差异较大;土壤固碳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主要有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政策措施等。研究结论:正确评价土壤碳储量与合理的土地利用,对减缓可能的温室效应、减少全球碳循环通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壤碳库 有机碳 碳储量 调控措施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黔中喀斯特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月 罗红芬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2,199,共9页
选择典型生态脆弱区黔中典型喀斯特地区—普定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方法,应用InVEST模型测算2003-2020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建设用地扩张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3-2... 选择典型生态脆弱区黔中典型喀斯特地区—普定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方法,应用InVEST模型测算2003-2020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建设用地扩张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3-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一直保持增加趋势,扩张速率表现为减缓态势,空间变化在中南部区域最为显著,主要侵占旱地、水田和灌木林地。(2)普定县碳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累计增加15.07×10^(5)t,主要因碳密度较高的灌木林地大幅挤占旱地。(3)建设用地变化致使碳储量损失了22.37×10^(4)t,以中南部中心城区碳储量下降最为明显。因此,建议研究区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优先考虑碳密度较低的未利用地,同时限制建设用地对旱地、水田以及灌木林地的占用,以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对区域碳储存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喀斯特 InVEST模型 建设用地 碳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