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农地整理权属调整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及借鉴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晓滨 叶艳妹 +2 位作者 陈莎 程涛 俞振宁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88,共8页
研究目的:总结国外农地整理权属调整技术方法创新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国内权属调整技术方法改进研究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权属调整的实施。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果:国外权属调整技术方法创新研究始于对传统方法的问题识别,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总结国外农地整理权属调整技术方法创新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国内权属调整技术方法改进研究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权属调整的实施。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果:国外权属调整技术方法创新研究始于对传统方法的问题识别,研究内容包括概念模型设计、地块再分配和地块分割三部分,并重点强调该过程的空间属性和对农民偏好满足程度的优化;GIS技术与运筹学模型结合是技术方法创新的主要方式;通过启发式方法提高实施过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是新近的发展趋势。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农地整理权属调整实际,相关研究今后应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1)构建中国权属调整概念模型,并对权属调整的现实规则进行系统研究与建模;(2)继续探索各类新兴技术方法在权属调整过程中应用的可能性;(3)在对技术方法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技术方法与管理机制的匹配研究;(4)建立更丰富的权属调整优化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权属调整 技术方法 地块再分配 地块分割
下载PDF
1980s与2020s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白金珂 李笑雨 王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7-1374,共8页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暖、冻土融化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壤质量下降,明确青藏高原土壤质量年代际变化状况,是科学认识该地区土壤资源的基础,是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关键。本研究选取1980s和2020s青藏高原南部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8项指标...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暖、冻土融化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壤质量下降,明确青藏高原土壤质量年代际变化状况,是科学认识该地区土壤资源的基础,是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关键。本研究选取1980s和2020s青藏高原南部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8项指标,通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对山地针叶林地带(西藏自然地理分区Ⅱ区)和山地灌丛草原地带(Ⅳ区)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采用变差分解(VPA)明确造成土壤质量时空分布异质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近40年各自然带土壤质量均呈下降趋势,Ⅱ区SQI从0.505下降至0.484,Ⅳ区SQI从0.458下降至0.425。土壤养分和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在不同时期,Ⅱ区土壤养分状况及质量均优于Ⅳ区。VPA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植被差异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土壤质量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和植被的不同可以较好地解释SQI的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气候变化 土地退化 变差分解
原文传递
基于德劳内三角化和二分查找法的土地自动分配方法
3
作者 梁其洋 吴保国 +3 位作者 赵春江 潘瑜春 胡萌 郝星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1-268,共8页
为解决预分方案制定效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德劳内三角化和二分查找法的地块分配算法。首先生成待分配地块的最小边界几何(minimum bounding geometry,MBG),对MBG进行三角剖分;其次在地块内通过累加三角形的面积执行查找,接近合... 为解决预分方案制定效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德劳内三角化和二分查找法的地块分配算法。首先生成待分配地块的最小边界几何(minimum bounding geometry,MBG),对MBG进行三角剖分;其次在地块内通过累加三角形的面积执行查找,接近合同面积时采用二分查找法进行微调;最后遍历项目区内所有地块直至生成土地预分配方案。通过对算法进行编程实现,以试验区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对算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从分配效率、精度和形状指数3个方面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内的地块划分仅需231 s,与仅用二分查找法相比,采用该文方法分割效率提高29.3%,精度提高28.2%,形状规则度提高18.2%;在减少农用道路占地面积的同时,分割后的地块具有良好的通达性。该方法可满足自动创建和动态调整土地分配方案的需求,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制定最优土地分配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算法 土地整治 土地分配 二分查找 德劳内三角化 地块分割
下载PDF
基于用户兴趣点数据与Landsat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场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韩善锐 韦胜 +5 位作者 周文 张明娟 陶婷婷 邱廉 刘茂松 徐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305-5312,共8页
地图用户兴趣点(POI)数据能够反映微观尺度上城市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利用2015年夏季Landsat 8遥感影像提取了南京市地表温度和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利用空间与非空间多元回归模型在2、5、10 km 3个尺度上研究了地表温度与同期POI密度及植... 地图用户兴趣点(POI)数据能够反映微观尺度上城市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利用2015年夏季Landsat 8遥感影像提取了南京市地表温度和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利用空间与非空间多元回归模型在2、5、10 km 3个尺度上研究了地表温度与同期POI密度及植被和水体盖度的相关性,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因子(POI密度)及生态基础设施(植被和水体盖度)对城市热场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在3个观测尺度上,POI密度与地表温度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且相关性随观测尺度的增大而升高。植被和水体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水体盖度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仅在2 km尺度上显著,在5 km和10km尺度上其降温效应不再显著。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因子和生态基础设施对地表温度的独立解释率为1.6%—15%,而二者共同解释率达到了40%—70%。研究表明POI作为城市功能节点可以综合反映城市中人类活动的热源强度,在城市热场空间格局研究中是一种可与遥感数据互补的有用数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用户兴趣点 空间分析 方差分解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亚 阿拉木萨 曹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46-2055,共10页
以中国科学院乌兰敖都荒漠化实验站35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的观测,研究樟子松林对降雨再分配作用,分析各部分产生的阈值,确定降雨有效补给量。结果表明:2015年5—9月共观测到降雨事件31... 以中国科学院乌兰敖都荒漠化实验站35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的观测,研究樟子松林对降雨再分配作用,分析各部分产生的阈值,确定降雨有效补给量。结果表明:2015年5—9月共观测到降雨事件31次,呈现小数量、低强度的特征,樟子松林地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69.28%、1.26%和29.45%。林地有效补给量为117.67 mm,占降雨量的70.54%。穿透雨随降雨量增加而线性增加,发生阈值为0.85 mm降雨量;树干径流与降雨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当降雨量达到2.44 mm时,产生树干径流;林冠截留随降雨量呈现幂函数关系,截留率随降雨量呈指数减少趋势。降雨再分配比例受降雨等级影响,当降雨等级为15~20 mm时,林内有效降雨比例最高(90.35%)。明确樟子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和比例变化对理解降雨补给作用和林地衰退的水分机制具有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樟子松 衰退 水分 阈值 降雨再分配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陆-湖面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特征对比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宁 王乃昂 +2 位作者 黄银洲 李宏宇 路俊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6-809,共14页
论文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陆面和湖面能量平衡系统的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两种典型下垫面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之异同,评价了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对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按"晴天... 论文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陆面和湖面能量平衡系统的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两种典型下垫面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之异同,评价了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对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按"晴天—多云—阴天—降水"的顺序,陆面与湖面的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和净辐射之日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大气逆辐射则逐渐增大。湖面长波辐射亦随这一天气变化顺序逐渐增大,暗示地下水携带的热量和局地平流作用对湖水表面温度皆有影响。非降水天气时,陆面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主要部分。云和降水皆会直接影响陆面的能量分配,感热通量一般随云量的增加而减小,潜热通量则逐渐增大。湖面典型晴天的午后存在逆温现象,然降水天气时,湖面空气温度降低较快,破坏了湖面上空的逆温层,即感热通量皆为正值。湖面的潜热通量主要决定于风速,故其对天气变化响应不明显。在地下水携带的热量和局地平流共同作用下,湖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和大于湖面的净辐射。不同天气下陆面和湖面的波文比差异较大。陆面典型晴天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分配与季节平均气候态相差不大,湖面的典型晴天则不具有季节平均气候态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辐射收支 能量分配 涡度相关 巴丹吉林沙漠
原文传递
袁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君 王鹏 +2 位作者 徐启渝 张华 丁明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0-900,共11页
于2018年8月采集袁河上游至下游的16个采样点表层水样,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特征并对比土地利用与水化学指标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袁河优势浮游细菌群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5.... 于2018年8月采集袁河上游至下游的16个采样点表层水样,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特征并对比土地利用与水化学指标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袁河优势浮游细菌群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5.1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3.9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59%),其中Bacteroidetes丰度随流向显著降低;②受农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袁河上、下游河段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随流向呈升高趋势;中游河段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由于湖库滞留作用明显下降;③水域和林地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最佳组合因子,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浮游细菌群落,两者相关系数为0.4797,土地利用方式对浮游细菌群落的方差解释量为31.3%;④土地利用方式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大小与水化学指标相近,同时存在土地利用方式与水化学的交叉影响(方差解释量为10.9%),表明在袁河浮游细菌群落的形成中,质量效应与物种分选机制并存.本研究表明,在河流浮游细菌研究中要重视流域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外源细菌输入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输入的不同水化学成分对浮游细菌的分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河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土地利用 方差分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