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龙门山飞来峰 被引量:26
1
作者 吴山 赵兵 胡新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1-224,共4页
龙门山飞来峰广泛分布于推覆构造带前缘,规模巨大。多年调研查明,龙门山飞来峰在地层组成、内部构造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等方面均很有规律,明显反映出其构造成因,并以滑覆作用为主。
关键词 龙门山 飞来峰 滑覆构造
下载PDF
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的“汉藏融合”特质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刘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2,共7页
杭州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呈现出浓厚的“汉藏融合”特质。这主要表现为藏传佛教造像的“汉化”发展,同时也表现为汉传佛教造像的“涵化”发展,即对西夏藏传佛教美术、“西天梵相”造像风格的接受和改造。并且,飞来峰佛教造像的内容和审... 杭州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呈现出浓厚的“汉藏融合”特质。这主要表现为藏传佛教造像的“汉化”发展,同时也表现为汉传佛教造像的“涵化”发展,即对西夏藏传佛教美术、“西天梵相”造像风格的接受和改造。并且,飞来峰佛教造像的内容和审美选择也体现了汉藏佛教观念的融合与调适。飞来峰元代佛教造像这一艺术特征是在佛教造像风格传承、赞助人观念选择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综合影响下造就的,反映出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与互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来峰 元代佛教造像 汉藏融合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三堆地区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3
作者 韩文文 李杨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3年第3期177-182,共6页
龙门山造山带以发育飞来峰构造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瞩目,前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飞来峰的性质、成因机制和形成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广元三堆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龙门山造山带以发育飞来峰构造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瞩目,前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飞来峰的性质、成因机制和形成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广元三堆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对飞来峰构造进行研究。认为三堆地区飞来峰构造是由NW向SE方向逆冲推覆岩片形成。飞来峰具有"多层楼式"结构,其中三门垭下层飞来峰体以谢家沟断层(F3)为主滑动面的推覆体为根带,形成时代明显比上层飞来峰体更早,发育时间应该在前燕山期,并经历后期喜山运动的改造。以泥盆系等地层组成的飞来峰体根带被梨树坝断层(F1)掩盖,形成时间为喜山期,与山前磨拉石(大邑砾岩)堆积时期同期,即上新世(N2)-早更新世(Q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来峰 推覆构造 后展式 喜山期 三堆地区 四川广元
下载PDF
雪峰造山带北西缘永顺-大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泽泓 曾广乾 +3 位作者 凌跃新 熊延旺 曾凡海 吴开彬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73,共12页
通过1∶5×10~4区域地质调查及对重点区段的解剖,首次对湘西永顺-大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样式与变形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推覆构造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逆冲推覆构造的前锋断层沿线,寒武系及奥陶系向北西逆冲推覆于奥陶系及志留... 通过1∶5×10~4区域地质调查及对重点区段的解剖,首次对湘西永顺-大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样式与变形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推覆构造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逆冲推覆构造的前锋断层沿线,寒武系及奥陶系向北西逆冲推覆于奥陶系及志留系之上,形成规模不等的串珠状排列的飞来峰与构造窗。推覆主断层具有典型的台阶式结构特征,即推覆断层在寒武系上统和奥陶系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强硬岩层中形成高角度切层断坡,进入下志留统下部以泥岩、页岩为主的软弱岩层后断层倾角变缓,转为断坪。推覆构造沿走向变形强度以及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变化,由北东往南西各区段的水平位移总体上呈现递减趋势,最大推覆距离约4km。永顺-大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厘定确证雪峰造山带北西缘推覆构造的存在,但诸多证据表明该区域并不存在大规模推覆作用,推覆体为准原地型。分析认为推覆构造是印支—燕山期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下递进变形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几何学与运动学 飞来峰与构造窗 慈利-保靖断裂带 雪峰造山带
原文传递
湘西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 被引量:34
5
作者 柏道远 姜文 +1 位作者 钟响 熊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51-1875,共25页
沅麻盆地是叠加在雪峰造山带中段的一个中生代大规模陆相盆地,盆地中新生代断裂、褶皱发育特征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野外路线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格架、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特征、变... 沅麻盆地是叠加在雪峰造山带中段的一个中生代大规模陆相盆地,盆地中新生代断裂、褶皱发育特征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野外路线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格架、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特征、变形序列、时代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NNE-NE向正断裂、逆断裂和平缓褶皱(主要为向斜)组成沅麻盆地的主体构造格架,同时发育其他多组不同方向、性质的褶皱和断裂。盆地西部和中部大部以正断裂为主,形成复杂的堑-垒构造格局,褶皱变形强度低;盆地东缘因区域怀化—沅陵断裂带控制而变形强烈,以多为东倾、少量西倾的逆断裂为主,常伴有倒转紧闭褶皱。(2)中三叠世以来沅麻盆地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1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受区域NW—NWW向挤压而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2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受区域SN向挤压,形成EW向褶皱和膝折;3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受区域NWW—近EW向挤压,形成盆地东缘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卷入的SN向和NNE向褶皱和逆断裂;4早白垩世区域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不同规模的NE—NNE向正断裂;5晚白垩世在区域SN向伸展体制下形成EW向正断裂;6古近纪中晚期受区域NE向挤压,形成卷入白垩系及先期地层的NW向褶皱、NW向逆断裂、NEE—NE向左行走滑(或兼逆冲)断裂、NNE向右行走滑断裂、NEE向与NNE向共轭剪节理等;7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在区域NW向挤压下,形成最新卷入地层为白垩系的NE向褶皱、NE-NNE向逆断裂、SN向逆断裂。上述多期变形中以早白垩世NW-SE伸展形成的正断裂和古近纪末—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最为重要,其次为中侏罗世晚期NWW—近EW向挤压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3)前人提出的沅麻盆地东部及东侧外围地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沅麻盆地 褶皱 断裂 构造格架 变形期次 构造背景 “飞来峰”
下载PDF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EXTENSIONAL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EWLY DISCOVERED IN SINO-MONGOLIAN BOUNDARY AREA 被引量:26
6
作者 郑亚东 王士政 王玉芳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9期1145-1154,共10页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of extensional origin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within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orogen of Inner Mongolia. Both features are of the Mesozoic age, but the form...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of extensional origin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within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orogen of Inner Mongolia. Both features are of the Mesozoic age, but the former is older. The thrust nappe strikes WNW-ESE and Proterozoic dolomite was thrust southwards atop strata ranging from the Cambrian to the Triassic in age. The visible displacement of the thrust is ca. 70 km and the deduced one is over 140 km. 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ainly mylonites) extends in an N-E direction, forming itself into a dome geometry and lying under an extensional detachment fault. The mylonitic foliation dips gently and the stretching mineral lineation, as a whole, plunges SSE. Various shear sense markers show a normal-sense shear movement. Some significant problems atise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nappe and extensional structures at a postoro-genic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PPE klippE metamorphie core complex mylonite.
原文传递
雪峰山西部中生代厚皮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汪昌亮 颜丹平 +2 位作者 张冰 许延波 汤双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1-1031,共11页
雪峰山厚皮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由南向北,主构造线走向由北北东向渐变为北东东向,形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内基底新元古界板溪群大面积出露,这些基底出露的原因和构造方式是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 雪峰山厚皮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由南向北,主构造线走向由北北东向渐变为北东东向,形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内基底新元古界板溪群大面积出露,这些基底出露的原因和构造方式是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野外构造解析为基础,结合相关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对雪峰山西部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解析。结果表明,雪峰山构造带从印支期开始发育由南东向北西的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断层在近地表向南东陡倾,向下逐渐收敛于基底内的滑脱断层之上。基底新元古界板溪群及早古生界均卷入了推覆构造,同时逆冲覆盖于中生代地层之上,形成厚皮构造,并造成了基底板溪群的大面积出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厚皮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 板溪群 基底 飞来峰 中生代
下载PDF
甘蒙北山中南带新发现燕山早期走滑挤压推覆构造带 被引量:19
8
作者 左国朝 冯永忠 +1 位作者 刘春燕 郑亚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10-316,共7页
近年来在区域调查基础上,于甘蒙北山中南带首次发现了六条由南向北推覆的构造带,在每个推覆陶造带边缘发育大小不一的飞来峰。推覆体走向近东西,推覆在震旦系至中、下侏罗统之上,最大直观推覆距达55km,累积推覆距大于150km,并被上侏罗... 近年来在区域调查基础上,于甘蒙北山中南带首次发现了六条由南向北推覆的构造带,在每个推覆陶造带边缘发育大小不一的飞来峰。推覆体走向近东西,推覆在震旦系至中、下侏罗统之上,最大直观推覆距达55km,累积推覆距大于150km,并被上侏罗统不整合覆盖,形成时代为燕山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飞来峰 燕山早期
下载PDF
龙门山巨型滑覆型飞来峰体系与龙门山构造活动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山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7-382,共6页
广泛分布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前缘的飞来峰群构成规模巨大的飞来峰体系,其平面展布和构造线方向与龙门山推覆构造一致,但构造倒向与龙门山推覆构造相反。其明显构造特征表明为滑覆作用形成,并且与龙门山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喜马... 广泛分布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前缘的飞来峰群构成规模巨大的飞来峰体系,其平面展布和构造线方向与龙门山推覆构造一致,但构造倒向与龙门山推覆构造相反。其明显构造特征表明为滑覆作用形成,并且与龙门山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收缩变形的继续发展对飞来峰产生叠加变形,中央断裂可截覆飞来峰,反映了龙门山构造带具有很强的新构造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飞来峰 滑覆构造 新构造活动
下载PDF
四川彭州葛仙山巨型冰川漂砾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韩同林 劳雄 +3 位作者 陈尚平 郭克毅 周自隆 彭德林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1期59-68,T002,共11页
四川彭州市葛仙山巨型冰川漂砾距四川盆地边缘地带约3~4km,规模巨大(约6km×25km×03k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罕见巨型冰川漂砾。现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葛仙山巨型漂砾是早更新世青藏大冰盖冰流的搬运... 四川彭州市葛仙山巨型冰川漂砾距四川盆地边缘地带约3~4km,规模巨大(约6km×25km×03k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罕见巨型冰川漂砾。现有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葛仙山巨型漂砾是早更新世青藏大冰盖冰流的搬运作用所形成的。是青藏大冰盖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全球泛大冰盖形成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对众多相关边缘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冰川漂砾 飞来峰 第四纪 四川 葛仙山
下载PDF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成因的新证据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自隆 阮明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1-509,i0004,共10页
近来发现四川彭州(原称彭县)、什邡一带的飞来峰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笔者等在塘坝子、葛仙山等飞来峰的底界及周边,多次发现飞来峰是压在早更新世的冰水堆积层之上。葛仙山北寨门、丁家湾,什邡大垭口等剖面的地质现象,充分说明塘... 近来发现四川彭州(原称彭县)、什邡一带的飞来峰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笔者等在塘坝子、葛仙山等飞来峰的底界及周边,多次发现飞来峰是压在早更新世的冰水堆积层之上。葛仙山北寨门、丁家湾,什邡大垭口等剖面的地质现象,充分说明塘坝子、葛仙山等飞来峰是第四纪中更新世时“飞”来,压盖上去的。同时可见飞来峰与第四系之间是“冷接触”,找不到确切的断层证据。笔者等还用现有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新的地质成果,编制了1:10万更新世时的彭县至汶川的地质剖面图,并设想了冰雪层掩盖情况。那时岷江尚未剥蚀下切,按现在标高计的5000m处,即在光光山、太子城之上约1000m的“天”上。当时应在该处出露的石炭系—二叠系石灰岩,就是塘坝子、葛仙山飞来峰的根部。塘坝子、葛仙山就是从那里被冰川作用剪切、从母体分离的石灰岩,滑动、随冰川固体流,滑移到彭县来的。笔者还从理论上阐述了塘坝子、尖峰顶、天台山等如此巨大的山体,能被冰川作用拔起、挖掉、推走的原因和根据。从而解释了飞来峰“飞”行的过程。顺理成章,合乎自然,揭开了飞来峰之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来峰 冰川漂砾 冰冻灰岩 冰川固体流 推覆构造 冷接触 四川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飞来峰”成因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自隆 《四川地质学报》 2006年第1期7-9,共3页
概述了龙门山前缘“飞来峰”成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报道了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飞来峰”冰川成因。
关键词 飞来峰 冰川漂砾 推覆构造:龙门山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清平飞来峰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建辉 王道永 李忠权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8-14,共7页
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清平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清平飞来峰具有明显的叠覆式特征,共分5层。各层峰体特征、成因各具特色,下部两层为推覆体,上部三层为滑覆体。推覆体与滑覆体共同构成同一飞来峰... 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清平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清平飞来峰具有明显的叠覆式特征,共分5层。各层峰体特征、成因各具特色,下部两层为推覆体,上部三层为滑覆体。推覆体与滑覆体共同构成同一飞来峰,为龙门山飞来峰中所少见。从而证实了龙门山飞来峰先发育推覆体,后发育滑覆体的地质景观确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来峰 龙门山 推覆构造 重力滑覆
下载PDF
甘孜-理塘断裂带上巨大的推覆构造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军 姚学良 《四川地质学报》 1998年第2期2-8,共7页
甘孜-理塘断裂带上,四川德格县错阿乡地区的一系列逆冲推覆岩席及其从属的飞来峰群可归并为三大逆冲推覆体系。本文描述了推覆断裂及推覆岩席的典型特征,以及滑动断层面呈犁式的典型铲状断裂之特征。同时根据小构造判断了岩席的运动... 甘孜-理塘断裂带上,四川德格县错阿乡地区的一系列逆冲推覆岩席及其从属的飞来峰群可归并为三大逆冲推覆体系。本文描述了推覆断裂及推覆岩席的典型特征,以及滑动断层面呈犁式的典型铲状断裂之特征。同时根据小构造判断了岩席的运动方向,确定了推覆断裂的扩展形式为后展式,为陆内推覆堆垛造山提供了典型例证;讨论了形成机制、推覆作用时间、推覆位移距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来峰 逆冲推覆构造 甘孜-理塘断裂带
下载PDF
四川芦山中林地区飞来峰的特征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陶晓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69-73,共5页
四川芦山中林飞来峰由四套次级飞来峰组成。这些次级飞来峰在空间上层层叠置,并形成构造倒序结构。飞来峰的母体为宝兴杂岩体及其盖层,其成因为重力滑覆,形成时期为喜马拉雅期。
关键词 芦山 飞来峰 滑覆体 喜马拉雅期 形成演化 四川
下载PDF
滇西无量山北缘弧形推覆构造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述靖 单业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96-305,共10页
滇西无量山北缘弧形推覆构造是一个具有多重叠置结构的复杂推覆系统。原地系统为保罗系和白垩系组成的北西西向弧形褶皱带。外来系统主要是上三叠统。总体上自南向北推覆,上盘向北北东方向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形成深度约5—10km,形成... 滇西无量山北缘弧形推覆构造是一个具有多重叠置结构的复杂推覆系统。原地系统为保罗系和白垩系组成的北西西向弧形褶皱带。外来系统主要是上三叠统。总体上自南向北推覆,上盘向北北东方向推移距离在10km以上。形成深度约5—10km,形成环境不超过绿片岩相。大体生成于渐新世时期,约40—20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推覆构造 逆掩断层 飞来峰 滇西 推覆构造
下载PDF
龙门山中南段泰安寺-干沟-苍坪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新伟 吴山 邓江红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5-49,共5页
泰安寺-干沟-苍坪断裂是龙门山前缘推覆构造带中南段主滑面,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断裂在宏观和微观上的构造变形特征。据断裂带与飞来峰压覆及切割关系和ESR年龄,表明断裂的形成应早于飞来峰的就位,而飞来峰就位后断裂又有过再次的逆冲活动... 泰安寺-干沟-苍坪断裂是龙门山前缘推覆构造带中南段主滑面,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断裂在宏观和微观上的构造变形特征。据断裂带与飞来峰压覆及切割关系和ESR年龄,表明断裂的形成应早于飞来峰的就位,而飞来峰就位后断裂又有过再次的逆冲活动。断裂的主要活动期为喜马拉雅早期,而在喜马拉雅中晚期进一步对其进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推覆构造 构造岩 飞来峰 断裂构造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中段泥盆纪层序地层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89-96,共8页
龙门山中段白石 苟家地区泥盆纪地层十分发育。根据多条剖面的岩石特征、基本层序、生态环境等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 ,将区内以泥盆纪为主的沉积地层划分为九个层序 ,并归之于 4个层序组。详细分析了每个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并建... 龙门山中段白石 苟家地区泥盆纪地层十分发育。根据多条剖面的岩石特征、基本层序、生态环境等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 ,将区内以泥盆纪为主的沉积地层划分为九个层序 ,并归之于 4个层序组。详细分析了每个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区内泥盆系总体为一套向上变浅的沉积层序 ,埃姆斯早期存在深水盆地环境 ,中泥盆世早期盆地呈西深东浅的沉积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泥盆纪 层序地层 地层格架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龙门山中南段白石-苟家飞来峰龙潭组及二叠纪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兵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1-245,共5页
详细描述了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白石 -苟家大型飞来峰多条龙潭组地层剖面 ,讨论了龙潭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规律。根据沉积特征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区内二叠纪阳新组和龙潭组划分为 4个沉积层序并归于两个层序组 ,讨论了各体... 详细描述了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白石 -苟家大型飞来峰多条龙潭组地层剖面 ,讨论了龙潭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规律。根据沉积特征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区内二叠纪阳新组和龙潭组划分为 4个沉积层序并归于两个层序组 ,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首次发现区内晚二叠世存在强烈的沉积环境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飞来峰 龙潭组 岩石地层 层序地层 沉积环境 二叠纪
下载PDF
A DISCOVERY OF VERTICAL ZONATION OF THE ROCKS IN THE DEEP-LEVEL NAPPE STRUCTURAL ZONE IN WESTERN GUANGDONG
20
作者 张伯友 俞鸿年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2年第14期1194-1199,共6页
There are many Sinian-Cambrian (Z^c-∈_b) epimetamorphic blocks either in groups or scatteredly covering the granitoids in the area of Guangning-Zhaoqing,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Wuchuan-Sihui faults in western Guang... There are many Sinian-Cambrian (Z^c-∈_b) epimetamorphic blocks either in groups or scatteredly covering the granitoids in the area of Guangning-Zhaoqing,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Wuchuan-Sihui faults in western Guangdong (Fig. 1).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blocks are allochthonous, i. e. klippes of thrust, and the granitoids are of a part of the slip system which consists vertically of mylonites, migmatites and granites from top to bottom in the deep-level nappe structural zone. Based on this discovery, the authors suggest a new model of fractural metamorphism (thermodynamic metamorp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level NAPPE structural zone klippE slip system vertical ZONATION of the ROCK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