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莎”台风波动特征与浙江远距离降水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新晴 滕代高 陆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7-64,共8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浙江省自动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07年"罗莎"台风能量频散的波动特征与浙江省远距离台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由于浙江省所处纬度相对较低,其远距离台风降水的形成过程与... 利用NCEP 1°×1°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浙江省自动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07年"罗莎"台风能量频散的波动特征与浙江省远距离台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由于浙江省所处纬度相对较低,其远距离台风降水的形成过程与北方(西北和华北)典型的远距离台风暴雨存在本质区别,浙江省远距离台风降水主要是台风能量频散的波动效应所引起,而北方远距离台风暴雨的形成过程主要是西风槽和台风外围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2)影响浙江省远距离降水的台风在整个台风环流登陆前有向降水区的能量频散过程,这种能量频散过程在对流层中低层波动特征不明显,因而能量频散的距离相对较小;在对流层中高层,台风能量频散表现出清楚的波动特征,能够影响到较远距离外的天气系统,从而引起局地降水的增加。3)台风能量频散的波动效应在远距离降水区的上空形成一个正涡量区,之后该正涡量区以波动的形式向下传播,导致降水区对流层中下层气旋性涡旋形成,造成局地降水或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远距离降水 诊断研究 能量频散 波动
下载PDF
杭州市四堡排污工程浓度场计算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雪漪 胡涛 +1 位作者 陈永灿 李玉梁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85-90,共6页
根据钱塘江四堡河段潮流变化大、水深相对较小和江心排污的特点,采用一、二维相结合的两步计算模型,先对全域进行一维非恒定流计算,在获得近区计算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对近区采用完全深度平均紊动动能-耗散率(K-ε)紊流模型进行... 根据钱塘江四堡河段潮流变化大、水深相对较小和江心排污的特点,采用一、二维相结合的两步计算模型,先对全域进行一维非恒定流计算,在获得近区计算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对近区采用完全深度平均紊动动能-耗散率(K-ε)紊流模型进行二维计算。与传统深度平均K-ε紊流模型相比,该模型反映了流速在深度方向分布不均匀的影响;计入了自由水面与水下地形的影响;采用了组合坐标系统。经观测资料验证表明,该计算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复杂流动的浓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紊流模型 数值计算 排污工程 浓度场 污水处理
原文传递
激光后电离技术对高电离能元素的信号增强
3
作者 林铮 孟一凡 +1 位作者 王彤彤 杭纬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80,I0007,共7页
固体样品的元素分析一直是分析化学重点关注的对象。激光作为一种固体直接采样和电离技术,常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用于固体样品的元素分析。然而,对于高电离能元素的检测往往需要较大的激光功率密度,导致其离子的动能分散较大,严重影响... 固体样品的元素分析一直是分析化学重点关注的对象。激光作为一种固体直接采样和电离技术,常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用于固体样品的元素分析。然而,对于高电离能元素的检测往往需要较大的激光功率密度,导致其离子的动能分散较大,严重影响谱图分辨率。本研究使用激光解吸/激光后电离质谱法(解吸激光波长515 nm,后电离激光波长266 nm)对固体样品中的Pd、Sb、Cd、Au等高电离能元素进行分析。一方面,采用较弱的解吸激光能量解决了强激光解吸电离所带来的动能分散问题,显著提高了谱图分辨率;另一方面,利用较强的后电离激光电离原来被"浪费"掉的绝大部分中性原子,提高原子利用率和仪器灵敏度。该方法无需任何样品前处理、分析时间短、操作简单,适用于固体中高电离能元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时间质谱(TOF MS) 激光后电离 高电离能元素 动能分散
下载PDF
“96·7”中亚低涡持续活动能量转换和频散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莲梅 李曼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3期40-48,共9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11—22日中亚低涡持续活动发展、维持和减弱过程中三维结构及其能量转换和频散特征。结果表明:(1)中亚低涡在对流层中高层发展并向高层和低层延伸,最大正涡度中心始终位于中高层,存在300h P...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11—22日中亚低涡持续活动发展、维持和减弱过程中三维结构及其能量转换和频散特征。结果表明:(1)中亚低涡在对流层中高层发展并向高层和低层延伸,最大正涡度中心始终位于中高层,存在300h Pa以下为冷心、以上为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深厚天气尺度系统,其发展—成熟—减弱过程最大正涡度中心由低涡中心西侧逐渐移至东侧,并对应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强上升运动。(2)扰动动能(KE)变化定量地反映中亚低涡强度变化和发展阶段,对流层中、高层KE强,同时,低涡内部的能量转换及其与外界的能量输送也主要发生在中、高层。低涡发展过程KE来源于扰动位能(AE)的转换和区域开放边界的扰动动能输入,且两者作用相当,它们使得低涡快速发展。低涡成熟期系统内部的能量转换很小,KE来自于外界扰动位能输入,消耗项为向开放边界的扰动动能输出。(3)此次低涡持续活动过程平均而言,东北大西洋反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是罗斯贝(Rossby)波能量的频散源地,波能量向东欧—乌拉尔山频散,东欧—乌拉尔山正异常环流成为向中亚地区能量频散的"中继站",此地重新激发罗斯贝波向中亚地区频散使得中亚低涡持续活动了12d。(4)中亚低涡不同发展阶段罗斯贝波能量频散路径有所不同。发展和稳定维持期,东北大西洋正异常环流向东欧—乌拉尔山地区的能量频散过程显著,使得东欧正异常环流强盛发展并作为能量"中继站"向中亚地区频散能量,从而导致中亚低涡快速发展和稳定维持;减弱期,东北大西洋罗斯贝波能量向东南方向频散在地中海东部地区进入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然后沿亚洲急流向东频散,使得中亚低涡维持,这阶段东欧—乌拉尔山地区不再出现向中亚地区的能量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三维结构 扰动动能转换 罗斯贝波能量频散
下载PDF
油水两相管流反相模型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玮 宫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9-142,148,共5页
建立了管壁剪切应力与管流扰动动能之间的关系。利用扰动动能与乳状液液滴界面自由能之间的平衡关系,推导了形式简洁的液滴直径模型。结合系统最小自由能理论,获得了改进的反相含水率预测模型。利用已公布的油水两相管流反相实验数据,... 建立了管壁剪切应力与管流扰动动能之间的关系。利用扰动动能与乳状液液滴界面自由能之间的平衡关系,推导了形式简洁的液滴直径模型。结合系统最小自由能理论,获得了改进的反相含水率预测模型。利用已公布的油水两相管流反相实验数据,将模型与已有的反相模型对比表明:当油品黏度较低时,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其他反相模型;当油品黏度较高时,各反相模型的预测结果均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管流 管壁剪切应力 管流扰动动能 液液分散系统 分散液滴 计算模型 反相含水率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非浸没式刚性植被群分布对弯道水流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彧 林颖典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8-103,共6页
为分析不同刚性非浸没式植被群分布对弯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180°U形折叠往返式水槽模拟天然弯道河流,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数据计算弯道水流水位、纵向流速分布、湍流动能(TKE)、环流强度以及弥散系数等... 为分析不同刚性非浸没式植被群分布对弯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180°U形折叠往返式水槽模拟天然弯道河流,运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进行测量,通过测量数据计算弯道水流水位、纵向流速分布、湍流动能(TKE)、环流强度以及弥散系数等.结果表明:植被存在情况下水位增高,在植被的“阻滞”作用下,植被区的流速远小于非植被区的流速,但在植被区域和非植被区域之间产生大的流速梯度;植被和弯道都会加剧水流紊动效应,植被区和非植被区交界处的湍流动能最大,且沿弯道出现湍流动能的重分布现象;由于植被对于弯道环流有阻碍作用,使得弯道环流在非植被区很强,而在植被区很弱;植被对横向弥散系数影响较小,非均匀植被对纵向弥散系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道河流 声学多普勒流速仪 非浸没式刚性植被 植被分布 湍流动能 弯道环流 弥散系数
原文传递
亚网格湍动能及湍流弥散效应对燃油喷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磊 解茂昭 +1 位作者 贾明 史俊瑞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8,共8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和不同的雾化模型对定容弹中燃油喷射和雾化过程进行数值分析.着重探讨亚网格尺度湍动能,特别是燃油喷雾所诱导的亚网格湍能源项对液滴运动和喷雾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亚网格气相湍动能对液滴弥散速度乃至喷雾场...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和不同的雾化模型对定容弹中燃油喷射和雾化过程进行数值分析.着重探讨亚网格尺度湍动能,特别是燃油喷雾所诱导的亚网格湍能源项对液滴运动和喷雾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亚网格气相湍动能对液滴弥散速度乃至喷雾场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的工况条件的模拟计算对喷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与相关的实验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KH-RT破碎模型要优于MTAB模型,湍流弥散效应和亚网格湍动能喷雾源项对燃油喷雾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作用均是减少喷雾贯穿距,使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验.其中,湍流弥散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网格湍动能 喷雾源项 湍流弥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