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1—2012年青藏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31
1
作者 姚慧茹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75,共16页
利用青藏高原7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RA-55再分析资料,通过引入年际增量和动能收支方程,分析了1971—2012年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风速呈减弱的趋势,随着变暖... 利用青藏高原7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RA-55再分析资料,通过引入年际增量和动能收支方程,分析了1971—2012年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风速呈减弱的趋势,随着变暖趋缓风速的变化也趋于平稳。春季高原风速与气温的线性趋势是相反的,但在年际尺度上二者表现出同位相的变化,当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的地面气温偏高,北亚和东亚地区的地面气温偏低时,有利于高原地面风速增大,反之风速减小。20世纪末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升温速率表现为北快南缓,高原南、北侧气温差异减小,而东、西向的气温差异增大,风速趋于减弱;21世纪初高原中部及其南侧地区以升温为主,高原东北侧和东亚地区以降温为主,南、北向气温差异较小,高原风速的变化也趋于平缓,东、西向气温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对应高原东部风速有所增大。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热力差异及其变化速率的不均衡改变了对流层大气的斜压性,进而通过两种途径影响青藏高原的风速,一方面是近地面层气压梯度力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是高层动能向低层的输送。此外,还指出JRA-55再分析风速资料比ERA-Interim和NCEP/NCAR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风速 气候变暖趋缓 年际增量 动能收支
下载PDF
超强台风威马逊快速增强及大尺度环流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程正泉 林良勋 +1 位作者 杨国杰 沙天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8-326,共9页
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登陆前发生快速增强现象,并成为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登陆台风。该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NCEP FNL分析资料、NOAA高分辨率逐日最优插值海表温度融合分析资料和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这... 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登陆前发生快速增强现象,并成为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登陆台风。该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NCEP FNL分析资料、NOAA高分辨率逐日最优插值海表温度融合分析资料和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这次罕见的台风快速增强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威马逊(1409)快速增强与持续有利背景场有关,如海温异常偏暖、低空急流和越赤道气流的增强、环境风垂直切变维持较小、高层维持较强流出气流等。尤其是台风下游大气处于热力不稳定,在其他有利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台风移入热力不稳定环境场中,有利于台风环流内部对流活动的增强和对流凝结潜热效率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台风强度增加。动能诊断方程表明:威马逊(1409)快速增强期间低层动能主要来源于风穿越等压线所作的功,这与台风环流内强降雨释放的对流凝结潜热驱动台风中心附近上升、外围下沉的垂直环流圈的加强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马逊 快速加强 凝结潜热 动能收支
下载PDF
登陆台风Matsa维持机理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冀春晓 陈联寿 赵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8-895,共8页
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台风Matsa(麦莎)登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其登陆后强度持续维持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对登陆后涡动动能收支作了诊断分析。台风"麦莎"登陆后长久维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持续的... 使用新一代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台风Matsa(麦莎)登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其登陆后强度持续维持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对登陆后涡动动能收支作了诊断分析。台风"麦莎"登陆后长久维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持续的水汽输送通道。"麦莎"登陆后两条持续维持的水汽输送通道将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入台风,为"麦莎"的维持提供了潜热能。(2)增强的高层辐散风场。200 hPa附近的辐散风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减压"作用,对"麦莎"环流和强度的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长久剧烈的上升运动。"麦莎"登陆后一直保持着剧烈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把低层的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为"麦莎"的维持提供热能和动能。(4)活跃的中尺度扰动。"麦莎"的螺旋云带中活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它们在低层所产生的较强辐合作用对"麦莎"气旋式环流的维持起到了正反馈作用。(5)涡动动能收支的诊断分析表明,"麦莎"登陆后,地形等摩擦作用和水平输送使其能量耗损,垂直通量散度项使其能量增加,平均动能与涡动动能之间的转换项是涡动动能收支中的相对小项;但随着时间的增加摩擦动能耗散作用逐渐减小,"麦莎"从中高层环境中获得了能量,涡动动能的增加从高层开始逐渐向中低层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强度变化 维持 动能收支
下载PDF
台风变性再度发展的动能收支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佩君 郑永光 陶祖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103,共11页
对 1997年的台风Winnie登陆后的变性并再度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低层的散度风制造是气旋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变性阶段 ,由于冷空气的侵入使低层的动能制造增加 ,对台风的维持起了主要的作用 ;在重新加强阶段 ,高空急流的影响使... 对 1997年的台风Winnie登陆后的变性并再度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低层的散度风制造是气旋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变性阶段 ,由于冷空气的侵入使低层的动能制造增加 ,对台风的维持起了主要的作用 ;在重新加强阶段 ,高空急流的影响使低层散度风的动能制造明显增加 ,使气旋斜压不稳定发展。讨论了台风登陆后再度发展的演变模型 ,可以认为是一种A类和B类温带气旋发展的混合类型 ,是一个低层变性气旋和高空低槽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变性 再度发展 动能收支
下载PDF
一次引发强降水的东北冷涡的演变机理及能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傅慎明 孙建华 +1 位作者 张敬萍 李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4-565,共12页
采用NCEP CFS 0.5°×0.5°的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7月上旬的一次引发强降水过程的东北冷涡典型个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诊断,研究表明:(1)本例冷涡的发展期是其降水和对流活动的... 采用NCEP CFS 0.5°×0.5°的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7月上旬的一次引发强降水过程的东北冷涡典型个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诊断,研究表明:(1)本例冷涡的发展期是其降水和对流活动的最活跃时期,其对应的最小TBB在-60℃以下,最强6 h降水可达124 mm,南海、黄海和日本海是冷涡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2)本例东北冷涡是一个深厚的斜压涡旋系统,其最强斜压区和动能大值区主要位于涡旋外围;冷涡的冷心结构主要位于对流层中高层和对流层低层。(3)涡度收支表明,与对流活动密切相关的垂直涡度平流是本次冷涡产生的主导因子;涡度垂直输送和辐合作用是冷涡快速发展的主导因子;而辐散作用则最终导致了冷涡的消亡。(4)能量收支表明,旋转风动能制造是冷涡生成过程中动能的主要产生方式,而冷涡发展期,旋转风动能输送是冷涡动能维持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Eady增长率 涡度收支 动能收支
下载PDF
北上台风暴雨过程涡散场的能量收支和转换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于玉斌 姚秀萍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利用辐散风和旋转风的动能收支方程,对北方一次北上台风倒槽暴雨过程暴雨区内的涡散场能量收支和转换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暴雨区内动能的增加是暴雨增幅的一个主要原因。暴雨发展时,就旋转风动能( K R) 而言,旋转风动能通量(... 利用辐散风和旋转风的动能收支方程,对北方一次北上台风倒槽暴雨过程暴雨区内的涡散场能量收支和转换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暴雨区内动能的增加是暴雨增幅的一个主要原因。暴雨发展时,就旋转风动能( K R) 而言,旋转风动能通量( H F R) 辐合是主要能源,而旋转风的动能产生项( G R) 是主要能汇;就辐散风动能( K D) 而言,辐散风的动能产生项( G D) 是主要能源,辐散风动能通量( H F D) 辐散是主要能汇;总动能水平通量( H F) 提供的辐合主要表现于对流层中、低层,这就使得低层辐合加强,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增幅。在暴雨过程中次网格尺度效应由能源转变为能汇,在暴雨发展之时能汇减小;能量的转换项 C( K D, K R)总为正值,在转换项中,地转效应项的贡献很大。说明暴雨过程能量均由 K D 向 K R 转换,也就是说有效位能经 K D 向 K R 转换, 充分说明了在整个暴雨过程中, 尽管辐散风动能变化( K D/t) 很小,但是它在其中充当“桥梁”作用, C( K D, K R) 在暴雨发展时达到最大,此时能量转换最为旺盛;对流层低层辐散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的转换是暴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此次暴雨过程,在暴雨区内表现为斜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爆雨 涡散场 能量收支 转换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上低槽与切变线动能收支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郁淑华 骆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51-256,共6页
本文通过对1982年7月25—28日低槽在高原上发展、南伸和1982年6月4—6日高原切变线活动过程动能收支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过程动能的主要来源是由有效位能转换为动能,且在低槽南伸发展和切变线维持时转换量最大;而此时位能水平通量辐... 本文通过对1982年7月25—28日低槽在高原上发展、南伸和1982年6月4—6日高原切变线活动过程动能收支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过程动能的主要来源是由有效位能转换为动能,且在低槽南伸发展和切变线维持时转换量最大;而此时位能水平通量辐散消耗动能最明显。它们的主要差异是:切变线活动区域平均动能比低槽的大;在切变线形成时能源项制造动能,而在低槽南伸发展时,能源项是消耗动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能收支 低槽 切变线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麦莎台风登陆后能量过程与水汽供应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龚晓雪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7-452,共16页
对0509号台风"麦莎(Matsa)"登陆后长时间维持并轻度加强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此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位涡分析表明,当中纬度西风槽东移,该槽底部分裂出的一个较小的正位涡中心与"麦莎"合并使"麦莎"的涡... 对0509号台风"麦莎(Matsa)"登陆后长时间维持并轻度加强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此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位涡分析表明,当中纬度西风槽东移,该槽底部分裂出的一个较小的正位涡中心与"麦莎"合并使"麦莎"的涡旋动能增强,而在9日之后"麦莎"与槽主体合并的阶段,槽区主要的正位涡中心与"麦莎"融合。动能收支分析发现,"麦莎"登陆北移过程中,高层的无辐散风穿越等高线将位能转换为动能这一过程较"麦莎"的整体加强为早,而辐散风是低层动能的主要来源。中低层天气尺度系统为积云对流的发展提供动能,而积云对流释放潜热又为高层动能的维持提供了帮助。将"麦莎"与北美"Agnes"飓风比较后发现,"麦莎"加强程度比"Agnes"较弱的原因之一,是高层的无辐散风把台风环流内的动能向环境输出,而"Ag-nes"飓风则是环境区有大量动能向台风环流区输送。分析水汽来源可知,在"麦莎"登陆期间及其后副热带和热带的两条水汽通道同时或分别为"麦莎"的积云对流提供了足够的水汽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维持机制 位涡分析 动能收支
下载PDF
0601号登陆台风及暴雨减弱消亡过程中的动能收支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祁秀香 智协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4-831,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10 km)数值模拟的结果,以登陆华南并引发特大暴雨的0601号台风为例,对台风中-β尺度动能收支平衡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β尺度系统动能收支水平项(水平通量散度项和水平产生项)很小,垂直项(垂直通量散度项和垂直产... 利用高分辨率(10 km)数值模拟的结果,以登陆华南并引发特大暴雨的0601号台风为例,对台风中-β尺度动能收支平衡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β尺度系统动能收支水平项(水平通量散度项和水平产生项)很小,垂直项(垂直通量散度项和垂直产生项)是动能收支方程的主要部分;动能垂直通量散度在对流层低层是动能的汇,在对流层中高层为动能的源;动能垂直产生项在对流层各层都是动能的汇;浮力产生项在300hPa以下是动能的源,在对流层高层是动能的汇;平均动能的局地变化项,在对流层各层均小于零,暴雨期间对流层动能支大于收,且动能变化在对流层中低层最明显。就整个对流层的垂直总量而言,浮力产生项是主要的动能源,而垂直产生项是主要的动能汇。较强冷空气首先从对流层中层入侵台风环流系统,抑制动能制造和传输,是中-β尺度对流系统不能维持、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台风系统及其暴雨不能长久维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暴雨 中-Β尺度 动能收支
下载PDF
强台风“尤特”登陆前后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娴婷 赵玉春 +2 位作者 崔春光 汪小康 柯丹 《暴雨灾害》 2015年第3期197-205,共9页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拼图资料等对2013年8月13—19日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前后的移动特征和结构强度变化进行了诊断,初步分析了"尤特"登陆后准静止维持的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尤特"登...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拼图资料等对2013年8月13—19日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前后的移动特征和结构强度变化进行了诊断,初步分析了"尤特"登陆后准静止维持的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尤特"登陆后低压环流在华南持续较长时间,且15—17日环流中心稳定少动。(2)副高在"尤特"北侧形成高压坝,并从"尤特"东侧向低纬扩展,"尤特"被高压环流包围可能是其稳定少动的原因之一;此阶段环境引导气流明显减弱,也使"尤特"移动缓慢。(3)环境垂直风切变在登陆后迅速变小,对"尤特"低压环流的维持有积极作用。(4)"尤特"登陆后仍与水汽通道紧密相连,充沛的水汽利于环流中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的分布,影响"尤特"环流中对流的分布。(5)在准静止维持阶段,涡动动能的增加利于"尤特"环流的维持,其增加主要是由于动能制造项的增强,并且高层水平通量辐合作用的增强以及区域平均动能向涡动动能的转化也都为其提供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台风“尤特” 准静止维持 引导气流 动能收支
下载PDF
粤东台风“浣熊”大暴雨的辐散风动能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程正泉 林良勋 +1 位作者 刘燕 杨国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7-566,共10页
利用热带气旋和雨量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辐散风动能方程,对台风"浣熊"在粤东造成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及动能转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台风残涡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自西太... 利用热带气旋和雨量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辐散风动能方程,对台风"浣熊"在粤东造成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及动能转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台风残涡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自西太平洋的低层强偏东南急流和与热带气旋相连的西南急流,维持强水汽输送且输送至粤东地区;辐散风动能的变化对本次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低空两支急流的分布及辐合变化造成的动能通量辐合效应,是暴雨区辐散风动能的主要能量来源。此外,两支急流中心分别存在暖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运动,斜压有效位能释放转化为辐散风动能。在上述两种过程中,冷空气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低层近似辐合条件下,大气层结条件的不同是造成粤东和登陆点附近降水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强降水 散度风 动能方程 冷空气
下载PDF
赤道辐合区中多台风期大尺度和台风尺度的动能收支及其相互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薛建康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92-603,共12页
本文选了两例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区中同时有3个台风发生发展的多台风过程,采用滤波法分离出大尺度场和台风尺度场,并建立了完整的包括大尺度平均动能、扰动动能,台风尺度的平均动能、扰动动能收支方程,最后做了各种动能收支计算.结果发现... 本文选了两例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区中同时有3个台风发生发展的多台风过程,采用滤波法分离出大尺度场和台风尺度场,并建立了完整的包括大尺度平均动能、扰动动能,台风尺度的平均动能、扰动动能收支方程,最后做了各种动能收支计算.结果发现:对于这种条件下台风尺度扰动的发展,大尺度动能转换的贡献不足20%,其发展动能主要是从比台风尺度小的短波尺度中获得.也就是说,在热带短波是台风尺度和大尺度的动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尺度 动能收支 相互作用 赤道
下载PDF
2004年冬季风期间一次强寒潮过程的能量收支研究1 被引量:4
13
作者 傅慎明 孙建华 +1 位作者 赵思雄 齐琳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9-562,共14页
利用1°(纬度)×1°(经度)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站点观测资料对2004年12月28~31日的一次强寒潮、冷涌过程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寒潮事件在我国南海引发了强烈的冷涌,该支冷涌一直向南越过赤道影响南半球。大... 利用1°(纬度)×1°(经度)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站点观测资料对2004年12月28~31日的一次强寒潮、冷涌过程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寒潮事件在我国南海引发了强烈的冷涌,该支冷涌一直向南越过赤道影响南半球。大尺度环境场有利于此次寒潮、冷涌事件的爆发,本次寒潮属于"横槽转竖型",其中200hPa的西风带大槽经历了一次调整,500hPa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横槽转竖过程,对流层低层蒙古高压稳定维持,其东侧的偏北大风是冷空气南下的有利条件。(2)此次寒潮大风区内的动能制造以正压动能制造和斜压动能制造为主,寒潮爆发初期,以正压制造过程为主,此后,由于有效位能释放的作用增强,斜压制造过程与正压制造强度相当,大风区随着动能制造的增强而增强;当斜压、正压动能制造均减弱,大风区亦随之减弱。(3)有效位能收支表明,整层有效位能的释放与大风区相对应,有效位能的释放有利于寒潮、冷涌的维持。寒潮大风区内,对流层高层受有效位能释放的影响最大,有效位能和风能可以互相转换;对流层中层所受的影响最小,且以风能向有效位能转换为主;对流层低层则以有效位能向动能转化为主,十分有利于低层风速的增大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冷涌 有效位能 动能收支 斜压能量转换 正压能量转换
下载PDF
盛夏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能收支过程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国武 陈葆德 +1 位作者 吴继成 刘东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13-320,共8页
本文计算了5次发展东移和原地生消的青藏高原低涡的动能收支。分析表明,由于环境场对低涡的作用不同,使得高原低涡或发展东移,或原地生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能收支过程。这种分析对天气预报和数值模式是有益的。
关键词 低涡 动能收支 青藏高原 低涡移动
全文增补中
高空急流与副急流演变及其与河南2021年“21·7”特大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成 朱泽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0-436,共1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所提供的逐小时的站点降水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所提供的逐小时、0.25°(纬度)×0.25°(经度)的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了产生郑州极端小时降水的关键天气系统,并对高空急流与副急流进行了动能收支诊... 利用中国气象局所提供的逐小时的站点降水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所提供的逐小时、0.25°(纬度)×0.25°(经度)的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了产生郑州极端小时降水的关键天气系统,并对高空急流与副急流进行了动能收支诊断,研究发现:2021年“21·7”河南特大暴雨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郑州极端小时降水出现的时段内,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河南北部的山区及山区的迎风坡周边,受地形响显著。位于河南上空,对流层高层的高压脊、对流层中层的低压倒槽以及对流层低层的水平切变线与中尺度对流涡旋是引发郑州极端小时降水的关键天气系统。处于南亚高压东北部的高空急流与副急流通过引发强冷平流使得位于陕西上空的对流层高层短波槽快速发展,该槽的斜压发展使得其槽前的暖平流显著增强,从而导致河南上空对流层高层的高压脊迅速发展并维持强高空辐散条件,这为郑州极端小时降水的出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背景环流条件。南亚高压东北部的高空急流与副急流呈现出显著的水平分布不均特征,其中,风速增强趋势与冷平流强度均在上层急流分岔点(1区)达到极大值,这为陕西上空对流层高层短波槽的快速增强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动能收支表明,南亚高压东北部偏西风的水平动能输送是本区域内高空急流与副急流发展/维持的最有利因子,其动能主要来源于南亚高压北部边缘的高空急流区;在此阶段内,气压梯度力主要做负功,是最不利于高空急流与副急流发展/维持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急流 南亚高压 暴雨 动能收支 中尺度对流涡旋
下载PDF
一次梅雨暴雨的动能谱特征分析及收支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韩笑 张立凤 +2 位作者 王羱 张明阳 余世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3-1157,共15页
利用WRF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梅雨暴雨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计算了水平动能谱、涡旋动能谱及辐散动能谱,诊断了动能收支谱方程。结果表明:在暴雨发展阶段,各个高度上都有中尺度动能增长,其显著增加始于中... 利用WRF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梅雨暴雨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计算了水平动能谱、涡旋动能谱及辐散动能谱,诊断了动能收支谱方程。结果表明:在暴雨发展阶段,各个高度上都有中尺度动能增长,其显著增加始于中尺度低端,这导致了在中尺度波段出现谱转折特征,但在不同高度转折尺度不同;对流层高层涡旋动能大于辐散动能,平流层低层反之;不同降水阶段、不同高度和不同尺度上动能的来源不同,对流层高层,中尺度动能倾向由非线性项和气压项贡献;平流层低层,气压项的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暴雨 水平动能谱 涡旋动能 辐散动能 动能收支
下载PDF
我国东部海域不同类型的登陆再发展变性台风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骏 朱先德 +1 位作者 高大鲁 田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1-262,共12页
本文对1982年以来我国东部海域登陆再发展台风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其中15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其移动路径和增强幅度分为3类,研究表明:台风如果移向东北方向则再发展较弱,而向北移动则发展较深,且向北越深发展越强,这与副热带高压(副高... 本文对1982年以来我国东部海域登陆再发展台风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其中15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其移动路径和增强幅度分为3类,研究表明:台风如果移向东北方向则再发展较弱,而向北移动则发展较深,且向北越深发展越强,这与副热带高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以及上游高空槽存在一定的关系(整体偏向于正相关),在北上的过程中,如果与高空正位涡发生耦合,则增强越大,但非绝热加热所占的比重越小。同时动能收支分布显示,台风加强越深,动能转换越强,两者成正比,但在能量转化的方向和位置上,三者又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 再发展 副热带高压 锋生函数 动能收支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udden Rainstorm Associated with the Remnants of Typhoon Meranti (2010)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玲丽 杜惠良 +1 位作者 翟国庆 王东海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353-1372,共20页
The Advanced Research Weather Forecasting (ARW)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udden heavy rainstorm associated with the remnants of Typhoon Meranti in September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vy rainfall was... The Advanced Research Weather Forecasting (ARW)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udden heavy rainstorm associated with the remnants of Typhoon Meranti in September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avy rainfall was produced when the remnant clouds redeveloped suddenly, and the redevelopment was caused by rapid growth of micro/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As cold air intruded into the warm remnant clouds, the atmosphere became convectively unstable and frontogenesis happened due to strong wind shear between weak northerly flow and strong southwesterly flow in the lower levels. Under frontogenesis-foreing and warm-air advection stimulation in updrafts, vertical convection developed intensely inside the remnant clouds, with MCSs forming and maturing along the front.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MCSs was due to the great progress vertical vorticity made. The moist isentropic surface became slantwise as atmospheric baroclinity intensified when cold air intruded, which reduced the convective instability of the air.Meanwhile, vertical wind shear increased because the north cold air caused the wind direction to turn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height. In accordance with 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 (SVD), vertical vorticity would develop vigorously and contribute greatly to MCSs. Buoyancy, the pressure gradient, and the lifting of cold air were collectively the source of kinetic energy for rainfall. The low-level southwesterly jet from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ransported water and heat to remnant clouds. Energy bursts and continuous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played a major role in producing intense rainfall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nant clouds heavy rainfall FRONTOGENESIS vertical convection 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 kinetic energy budget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与动能收支的多尺度特征
19
作者 高荣珍 周发琇 +1 位作者 管长龙 王东晓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8-164,共7页
利用 1998年 NCEP/NCAR日平均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环流及动能收支的多尺度变化。结果表明 :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在对流层高层以季节变化为主 ,在低空以季节内变化为主 ;但在整个对流层 ,动能收支各项的变化均表现为短周期变化过程较强 ... 利用 1998年 NCEP/NCAR日平均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环流及动能收支的多尺度变化。结果表明 :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在对流层高层以季节变化为主 ,在低空以季节内变化为主 ;但在整个对流层 ,动能收支各项的变化均表现为短周期变化过程较强 ,而季节变化则较弱。在夏季风爆发前后 ,动能收支主要取决于 12 0 d和 30~ 6 0 d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环流 动能收支 多时间尺度 1998年 季节变化 对流层
下载PDF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变性加强与减弱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侃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1-420,共10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1979—2008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JRA-25资料(日本25年再分析资料),对登陆中国的变性加强(IET)和变性减弱(WET)两类热带气旋(TC)的环境场进行动态合成分析,并计算其动能收支项。分析表明:(1)IET(WET)在强(弱)的高空槽以... 利用日本气象厅1979—2008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JRA-25资料(日本25年再分析资料),对登陆中国的变性加强(IET)和变性减弱(WET)两类热带气旋(TC)的环境场进行动态合成分析,并计算其动能收支项。分析表明:(1)IET(WET)在强(弱)的高空槽以及高空急流的影响下,高层辐散增强、低层辐合增强(减弱),上升运动明显加强(微弱加强),相应的IET(WET)变性加强(减弱)。(2)低层散度风动能制造的增加(减少)是IET(WET)变性后的低层气旋加强(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层散度风动能制造则与TC低层斜压锋区的发展密切相关。(3)IET(WET)受强(弱)的高空槽影响,高层旋转风动能制造相应增长(耗散),有利(不利)于其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变性加强 变性减弱 动态合成分析 动能收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