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研究 被引量:61
1
作者 熊康宁 朱大运 +3 位作者 彭韬 喻理飞 薛建辉 李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109-7113,共5页
喀斯特石漠化是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漠化防治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的资助下,自"九五"以来一直从事石漠化防治的理... 喀斯特石漠化是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漠化防治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计划的资助下,自"九五"以来一直从事石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此次"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C0502600)将在石漠化成因、等级划分、治理模式与技术体系等存量研究基础上,围绕生态衍生产业这一主题,增量开展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生态经济集约经营、生态产业规模经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山地旅游等基础理论攻关、共性关键技术与技术体系研发,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和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石漠化治理 生态产业 集成示范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及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2
作者 邓晓红 毕坤 《贵州地质》 2004年第3期191-193,177,共4页
对贵州省喀斯特地貌进行了特征分析,讨论了喀地貌类型及其与人口、经济、植被和河网密度等的关系。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高原区 峡谷区 河网密度 森林覆盖率
下载PDF
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分带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大量的矿产资源采掘、地质勘探、洞穴探测、示踪试验等揭露和观测研究发现地下水径流系统的分带性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径流的空间形态、地下水动力性质、地下水循环深度和流程的差异,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 大量的矿产资源采掘、地质勘探、洞穴探测、示踪试验等揭露和观测研究发现地下水径流系统的分带性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径流的空间形态、地下水动力性质、地下水循环深度和流程的差异,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上可划分为:浅循环径流带、深循环径流带2大类,进一步划分为:表层径流带、垂向渗流带、季节波动带、潜水—承压水径流带及层状承压径流带、带状承压径流带6个分带。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分带主要由地层沉积旋回、地质构造切割及组合、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岩溶发育分带特性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高原 水循环 地下水 径流系统 垂向分带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次生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1
4
作者 刘娜 喻理飞 +2 位作者 赵庆 武亚楠 严令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1-688,共8页
探究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贵州青冈[Cyclobalanopsis argyrotricha(A.Camus)Chun et Y.T.Chang]-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 Burk)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林、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 探究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贵州青冈[Cyclobalanopsis argyrotricha(A.Camus)Chun et Y.T.Chang]-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 Burk)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林、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林4种次生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可为喀斯特森林恢复重建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对4种次生林叶片、枯落物及土壤进行野外取样,室内测定C、N、P含量及计算生态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4种次生林叶片组分的C、N、P元素含量为474.34、18.59、1.78 g/kg;枯落物组分C、N、P元素含量为444.21、12.84、0.96 g/kg;土壤组分(0-10 cm)的C、N、P元素含量为80.40、2.80、0.86 g/kg,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N、P含量皆表现为高—中—低变化趋势.4种森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各组分C:N:P计量比依次为266:10:1、490:14:1、93:3:1,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N:P质量比呈中—高—低的变化趋势.C/N、C/P、N/P在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各组分中变化趋势不同,C/N在4种森林中变化规律不一致,而C/P与N/P在4种森林中皆表现为中—高—低变化趋势.土壤组分N/P与叶片组分C/P、N/P,枯落物组分N/P与叶片组分C/P、N/P之间皆为显著正相关,而枯落物和土壤组分的N/P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喀斯特次生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含量呈中—低—高格局,N含量为中—高—高格局,P含量为高—高—高格局,C:N:P化学计量为低—低—高格局,叶片N/P、枯落物C/N较低,土壤C/N相对较高,C/P、N/P相对较低.综上所述,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次生林枯落物分解较快,土壤中P回归充分而N回归不足,植被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且养分循环速度与优势种相关,优势种选择是森林恢复与经营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喀斯特高原 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 养分含量 次生林
原文传递
草海高原湿地湖泊水质时空变化及水质分区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周晨 喻理飞 +2 位作者 蔡国俊 安苗 夏品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0,共7页
针对草海水质污染状况,开展水质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为草海湿地污染治理及保护提供依据。在草海湿地湖泊设置了15个采样点,于2014年8月、11月和2015年1月、4月,分4季进行水样采集。以所测水质参数为基础,运用水质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方... 针对草海水质污染状况,开展水质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为草海湿地污染治理及保护提供依据。在草海湿地湖泊设置了15个采样点,于2014年8月、11月和2015年1月、4月,分4季进行水样采集。以所测水质参数为基础,运用水质综合评价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草海湿地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并基于营养状态对湖泊水体进行了分区。研究表明:(1)草海TP、TN、CODMn、Chl-a 4种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在春季高于其他3个季节,浓度分别达到0.03、0.98、6.30和0.025 mg/L,空间分布呈现由东至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草海入水口及码头区域要明显高于湖泊其他区域。(2)草海湖泊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级别,按4个季度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平均值分为3个区域,A区为东北角入水口及西海游客码头,长年处于富营养状态,为富营养状态区,53.9≤TLI≤63.0,水质处于Ⅳ与Ⅴ类等级;B区为临近县城及入水口区域,季节性富营养状态,为中营养状态区,41.2≤TLI≤46.6;C区为草海湖泊中心延续到阳关山的下游出水口区域,为贫中营养状态区,35.8≤TLI≤39.7;B区和C区水质全年为Ⅲ类等级。(3)各区域主要污染物指标以Chl-a、TN为主,A区形成的主因是城市污水注入,B区形成的主因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城市污水和农药、化肥施用量是治理草海湖泊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 水质变化 水质分区 喀斯特高原 高原湿地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林俊清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43-46,共4页
论述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及其它地貌的确切分布面积 ;探讨分布特征 ;划分喀斯特地貌县与非喀斯特地貌县 ,并以湄潭和紫云二县为例 ,阐明喀斯特高原区和峡谷区两大地貌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差异。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分布面积 喀斯特高原区 喀斯特峡谷区 贵州 地质地貌 非喀斯特地貌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4
7
作者 樊云龙 熊康宁 +2 位作者 苏孝良 陈浒 邹细霞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6-233,共8页
选择贵州喀斯特高原三个典型地貌单元作为研究区,于2009-05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获土壤动物3992只,隶属于5门10纲26目,共3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甲螨亚目(Oribatida)、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 选择贵州喀斯特高原三个典型地貌单元作为研究区,于2009-05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获土壤动物3992只,隶属于5门10纲26目,共3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甲螨亚目(Oribatida)、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常见类群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双翅目(Diptera)、双尾目(Diplura)。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喀斯特植被的不断退化,土壤动物数量不断减少,表现为林地>灌丛>草地>石漠化地;类群数亦呈减少趋势。各演替阶段土壤动物表聚性明显,但人为干扰(如翻耕等)可导致土壤动物出现逆分布现象。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林地到石漠化地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土壤动物 石漠化 演替阶段 群落特征 多样性 贵州
下载PDF
贵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韦跃龙 陈伟海 +2 位作者 罗劬侃 何正芳 谭政权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8-378,共11页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园区内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高峰丛、丘陵、单面山与象形山、水文遗迹等8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片...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园区内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高峰丛、丘陵、单面山与象形山、水文遗迹等8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为核心,形态雄伟、典型、优美、珍稀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公园岩溶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探讨了织金喀斯特,及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大地貌单元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认为它们的发育模式由地下喀斯特逐渐过渡至地表喀斯特,系统完整地纪录了贵州高原喀斯特的演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金洞 喀斯特景观 贵州高原 形成演化分析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高原坡地土壤养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9
作者 邱虎森 苏以荣 +3 位作者 黎蕾 何寻阳 陈香碧 李杨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5-991,共7页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土壤性质对其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了解研究区环境因素对土壤性质的作用,对该区生态恢复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前期对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典型样...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土壤性质对其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了解研究区环境因素对土壤性质的作用,对该区生态恢复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前期对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研究的基础上,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从坡脚到山顶线形布点(间隔10m)采集土壤样本,同时调查记录各环境因子,通过对土壤养分指标测定,结合环境因子探讨了研究区内坡地土壤养分随相对高程的变化情况和地形因素(裸岩率、土层厚度和相对高程)之间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相对高程的增加,裸岩率显著递增,土层厚度在0~30cm范围内,与裸岩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合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裸岩率高的地段促进了土壤有机碳以及氮磷养分的积累,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受裸岩率和相对高程的影响,土壤全钾的含量主要受相对高程的影响,而土壤pH则同时受各地形因素的影响,全钾含量不受三地形因素的影响;随机误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坡地 土壤养分 裸岩率 相对高程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鲍乾 杨瑞 +2 位作者 聂朝俊 李万红 柳运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94-2102,共9页
贵州省花江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为研究区内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选取人工种植的花椒、构树、砂仁、金银花、火龙果以及花椒与金银花混交形成的混交林共6种恢复模式的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 贵州省花江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为研究区内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选取人工种植的花椒、构树、砂仁、金银花、火龙果以及花椒与金银花混交形成的混交林共6种恢复模式的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集0~10、10~20、20~30 cm处土样,研究土壤养分状况及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种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均值分别较荒草地提高了72%、37%、60%、72%,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均值分别较荒草地提高了61%、10%、106%;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在土层间的垂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20~30 cm层的1.52、1.14、1.20、1.06、1.41、1.27、1.29倍,从而表现出"表聚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容重是土壤理化因子中的关键因子,植被因素和土壤因素是石漠化治理区进行恢复模式筛选和种植需要考虑的2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花江 恢复模式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Delineation in Karst Plateau Area:A Case Study in Pudi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15
11
作者 ZHANG Panpan HU Yuanman +3 位作者 XIAO Duning LI Xiuzhen YIN Jie HE Hong 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84-90,共7页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a geo-ecological problem in Southwest China.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delineation could be used as a guide for the regional and hierarchic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management a...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s a geo-ecological problem in Southwest China.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delineation could be used as a guide for the regional and hierarchic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We chose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ouzhai underground basin on the karst plateau in Pud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s the study area and selected land use type, elevation, slope, aspect, lithology and settlement buffer 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potential risk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quantifed with the factor-weights union metho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Five grade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were delineated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extremely low, low, moderate, high and extremely high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s accounted for 5.01%, 44.17%, 33.92%, 15.59% and 1.30%, respectively. As a whole,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level was moderate because the area of low and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s occupied 78.09% of the study area. However, more than half of the area (about 50.81%) was predicted to have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and above, indicating that the study area was subject to rocky desertificati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was higher in the southeast and lower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factors have been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y desertificati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isk zone karst plateau Guizhou Province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邱虎森 苏以荣 +3 位作者 陈香碧 黎蕾 李杨 何寻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56-1964,共9页
以贵州省清镇王家寨为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采用网格布点法,调查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地表层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分别为56.86、68.74mg·kg-1和264.12... 以贵州省清镇王家寨为喀斯特高原典型样区,采用网格布点法,调查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地表层土壤SOC、DOC和MBC含量分别为56.86、68.74mg·kg-1和264.12mg·kg-1,均显著高于旱地与水田(P<0.05);各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微生物熵(MBC/SOC)值处于0.45%~0.55%之间,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SOC及其组分均有显著影响。协方差分析表明,土壤MBC受土地利用方式和pH的影响较大,土壤SOC和DOC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SOC与MBC无相关性,而DOC与MBC的相关性正负各异。3种土地利用方式剖面土壤中,灌木林地0~30cm各土层MBC含量差异显著(P<0.05),水田20~30cm土层DOC含量显著低于0~20cm各土层。表层(0~10cm)土壤SOC密度以灌木林地最大,但旱地(155.97t·hm-2)和水田(107.92t·hm-2)1m以内土体的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P<0.05)灌木林地(76.14t·hm-2),结合土层厚度,水田与旱地有机碳储量高于灌木林地。研究表明加强保护灌木林地,对农耕地实行秸秆还田,将有利于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区域生态的恢复,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区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贵州草海喀斯特高原湿地水环境中典型抗生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娅南 黄合田 +4 位作者 彭洁 谢双 杨鸿波 郭峰 谭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5-986,共12页
为了初步探讨喀斯特地貌草海湿地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地表水和沉积物样品中34种典型抗生素的含量水平,并通过风险商值法(RQ)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33种... 为了初步探讨喀斯特地貌草海湿地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地表水和沉积物样品中34种典型抗生素的含量水平,并通过风险商值法(RQ)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33种抗生素在地表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和其他类抗生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0.5 ng·L-1、43.2 ng·L-1、22.6 ng·L-1、15.9 ng·L-1和1.66 ng·L-1.喹诺酮类在沉积物中检出浓度最高,平均浓度为282 ng·g-1且高于地表水.在空间分布上,地表水呈现上游入湖口平均浓度(379 ng·L-1)高于下游出湖口平均浓度(50.4 ng·L-1);草海近岸区南侧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高于湖心区和近岸区北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单一抗生素SD、NOR、SAR、CTM、ROX和LIN等物质的RQs大于1呈高风险,SMX、SG、CIP、OFL、ENR和ERY等6种抗生素RQs在0.1≤RQs<1之间,呈中度风险;SMZ、SPD、FF和CAP等抗生素的RQs小于0.1;抗生素联合风险显示湖心区、南岸区以及出湖口呈现中度风险,其他近城市排污口呈高风险,抗生素联合风险商值明显高于单一抗生素的风险商值.整体看来,人类活动强度与草海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草海湿地 抗生素 污染特征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与金银花林地土壤抗侵蚀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志 杨瑞 裴仪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6-474,共9页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经济型植物的选择与种植是遏制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效应,选择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普遍种...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经济型植物的选择与种植是遏制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效应,选择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普遍种植的乡土植物顶坛花椒纯林(以下简称花椒林)、金银花纯林(以下简称金银花林)、金银花-花椒混交林(以下简称混交林)和撂荒地(以下简称对照)4种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林下土壤的抗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能力越好,而土壤容重增大会导致土壤渗透性变差。(2)不同类型土壤抗冲性系数为金银花林(2.02min·g^(-1))大于混交林(0.82min·g^(-1))大于花椒林(0.43 min·g^(-1))大于对照(0.31min·g^(-1))。(3)在土壤的抗蚀性方面混交林的土壤抗蚀性优于金银花林、花椒林和对照。(4)从土壤入渗性能、抗蚀性、抗冲性3方面进行总体评价,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林 抗侵蚀能力 土壤 喀斯特高原
下载PDF
典型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唐夫凯 周金星 +2 位作者 崔明 刘玉国 雷荣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50,共7页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0.01);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36.84%~46.01%和35.63%~44.50%,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研究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土壤C/N介于9.79~13.59之间,C/N水平总体偏低,并且表现为除坡耕地外,4种退耕还林地C/N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与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pH值呈负相关(P〉0.05)。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坡耕地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密度均增加,表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土壤碳库和氮库积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高原峡谷 退耕还林 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下载PDF
云南高原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康晓波 王宇 +2 位作者 张华 代旭升 朱广毅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2年第5期50-58,共9页
云南高原岩溶塌陷总的特征是由岩溶高原特定的地质环境、岩溶发育、水文地质以及水文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和决定的,文中通过对这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深化了对高原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和发育规律的认识。云南高原岩溶塌... 云南高原岩溶塌陷总的特征是由岩溶高原特定的地质环境、岩溶发育、水文地质以及水文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和决定的,文中通过对这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深化了对高原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和发育规律的认识。云南高原岩溶塌陷区域上分布零星,地段上呈现“点状”特征,主要集中发育于岩溶断陷盆地、岩溶槽谷(洼)地、岩溶台地或古高原面等特定的岩溶地质环境单元。主要原因是高原大部分区域为裸露型基岩山区,江河深切,垂直岩溶带发育,地下水埋藏普遍较深;盆、谷、洼地等人类聚居区,除边缘地带外,松散土覆盖层厚度较大,且黏性土层占比高,土体固结度也较高;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洞、管发育,但总体上地下岩溶率并不高,引发岩溶塌陷的洞、管较为孤立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高原环境 成因机制 岩溶水文地质 云南高原
下载PDF
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倩 朱大运 +1 位作者 陈静 陈海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1-639,共9页
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产生的影响,以高原山地喀斯特石漠化区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林草地和林灌草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不同年份、不同处理方法... 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产生的影响,以高原山地喀斯特石漠化区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林草地和林灌草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不同年份、不同处理方法下不同土层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林灌草地的两个土层土壤中平均重量直径(D_(mw))和几何平均直径(D_(gm))均高于草地和林草地;与2018年的结果相比,2019年各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升高,其中,与草地和林草地相比,林灌草地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升高(P<0.05),林灌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在0~10和10~20 cm土层分别比草地升高了52.52%和37.08%;与湿筛法的结果相比,干筛法能够更好地避免水溶性碳的损失,是表征喀斯特高原山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优选方法。混合种植的植被恢复模式能够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有效维持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的土壤质量,具有提高土壤养分储量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储量 高原山地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黄壤区退化植物群落常见植物叶片氮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8
18
作者 罗绪强 张桂玲 +3 位作者 王世杰 阮英慧 刘兴 李勇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20,共8页
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由于氮循环诸过程中的化学转化、物理运输等都有可能使其发生同位素分馏,植物稳定氮同位素组成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综合作用的整体响应,能较好的反映流域内与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相联系的一系列环境... 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由于氮循环诸过程中的化学转化、物理运输等都有可能使其发生同位素分馏,植物稳定氮同位素组成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综合作用的整体响应,能较好的反映流域内与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相联系的一系列环境信息,具有示踪、整合和指示等多项功能。为探讨喀斯特环境下黄壤区植物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变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以喀斯特高原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小流域为例,选取流域内黄壤区退化植物群落3种植被类型中的4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C、N、P、K、Ca、Mg元素含量和稳定氮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叶片δ^(15)N值的变化范围为-3. 25‰~0. 69‰,平均值为-1. 04‰,变异程度较高,离散程度较大,呈负偏态分布。(2)植物叶片δ^(15)N值在群落间和坡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 05);(3)植物叶片δ^(15)N值的种间变化趋势为小果蔷薇(-0. 03‰)>火棘(-0. 24‰)>过路黄(-1. 58‰)>粉枝莓(-2. 29‰),差异显著(P<0. 05)。(4)研究区植物叶片δ^(15)N值受群落类型和物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显著(P=0. 016,R2=0. 870)。(5)研究区植物叶片δ^(15)N值受叶片K营养含量的影响较大,同时与C、N、P、K、Ca元素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密切,叶片K、Ca营养含量间的调控是影响黄壤区植物叶片δ^(15)N值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氮同位素 喀斯特高原 黄壤 退化植物群落 生境异质性 元素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仙攀 熊康宁 +1 位作者 陈浒 赵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5期252-257,共6页
为了给深入揭示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在2010年8月,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将该研究区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动物4个功能... 为了给深入揭示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在2010年8月,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将该研究区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动物4个功能类群。其中,杂食性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占总捕获量的比例为最大,捕食性土壤动物为最小。土壤动物个体数在水平分布上差异明显,类群数分布较均匀。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各样地都表现为明显的表聚现象。不同样地的特有类群反映出各自局地环境的特殊性,它们对生态系统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高原峡谷 土壤动物 功能类群
下载PDF
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唐放 蔡广鹏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06,共8页
为探究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关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计算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率,并引入重心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集中度及耦合模型等方法揭示研究区耕... 为探究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关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计算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率,并引入重心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集中度及耦合模型等方法揭示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贵州省的耕地利用效率水平整体较高,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小;研究期内耕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高的耦合关系,时空分布一致性较强;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率 重心模型 地理集中度 时空耦合 喀斯特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