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被引量:75
1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2 位作者 刘耕年 冯金良 曹俊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导致溶蚀残余物质或地表原有的风化壳转入近地表岩溶裂隙(为石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从根本上制约了地表残余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和连续风化壳的持续发展。所以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于地下水以水平作用方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下 ,而这种条件从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只能出现在地貌发育晚期已经接近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 ,因此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具有明确的旋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风化壳 土壤丢失 岩溶夷平面 地理循环 溶蚀速率 水文地质条件
下载PDF
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6,T006,共10页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 ,属覆盖型岩溶 ,而与其共存...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 ,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 ,属覆盖型岩溶 ,而与其共存的红色风化壳 (石灰土 )具有脱硅富铝作用弱而粘化作用强的特征 ,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夷平面环境是一致的。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 ,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东邻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演化特征 ,作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 ,岩溶夷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低的夷平高度 (相对常态夷平 ) ,初步估计岩溶夷平面整体坡降小于 0 .5‰。构造隆升使青藏高原进入不利于岩溶作用的寒冻圈 ,岩溶夷平面经刻蚀作用演变为刻蚀平原 ,而云贵高原刻蚀作用较弱 ,但受到“土壤丢失”等岩溶过程的破坏。这种差别主要是构造隆升幅度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夷平面的年代问题 ,作者对滇西表生锰氧化物 4 0Ar 39Ar测年适宜性作了研究 ,结果显示鹤庆等地表生锰矿具有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夷平面 青藏高原隆升 覆盖型岩溶 刻蚀平原 红色风化壳
下载PDF
The covered karst, weathering crust and karst (double-level) planation surface 被引量:5
3
作者 崔之久 刘耕年 +2 位作者 李德文 李洪江 冯金良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4期366-379,共15页
The thick-bedded and continuous karst crust only formed in the old stage of geomorphic development. The corresponding landscape is the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The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consists of the loose weather... The thick-bedded and continuous karst crust only formed in the old stage of geomorphic development. The corresponding landscape is the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The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consists of the loose weathering crust and the base weathering front below the crust. Its profile structure is similar to 'double surface of leveling' model built by Budel. In the limestone area, the base weathering front is the covered karst. From the Tibet Plateau to Yun-Gui (Yunnan- Guizhou) plateau and Xiang-Gui (Hunan-Guangxi) hills, the covered karst is concomitant with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all of them are the component of the double-level surfaces of karst planation. But, they belong to the different disintegration stages of planation surface. The different subtypes of the covered karst and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Thus, they can be made as a reference system when the rising degree and the rising rate of the Tibet Plateau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ERED karst WEATHERING crust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存在及其与东邻地区岩溶的对比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刘耕年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9-318,共10页
青藏高原古岩溶属形成于土下环境,经刻蚀作用剥露地表后,以石林、岩墙等形式广泛存在于山顶夷平面的外围,并不同程度地叠置气下改造特征。根据青藏高原及东邻岩溶区覆盖型岩溶和红色风化壳的剥露情况及改造特征对比,作者认为上述地区覆... 青藏高原古岩溶属形成于土下环境,经刻蚀作用剥露地表后,以石林、岩墙等形式广泛存在于山顶夷平面的外围,并不同程度地叠置气下改造特征。根据青藏高原及东邻岩溶区覆盖型岩溶和红色风化壳的剥露情况及改造特征对比,作者认为上述地区覆盖型岩溶从东到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是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不同表现是不同程度刻蚀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覆盖型岩溶 青藏高原 东邻地区 岩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