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被引量:32
1
作者 罗小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95-202,共8页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岩溶发育特点,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了武汉地区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特点,各时代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发生的两次大的海进—海退作...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岩溶发育特点,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了武汉地区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特点,各时代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发生的两次大的海进—海退作用分别形成了石炭—二叠系和下三叠统两套碳酸盐岩系,为武汉地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中三叠世期末的印支运动产生的强大的NNE—SSW向挤压应力,形成NWW—SEE走向的线状褶皱,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晚三叠世—侏罗纪,武汉以西及北部等地隆起,东部及东南部的梁子湖地区在襄樊—广济等断裂的控制下逐步开始凹陷。这一时期内,地表、地下水总体向东部梁子湖凹陷汇集,控制了武汉地区第一期地下岩溶的发育。白垩—古近纪,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活动表现为差异性沉降,接受沉积,岩溶作用停止。新近纪—早更新世,武汉以西的潜江凹陷继续发展,而武汉地区则总体隆升。该时期内古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地下水由东向西流动,第二期地下岩溶也自东向西发育。中、晚更新世时期,武汉及周边地区总体下沉,广泛形成厚10~30m不等的老粘性土层覆盖于前二期岩溶之上。由于相对不透水层的阻隔,这一时期内岩溶作用基本停止发生。全新世时期,地表水的侵蚀作用部分地破坏了老粘土盖层的连续性。由于碳酸盐岩分布于现长江水体以下10~20m,侵蚀基准面远高于碳酸盐岩的分布高程,地下水活动很弱,岩溶作用很弱或未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岩溶作用 岩溶发育史 凹陷 碳酸盐岩条带 侵蚀基准面
下载PDF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若干问题讨论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学稳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峰林喀斯特概念的起源、命名、研究简史与研究现状;回顾了"峰林喀斯特同时态系统演化论"的内容与提出过程;阐述了峰林喀斯特的鉴别标准、形成条件,并提出了"...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峰林喀斯特概念的起源、命名、研究简史与研究现状;回顾了"峰林喀斯特同时态系统演化论"的内容与提出过程;阐述了峰林喀斯特的鉴别标准、形成条件,并提出了"喀斯特生成系统"的新概念。尽管峰林与峰丛喀斯特术语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在学术界广泛使用,但到目前为止,其科学概念似乎还不够严谨。为此,笔者在分析喀斯特系统形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形态特征、生成条件、水文地质属性和分布与生成系统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与综合识别的意见,并建议以"喀斯特生成系统"观来深化带有主观意识的"个体形态组合"。与此同时,就我国在峰林与峰丛喀斯特之间的生成关系及其演化认识上仍以Davis的循环论为主导的学术现状,笔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峰林与峰丛两种喀斯特类型各有其独特的生成条件,在多数情况下,二者是在不同空间与地域上由喀斯特能量(主要是降水)作用的方式(入渗、地面水流)、量级(强、弱)与效果(峰林方向或峰丛方向)分异的结果,二者多具生成系统关系。峰林与峰丛地貌的年青与年老,仅仅表现在形态上,而非在实际年龄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林喀斯特 研究史 形成条件 喀斯特生成系统 同时态系统演化
下载PDF
广西区域热带岩溶地貌不同类型的演化浅议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金荣 黄国彬 +1 位作者 黄学灵 梁耀成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7-252,共6页
文中论述了广西区域热带岩溶地貌三大类型 ,即 :(1)以玉林、贵港市为代表的桂东南岩溶平原 (残山平原 )类型 ;(2 )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桂东北 -桂中 -桂西南峰林平原类型 ;(3)以都安、乐业为代表的桂西 -桂西北峰丛洼地类型。进而阐述... 文中论述了广西区域热带岩溶地貌三大类型 ,即 :(1)以玉林、贵港市为代表的桂东南岩溶平原 (残山平原 )类型 ;(2 )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桂东北 -桂中 -桂西南峰林平原类型 ;(3)以都安、乐业为代表的桂西 -桂西北峰丛洼地类型。进而阐述了三大岩溶地貌类型的特点与演化 ,认为它们存在着发育时间上的长短不同 ,营力上的差异 ,也就出现岩溶地貌类型上的各异。岩溶地貌类型中老、中、青的概念仍有意义。岩溶形成的“同时态论”在小区域内岩溶地貌的一定发育阶段可能存在 ,但在大区域或长时间尺度内就不一定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岩溶 岩溶地貌 地质历史 构造运动 地貌演化 广西
下载PDF
术语“Karst”的起源和演化(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Andrej Kranjc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57-162,共6页
对于术语"karst"的起源和演化,不少文献(包括手册、教科书、字典等)仍有不准确、不一致甚至错误的论述。鉴于此,本文不仅重述了众所周知的关于"karst"起源的事实,而且介绍了"karst"起源和演化的最新语言学研究结果。"karst"... 对于术语"karst"的起源和演化,不少文献(包括手册、教科书、字典等)仍有不准确、不一致甚至错误的论述。鉴于此,本文不仅重述了众所周知的关于"karst"起源的事实,而且介绍了"karst"起源和演化的最新语言学研究结果。"karst"是由喀尔斯(Kras)高地的名称演化而来的。喀尔斯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Gulf of Trieste)达尔马提亚(Dal matia)海岸地区,其大部分属于斯洛文尼亚。喀尔斯是一处海拔150~450 m,覆盖面积550 km2(长约40 km,宽约13 km)的碳酸盐岩高地。斯洛文尼亚语、意大利语和德语分别称之为Kras、Carso和Karst。喀尔斯高地表面大致平坦,但从局部看,喀斯特洼地遍布,各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随处可见,包括坡立谷、大小溶斗(包括大的塌陷溶斗)、喀斯特干谷和溶洞。这些形态规模较小,起伏平缓。喀尔斯高地的名称起源于前罗马时期,其古典拉丁语名称(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名称)为Carsus。该词的词根*kar(u)s-是由意思为"石头或岩石"的词根*kar-演化而来。从欧洲众多文献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名词来自前印欧语系的词根kar(r)a/gar(r)a。这些词根最初意思指石头或岩石,而后发展为石头筑成的遮盖物——一间房屋,一座城堡,甚至一个村落,这些词根还演化成喀斯特相关术语。由Carsus的宾格形式Carsum演变成现代意大利语名称Carso;同样的宾格依据前斯洛文尼亚语言规则(即r或l出现在元音和辅音字母之间时,须将其移至元音字母之前。)演变成Kras;德语Karst则是由意大利语Carso依据德语变化规则(以s结束的单词末尾须添加t)演变而来。由此可见,Kras、Karst和Carso均源于古拉丁文Carsus,该词含有词根*kar(u)s-。印刷技术的改进和新大陆的发现,带动了地图和地图集的出版。喀尔斯高地的名称不仅出现在地方性地图上,而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术语学 karst的语源学 术语karst 历史
下载PDF
桂林三叠世古地理古气候及热带岩溶发育程度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刘金荣 《广西地质》 1997年第3期29-36,共8页
文章对桂林三叠世时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晚三叠世内陆湖盆的发育及堆积物和残留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中晚三叠世桂林热带岩溶发育的程度。认为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极为强烈发育时期,也是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时期,从此奠... 文章对桂林三叠世时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晚三叠世内陆湖盆的发育及堆积物和残留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中晚三叠世桂林热带岩溶发育的程度。认为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极为强烈发育时期,也是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时期,从此奠定了桂林热带岩溶地貌轮廓雏形。迄后的地质历史中,其热带岩溶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古气候 热带 岩溶发育
下载PDF
Genomic divergence and mutation load in the Begonia masoniana complex from limestone karsts
6
作者 Yiqing Chen Lina Dong +2 位作者 Huiqin Yi Catherine Kidner Ming Kang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75-584,共10页
Understanding genome-wide diversity,inbreeding,and the burden of accumulated deleterious mutations in small and isolated populations is essential for predicting and enhancing population persistence and resilience.Howe... Understanding genome-wide diversity,inbreeding,and the burden of accumulated deleterious mutations in small and isolated populations is essential for predicting and enhancing population persistence and resilience.However,these effects are rarely studied in limestone karst plants.Here,we re-sequenced the nuclear genomes of 62 individuals of the Begonia masoniana complex(B.liuyanii,B.longgangensis,B.masoniana and B.variegata)and investigated genomic divergence and genetic load for these four species.Our analyses revealed four distinct clusters corresponding to each species within the complex.Notably,there was only limited admixture between B.liuyanii and B.longgangensis occurring in overlapping geographic regions.All species experienced historical bottlenecks during the Pleistocene,which were likely caused by glacial climate fluctuations.We detected an asymmetric historical gene flow between group pairs within this timeframe,highlighting a distinctive pattern of interspecific divergence attributable to karst geographic isolation.We found that isolated populations of B.masoniana have limited gene flow,the smallest recent population size,the highest inbreeding coefficients,and the greatest accumulation of recessive deleterious mutations.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urgency to prioritize conservation efforts for these isolated population.This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to disentangle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specific demographic history of karst Begonia plants at the whole-genome level,shedding light on the potent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 over generations of inbreeding.Moreover,our findings may facilitate conservation planning by providing critical baseline genetic data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events that have shaped current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rare and endangered karst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rvation genomics karst landscape Demographic history INBREEDING Isolated populations Mutation load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不同生活史阶段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构建
7
作者 赵勇强 阎玺羽 +6 位作者 谢加琪 侯梦婷 陈丹梅 臧丽鹏 刘庆福 隋明浈 张广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9,共12页
正确认识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变化规律是区域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多基于地带性植被类型开展,而针对喀斯特森林这类特殊植被的研究涉及很少,这极... 正确认识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变化规律是区域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多基于地带性植被类型开展,而针对喀斯特森林这类特殊植被的研究涉及很少,这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生态恢复及森林经营。本文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退化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固定样地,对比分析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幼苗、幼树和成树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探索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与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幼苗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而成树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自然恢复早期的幼苗、幼树和成树物种组成逐渐趋同于老龄林成树,表明该区域退化森林的自然恢复具有一定方向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变化一定程度上受确定性过程影响,为人工促进森林恢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同时对喀斯特森林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喀斯特 生活史 自然恢复
原文传递
聚龙山向斜三叠系含水层岩溶发育史及地下水流场控制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樊燏 常威 +2 位作者 魏世毅 万军伟 黄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7-385,394,共10页
聚龙山向斜三叠系含水层经历了多期次岩溶综合作用,其岩溶发育演化规律对于深入认识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分析地下水流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比较法,结合研究区三叠系含水层水化学、同位素、钻孔等资料,对聚龙山向斜构造演化与岩溶... 聚龙山向斜三叠系含水层经历了多期次岩溶综合作用,其岩溶发育演化规律对于深入认识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分析地下水流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比较法,结合研究区三叠系含水层水化学、同位素、钻孔等资料,对聚龙山向斜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进行了探讨,进而恢复了地下水流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震旦纪-中三叠世,研究区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垂向上的升降,沉积的海相地层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不具备岩溶发育条件,主要在二叠系茅口组和三叠系嘉陵江组顶面形成古岩溶作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聚龙山向斜以缓慢隆升为主,在荆当凹陷的湖盆中相继沉积陆源碎屑,由于广泛覆盖在碳酸盐岩之上的三叠系巴东组碎屑岩刚接受剥蚀,导致该时期主要表现为位于水下的埋藏型岩溶。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促使研究区形成EW-NW向褶皱、断裂及裂隙,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部分碳酸盐岩裸露,岩溶开始发育,这时期地表水和地下水向荆当凹陷汇集。晚白垩世-古近纪,随着江汉断陷盆地形成,盖层巴东组碎屑岩剥蚀线逐渐向南退却,岩溶发育进一步加强,产生的老岩溶水系和部分地下水向最低基准面江陵断陷排泄。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快速抬升使岩溶不断向深部发育,形成五级岩溶台面和多级地下水流系统,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排泄至长江。地下水流场具有山区到凹陷-断陷盆地-长江的多级次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龙山向斜 构造演化 含水层 岩溶作用 岩溶发育史 地下水流场
下载PDF
基于缝洞方解石包裹体测试分析塔北轮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期次及环境 被引量:1
9
作者 淡永 梁彬 +1 位作者 曹建文 张庆玉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5-100,共6页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发育,但多期水-岩作用对缝洞改造复杂。基于轮南地区岩溶缝洞方解石包裹体测试,总结了该地区包裹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现轮南地区以单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并按包裹体盐度-均一温度将气液两相包...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发育,但多期水-岩作用对缝洞改造复杂。基于轮南地区岩溶缝洞方解石包裹体测试,总结了该地区包裹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现轮南地区以单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并按包裹体盐度-均一温度将气液两相包裹体划分为6类不同成因类型包裹体。结合埋藏史分析,认为轮南地区上述包裹体可能形成于4期岩溶作用阶段,包括表生期暴露淡水岩溶、浅埋藏岩溶、中埋藏岩溶及深埋藏岩溶。以上研究为判断轮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缝洞形成后,埋藏阶段多期水-岩作用对缝洞的改造效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古潜山 鹰山组 埋藏岩溶 均一温度 埋藏史 岩溶作用
下载PDF
对洛塔岩溶地貌及第四系发育史的一些不同看法
10
作者 黄谷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29期216-218,245,共4页
通过对洛塔地区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洛塔岩溶及其水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一书有关岩溶地貌发育史及第四系堆积物的部分探讨与论述提出不同看法,以地层14C同位素年龄测试数据及洛塔地区钟乳石铀系年龄测定结果为依据,将洛塔地区的亚... 通过对洛塔地区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洛塔岩溶及其水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一书有关岩溶地貌发育史及第四系堆积物的部分探讨与论述提出不同看法,以地层14C同位素年龄测试数据及洛塔地区钟乳石铀系年龄测定结果为依据,将洛塔地区的亚不寺岩溶台面期及此后的河谷各亚期形成时间后推,同时指出洛塔宽谷并非书中认为的冰川成因,有关冰碛物实为古滑坡堆积物,亦是其堵塞河道造成古车水坪湖沼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貌 第四系冰川 古滑坡 发育史
下载PDF
广西热带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序次探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金荣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32-345,共14页
广西岩溶地貌发育基本上均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中,为一较为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根据其发育的时间先后不同,可分成二个大区六个亚区。Ⅰ区发育早,Ⅱ区发育晚。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不仅造成了发育时气候上的差异,还造成了广西各地区... 广西岩溶地貌发育基本上均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中,为一较为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根据其发育的时间先后不同,可分成二个大区六个亚区。Ⅰ区发育早,Ⅱ区发育晚。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不仅造成了发育时气候上的差异,还造成了广西各地区热带岩溶地貌类型、形态上的不同。广西热带岩溶发育过程中有二次内陆湖盆发育期:第一次为晚三叠世—侏罗纪,发育在Ⅰ区;第二次为白垩纪大湖盆期,广西几乎全境处于其内。白垩湖盆期使得广西第三纪主要水系发育普遍存在着“三不利用”的特点。在整个发育史中,广西热带岩溶地貌曾有过几次强烈、中等—弱发育期和基本不发育期。垂向上的岩溶洞穴基本上是几次强烈发育期形成的,它们互相交错、叠置,不能简单以高低论新老,不存在传统观点上的洞穴成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岩溶地貌 岩溶洞穴 内陆湖盆 地质历史
下载PDF
水布垭枢纽地质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瑞春 段建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共6页
水布垭水电站工程有两个第一:一个世界第一,是目前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坝高233 m);一个国内第一,是国内在强岩溶化地区建设的抬高水头最高(203 m)的大坝。水布垭坝址岩层缓倾上游,建坝岩体软硬相间,分布有多层剪切带和缓倾角断层,还有... 水布垭水电站工程有两个第一:一个世界第一,是目前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坝高233 m);一个国内第一,是国内在强岩溶化地区建设的抬高水头最高(203 m)的大坝。水布垭坝址岩层缓倾上游,建坝岩体软硬相间,分布有多层剪切带和缓倾角断层,还有煤系地层平卧于河床坝基下,这样的坝基岩体决定了不能兴建混凝土高坝。坝址区天然建筑材料丰富,当地材料坝对岩体要求较低,其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不仅对岩体条件要求较低,且具有稳定性好,适应性强,建设速度快,总体安全程度较高等综合优点,作为选定坝型。勘察期间针对坝址地质条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论证,坝址存在3大主要地质问题:①环境地质问题,坝前库首地段分布有18个总量近1亿m3的滑坡与危岩体,坝下游泄洪雾雨区还分布有14个规模不等的滑坡、变形体和土体斜坡等,还有一个相对比高达360 m、具不利地质结构(上硬下软)的马崖高边坡;②坝址防渗问题,峡谷两岸岩溶强烈发育,勘察期和施工期实际揭示的岩溶洞穴之多就像筛子一样,清江枯水位197 m高程,大坝正常蓄水位400 m高程,坝前抬高水头203 m,解决岩溶绕坝渗漏问题是枢纽工程能否成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③软岩成洞问题,这里地下洞室较多、岩体条件很差,特别是在地下厂房的中下部,软岩相对集中,垂直开挖形成地下厂房,成洞问题难度很大,在工程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适应这一复杂的地质条件并取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岩溶地块 基本地质条件 变岩溶化岩体为裂隙性岩体 岩溶发育史 水布垭水利枢纽
下载PDF
范各庄矿陷落柱发育过程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军建 朱炎铭 周晓刚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1,共4页
以井田构造演化为主线,结合沉积埋藏史及陷落柱几何形态学分析,阐述了范各庄井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过程,表明本区陷落柱形成主要受三期构造叠加作用,其中,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产生的贯穿开平煤田南东翼的NE向断裂带,决定了陷落柱在该... 以井田构造演化为主线,结合沉积埋藏史及陷落柱几何形态学分析,阐述了范各庄井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过程,表明本区陷落柱形成主要受三期构造叠加作用,其中,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产生的贯穿开平煤田南东翼的NE向断裂带,决定了陷落柱在该区的发育;同时,根据已采区陷落柱发育分布规律,研究了陷落柱发育具体位置的影响因素,运用构造曲率理论及古径流条件分析,表明未采区东南部陷落柱发育的可能性较高,为岩溶陷落柱的防治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陷落柱 构造演化 沉积埋藏 构造曲率 地下径流
下载PDF
试论桂林岩溶洞穴发育的古老性及形成时代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金荣 《广西地质》 1995年第1期67-80,共14页
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早休罗世,气候条件仍然有利,热带岩溶继承发育,但因碳酸盐岩被晚三叠世内陆湖盆堆积物覆盖,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热带岩溶发育的强度。中侏罗世至白垩世,气候干旱炎热,... 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早休罗世,气候条件仍然有利,热带岩溶继承发育,但因碳酸盐岩被晚三叠世内陆湖盆堆积物覆盖,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热带岩溶发育的强度。中侏罗世至白垩世,气候干旱炎热,降雨王少,“三水”活动不强烈,岩溶、岩溶洞穴不发育。晚白垩世,广泛发育内陆湖盆,岩溶作用有一定改善,但因仍处于干旱、炎热环境,湖水浅,堆积迅速,不利于大型洞穴的形成。第三纪是本区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继承发育时期。除了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洞穴之外,相应地发育了一些新洞穴。古漓江在此时期形成并强烈深切,地下岩溶相应强烈发育。第四纪以来,主要是反复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岩溶洞穴,使之发育得更加复杂、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洞穴 热带岩溶 地质历史 地壳运动 桂林市
下载PDF
桂林市岩溶区典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覃兰丽 曾宪斌 张云良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9年第3期28-33,共6页
根据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点,结合桂林市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用层次因子分析法对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用地质成因历史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对不同类型危岩进行评估,并用实例进行分析预测。
关键词 岩溶地面塌陷 危岩 层次因子分析法 地质历史成因分析法 赤平投影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原文传递
清江半峡神女洞形成环境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增银 韩庆之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27-232,共6页
本文采用对溶洞流水堆积物特征及古地磁测量和孢粉分析方法,分析了清江半峡神女洞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并论述了其在古水文地质条件和古地理环境演变及岩溶发育史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 形成环境 形成时代 岩溶发育史 神女洞 溶洞
下载PDF
再论广西桂西、桂西北高峰丛热带岩溶发育历史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金荣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1-196,共6页
本文借助桂西、桂西北岩溶高峰丛洼地区内一些不同时代堆积物,对该区热带岩溶发育历史作了一些研究,其结论基本与笔者以前的推论相一致。即桂西、桂西北高峰丛洼地热带岩溶可能由侏罗纪就开始,早白垩纪基本奠定了本区岩溶地貌雏形,以后... 本文借助桂西、桂西北岩溶高峰丛洼地区内一些不同时代堆积物,对该区热带岩溶发育历史作了一些研究,其结论基本与笔者以前的推论相一致。即桂西、桂西北高峰丛洼地热带岩溶可能由侏罗纪就开始,早白垩纪基本奠定了本区岩溶地貌雏形,以后的岩溶发育是在此地貌雏形基础上的继承发育,一直至今。从中、上新世以来由于两个地壳活动期,使该区更为强烈上升,岩溶垂向发育得到了加强,形成了现在广西最年轻的高峰丛洼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晚白垩纪 老第三纪 高峰丛洼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