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小流域植被-土壤系统钙的协变关系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谢丽萍 王世杰 肖德安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32,共7页
分析和探讨了贵州花江峡谷查尔岩小流域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物中总钙与不同存在形态钙的含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区土壤中,不仅总钙含量(平均1.8%)高,而且交换态钙含量(平均占总钙含量的50.9%)也很高,与土壤总钙含量显著正相关... 分析和探讨了贵州花江峡谷查尔岩小流域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物中总钙与不同存在形态钙的含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区土壤中,不仅总钙含量(平均1.8%)高,而且交换态钙含量(平均占总钙含量的50.9%)也很高,与土壤总钙含量显著正相关。植物总钙含量(平均在1.2%-3.2%之间)高,且在不同层次间有较大的差别,灌木层钙含量(平均2.3%)大于草本层(平均1.2%)。不同物种间钙含量变化也较大,在研究区所有物种中构树钙含量最高(平均3.2%)。植物中三种形态钙(水溶性钙、乙酸溶性钙、盐酸溶性钙)含量以水溶性钙含量最高,但并不随植物总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不同植被中含量相差较大。植物、土壤总钙及土壤交换态钙含量,都随着次生林、草灌、灌草、稀疏灌草的演替有增加的趋势。土壤-植被间钙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高钙的土壤环境是导致植物钙生物吸收系数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钙 植物钙 钙形态 植被演替 协变关系 喀斯特小流域
下载PDF
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造峰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梁虹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3-229,共7页
本文首先通过对喀斯特流域性质的分析,提出了流域水量不平衡系数的概念;然后对喀斯特流域不同的时空尺度和地貌类型在空间配置差异所引起的洪峰效应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喀斯特流域水文模型的建立应充分考虑流域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结... 本文首先通过对喀斯特流域性质的分析,提出了流域水量不平衡系数的概念;然后对喀斯特流域不同的时空尺度和地貌类型在空间配置差异所引起的洪峰效应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喀斯特流域水文模型的建立应充分考虑流域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流域 水文地貌 造峰效应分析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化学特征——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喀斯特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生华 王世杰 +1 位作者 肖德安 杨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30-2135,共6页
以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尺度,对清镇市王家寨退耕还林(草)示范区内的9个表层岩溶泉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系统监测,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开展了泉点的聚类分析研究,旨在从常规水化学角度为流域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从结果来... 以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尺度,对清镇市王家寨退耕还林(草)示范区内的9个表层岩溶泉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系统监测,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开展了泉点的聚类分析研究,旨在从常规水化学角度为流域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从结果来看,虽然所有泉点的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型,但是根据K+、Na+、Ca2+、Mg2+、F-、Cl-、NO3-、HCO3-、SO42-等指标的具体差异,还是可以将9个泉点分为3组:(1)位于流域上游分水岭处的S8、S9泉点,由于远离居民集聚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弱,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均很低,[Ca2+]*与[HCO3-]的关系说明泉水流经地区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白云岩;(2)位于流域中部的S2、S3、S4、S5、S6和S7泉点,靠近居民点,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强,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也相应增大,[Ca2+]*与[HCO3-]具有与第一组泉水完全不同的特征,表明此组泉水流经地区的岩石类型为白云质灰岩;(3)位于流域下游的S1泉点,处于村寨下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也很高,[Ca2+]*与[HCO3-]的关系与第二组泉点相似,但是[SO42-]和[F-]远高于前2组泉点,这可能是由于在泉水的运移路径上有富含石膏和氟的岩石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岩溶带 喀斯特小流域 水化学特征 R型聚类分析
下载PDF
贵州典型岩溶流域水循环驱动的岩溶碳汇通量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曾成 赵敏 +1 位作者 杨睿 刘再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4-83,共10页
利用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自动记录仪,对地处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贵州省黔南峰丛洼地区的板寨和黄后,以及位于黔中高原面上丘原区的后寨3个岩溶流域进行了为期6年半(2007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连续监测。结合流域出口水中主要化学... 利用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自动记录仪,对地处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贵州省黔南峰丛洼地区的板寨和黄后,以及位于黔中高原面上丘原区的后寨3个岩溶流域进行了为期6年半(2007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连续监测。结合流域出口水中主要化学组分的野外滴定与室内分析实验,建立了水中碳酸氢根、钙和镁等主要离子与电导率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进而获得了高时间分辨率的水中CO_2分压、方解石饱和指数和岩溶碳汇通量等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1)板寨、黄后和后寨岩溶流域的多年平均岩溶碳汇通量分别为29、33和39 t-CO_2km^(-2)·a^(-1);(2)岩溶流域出口水中碳酸氢根离子具有化学稳定性行为,流量是流域岩溶碳汇通量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流域 岩溶地下河 碳汇通量 化学稳定性行为 径流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在岩溶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连凯 刘朋雨 +5 位作者 覃小群 单晓静 刘文 赵振华 姚昕 邵明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04-2116,共13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物质是一种较好的示踪剂,用于鉴别DOM的来源及其在水文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该物质在岩溶水系统中的研究较少,并且要作为潜在示踪剂,系统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其光谱信息.实验选取一典型岩溶流域,通过三维荧光光谱... 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物质是一种较好的示踪剂,用于鉴别DOM的来源及其在水文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该物质在岩溶水系统中的研究较少,并且要作为潜在示踪剂,系统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其光谱信息.实验选取一典型岩溶流域,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s)和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结合水化学数据分析,揭示DOM荧光物质在不同岩溶含水空间的组成和转化关系,刻画流域尺度DOM的来源,探讨水化学因素对DOM荧光物质转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流域外源地表水和岩溶地表水中的DOM以类蛋白色氨酸为主,浅层岩溶水和深层岩溶水以类蛋白色氨酸和酪氨酸为主.荧光指数(FI)、生物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的综合分析认为,浅层岩溶水和深层岩溶水的DOM主要来自于内源微生物分解,岩溶地表水和外源地表水的DOM既有陆源输入又有内源微生物分解,且内源贡献占有较大比例.受岩溶水化学参数的影响,3种荧光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类酪氨酸物质对Ca^(2+)和HCO_3^-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岩溶水中存在的比例比较大.类色氨酸物质则相反,类富里酸物质则与TDS、浊度、Cl^-、SO_4^(2-)等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流域上游浅层岩溶水中的DOM主要来自内源.出露地表以后,其有机质同时来自内源和外源输入.在流域下游渗入深层岩溶地下水以后,DOM逐渐向低芳香烃有机质化合物转化,大分子DOM逐渐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出3个主成分,分别为反映岩溶水渗滤、转化、水流条件的水体矿化指标,反映土壤淋滤和自然渗滤关系的TOC、NO_3^-及类蛋白质指标,以及反映岩溶水系统水化学、生物化学过程的Ca^(2+)、HCO_3^-、荧光指数和类富里酸指标.此外研究还认为,总荧光强度,类富里酸物质和类蛋白物质可以分别作为岩溶水快速渗流、转化及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的示踪剂.研究结果有助于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流域 岩溶含水系统 溶解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迁移转化
原文传递
硫酸参与喀斯特流域(北盘江)风化过程的碳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思亮 韩贵琳 +3 位作者 张鸿翔 刘丛强 Jérme Gaillardet Calmels Damien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7-60,共4页
在碳酸盐岩地区,流域侵蚀过程中硫酸是否参与,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流域化学风化速率,以及流域侵蚀对大气CO2的消耗和全球碳循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工作在前期工作(乌江)的基础上,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北盘江)和支流的水化学特征以及... 在碳酸盐岩地区,流域侵蚀过程中硫酸是否参与,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流域化学风化速率,以及流域侵蚀对大气CO2的消耗和全球碳循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工作在前期工作(乌江)的基础上,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北盘江)和支流的水化学特征以及水体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证实硫酸参与了该喀斯特流域岩石/土壤化学风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硫酸 karst流域 风化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流域岩溶水氢氧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水文意义--以后寨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艳青 张志才 +4 位作者 陈喜 王刚 程勤波 刘皓 彭韬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3,共9页
受多重导水介质影响,喀斯特流域水循环过程复杂,只以水分为研究对象的水文学方法难以刻画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受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稳定氢氧同位素赋予岩溶水指纹信息,为解译喀斯特流域水循环时空演变与水文功能提供了重要... 受多重导水介质影响,喀斯特流域水循环过程复杂,只以水分为研究对象的水文学方法难以刻画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受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稳定氢氧同位素赋予岩溶水指纹信息,为解译喀斯特流域水循环时空演变与水文功能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论文选取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月尺度的高空间分辨率的水样采集,结合聚类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析流域岩溶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和反映蒸发分馆程度的Lc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研究喀斯特流域降雨混合、水文连通性及水流路径等水文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雨季岩溶地下水δ^(18)O与Lc偏负,枯季岩溶水整体δ^(18)O与Lc相对偏正,表明雨季湿热条件下,岩溶地下水受“新”、“老”水混合作用与流域蒸发过程的共同影响,枯季地下水混合作用较弱,蒸发作用弱;相较于中下游覆盖型涪溶区,流域上游峰丛区岩溶水δ^(18)O偏负,Lc偏正,表明流域上游土壤/表层岩溶带浅薄山区,降雨入渗迅速,岩溶水中土壤水成分较低,下游土壤较厚,入渗较慢且蒸发强烈,地下水蓄存时间长,岩溶水中土壤水成分较高。干湿交替期,岩溶水Lc快速变负,表明随水文连通性增强,土壤水补充岩溶含水层地下水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Lc指数 水文作用 喀斯特流域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流域降水与径流特征分析及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贡献分解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森 狄崇利 李思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38-1250,共13页
地下水文过程是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具有地表地下二元水文结构的喀斯特地区,其水文过程与其他类型区差异显著,研究黔中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后寨河流域降水与径流特征及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在区域视角上了解气候... 地下水文过程是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具有地表地下二元水文结构的喀斯特地区,其水文过程与其他类型区差异显著,研究黔中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后寨河流域降水与径流特征及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在区域视角上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喀斯特流域水文特征。本文基于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出口观测站1987~2006年实测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序列水文数据,分析比较了后寨河流域降水、径流的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并采用集中度与不均匀系数两个指标分析比较了流域降水与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采用累积距平法、年际累积量法分析了流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确定出1990年与2002年两个拐点年份,其中1990年为突变年。运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计算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年际变化的贡献率:以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初始阶段T1(1987~1990年)为基准期,在不考虑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时,计算得到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措施期T2(1991~2002年)时段降水量减少对于地表、地下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9.32%、46.52%,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地下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60.68%、53.48%;如果考虑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潜在蒸散量减少对于地表、地下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4.89%、-17.61%,而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地下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增至为75.57%、71.09%。可见,人类活动是后寨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集中度 不均匀系数 累积距平法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喀斯特流域
原文传递
桂林毛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碳酸酐酶活性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黄芬 黄艳梅 +2 位作者 杨利超 白冰 曹建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2,共9页
以非岩溶区林地为对比,分析了桂林毛村岩溶区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碳酸酐酶(CA)活性的季度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以下主要结果:①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岩溶区弃耕地、草地、灌丛及林地微生物数量及CA活性逐渐升高,微生物... 以非岩溶区林地为对比,分析了桂林毛村岩溶区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碳酸酐酶(CA)活性的季度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以下主要结果:①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岩溶区弃耕地、草地、灌丛及林地微生物数量及CA活性逐渐升高,微生物总数从64.07×10^4cfu/g上升到178.23×10^4cfu/g,CA活性从0.77U/g上升到1.82U/g,岩溶区林地大于非岩溶区林地。②在岩溶区不同植被类型,微生物组成均表现为细菌最多(平均值95.14%),放线菌次之(平均值2.79%),真菌数量最少(平均值1.75%)。而在非岩溶区表现为细菌最多(平均值90.95%),真菌次之(平均值5.32%),放线菌最少(平均值3.73%)。③微生物数量季节动态整体表现为春季至夏季逐渐上升,至秋季达到最高,冬季下降,微生物总数的增长依赖于细菌的倍数增长,真菌和放线菌影响较小。CA活性整体表现为夏季和冬季低于春季和秋季,秋季达到最大值。④CA活性与细菌及微生物总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土壤CA主要来源于细菌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微生物数量 碳酸酐酶 岩溶流域 桂林毛村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土壤渗滤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生华 王世杰 +1 位作者 杨涛 肖德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31,共6页
对贵州省清镇王家寨喀斯特小流域9个样地的土壤渗滤水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退化程度的加剧,黑色石灰土地区土壤渗滤水中的HCO3-,Ca2+,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黄壤地区土壤渗滤水中的Mg2+离子浓度均呈升高趋势。初步认为,... 对贵州省清镇王家寨喀斯特小流域9个样地的土壤渗滤水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退化程度的加剧,黑色石灰土地区土壤渗滤水中的HCO3-,Ca2+,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黄壤地区土壤渗滤水中的Mg2+离子浓度均呈升高趋势。初步认为,植被和土壤的双重退化是控制石漠化发育过程中渗滤水化学组成的主要原因,当植被系统的退化先于土壤系统时,水—土反应强度的影响更大,渗滤水化学组成表现为HCO3-和Ca2+含量随石漠化的发育而减少;当土壤系统的退化先于植被系统时,水—土反应时间的影响更大,渗滤水的化学组成则表现为HCO3-和Ca2+含量随石漠化的发育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土壤渗滤水 喀斯特小流域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闽西赖源溶洞群小流域河流δD、δ^(18)O时空特征及其水文学意义
11
作者 黄庭悦 江理渊 +5 位作者 王芳 彭卓剑 李苗发 陈越 卢淑娴 蔡炳贵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10-16,共7页
基于2021年1月—2022年6月对闽西赖源溶洞群小流域河流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开展连续观测的数据,本研究探讨了赖源溶洞群小流域地表河和地下河的补给关系,结果表明:(1)郑地溪上村段小流域内地表河和地下河的δ^(18)O表现出不同的时空... 基于2021年1月—2022年6月对闽西赖源溶洞群小流域河流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比值开展连续观测的数据,本研究探讨了赖源溶洞群小流域地表河和地下河的补给关系,结果表明:(1)郑地溪上村段小流域内地表河和地下河的δ^(18)O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地下河δ^(18)O值较为稳定,时空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值接近于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加权平均值,而地表河时空变化较大,在地下河汇入点的上下河段存在明显差异,上段河道δ^(18)O响应降水δ^(18)O变化,但相较降水加权平均值显著偏正,下段受地下河δ^(18)O混合效应明显。(2)流域地表河和地下河δ^(18)O在不同程度上受蒸发作用的影响,但总体上较为微弱。地下河δ^(18)O与降水年加权平均值变化趋势一致,地下水δ^(18)O低于地表水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单向补给地表水。(3)在地下河汇入点的下游河段的δ^(18)O表现为上游河水与地下河混合的结果,可以利用δ^(18)O的二元混合模型估算地下河流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 δD 喀斯特小流域 河流水体 赖源溶洞群
下载PDF
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汪文富 《贵州地质》 2001年第2期99-106,共8页
在典型岩溶区 ,由于喀斯特的强烈发育 ,自然条件差 ,加上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 ,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随着遥感 (RemoteSensing)技术的飞跃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 ,特别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 (GIS)研究的... 在典型岩溶区 ,由于喀斯特的强烈发育 ,自然条件差 ,加上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 ,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随着遥感 (RemoteSensing)技术的飞跃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 ,特别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 (GIS)研究的迅速发展与应用 ,使土壤侵蚀研究从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侵蚀地貌、侵蚀模数等定性、定量研究深入到潜在危害的研究阶段。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以普定后寨河岩溶流域 (普定岩溶野外试验场 )为研究区 ,利用遥感 (R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建立起适合于岩溶流域使用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 ,并在PAMAPGIS的支持下 ,探讨了利用遥感信息、GIS自动提取土壤侵蚀因子 ,最后得到流域实际的土壤侵蚀图、潜在的土壤侵蚀图等一系列图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PAMAP GIS 土壤侵蚀模型 岩溶流域 规划治理 普定后寨河流域 水土流失 贵洲
下载PDF
典型喀斯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后寨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万洪涛 杨勇 史运良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85-291,共7页
水资源常是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作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分析了流域水资源的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对策.为位于高原分水岭处的喀斯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脱贫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水资源 供需平衡 开发利用
下载PDF
结合粒度和^(137)Cs对小流域水库沉积物的定年——以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水库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文博 蔡运龙 王红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6-314,共9页
对取自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水库32cm长沉积物柱样进行137Cs比活度以及粒度测定,结合气象站点降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沉积物不同层位的年代进行了划分,并以此结合质量深度推算了1960-2004年间该水库的沉积速率.结合实例分析了137Cs沉降... 对取自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水库32cm长沉积物柱样进行137Cs比活度以及粒度测定,结合气象站点降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沉积物不同层位的年代进行了划分,并以此结合质量深度推算了1960-2004年间该水库的沉积速率.结合实例分析了137Cs沉降、运移和沉积,改进了仅依靠137Cs峰值定年方法,认为在流域面积较小、137Cs比活度测试绝对数值较小的流域,降水和其他条件造成的土壤侵蚀程度差异可能是造成土壤中137Cs进入湖泊沉积物多少的更主要原因,并表现为沉积物中137Cs不同层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定年 喀斯特小流域 水库沉积物 粒度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贵州印江喀斯特小流域水体DIC含量及δ^(13)C_(DIC)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俊 李晓东 +2 位作者 杨周 李亲凯 崔高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等生态环境条件,对表层水体中DIC的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印江河流域表层水p H值呈中性到碱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为主,而且主量离子在冬夏季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印江河流域干、支流水体DIC和主量离子含量向下游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并随季节呈现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研究区水体上游土地利用强度低而下游存在大量的农耕用地以及当地冬夏季降雨量差异有关。相比之下,印江河流域干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10.39‰、支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8.29‰,差异相对显著,反映了作为源头支流水体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影响,支流汇入干流水体过程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方式多样,影响较为明显。而且该流域干、支流水体δ^(13)C_(DIC)的季节性差异显著,支流水体DIC主要由于水-岩交换在冬季更加富集13C,而干流水体DIC则主要由于生物量效应在夏季相对富集13C,极有可能与当地土地利用强度和方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喀斯特小流域 DIC δ13CDIC
下载PDF
巴江流域演变与路南石林发育耦合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建 蔡运龙 +1 位作者 杨明德 梁虹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8,共10页
本文分析了巴江喀斯特流域的水系、地貌结构特征,通过多次野外调研,探讨了石林的形态及其在巴江流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石林主要发育在二叠系的栖霞组、茅口组灰岩上,岩性和地层的差异对石林的形状有较大影响;石林的分布在地貌... 本文分析了巴江喀斯特流域的水系、地貌结构特征,通过多次野外调研,探讨了石林的形态及其在巴江流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石林主要发育在二叠系的栖霞组、茅口组灰岩上,岩性和地层的差异对石林的形状有较大影响;石林的分布在地貌部位上并无明显的选择性,在洼地、斜坡及山顶均可发育,但石林的形态和高度在三种地貌部位间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以路南群为中心.往北、东方向距路南群越远,石林的高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同时石柱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由簇状石林向分离程度很好的单个石柱变化;天生桥为一地貌裂点,石林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在其上、下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时,根据石林发育的“三元剥蚀”机制,结合路南地区的水文、地质、地貌演化史,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路南石林发育和巴江流域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路南石林的发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路南古湖期、石林遍生期和流域回春期。作者认为,石林的出现和大范围分布并非偶然.而是巴江流域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南石林 巴江 喀斯特流域演变 三元剥蚀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黄壤硫形态和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伟 张丽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93-2803,共11页
本文分析了黄壤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无机硫(TRIS)和有机硫的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形态和SRB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黄壤... 本文分析了黄壤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无机硫(TRIS)和有机硫的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形态和SRB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黄壤剖面不同深度均检出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指示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是黄壤中SRB的优势类群;黄壤剖面中SRB数量与TRIS含量增加的深度与SO_4^(2-)-S含量降低的深度基本一致,指示黄壤中存在SO_4^(2-)异化还原反应,并且TRIS是主要产物;生物滞留后剩余SO_4^(2-)的吸附、解吸、淋溶迁移及深层吸附与累积导致剖面底层SO_4^(2-)-S含量增加;酸沉降输入的SO_4^(2-)主要以有机硫和吸附态SO_4^(2-)滞留在黄壤中,在硫的年沉降速率大幅降低后,在较长时期内,黄壤中有机硫矿化和吸附态SO_4^(2-)解吸可能释放大量SO_4^(2-)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与之相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水体化学组成改变等方面的环境效应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黄壤 硫形态 硫酸盐还原菌
原文传递
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硫形态和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伟 张丽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5-652,共8页
用土壤硫形态连续提取和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石灰土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硫(TRIS)、有机硫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化物积累和SRB的分布特征。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 用土壤硫形态连续提取和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石灰土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硫(TRIS)、有机硫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化物积累和SRB的分布特征。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石灰土中检出脱硫叶菌属和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类群。石灰土剖面中SRB数量与TRIS含量增大的深度对应SO_4^(2-)-S含量降低的深度,指示石灰土中存在SO_4^(2-)异化还原反应。石灰土较高pH值和较低的黏粒含量不利于SO_4^(2-)吸附,生物滞留后剩余SO_4^(2-)主要通过淋溶迁移出石灰土剖面。有机硫是石灰土中大气酸沉降输入SO_4^(2-)的主要硫滞留方式,在硫沉降输入通量显著降低后,石灰土中有机硫矿化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导致大量SO_4^(2-)输入流域水体,与SO_4^(2-)淋溶输出有关的流域土壤和水体物理化学组成变化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石灰土 硫形态 硫酸盐还原菌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植物解剖结构与植物叶片δ^13C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葛永罡 王世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46,共11页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的方法测量了生长在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11种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比较了不同背景区整体植物以及各样地之间相同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与其δ13C值的相关关系。研究...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的方法测量了生长在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不同背景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11种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比较了不同背景区整体植物以及各样地之间相同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与其δ13C值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所有植物从非退化到退化过程中的叶片解剖结构与δ13C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喀斯特背景区的竹叶椒和小叶鼠李,非喀斯特背景区的粉枝莓、油茶和构树的叶片解剖结构与δ13C值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喀斯特背景区与非喀斯特背景区植物具有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而生长在两背景区的同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和δ13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在本研究小流域内,由于光、热、水、气等外部影响因素的一致性,不同背景区从非退化样地到退化样地的发展过程中,植物叶片的解剖形态特征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了相同的响应趋势,这些响应变化均与植物叶片的δ13C值具有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石漠化样地上的植物叶片解剖形态特征以及其δ13C值对生境条件的响应是最迅速和最敏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δ^13C值 水分利用效率(WUE) 叶片解剖特征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背景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和黄壤硫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张伟 张丽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14-2525,共12页
分析了贵州普定陈旗和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不同深度总硫、碳键硫、酯键硫酸盐、SO_(4)^(2-)和总还原态无机硫的含量及其δ^(34)S值、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和采样坡地溪水SO_(4)^(2-)的δ^(34)S值,目的是阐明喀斯特流域土壤... 分析了贵州普定陈旗和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不同深度总硫、碳键硫、酯键硫酸盐、SO_(4)^(2-)和总还原态无机硫的含量及其δ^(34)S值、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和采样坡地溪水SO_(4)^(2-)的δ^(34)S值,目的是阐明喀斯特流域土壤对大气酸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同等酸沉降水平下,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中各形态硫含量、δ^(34)S值及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有明显差异,同时溪水中有超过70%的SO_(4)^(2-)来自石灰土和黄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的输出,指示石灰土和黄壤对大气酸沉降的不同响应。有机硫形成和SO_(4)^(2-)异化还原反应是石灰土和黄壤中都存在的硫滞留过程。黄壤剖面存在着SO_(4)^(2-)吸附并在底层累积,因此SO_(4)^(2-)吸附是黄壤硫滞留的主要原因。石灰土和黄壤剖面输出的SO_(4)^(2-)主要来自大气酸沉降输入的SO_(4)^(2-),不是土壤本身有机硫矿化。不过,有机硫是石灰土和黄壤主要的硫形态,在沉降的硫通量显著降低后,这两类剖面有机硫矿化会释放大量的SO_(4)^(2-)进入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石灰土 黄壤 硫的滞留和输出 土壤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