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 MRI在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铭洁 王峥 +2 位作者 王淑梅 杨伟 刘丽瑶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8期1231-1233,共3页
目的利用3.0TMRI对子宫结合带(junctional zone,JZ)形态、厚度及信号的准确评估,探讨3.0TMRI在子宫腺肌症(腺肌症组)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证实的51例子宫腺肌症与84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肌瘤... 目的利用3.0TMRI对子宫结合带(junctional zone,JZ)形态、厚度及信号的准确评估,探讨3.0TMRI在子宫腺肌症(腺肌症组)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证实的51例子宫腺肌症与84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肌瘤组)的子宫结合带3.0T MRI特征。2组病例均于T2WI压脂矢状位上观察JZ形态、信号变化,测出JZ厚度的最大值(JZmax)和最小值(JZmin),进行比较鉴别。结果子宫腺肌症组51例患者,JZ弥漫性增厚39例,局限性增厚12例,JZ厚度测量最大值(JZmax)厚度明显大于子宫肌瘤组(P<0.01)。腺肌症组与肌瘤组的(JZmin)无统计学差别(P>0.05)。腺肌症组51例患者,50例增厚区可见条或片状T2WI压脂高信号,18例JZ增厚区见小片状T1WI高信号。肌瘤组JZ均呈较均匀T2WI压脂低信号,未见明确T2WI压脂高信号或T1WI高信号。结论 3.0T MRI能准确评估子宫结合带形态、厚度及信号的变化,对于鉴别子宫腺肌症与子宫平滑肌瘤具有很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结合带 子宫腺肌症 子宫肌瘤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诱导交界区心肌细胞凋亡与Caspase-3的活化及p53、bcl-2基因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荣堂 杨廷桐 刘玲玲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导交界区心肌细胞凋亡与Caspase-3的活化及p53、bcl-2基因动态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家兔心肌IR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等,观察缺血交界区Caspase-3mRNA变化规律,及p53、bcl-2...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导交界区心肌细胞凋亡与Caspase-3的活化及p53、bcl-2基因动态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家兔心肌IR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等,观察缺血交界区Caspase-3mRNA变化规律,及p53、bcl-2、mRNA动态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1)IR损伤激发了Caspase-3的活化,交界区Caspase-3mRNA与心肌细胞凋亡在IR损伤8h后开始升高,12h达高峰,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r=0.9286,P<0.001)。(2)p53mRNA于IR8h开始升高。bcl-2mRNA在IR8h时开始激活,并持续维持低水平状态。p53mRNA和bcl-2mRNA二者的表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r=-0.9648,P<0.001)。结论Caspase-3b、cl-2、p53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网络调控构象,负责凋亡的促进和凋亡的抑制,共同调控着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区 沁肌细胞凋亡 CASPASE-3MRNA p53 mRNA bcl-2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症磁共振成像主要诊断征象 被引量:13
3
作者 陆海迪 强金伟 郝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1-596,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中结合带区异常增厚、T_1加权像(WI)和(或)T_2WI高信号改变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7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患者的MRI资料,...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中结合带区异常增厚、T_1加权像(WI)和(或)T_2WI高信号改变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7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患者的MRI资料,随机选取37例同期行MRI检查的子宫及卵巢正常者作为对照。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结合带厚度最大值(JZm a x)、结合带厚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JZd i f f)、JZm a x与肌层厚度最大值的比值(JZm a x/Mm a x),并比较两组JZm a x、JZ_(diff)和JZ_(max)/M_(max)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JZ_(max)、JZ_(diff)和JZ_(max)/M_(max)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曲线下面积(AUC)、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观察患者T_1W I和(或)T_2W I上子宫壁内有无高信号及其类型。结果子宫腺肌症组与对照组的JZm a x、JZd i ff和J Zm a x/Mm a 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JZ_(max)、JZ_(diff)、JZ_(max)/M_(max)诊断子宫腺肌症的AUC分别为0.95、0.90、0.85,当JZ_(max)≥10 mm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8.8%、97.3%和88.6%,JZ_(diff)≥3.4 mm时分别为81.8%、91.9%和87.1%,JZ_(max)/M_(max)≥61%时分别为72.7%、83.8%和78.6%。18例(48.6%)子宫腺肌症患者仅见T_2WI高信号,14例(37.8%)可见T_1WI、T_2WI均高信号,多呈飘雪征改变;线状条纹征5例(13.5%),微囊征5例(13.5%),浆膜下囊性出血征1例(2.7%)。结论 JZ_(max)≥10 mm、JZ_(diff)≥3.4 mm、JZ_(max)/M_(max)≥61%对子宫腺肌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中JZ_(max)的诊断效能最佳。T_1WI和(或)T_2WI中的飘雪征、线状条纹征、微囊征、囊性出血征诊断子宫腺肌症具有独特性。综合评估这些征象可以提高MRI的诊断价值,为早期准确诊断子宫腺肌症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 磁共振成像 结合带 病理学
下载PDF
磁共振影像联合带厚度指标与T_2WI高信号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陆海迪 王长梅 +1 位作者 强金伟 李若坤 《中国临床医学》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中联合带厚度指标和病灶区T_2WI高信号灶联合应用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组的MRI资料,在观察子宫腺肌症MRI病灶特征的基础上,测量联合带...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中联合带厚度指标和病灶区T_2WI高信号灶联合应用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组的MRI资料,在观察子宫腺肌症MRI病灶特征的基础上,测量联合带厚度最大值(JZ_(max))、最大值与最小值差(JZ_(dif))、联合带与肌层厚度比(JZ_(rat))。子宫腺肌症组和对照组JZ_(max)、JZ_(dif)、JZ_(rat)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联合带增厚和高信号灶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诊断子宫腺肌症的差异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弥漫性子宫腺肌症35例,局限性21例。弥漫性子宫腺肌症中,3例联合带测量困难;另外32例中,JZ_(max)、JZ_(dif)和JZ_(rat)三者平均值分别为20.6mm、12.8mm和70.1%。局限性子宫腺肌症中,3例联合带显示欠清,其他18例JZ_(max)、JZ_(dif)和JZ_(rat)平均值分别为16.4mm、10.2mm和61.0%。子宫腺肌症组和正常对照组J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症48例(85.7%)见T_2WI高信号灶。JZ_(max)、JZ_(dif)和T_2WI高信号3个参数联合应用诊断子宫腺肌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9%、97.1%、94.5%,其中敏感度和准确度高于JZ_(max)、JZ_(dif)单独应用(P<0.05)。结论:JZ_(max)、JZ_(dif)、JZ_(rat)联合T_2WI高信号有助于提高子宫腺肌症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 磁共振成像 联合带
下载PDF
Intrauterine cystic adenomyosis:Report of two cases 被引量:7
5
作者 Yan-Yan Fan Yi-Nan Liu +1 位作者 Jia Li Yan F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5期676-683,共8页
BACKGROUND Cystic adenomyosis is a special type of adenomyosis.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ck specificity. Pelvic ultrasound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help clarify the diagnosis. Because cystic ute... BACKGROUND Cystic adenomyosis is a special type of adenomyosis.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lack specificity. Pelvic ultrasound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help clarify the diagnosis. Because cystic uterine adenomyosis is rare in clinical work, it can be easily misdiagnosed or its diagnosis can be missed. Early surgical treatment and postoperative drug treatment can alleviate dysmenorrhea,menorrhagia, anemia, and other symptoms.CASE SUMMARY Two cases complained about abnormal vaginal bleeding and were diagnosed with intrauterine cystic adenomyosis by gynecological ultrasound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dysmenorrhea,hypermenorrhea, and a history of cesarean section. Both cases underwent a surgery, and chocolate-like liquid was released from the cystic mass in the uterus and the manifestations were relieved.CONCLUSION Intrauterine cystic adenomyosis could be diagnos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treated by hysterectomy or hystscopy to release the liquid ins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STIC ADENOMYOSIS ADENOMYOSIS junctional zone INTRAUTERINE Case REPORT
下载PDF
子宫结合带区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颖 周莉 +3 位作者 王红月 段华 郭银树 成九梅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子宫结合带区(JZ)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子宫颈病变行子宫全切除术的绝经前患者共16例,其中增殖期及分泌期各8例.子宫切除后取JZ组织及子宫外周... 目的 探讨子宫结合带区(JZ)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子宫颈病变行子宫全切除术的绝经前患者共16例,其中增殖期及分泌期各8例.子宫切除后取JZ组织及子宫外周肌层组织进行电镜标本的制作,与外周肌层肌细胞相对比,电镜观察JZ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并对JZ肌细胞和细胞核的大小、细胞内肌丝/细胞质面积的比值及其周期性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JZ肌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外周肌层肌细胞相比,JZ肌细胞的胞突多;JZ肌细胞内与细胞合成功能相关的细胞器成分,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明显增多,而与细胞收缩功能相关的成分如密体及密斑等减少.(2)JZ肌细胞和细胞核的大小及其周期性变化:增殖期JZ肌细胞和外周肌层肌细胞的直径分别为(4.70±0.52)、(4.69±1.20) 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分泌期JZ肌细胞和外周肌层肌细胞的直径分别为(3.75±0.36)、(4.92±0.51) 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增殖期JZ肌细胞和外周肌层肌细胞核的直径分别为(3.24±0.41)、(2.90±0.62)μm,分泌期JZ肌细胞和外周肌层肌细胞核的直径分别为(2.44±0.27)、(2.92_±0.44) μm,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4,P=0.097).JZ肌细胞及细胞核的大小均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明显的周期性变化(P<0.05),而外周肌层肌细胞及细胞核的大小随月经周期均未发生明显的周期性变化(P>0.05).(3)JZ肌细胞内肌丝/细胞质面积的比值及其周期性变化:增殖期、分泌期JZ肌细胞内肌丝/细胞质面积的比值分别为0.27±0.04、0.34±0.03,均显著低于相应期别的外周肌层肌细胞的0.49±0.03、0.54±0.03 (P=0.000,P=0.000).JZ肌细胞内肌丝/细胞质面积的比值也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明显的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层 肌细胞 平滑肌 结合带区 显微镜检查 电子
原文传递
miR-126及VEGF在大鼠心肌梗死交界区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国达 刘衍宇 +4 位作者 方凌燕 凌云 梁一波 邓玉丽 余丽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39-644,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MI)后MI交界区微小RNA-126(miR-12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动态表达变化,初步探讨miR-126及VEGF对缺血局部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AMI组),另设假手...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MI)后MI交界区微小RNA-126(miR-12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动态表达变化,初步探讨miR-126及VEGF对缺血局部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AMI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每组30只。于术后7 d、14 d和28 d分别处死10只大鼠,进行MI面积百分比测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梗交界区miR-126、VEGF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MI交界区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Sham组术后7 d、14 d和28 d心肌组织miR-126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区别,AMI组术后7 d、14 d和28 d,MI交界区mir-126 mRNA表达与相应的Sham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而VEGF mRNA的表达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1);在AMI组,随着MI时间的延长,miR-126和VEGF mRNA的表达均逐渐升高,且在AMI 14 d达到高峰(P<0.05)。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与其基因表达基本一致。结论大鼠MI后VEG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的同时伴随miR-126基因表达的降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miR-126 mRNA表达有所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交界区 血管新生 微小RNA-126 血管生长因子
下载PDF
miRNA-21表达对大鼠心肌梗死交界区MHC-α mRNA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秦玉凤 杨旸 +1 位作者 杨廷桐 温中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过程中miR-21的动态表达变化对MHC-αmRNA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心肌梗死14d组、28d组(8只),另设对照组(8只)。提取梗死交界区心肌组织的RNA及miRNA,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过程中miR-21的动态表达变化对MHC-αmRNA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心肌梗死14d组、28d组(8只),另设对照组(8只)。提取梗死交界区心肌组织的RNA及miRNA,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RT-PCR方法检测MHC-α、MHC-β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HC-α、MHC-β的蛋白表达。结果:心肌梗死交界区组织中14d组和28d组miR-21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14d组miR-21的表达增加34%(P<0.01),28d组miR-21的表达增加89%(P<0.01)。MHC-αmRNA表达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14d组MHC-αmRNA的表达下降44%(P<0.01),28d组MHC-αmRNA的表达下降68%(P<0.01)。MHC-βmRNA表达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14d组MHC-βmRNA的表达增加2.16倍(P<0.01),28d组MHC-αmRNA的表达增加3.62倍(P<0.01)。MHC-α、MHC-βmRNA的蛋白表达情况与其基因表达基本一致。结论:miR-21在大鼠心肌梗死后交界区组织中的表达上调,MHC-α的表达下调,可能与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交界区 微小RNA 心室重构
原文传递
高土石围堰复合土工膜应变集中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永明 邓渊 +3 位作者 任金明 朱晟 蔡建国 梁现培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3299-3307,共9页
复合土工膜是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一种平面柔性薄膜并在其侧面黏有织物的土工合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及施工简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我国水电工程中大量运用复合土工膜快速修建高水头土石围堰过程中普遍存在拉断、撕... 复合土工膜是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一种平面柔性薄膜并在其侧面黏有织物的土工合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及施工简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我国水电工程中大量运用复合土工膜快速修建高水头土石围堰过程中普遍存在拉断、撕裂等集中破坏渗漏现象,分析发现复合土工膜在刚性基础锚固或防渗墙接头等工程结构物的软硬交界区域因应变集中且超出其极限延伸率而导致结构性的损坏,而目前计算方法均难以反映该性状。从复合土工膜材料力学性能、复合膜与周围填料及锚固接头相互作用机制出发,参照面板坝周边缝单元有限元处理模式,建立反映复合土工膜应变集中的"周边膜"单元的几何与物理描述方法,并将其本构关系及位移模式植入三维有限元程序,计算获取了高度为85 m的白鹤滩水电站上游围堰复合土工膜应变集中部位的应变状态,为高水头、大变形等复杂受力条件下复合土工膜的安全利用和推广起到有益的理论支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复合土工膜 高土石围堰 交界区域 应变集中 周边膜单元 白鹤滩水电站
原文传递
医源性子宫腺肌症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娟清 黄秀峰 石一复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74-1076,共3页
有关"子宫腺肌症"还是"子宫腺肌病"名称的应用至今仍较为混乱,在各类杂志、著作、媒体中混淆使用不胜枚举,也有不同看法者[1-2],至今尚未定论。国内中文[3]、国内外合著英文[4]《子宫腺肌症》专著"序"中... 有关"子宫腺肌症"还是"子宫腺肌病"名称的应用至今仍较为混乱,在各类杂志、著作、媒体中混淆使用不胜枚举,也有不同看法者[1-2],至今尚未定论。国内中文[3]、国内外合著英文[4]《子宫腺肌症》专著"序"中均赞同使用"子宫腺肌症"这一专有名词。撇开使用名称的争议,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的进步,子宫腺肌症的医源性致病高危因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发现,其与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等关系息息相关[5],应引起临床医疗工作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 子宫腺肌症 结合带
原文传递
压实宽级配黏土与刚性面结合带抗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刚 张茵琪 +4 位作者 张延亿 湛正刚 杨家修 卢吉 曹学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31-1639,共9页
研发了土料与刚性面结合带在相互正交、独立可控的压应力、剪切变形和水力比降作用下抗渗性能试验的大型和中型设备,最大剪切变形量值大于1 m。对压实天然宽级配黏土开展了结合带抗渗特性试验研究,发现了试样渗透系数随剪切变形突然增... 研发了土料与刚性面结合带在相互正交、独立可控的压应力、剪切变形和水力比降作用下抗渗性能试验的大型和中型设备,最大剪切变形量值大于1 m。对压实天然宽级配黏土开展了结合带抗渗特性试验研究,发现了试样渗透系数随剪切变形突然增大后逐步减小并稳定的变化规律,剪切变形启停历史会弱化结合带渗透系数随剪切变形启动而突然增大的现象,初始密度高、应力高、试样尺寸大的土样渗透系数更低。考虑结合带导水系数与初始值的比值和试样渗透系数与初始值的比值之间的关系,分析渗透系数剪切后达峰值时结合带厚度在0.075~1.0 mm之间,结合带厚度随正应力减小、随试样尺寸增大而增厚。提出改进的黏土颗粒不规则形状集簇模型,通过组构变化较好解释了剪切过程中渗透性持续演化的机理,也支撑了结合带厚度的分析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级配黏土 结合带 剪切变形 抗渗特性 组构
下载PDF
子宫结合带的超微结构及间隙连接蛋白43在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萨日娜 宋静慧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4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结合带的超微结构特点及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在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切除子宫30例和同期因... 目的探讨子宫结合带的超微结构特点及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在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切除子宫30例和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卵巢良性肿瘤切除子宫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从组织学及分子水平探讨Cx43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情况,并同时各取2例做透视电镜,观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结合带的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在正常对照组子宫结合带中Cx43表达与对照组子宫内膜一样,增生期高于分泌期(0.1540±0.0164,0.1407±0.0179;P<0.05);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结合带中,Cx43表达在增生期、分泌期无差异(0.1147±0.0213,0.1162±0.0139;P>0.05),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中,细胞间间隙远,细胞核及密斑未见增大,细胞未见明显增大,但核扭曲变形,细胞器较多,腺上皮细胞呈桥粒连接,且微绒毛较丰富,肥大细胞形态异常,且与肌细胞相邻;以上所有的特点在两组的子宫结合带处更显著。结论子宫结合带中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Cx43在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减少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结合带 连接蛋白43 子宫内膜异位症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微结构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纤维化的MRI表现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永静 姜佩佩 +4 位作者 周楠 胡清 孙双双 胡娅莉 周正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38,44,共5页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子宫结构改变在MRI上的表现。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53例经宫腔镜证实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不孕症患者和34名健康的育龄期女性。所有参与者均在围排卵期进行MRI常规序列的扫描。测量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n...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子宫结构改变在MRI上的表现。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53例经宫腔镜证实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不孕症患者和34名健康的育龄期女性。所有参与者均在围排卵期进行MRI常规序列的扫描。测量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T)、结合带厚度(junctional zone thickness,JZT)及宫腔长径(length of uterine cavity,LUC)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联合模型用于预测子宫内膜纤维化。结果患者的EMT[(7.46±1.14)mm]明显低于正常志愿者[(11.09±2.26)mm](P<0.01),患者的LUC[(30.79±4.15)mm]明显低于正常志愿者[(36.50±3.25)mm](P<0.01),患者的JZT[(6.39±1.80)mm]明显高于正常志愿者[(3.98±1.16)mm](P<0.01)。EMT、LUC、JZT以及联合模型对子宫内膜纤维化均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其AUC值分别是0.917、0.853、0.883和0.974,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单独参数(P均<0.05)。结论MRI可以对子宫内膜纤维化患者的子宫整体形态的改变进行直观和动态地评估,方便临床随诊,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掌握子宫内膜纤维化的疾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化 子宫内膜 结合带 宫腔 不孕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ADAM10 facilitates rapid neural stem cell cycling and proper positioning within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niche via JAMC/RAP1Gap signaling
14
作者 Nadia McMillan Gregory W.Kirschen +3 位作者 Sanket Desai Emma Xia Stella E.Tsirka Adan Aguirr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2472-2483,共12页
The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neural stem cell(NSC)lineage progression and maintain NSCs within diffe rent domains of the adult neural stem cell niche,the subventricular zone are not well defined.Quiescent NSCs are arr... The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neural stem cell(NSC)lineage progression and maintain NSCs within diffe rent domains of the adult neural stem cell niche,the subventricular zone are not well defined.Quiescent NSCs are arranged at the apical ventricular wall,while mitotically activated NSCs are found in the basal,vascular region of the subventricular zone.Here,we found that ADAM 10(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10)is essential in NSC association with the ventricular wall,and via this adhesion to the apical domain,ADAM10 regulates the switch from quiescent and undiffe rentiated NSC to an actively prolife rative and differentiating cell state.Processing of JAMC(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C)by ADAM 10 increases Rap1 GAP activity.This molecular machinery promotes NSC transit from the apical to the basal compartment and subsequent lineage progression.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regulating the proper positioning of NSCs within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niche and lineage progression of NSCs could provide new targets for drug development to enhance the regenerative prope rties of neural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10 adhesion 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C neural stem cells NEUROGENESIS olfactory bulb Rap1Gap sub-ventricular zone
下载PDF
缩宫素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苗苗 何晔 +3 位作者 李绪清 郭培培 许孝凤 魏兆莲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缩宫素受体(OT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因EMS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结合带蜡块组织43例为EMS组,其中增生期25例,分泌期18例。收集同期因宫颈癌、卵巢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行子宫切除... 目的探讨缩宫素受体(OT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子宫结合带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因EMS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结合带蜡块组织43例为EMS组,其中增生期25例,分泌期18例。收集同期因宫颈癌、卵巢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子宫结合带蜡块组织54例为对照组,其中增生期28例,分泌期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子宫结合带组织中OTR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增生期子宫结合带OTR(0.156±0.056)表达高于分泌期子宫结合带OTR(0.126±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EMS组增生期(0.205±0.106)和分泌期(0.187±0.070)子宫结合带OTR含量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523),且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0.156±0.056,0.126±0.030)相应月经周期子宫结合带OTR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02)。EMS组子宫结合带中OTR的表达水平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r=0.836,P<0.05)。结论 EMS子宫结合带缩宫素受体异常高表达,表明其可能和EMS的发病及引起的相关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 缩宫素受体(OTR) 子宫结合带
原文传递
尤昭玲对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异常的中医认知与心悟 被引量:11
16
作者 唐诗 邢艺璇 +1 位作者 杨正望 尤昭玲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5期205-208,共4页
尤昭玲教授临证针对薄型子宫内膜提出内膜低反应和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功能(JZ)异常概念,认为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异常与薄型内膜的发生、中西医治疗的低反应性有着重要的相关性。笔者总结了尤昭玲教授的临证经验,其认为在经阴道四维彩... 尤昭玲教授临证针对薄型子宫内膜提出内膜低反应和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功能(JZ)异常概念,认为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异常与薄型内膜的发生、中西医治疗的低反应性有着重要的相关性。笔者总结了尤昭玲教授的临证经验,其认为在经阴道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4D-TVCD)辅诊下,结合带异常在薄型子宫内膜及生殖链终端诊疗中具有关键作用,并提出中医针对子宫结合带异常的诊疗心悟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结合带异常 薄型子宫内膜 内膜低反应 子宫内膜容受性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子宫结合带与宫腔粘连预后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绍敏 高金芳 +4 位作者 史丽静 王明凯 康康 秦琰 王蔼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IUA s)患者子宫结合带(JZ)损伤程度对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7月于海军总医院住院行子宫MRI及超声引导下宫腔粘连松解术,术后试孕时间超过6个月,符合入组标准的92例IUAs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IUA s)患者子宫结合带(JZ)损伤程度对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7月于海军总医院住院行子宫MRI及超声引导下宫腔粘连松解术,术后试孕时间超过6个月,符合入组标准的92例IU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子宫JZ是否受损将IUAs分为A组(JZ正常组)、B组(JZ损伤组),2015年8月电话随访所有IUAs患者的妊娠情况,比较两组重度IUAs所占比例、妊娠率、活产率及妊娠丢失率之间的差异。结果A、B组分别有51、41例IUAs,按照1995年欧洲腔镜协会宫腔粘连分类标准,A组轻、中、重度IUAs分别为20、24、7例,B组分别为10、12、19例,B组重度IUAs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01)。所有IUAs患者中有46例妊娠,妊娠率为50%(46/92)。其中4例IUAs术后妊娠2次,21例顺利分娩(其一为双胎分娩),抱婴率为42%(21/50),妊娠丢失率为38%(19/50),10例正处于妊娠期。A、B组妊娠人数(妊娠次数)分别为31例(34次)和15例(16次),妊娠率分别为60.8%和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抱婴率分别为47.1%和31.3%,妊娠丢失率分别为29.4%和5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5,P=0.117)。B组中8例JZ完全不清,JZ不可辨认,宫腔镜下为V级IUA,术后无1例怀孕。结论子宫JZ损伤越重,IUA程度可能越重,妊娠率及抱婴率下降,孕期妊娠丢失率增加。JZ损伤程度是评估IUA严重程度及术后妊娠结局的新视角,可作为一项独立指标用以评估IUA严重程度及术后生殖预后,尤其对于重度IUAs,JZ严重损伤者,术后妊娠结局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磁共振成像 子宫结合带 妊娠结局 预后
下载PDF
子宫结合带厚度对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栗波 苏迎春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845-848,共4页
虽然目前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常规IVF助孕的妊娠率可达到50%~60%,但仍有不少患者出现移植失败的情况。如何预测助孕患者的妊娠结局并及时处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子宫结合带作为子宫内膜与子宫外肌层之间的解剖结构,研究发... 虽然目前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常规IVF助孕的妊娠率可达到50%~60%,但仍有不少患者出现移植失败的情况。如何预测助孕患者的妊娠结局并及时处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子宫结合带作为子宫内膜与子宫外肌层之间的解剖结构,研究发现子宫结合带与子宫内膜有着共同的组织来源,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二者的厚度均随激素水平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子宫结合带在维持经血排出、精子输送以及胚胎着床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厚度和形态的异常改变有可能导致子宫蠕动波的频率、强度及方向改变,从而使精子的运输及胚胎着床受阻,最终导致妊娠的失败。但子宫结合带厚度可否作为预测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结局的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率 辅助生殖技术 子宫结合带 子宫蠕动波
下载PDF
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结构、功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莹 任青 程忠平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2期2317-2320,共4页
尽管目前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诊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过去的50多年里,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最被广泛接受的是子宫腺肌病是由内膜基底层向下浸润生长嵌入肌层导致的,但内膜是如何浸润生长的仍在研究中。而子宫内膜... 尽管目前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诊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过去的50多年里,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最被广泛接受的是子宫腺肌病是由内膜基底层向下浸润生长嵌入肌层导致的,但内膜是如何浸润生长的仍在研究中。而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自我损伤与自我修复导致子宫内膜浸润、增殖,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 自我损伤与自我修复
下载PDF
子宫结合带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7
20
作者 康康 王蔼明 +3 位作者 尹善德 赵勇 王明凯 黄绍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建立子宫结合带干细胞(uJZ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将手术中无菌取得的子宫内肌层即子宫结合带用胰酶和胶原酶Ⅰ进行消化、培养、扩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分析及存活率判断,CCK-8法判断其生长特... 目的建立子宫结合带干细胞(uJZ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将手术中无菌取得的子宫内肌层即子宫结合带用胰酶和胶原酶Ⅰ进行消化、培养、扩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分析及存活率判断,CCK-8法判断其生长特性,并在体外诱导其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结果所获细胞传代后能迅速贴壁,呈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表面标志物CD90、CD73、CD105、CD29、CD44、CD13、CD166、HLAABC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CD14、HLA-DR、CD19呈阴性表达。CCK-8生长曲线呈S形。诱导分化实验结果显示,uJZSCs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的分化能力。结论 uJZSCs具有很强的增殖扩增能力,可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子宫结合带 表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