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6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罪认罚何以从宽:误区与正解--反思效率优先的改革主张 被引量:250
1
作者 左卫民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0-175,共16页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当下司法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有关这一制度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目前存在着将提高诉讼效率作为改革的主要目的,应在参考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基础上,构建认罪认罚后从快处理的刑事程序等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源于...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当下司法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有关这一制度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目前存在着将提高诉讼效率作为改革的主要目的,应在参考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基础上,构建认罪认罚后从快处理的刑事程序等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源于论者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所面临的问题的本质,和对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产生背景及制约因素的误读。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应致力于解决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却得不到适当、有效从宽处理的实践难题,因此,这一改革应主要从实体法层面着手,明确认罪认罚后从宽处理的具体规则;在程序法方面则应完善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审理的程序构造,更好地保障实体从宽的实现;相应地,要防止相关改革设计与相关举措过度追求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司法改革 辩诉交易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及其限度 被引量:237
2
作者 龙宗智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6-860,共15页
"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起诉活动面向审判、服从审判,同时发挥审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的决定性作用。此项要求体现司法规律,有利于克服固有弊端,实现司法公正,但其受到三机关配合、制约原则、检察监督制度,以及政治性... "以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起诉活动面向审判、服从审判,同时发挥审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的决定性作用。此项要求体现司法规律,有利于克服固有弊端,实现司法公正,但其受到三机关配合、制约原则、检察监督制度,以及政治性领导、监督和协调制度约束,从而被形塑为"技术型审判中心论"。可操作的改革包括控诉、审判和诉讼程序"三个面向",即控方证明责任的有效履行、法院审判的严格把关,以及庭审实质化。"以审判为中心"的逻辑延伸,含法律适用的和程序监控的审判中心,要求确立法院司法解释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以及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落实"以审判为中心",需采取必要工作措施,实现"三个面向"要求;逐步推进法律适用和程序监控的审判中心;推进司法体制和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以务实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向刑事司法的"线型结构"发起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司法改革 改革限度 司法权威 司法公正
原文传递
庭审实质化的路径和方法 被引量:168
3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9-156,共18页
在我国,推动庭审实质化是刑事审判方式的重大变革,与刑事司法的体制、机制、制度、理念的变革紧密相关。实现庭审实质化,需适度阻断侦审联结,直接、有效地审查证据,包括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程序;需充实庭审调查,改善举... 在我国,推动庭审实质化是刑事审判方式的重大变革,与刑事司法的体制、机制、制度、理念的变革紧密相关。实现庭审实质化,需适度阻断侦审联结,直接、有效地审查证据,包括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程序;需充实庭审调查,改善举证、质证与认证;需完善庭审调查规则,调整审判节奏,加强释明权的运用,改革裁判方式;需充实二审庭审,明确检察官在二审法庭的职能定位,发挥其诉讼功能,合议庭则应当运用职权推动二审审理的精细化和庭审实质化。为适应庭审实质化要求,应改善庭审准备、加强辩护权保障、推动案件繁简分流以及建立、完善司法责任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实质化 司法改革 司法权
原文传递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 被引量:160
4
作者 韩大元 于文豪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6,共24页
现行宪法第135条的规定涉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的权限界定问题,其实际运作状况对三机关的职权和职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79年刑事诉讼法和1982年宪法颁布以前,三机关事实上形成了以公安机关为优先的分工、配合与制约关... 现行宪法第135条的规定涉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的权限界定问题,其实际运作状况对三机关的职权和职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79年刑事诉讼法和1982年宪法颁布以前,三机关事实上形成了以公安机关为优先的分工、配合与制约关系,并共同接受政法主管部门的领导。在理解宪法规定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时应当强调,该原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和规范体系。"分工负责"体现的是它们的宪法地位,"互相配合"体现的是工作程序上的衔接关系,"互相制约"是三机关相互关系的核心价值要求。这一原则体现了两种服从关系:在价值理念上,效率服从于公平、配合服从于制约;在工作程序上,侦查服从于起诉、起诉服从于审判。现实中的三机关关系,应当根据宪法和立宪主义的价值理念合理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原则 司法权力配置 司法改革
原文传递
司法的亲历性 被引量:126
5
作者 朱孝清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9-937,共19页
司法亲历性是司法的重要原理,也是司法规律中行为规律的重要内容,它由司法的诸多特点所决定,在司法制度、诉讼制度中居于重要地位。司法亲历是司法人员身到与心到的统一、司法人员亲历与人证亲自到庭的统一、审案与判案的统一,也是亲历... 司法亲历性是司法的重要原理,也是司法规律中行为规律的重要内容,它由司法的诸多特点所决定,在司法制度、诉讼制度中居于重要地位。司法亲历是司法人员身到与心到的统一、司法人员亲历与人证亲自到庭的统一、审案与判案的统一,也是亲历过程与结果、实体与程序的统一。其基本要求是直接言词审理、以庭审为中心、集中审理、裁判者不更换、事实认定出自法庭、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司法亲历主要适用于普通程序特别是事实有争议、被告人不认罪案件一审的庭审,其中事实认定是重中之重。司法亲历性要求改革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和人民检察院办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亲历 司法规律 司法改革
原文传递
深化改革背景下对司法行政化的遏制 被引量:111
6
作者 龙宗智 袁坚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49,共18页
司法行政化,即以行政的目的、构造、方法、机理及效果取代司法自身的内容,形成以行政方式操作的司法。法院司法运作的全过程均带有行政化色彩,表现为司法目的和价值的行政化、案件审判活动的行政化、上下级法院关系的行政化、司法人事... 司法行政化,即以行政的目的、构造、方法、机理及效果取代司法自身的内容,形成以行政方式操作的司法。法院司法运作的全过程均带有行政化色彩,表现为司法目的和价值的行政化、案件审判活动的行政化、上下级法院关系的行政化、司法人事制度和法院结构的行政化以及审判管理的行政化等。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司法行政化可以弥补一线司法能力之不足,可以抗制外部干预。但其过度发展会妨碍依法治国,损害办案质量与效率,危及司法权威和公信力,阻碍法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司法行政化的根源在于基本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司法功能设定的非司法化和资源配置的有限性,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财政供应制度以及国家机能分化不足,亦为重要原因。遏制司法行政化需强化法院的司法审查功能、审判功能以及终局性纠纷解决功能;需阻隔行政性要素介入审判,建立审判独立的"二元模式";需在法院审判管理、司法行政管理、上下级法院业务管理上"去行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行政化 司法改革 审判规律 去行政化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当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基点 被引量:95
7
作者 陈卫东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175,共15页
"以审判为中心"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司法规律而提出的重大命题,其实质是对侦查、起诉、审判职能之间关系的反思与重构,意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刑事诉讼构造。以审判为中心是就刑事公诉案件而言;强调的是诉讼职能定位,而不是机关... "以审判为中心"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司法规律而提出的重大命题,其实质是对侦查、起诉、审判职能之间关系的反思与重构,意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刑事诉讼构造。以审判为中心是就刑事公诉案件而言;强调的是诉讼职能定位,而不是机关部门地位;它并不意味着刑事诉讼全程统一实行审判标准;与庭审中心主义也存在区别。在我国推进以审判为中心需要合理界定诉讼职能并在此基础上改革相应的诉讼制度。当然,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会对侦查、起诉、辩护工作带来深刻影响,这些方面也要进行改革,以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侦查中心主义 刑事诉讼构造 司法改革
原文传递
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的生成与效应 被引量:89
8
作者 顾培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6-96,共21页
司法实践中,各主体自发运用判例参照比附待诉、待决案件的现象,正在我国悄然而广泛地兴起。不同于案例指导制度,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征。这种现象生成的外部因素在于裁判文书上网所形成的"互联网+"效应,而... 司法实践中,各主体自发运用判例参照比附待诉、待决案件的现象,正在我国悄然而广泛地兴起。不同于案例指导制度,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征。这种现象生成的外部因素在于裁判文书上网所形成的"互联网+"效应,而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我国司法中规范资源的不足与缺失、司法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广泛形成、诉讼特征的重要现实变化等。在这种自发性运用中,判例与待决案件情境的匹配性、诉讼主体运用判例的利己激励、主体在运用中的竞争与博弈、对案件处理合理性的趋从,能够有效地促进司法审判中法律适用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能够有效地汇聚和运用人民法院整体智慧与经验,随机地解决各种疑难、复杂或新类型案件,并为人民法院的整体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对法学理论研究的转型与深化,对法律规范体系及法律规范生成机制的改善,亦能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例自发运用 裁判文书上网 案例指导制度 司法改革
原文传递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司法进路 被引量:72
9
作者 石佑启 陈可翔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2-714,共23页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从价值导向、逻辑机理和实现模式三个维度解析。司法法治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支撑,其贯穿于优化司法环境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回应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时代诉求和践行法治化...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从价值导向、逻辑机理和实现模式三个维度解析。司法法治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支撑,其贯穿于优化司法环境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回应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时代诉求和践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旨。同时,营商环境建设的协调性、公私合作的广泛性、营商制度的创新性、权利救济的有效性、市场运行的高效性对持续完善司法,强化司法的整体性、公正性、同步性、权威性和智能化提出了新需求。回应这些需求,应遵循司法改革主线,通过完善司法联动模式、推进区域司法合作、坚守司法公正审判、构建司法能动机制以及加强智慧司法建设等路径,促进司法服务和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实现司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更大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营商环境 司法 司法改革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能动司法的意义分析 被引量:67
10
作者 公丕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能动司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法律人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的"本土资源",而不是所谓的"舶来品"。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司法应对过程中,能动司法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 "能动司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法律人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的"本土资源",而不是所谓的"舶来品"。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司法应对过程中,能动司法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代中国,能动司法是人民法院和法官的一种司法理念、司法功能、司法方式和司法效果,进而成为人民法院和法官司法活动的基本取向。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不仅要调整转变司法理念,更要深入推进能动司法制度建设,把一个时期以来人民法院和法官能动司法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人民法院和法官共同遵守的司法准则,用于指导和规范司法工作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司法 中国特色 司法制度 司法改革
下载PDF
十字路口的中国司法改革:反思与前瞻 被引量:61
11
作者 左卫民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70,共11页
在学界倡导、实务界推动与官方决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十多年的司法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呈现出学术话语鼓动与牵引、实务界跟进与展开、中央决策指导与把关的基本面相。总结与回顾改革的历程,中国的司法改革存在诸如司法公正有待提升、... 在学界倡导、实务界推动与官方决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十多年的司法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呈现出学术话语鼓动与牵引、实务界跟进与展开、中央决策指导与把关的基本面相。总结与回顾改革的历程,中国的司法改革存在诸如司法公正有待提升、司法效益有待提高与诉讼成本有待降低等现实难题,这与应然改革主体缺位、改革理想偏失以及改革条件匮乏等有关。中国未来的司法改革首先应让应然的改革主体归位,并在合理确定改革理想的基础上,采取本土意识上的建构与试错路径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 反思 前瞻
下载PDF
审判委员会制度考——兼论取消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现实基础 被引量:50
12
作者 肖建国 肖建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0-66,共7页
独具中国特色的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在,是由历史和政治两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最大弊端是:通过暗箱操作的方式行使审判组织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的低下,也为司法腐败提供了温床。审判委员会制... 独具中国特色的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在,是由历史和政治两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最大弊端是:通过暗箱操作的方式行使审判组织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的低下,也为司法腐败提供了温床。审判委员会制度已不适应司法审判的需要。并且,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官素质的提高,人民法院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取消审判委员会的条件业已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委员会 审判组织 司法独立 司法公正 司法改革
下载PDF
司法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改革的难题与路径 被引量:59
13
作者 魏斌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3,共21页
司法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改革是新一代科学技术推动司法改革的新范式,它为提升司法改革质效、提高司法能力、推进司法公开、坚持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司法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改革的法理表达是“数字正义”,它运用法治思... 司法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改革是新一代科学技术推动司法改革的新范式,它为提升司法改革质效、提高司法能力、推进司法公开、坚持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司法人工智能融入司法改革的法理表达是“数字正义”,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为司法改革提供适用的理论解释和方法论支持。然而,司法人工智能面临着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失衡,实践上仍难以满足司法改革的需求,技术上存在算法不可解释和过拟合的瓶颈,还缺乏精细化评估司法改革成效的科学方法。未来路径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构建多维司法价值均衡发展的科学理论,研发遵循司法规律的智能化应用,建立以司法人员为中心的人机协同机制,构建司法改革成效评估的科学方法,制定司法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探索适应司法数字化改革的诉讼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人工智能 司法改革 数字正义 司法价值 司法规律
下载PDF
论我国陪审制度模式的选择 被引量:36
14
作者 龙宗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8-125,共8页
公众参加审判有陪审制和参审制两种模式。前者具有实效性 ,后者则往往成为虚设。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名存实亡的根本原因 ,即在于违背了诉讼的规律 ,让普通民众解决法律专业问题 ,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专业审判人员的附庸。在司法改革中我们面... 公众参加审判有陪审制和参审制两种模式。前者具有实效性 ,后者则往往成为虚设。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名存实亡的根本原因 ,即在于违背了诉讼的规律 ,让普通民众解决法律专业问题 ,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专业审判人员的附庸。在司法改革中我们面临专业法官合议制、陪审制 ,以及继续实行参审制这三种各有其利弊的选择 ,为顺应司法改革的内在要求 ,提高诉讼民主化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审制度 诉讼规律 司法改革 中国 专业法官合议制 功能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下载PDF
“相对合理主义”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48
15
作者 龙宗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1,共9页
司法改革的相对合理主义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司法改革的长远目标 ,也就是司法合理化的基本标准和改革的方向 ;中国的现实条件对司法合理化的作用 ;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 ,可行、有效的司法改革与司法操作的路径与方法。第一部分是讲这... 司法改革的相对合理主义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司法改革的长远目标 ,也就是司法合理化的基本标准和改革的方向 ;中国的现实条件对司法合理化的作用 ;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 ,可行、有效的司法改革与司法操作的路径与方法。第一部分是讲这一理论的前提 ,第二部分是讲这一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基础 ,第三部分是讲相对合理主义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它在实践中的运用方式 (这实际是两个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合理主义 司法改革 司法操作 长远目标 理论 前提 合理化 中国 现实条件 局限性
下载PDF
公民参与司法:理论、实践及改革——以刑事司法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5
16
作者 陈卫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5,共23页
当前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司法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相较"依靠群众"原则,"公民参与司法"这一表述更能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主动性。公民参与司法具有参与主体的外部性、参与客体的公共性以及参与程度的... 当前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司法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相较"依靠群众"原则,"公民参与司法"这一表述更能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主动性。公民参与司法具有参与主体的外部性、参与客体的公共性以及参与程度的实质性等特点,并呈现出社会参与、专家参与、由参与审判到参与整个诉讼活动的发展趋势。其功能则体现为协助司法、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等方面。公民参与司法对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司法公信力以及司法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推进公民参与司法应当注重参与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我国传统的法律制度安排对公民参与司法重视不足,未来应当以参与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为基点,在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领域全面推进公民参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司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 公民参与司法 “依靠群众”原则 刑事司法
原文传递
构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思考 被引量:32
17
作者 齐树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了达到民事案件审理集中化的目标,美国和德国作为两大法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依据新的司法理念对审前程序进行了审理结构上的调整或改革。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程序。当前我们构建中... 为了达到民事案件审理集中化的目标,美国和德国作为两大法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依据新的司法理念对审前程序进行了审理结构上的调整或改革。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程序。当前我们构建中国审前程序,应在比较中、美、德民事审前程序的基础上,借鉴美、德立法经验,对民事诉讼失权制度、诉答程序、初步审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法官释明权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审前程序 司法改革
下载PDF
民事执行机构改革实践之反思 被引量:47
18
作者 黄忠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8,共16页
纷繁杂芜的民事执行机构改革实践类型化为横向静态分权、横向动态分权、集中裁决型纵向分权、集中实施型纵向分权、双重集中型纵向分权等五种模式。除了解决"执行难"问题外,当前各地法院推动执行机构改革的动机主要是预防司... 纷繁杂芜的民事执行机构改革实践类型化为横向静态分权、横向动态分权、集中裁决型纵向分权、集中实施型纵向分权、双重集中型纵向分权等五种模式。除了解决"执行难"问题外,当前各地法院推动执行机构改革的动机主要是预防司法腐败、提高执行机构办事效率、实现多元政治利益诉求。为防止试点法院为追逐自身利益而损害当事人及案外人合法权益,民事执行机构改革应当坚持程序利用者中心主义。民事执行权主要包括执行裁决权、执行命令权、实施事务权三种权能,其中前两种权能应当保留由执行法官行使,而无涉实质判断的简单实施事务的权能可以交给由执行员及其辅助人员行使。鉴于实施事务权与执行命令权、执行裁决权、涉执行审判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执行事务局内置于法院系统更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和减轻当事人执行负担,在全国法院系统内设置跨行政区划的、上下级法院之间垂直领导的执行事务局系统的改革思路更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机构 执行体制 审执分立 司法改革 当事人中心主义
下载PDF
法律权威与司法创新:中国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危机 被引量:39
19
作者 谢佑平 万毅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3年第1期3-8,共6页
我国司法机关违背现行法律规定推行的司法改革 ,是一种非法的司法改革 ,它直接损害了法律的至上权威 ,动摇了法治的根基 ,造成了我国目前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危机。我们认为 ,司法机关守法具有绝对性 ,司法机关推行司法改革 ,不能突破现行... 我国司法机关违背现行法律规定推行的司法改革 ,是一种非法的司法改革 ,它直接损害了法律的至上权威 ,动摇了法治的根基 ,造成了我国目前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危机。我们认为 ,司法机关守法具有绝对性 ,司法机关推行司法改革 ,不能突破现行法律的规定 ,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 司法机关 法治 合法性危机 法律权威 直接损害 守法 中国 推行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司法改革基本理路解析 被引量:42
20
作者 黄文艺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5,共2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对新一轮司法改革作出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锲而不舍地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取得了明显成效。本轮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路和主要内容包括: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对新一轮司法改革作出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锲而不舍地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取得了明显成效。本轮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路和主要内容包括:深化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推进司法民主,提升司法权威,保证司法廉洁,提高司法效率,促进诉讼便利化,推进刑罚制度人道化,推进司法队伍职业化,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本轮司法改革的基本特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宪法为根本遵循,坚持遵循司法规律,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依法有序推进,坚持运用现代科技破解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司法改革 司法公正 司法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