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沿海深水大港布局规划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卢无疆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7-68,共12页
论述了江苏沿海深水大港布局规划中的有关问题.经分析,北部连云港能建5万DWT以上泊位,灌河口能建万吨级深水泊位;中部和南部利用靠岸的三条辐射沙洲深水潮汐通道(西洋、黄沙洋、小庙洪)能建5~20万DWT深水泊位.利用深水潮汐通道建港是... 论述了江苏沿海深水大港布局规划中的有关问题.经分析,北部连云港能建5万DWT以上泊位,灌河口能建万吨级深水泊位;中部和南部利用靠岸的三条辐射沙洲深水潮汐通道(西洋、黄沙洋、小庙洪)能建5~20万DWT深水泊位.利用深水潮汐通道建港是江苏沿海建港的特色,合理开发沿海深水建港资源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通道 河口 深水泊位 港口布局规划
下载PDF
江苏典型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区多环芳烃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志华 刘熠 +4 位作者 刘崇万 任娣 耿雪冰 葛筱琴 朱晓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98-2207,共10页
为评价江苏典型斑点叉尾鮰养殖区多环芳烃(PAHs)残留水平和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根据生长阶段跟踪监测了江苏主要养殖区养殖塘斑点叉尾鮰鱼体、池塘水体和底泥中多环芳烃残留;采用Kalf风险商值法,进行池... 为评价江苏典型斑点叉尾鮰养殖区多环芳烃(PAHs)残留水平和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根据生长阶段跟踪监测了江苏主要养殖区养殖塘斑点叉尾鮰鱼体、池塘水体和底泥中多环芳烃残留;采用Kalf风险商值法,进行池塘水体生态风险评价;利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对池塘底泥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并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斑点叉尾鮰食用安全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在鱼体、养殖水体、底泥中,16种PAHs总检出率为100%,但致癌性物质苯并[a]芘均未检出,单体Nap、Phe、BaA、Pyr、Chr、Flu、Ace为常见检出物,其中Phe检出率达100%,Nap达到80%以上。结构组成上,鱼体、养殖水体均以2~4环为主要成分,底泥结构较为复杂,以3~4环为优势组分。鱼体中(以湿质量计)总PAHs含量范围在11.75~60.02μg·kg^(-1),对食用斑点叉尾鮰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成人的风险范围为2.25×10^(-9)~5.80×10^(-7) a^(-1),致癌风险远小于最大可接受水平,处于致癌风险控制水平。池塘养殖水PAHs含量范围在0.03~0.46μg·L^(-1),总体上生态风险程度为低风险,但单体Nap、Phe及部分池塘中Ace、Pyr及Fla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其他单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忽略。底泥(以干质量计)PAHs含量在24.48~145.04μg·kg^(-1),总体上PAHs对生物毒副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斑点叉尾鮰 残留 多环芳烃 健康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
下载PDF
改善航道条件 促进沿江经济发展
3
作者 吴云锦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7-18,21,共3页
本文在分析长江航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长江航道,尤其是江苏段航道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提高长江下游江苏段航道通航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 长江航道 通航效率 江苏段航道
下载PDF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航道科技研究现状及发展规划
4
作者 潘宇 《科技视界》 2014年第36期350-351,共2页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腾飞以及党中央及相关部门对水路运输的进一步重视,"十二五"期间对江苏省航道科技的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江苏省交通部、江苏省航道局以及江苏省统计局等单位所统计的数据、资料,对...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腾飞以及党中央及相关部门对水路运输的进一步重视,"十二五"期间对江苏省航道科技的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江苏省交通部、江苏省航道局以及江苏省统计局等单位所统计的数据、资料,对江苏省航道科技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党中央及相关部门对江苏省航道科技的发展需求,探讨了江苏省航道科技的发展规划,为江苏省航道科技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十二五” 航道科技 发展规划
下载PDF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 被引量:15
5
作者 夏非 殷勇 +2 位作者 王强 张永战 刘敬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96-1712,共17页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潮流沙脊 西洋潮流通道 层序地层
下载PDF
江苏入海河道河口治导线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毛桂囡 龚政 +1 位作者 赵立梅 阚桂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2-466,共5页
为了指导江苏河口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加强江苏入海河口管理,维持江苏入海河流挡潮闸闸下港道排水能力,采用遥感卫片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动力数值模拟、泥沙水力特性试验等方法分析了闸下港道变化情势、河口滩涂对闸下港道淤积... 为了指导江苏河口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加强江苏入海河口管理,维持江苏入海河流挡潮闸闸下港道排水能力,采用遥感卫片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动力数值模拟、泥沙水力特性试验等方法分析了闸下港道变化情势、河口滩涂对闸下港道淤积影响、归槽落潮滩涂保护范围和港道整治工程范围,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河口治导线划定原则.应用结果表明,河口治导线划定原则可用于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建设项目,并可指导江苏沿海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沿海 入海河道 河口 治导线
下载PDF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South Yellow Sea since late MIS 3 被引量:10
7
作者 XIA Fei ZHANG Yongzhan +3 位作者 WANG Qiang YIN Yong Karl W. WEGMANN J. Paul LI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5期883-914,共32页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correlations between adjacent published cores, and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covered in the Xiyang tidal channel and adjacent northern sea areas.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ombined to confirm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late MIS 3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 discharge of paleo-rivers into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 and minor tectonic subsidence, all of which impacted the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geomorph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Le., coastal barrier island freshwater lacustrine swamp, river floodplain, coastal marsh, tidal sand ridge, and tidal channel).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fif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mprised of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st interstadial (Para-Sq2), including the highstand and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 tracts (HST and FRWST), and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period (Para-Sql), including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TST and HST). The tidal sand ridges likel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as sea-level rise covered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at ca. 9.0 cal ka BP. These initial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were constantly migrating until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 during AD 1128 to 1855.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tha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aleo-tidal current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one, was in existence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ve maxima and lasted until AD 1128.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AD 1128 by the Yellow River,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was in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iver-derived sediments from AD 1128 to 1855, cau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 South Yellow Sea middle jiangsu coast tidal sand ridge tidal channe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adiocarbon dating seismic stratigraphy sequence 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南通港吕四港区进港航道试挖工程回淤监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黄志扬 丁健 +2 位作者 刘红 张建锋 郑德海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8-224,共7页
南通港吕四港区进港航道地处苏北辐射沙洲南缘,为自然水深航道,缺少航道开挖的工程实践。吕四进港航道扩建阶段在小庙洪水道开展了航道试挖工程,并进行了为期1a的回淤监测。研究表明,正常天气情况下试挖槽年回淤强度为0.74m/a,... 南通港吕四港区进港航道地处苏北辐射沙洲南缘,为自然水深航道,缺少航道开挖的工程实践。吕四进港航道扩建阶段在小庙洪水道开展了航道试挖工程,并进行了为期1a的回淤监测。研究表明,正常天气情况下试挖槽年回淤强度为0.74m/a,回淤强度不大;一次常年大风过程平均淤积厚度基本不超过0.1m,正常年份的大风过程对回淤的影响有限;在遭遇了当地5~10a一遇的“梅花”强台风作用下的淤积厚度约0.28m,未出现明显“骤淤”现象。上述研究成果为吕四进港航道的扩建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辐射沙洲海域航道回淤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辐射沙洲 吕四航道 试挖槽 回淤监测 回淤强度 骤淤
下载PDF
长江江苏段弯曲航道通航能力计算与软件开发 被引量:4
9
作者 付彦超 刘敬贤 +1 位作者 刘文 赵洪帝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0-184,共5页
综合考虑风、流致漂移量等影响因素,基于弯曲航道的地理环境特点和船舶行为特征,构建弯曲航道通航能力计算模型。运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长江江苏段弯曲航道通航能力计算软件,可快速实现不同环境和代表船型条件下弯曲航道上、下行... 综合考虑风、流致漂移量等影响因素,基于弯曲航道的地理环境特点和船舶行为特征,构建弯曲航道通航能力计算模型。运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长江江苏段弯曲航道通航能力计算软件,可快速实现不同环境和代表船型条件下弯曲航道上、下行通航能力的计算与分析,数值实验结果验证计算模型和软件的有效性与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苏段 弯曲航道 通航能力 计算模型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及其形成演化再认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夏非 张永战 刘德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6,共14页
晚第四纪以来,黄河、长江都曾经江苏中部海岸注入南黄海,河海交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沉积,全新世海侵后发育岸外辐射沙脊群。沙脊群西北部、由岸滩与沙脊所夹持的西洋潮流通道,位于北侧废黄河三角洲和南侧长江三角洲两大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区... 晚第四纪以来,黄河、长江都曾经江苏中部海岸注入南黄海,河海交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沉积,全新世海侵后发育岸外辐射沙脊群。沙脊群西北部、由岸滩与沙脊所夹持的西洋潮流通道,位于北侧废黄河三角洲和南侧长江三角洲两大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区,成为揭示不同大河交互作用下的海岸、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层序模式的重要窗口。最近通过更多晚第四纪钻孔对比和浅层地震剖面集成研究发现:①由于混乱的测年结果和陆相硬黏土层对比不当,造成之前基于07SR01孔和Y1孔构建的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浅部沉积(标高-60 m以内)的年代框架有误,其主体应是晚更新世沉积且发育两个沉积旋回,末次冰盛期硬黏土层多被潮流侵蚀而缺失,表层全新世沉积厚度在水下沙脊处基本不足10 m,其余普遍不足5 m,甚至缺失;②仅在西洋西北段稳定分布的浅层地震单元U3指示了MIS 3古黄河三角洲的南缘,自晚更新世以来西洋所在的江苏中部海岸可能深受古黄河物源的影响,这尚需在西洋西北段的关键位置钻取新孔,并结合已有浅层地震剖面和东南段钻孔来进一步研究证实。提出下一步工作将基于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已有控制性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地震层序格架的三维可视化、提取地震单元和反射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已有及新增控制性钻孔的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构建可靠年代框架、判识大河物源,并参考邻区钻孔资料,来探明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反演其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辐射沙脊群 潮流通道 沉积层序 晚第四纪
下载PDF
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络抗毁性研究
11
作者 朱新建 徐畅 +1 位作者 陈秀岭 魏姗姗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2年第3期568-572,共5页
为准确评估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络的抗毁性,文中利用Space L法构建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在分析网络特征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抗毁性测度指标定量衡量网络在不同攻击策略下的抗毁性能表现.结果表明: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络不具备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特... 为准确评估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络的抗毁性,文中利用Space L法构建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在分析网络特征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抗毁性测度指标定量衡量网络在不同攻击策略下的抗毁性能表现.结果表明: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络不具备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特性,对随机攻击策略的抗毁性强于蓄意攻击策略,且重新计算参数攻击策略对网络的破坏性高于初始参数攻击策略,尤以重新计算介数攻击策略对网络破坏性最强.最终依据仿真结果,提出了网络抗毁性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络 攻击策略 评价模型 抗毁性
下载PDF
长江江苏段“安全航速”的探究
12
作者 熊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6-28,共3页
长江江苏段航道狭窄、航行环境复杂。根据国际规则和国内法规要求,针对航道环境不同,提出海轮正确运用安全航速方法和措施,是规避航行风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 安全航速 长江江苏段 航道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