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早期犹太小说中的性别焦虑——从《养家的人》看伊捷斯卡的女性自由 被引量:3
1
作者 傅勇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5-10,94+2,共6页
美国早期女性犹太小说坚守着传统父权与女性自由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又有相互融合的可能。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伊捷斯卡在《养家的人》中剖析了20世纪初美国东欧女性犹太移民从反叛犹太传统父权到离家出走、... 美国早期女性犹太小说坚守着传统父权与女性自由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又有相互融合的可能。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伊捷斯卡在《养家的人》中剖析了20世纪初美国东欧女性犹太移民从反叛犹太传统父权到离家出走、寻求自我的成长历程。在犹太女性将自由作为整体追求的终极目标的背后隐喻着她们强烈的性别焦虑,这种焦虑透视出作家本人陷入了多元文化语境的尴尬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父权制 犹太女性 性别焦虑 饥饿
下载PDF
从离婚权的演变透视中世纪欧洲犹太妇女的婚姻地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淑清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8-53,60,共7页
犹太教允许离婚。在《圣经》时代,犹太男子可以随心所欲地休妻,犹太妇女没有任何话语权。到了《塔木德》时代,犹太社会尽管对男子的单方面休妻权利有所限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婚姻的男权制结构,犹太妇女在离婚问题上依然处于完全... 犹太教允许离婚。在《圣经》时代,犹太男子可以随心所欲地休妻,犹太妇女没有任何话语权。到了《塔木德》时代,犹太社会尽管对男子的单方面休妻权利有所限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婚姻的男权制结构,犹太妇女在离婚问题上依然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种局面在中世纪的欧洲有了质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通过犹太社团最具权威的"市集大会"颁布的法规条例而不断地强化,从而使得犹太妇女的婚姻地位在附属中有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欧洲 犹太妇女 离婚权 婚姻地位 犹太婚约
下载PDF
犹太婚姻理念试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精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犹太婚姻思想作为父权制社会环境的产物 ,本质上是男性精英神性婚姻观对婚姻社会关系的自觉规范与调整。在与不同文化传统的文明交往中 ,其有关具体层面发生了一定变迁 。
关键词 犹太妇女 婚姻 父权制 婚姻观
下载PDF
论中世纪西欧犹太妇女在犹太会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德为个案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淑清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63,共6页
尽管犹太妇女在犹太会堂中的地位依然受到传统的犹太律法及习俗的束缚,但是在中世纪的西欧,尤其是在12-13世纪的法国和德国,犹太妇女在犹太会堂中的地位仍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她们不仅拥有自己的会堂或者祈祷室,而且有自己的领唱员(canto... 尽管犹太妇女在犹太会堂中的地位依然受到传统的犹太律法及习俗的束缚,但是在中世纪的西欧,尤其是在12-13世纪的法国和德国,犹太妇女在犹太会堂中的地位仍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她们不仅拥有自己的会堂或者祈祷室,而且有自己的领唱员(cantor),犹太妇女不仅在安息日而且在平时也去会堂进行公共祈祷。除此之外,犹太妇女还积极地参加会堂的慈善活动。这不仅丰富了犹太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了犹太妇女的宗教和社会地位,而且极大地改善了犹太妇女的社会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会堂 祈祷 慈善 犹太妇女 中世纪 西欧
下载PDF
从“人格三重结构说”评析《普特梅塞档案》 被引量:2
5
作者 齐丽霞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23-25,共3页
《普特梅塞档案》为当今美国著名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经典长篇。作品中主人公普特梅塞在追溯犹太身份及女性权益过程中,其三重人格出现颠倒、失衡状态,以致她误入歧途、追寻无果。体现了美国主流文化侵袭下,犹太人建构自我... 《普特梅塞档案》为当今美国著名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经典长篇。作品中主人公普特梅塞在追溯犹太身份及女性权益过程中,其三重人格出现颠倒、失衡状态,以致她误入歧途、追寻无果。体现了美国主流文化侵袭下,犹太人建构自我身份及犹太女性摆脱种族和性别歧视的艰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三重结构 辛西娅·奥齐克 犹太女性
下载PDF
试论古代犹太妇女的婚姻地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淑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共6页
古代的犹太妇女没有婚姻自主权,在离婚的问题上,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其财产限于自己的嫁妆及获得的礼物与"婚娶赠与",丈夫用其财产投资所得以及她们本人的工资收入都不属于自己。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犹太教高度赞美婚姻家... 古代的犹太妇女没有婚姻自主权,在离婚的问题上,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其财产限于自己的嫁妆及获得的礼物与"婚娶赠与",丈夫用其财产投资所得以及她们本人的工资收入都不属于自己。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犹太教高度赞美婚姻家庭制度,从而使得犹太律法赋予了犹太妇女婚姻生活中应有的人性化待遇,而且从《塔木德》时代开始,犹太妇女的婚姻权益开始受犹太婚约的保护,它不仅使得犹太妇女在离婚或丧夫守寡之后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而且对丈夫单方面休妻的行为也有所限制,犹太妇女的婚姻地位因而在附属中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犹太妇女 婚姻地位 犹太婚约
下载PDF
契诃夫笔下的犹太女性——以《泥潭》、《伊凡诺夫》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春艳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7,共6页
与其他欧洲文学相比,俄罗斯文学中鲜见犹太人形象出现,犹太女性人物则更是少之又少。在以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犹太问题的少量俄罗斯文学作品中,19世纪末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创作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短篇小说《泥... 与其他欧洲文学相比,俄罗斯文学中鲜见犹太人形象出现,犹太女性人物则更是少之又少。在以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犹太问题的少量俄罗斯文学作品中,19世纪末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创作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短篇小说《泥潭》和剧本《伊万诺夫》以不同品性的犹太妇女为主人公,叙述周严,心理刻画深微,被视为契诃夫同类题材创作中的代表。两部作品中对犹太女性的展示方式充分凸显出契诃夫对于犹太宗教、文化传统和犹太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契诃夫伦理价值观的取向。本文力图从文本出发,以犹太文化精神的视角对两部作品的犹太女性形象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客观的评论。同时,将其与契诃夫艺术世界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予以对比,旨在进一步认识契诃夫在女性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质。此外,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创作思想和俄罗斯文学传统等方面深入探究契诃夫注意表现犹太主题和着重刻写犹太女性形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犹太女性 俄罗斯文学
原文传递
近代柏林犹太妇女沙龙及其困境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淑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6,共8页
柏林犹太妇女沙龙最早出现于1780年,它们在等级森严的普鲁士王国为犹太妇女提供了追求解放、提高地位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德国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柏林犹太妇女沙龙为研究视角,可以透视犹太启蒙运动视... 柏林犹太妇女沙龙最早出现于1780年,它们在等级森严的普鲁士王国为犹太妇女提供了追求解放、提高地位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德国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柏林犹太妇女沙龙为研究视角,可以透视犹太启蒙运动视域下德国犹太人所面临的异族通婚、改宗等问题,探讨德国犹太人在自我解放与身份认同、文化适应与同化之间的困惑与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 犹太妇女 沙龙
下载PDF
犹太妇女与中世纪欧洲借贷业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淑清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3-87,共5页
中世纪欧洲,犹太妇女不同程度地参与借贷业当。而且在犹太妇女所从事的各种职业中,借贷业既是她们的首选,也是最经常的职业。犹太妇女对借贷业的参与不仅为自己经济地位改善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中世纪欧洲 犹太妇女 借贷业
下载PDF
论古代犹太妇女的教育
10
作者 张淑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1期89-92,共4页
在《圣经》时代,犹太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特色。对于接受最基本的宗教教育来说,犹太妇女和男子之间的受教育机会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别。但是,随着公元一世纪学校的建立,妇女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以外的现象日益凸现。犹太妇女之所以在受教育... 在《圣经》时代,犹太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特色。对于接受最基本的宗教教育来说,犹太妇女和男子之间的受教育机会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别。但是,随着公元一世纪学校的建立,妇女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以外的现象日益凸现。犹太妇女之所以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内容及受教育程度上与男子均存在差异,首先是由于妇女和男子不平等的宗教地位,同时也源于男权社会对妇女的角色定位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接受教育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犹太妇女 教育 《托拉》
下载PDF
中世纪英国犹太妇女与借贷业
11
作者 莫玉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4,共4页
中世纪英国犹太人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借贷业,而其中出现了不少犹太妇女借贷者。对这些妇女借贷者的人数、借贷规模、借贷资金来源以及参与借贷的原因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世纪英国犹太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关键词 中世纪 犹太妇女 借贷 英国
下载PDF
犹太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话语建构——关于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性别解读
12
作者 高霞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2-18,共7页
纳粹大屠杀为犹太民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记忆。战后初期,纳粹屠犹幸存者大多对其经历缄口不言,甚至刻意掩藏幸存者身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幸存者故事渐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建构起以犹太男性为主导的大屠杀认同与话语秩序。犹太女性... 纳粹大屠杀为犹太民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记忆。战后初期,纳粹屠犹幸存者大多对其经历缄口不言,甚至刻意掩藏幸存者身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幸存者故事渐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建构起以犹太男性为主导的大屠杀认同与话语秩序。犹太女性则处于近乎失语的边缘状态,陷入女性与幸存者的双重身份认同焦虑中。伴随着文化女性主义的出现,犹太女性开始在历史中重新找寻认同定位,力求在后现代历史叙事中能够发声,通过书写大屠杀女性历史,形成两性对话互补的大屠杀叙事范式,以期在历史书写的性别话语场中不再缺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女性 身份认同 话语建构 大屠杀幸存者 性别
下载PDF
中世纪欧洲犹太妇女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及作用
13
作者 张淑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一般认为,中世纪妇女的生活中心就是家庭,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犹太人固有的传统以及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的犹太妇女不同程度地走进了社会经济领域尤其是中世纪欧洲犹太人的主流行业借贷业中,并因此在支撑家庭经济方面(... 一般认为,中世纪妇女的生活中心就是家庭,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犹太人固有的传统以及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的犹太妇女不同程度地走进了社会经济领域尤其是中世纪欧洲犹太人的主流行业借贷业中,并因此在支撑家庭经济方面(尤其在丈夫外出期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经济地位在附属中有所提高。这不仅使得她们的社会、家庭和法律地位有所改善,而且也改变了她们的公众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欧洲 犹太妇女 经济地位 借贷业
下载PDF
犹太女性的大屠杀叙事书写——《大披巾》中的女性话语建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鲁瑶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3,共8页
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屠杀书写不仅面临着表征困境,还存在着性别话语失衡的问题,犹太男性往往处于大屠杀话语的中心,女性则居于边缘。对此,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欧芝克的小说集《大披巾》一方面聚焦犹太母亲的大屠杀生存主题,另一... 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屠杀书写不仅面临着表征困境,还存在着性别话语失衡的问题,犹太男性往往处于大屠杀话语的中心,女性则居于边缘。对此,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欧芝克的小说集《大披巾》一方面聚焦犹太母亲的大屠杀生存主题,另一方面融合"历史元小说"及"女性书写"的叙事艺术,在回应"大屠杀书写困境"及"男性中心叙事"的同时,建构并强化了犹太女性的性别及历史话语,表达了两性平等对话、共享历史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西娅·欧芝克 《大披巾》 犹太女性的大屠杀书写 女性话语
原文传递
14—15世纪意大利佩鲁贾地区犹太女性经济自主权研究
15
作者 裴鹏程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6-84,共9页
对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少数族群女性进行研究历来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近年来整理发布的大量历史记录(如法庭记录、典当凭证、银行凭据等)进行较长时段的审视可以发现,中世纪欧洲(主要指天主教影响下的西欧地区)的犹太女性往往呈现出与... 对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少数族群女性进行研究历来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近年来整理发布的大量历史记录(如法庭记录、典当凭证、银行凭据等)进行较长时段的审视可以发现,中世纪欧洲(主要指天主教影响下的西欧地区)的犹太女性往往呈现出与同时期欧洲其他女性群体(包括信奉天主教女性在内)的明显差异。尤其在中世纪晚期意大利中部这个特定的时空,犹太妇女不仅打破了"默许位置",掌握了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而且在丧夫情况下,她们还可能担任家庭户主,操持家庭理财,履行监护职责,甚至公开从事银行业务,参与法律诉讼,并与非犹太人在商业事务方面实现互动,其经济活动对个体家庭乃至社区、城市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西欧 意大利佩鲁贾 犹太女性群体 经济自主权
下载PDF
从对立疏离到融合超越:论族裔背景对E.L.多克托罗女性人物创作的影响
16
作者 王丽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6-80,共5页
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创作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他早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受难的犹太女性,另一类是美艳的美国WASP女性。在其后期作品中,作家对女性道德评判的意味逐渐减少,侧重描写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互... 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创作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他早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受难的犹太女性,另一类是美艳的美国WASP女性。在其后期作品中,作家对女性道德评判的意味逐渐减少,侧重描写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互相交流和逐渐融合的过程,苦难的犹太女性逐渐摆脱了暗沉的生活,美艳的美国WASP女性也逐渐体现出了独立自信的新式女性风采,《上帝之城》中犹太女拉比的形象尤其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完美融合。女性人物在多克托罗小说中成为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载体,她们之间从对立疏离到碰撞交流,再到融合超越的关系表现了作家逐渐融入美国社会的思想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 多克托罗 美国WASP女性 犹太女性 融合
下载PDF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服装厂中的犹太移民女工境遇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76-84,共9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东欧犹太女性进入美国。犹太女性移民大都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进入就业市场,又因为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网络而主要进入美国工业化城市中的服装厂工作。这些犹太服装女工以年轻未婚女性为主,大都作为廉价劳动力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东欧犹太女性进入美国。犹太女性移民大都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进入就业市场,又因为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网络而主要进入美国工业化城市中的服装厂工作。这些犹太服装女工以年轻未婚女性为主,大都作为廉价劳动力分布在制衣生产线的基础性岗位上,面临职业升迁困难,工资处于低水平,以及遭遇性别歧视等困境。对于这样的工作境遇,她们一方面积极适应美国工厂的生产方式,同时也通过跳槽、参加工会和罢工等方式进行抗争,但大多数女性在婚后回归家庭,结束工厂职业生涯,选择以家庭为中心开展新的经济参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犹太女性移民 工厂就业 性别不平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