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转矩形大宽高比收敛喷管过渡型面及喷口形式对射流掺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勃 吉洪湖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4-389,共6页
设计了一组宽高比为8的不同形式的矩形喷口,对其尾喷流掺混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圆到矩形过渡段的型面,在喷管出口下缘加装下挡板以及在侧面加装挡板,得到了4种不同形式的矩形喷管模型,分别在相同边界条件下研究了它们的射流掺... 设计了一组宽高比为8的不同形式的矩形喷口,对其尾喷流掺混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圆到矩形过渡段的型面,在喷管出口下缘加装下挡板以及在侧面加装挡板,得到了4种不同形式的矩形喷管模型,分别在相同边界条件下研究了它们的射流掺混特性.结果表明,加装下档板和侧档板能够有效增强射流掺混,缩短射流高温区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射流 矩形喷口 强化掺混
下载PDF
Analyzing of mixing performance determination factors for the structure of radial multiple jets-in-crossflow 被引量:1
2
作者 Meifang Zhou Hao Jiang +3 位作者 Yanjie Hu Zhimin Lu Haibo Jiang Chunzhong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626-2634,共9页
The radial multiple jets-in-crossflow mixing structure(RMJCMS) is extensively used in industrial manufacture. In this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thickness of injection ring on mixing performanc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 The radial multiple jets-in-crossflow mixing structure(RMJCMS) is extensively used in industrial manufacture. In this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thickness of injection ring on mixing performanc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xing performance of RMJCM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mensionless mixing distan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injection ring, drops from 1.1 to 0.18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to 0.27 while the uniformity of flux monotonously improves, manifesting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flux is not the single element determining the mixing performance. Analyz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 conclusion was drawn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flux, penetration mode and interaction among injection flows which can be altered by adjusting the thickness of injection ring, determine the mixing performance of RMJCMS jointly. That is to say, in RMJCMS an injection ring with a suitable thickness can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injection and rectification simultaneously,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mixing performance but also reduces the complexity of RMJCM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ckness of injection ring Multiple jets mixing STRUCTUR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PENETRATION mode jet interaction
下载PDF
单塔双区湿法高效脱硫技术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永胜 高继贤 +3 位作者 陈泽民 柯红阳 任世中 阎冬 《环境影响评价》 2015年第5期52-56,共5页
以某电厂机组脱硫增效改造项目为例,系统介绍了"单塔双区"湿法高效脱硫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仅采用一个吸收塔,不另设塔外反应罐,通过专有分区隔离技术、射流搅拌技术及其他特色强化技术,实现在一个塔内的浆池区具有2... 以某电厂机组脱硫增效改造项目为例,系统介绍了"单塔双区"湿法高效脱硫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仅采用一个吸收塔,不另设塔外反应罐,通过专有分区隔离技术、射流搅拌技术及其他特色强化技术,实现在一个塔内的浆池区具有2个p H区,分别满足SO2吸收和氧化。通过采用该技术,某电厂脱硫增效改造项目取得圆满成功。投运后,测试显示,脱硫系统脱硫效率达到99.7%以上,最高瞬时脱硫效率超过99.76%,烟气出口SO2实测浓度13.2mg/Nm3,达到并优于新环保标准要求,每年可向大气减排SO237 434.2 t,减排效果明显,同时运行稳定、节能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塔双区 高效 湿法脱硫 分区隔离 射流搅拌
下载PDF
氯化法制备钛白氧化反应器内射流混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吕志敏 李春忠 +3 位作者 丛德滋 张曙明 刘洪来 胡英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8,共4页
氧化反应器是制备氯化法钛白粉的核心设备 ,反应器内的混合特征决定了产品性能。文中采用示踪法研究了四氯化钛氧化反应器内径向射流混合特征 ,探讨了射流环开孔结构和动量比等因素对射流混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射流环开孔结构对混... 氧化反应器是制备氯化法钛白粉的核心设备 ,反应器内的混合特征决定了产品性能。文中采用示踪法研究了四氯化钛氧化反应器内径向射流混合特征 ,探讨了射流环开孔结构和动量比等因素对射流混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射流环开孔结构对混合效果有重要影响 ,复合开孔结构的混合效果比均匀开孔结构的好 ;增大动量比有利于提高射流混合效率 ,对于开孔尺寸小的射流环此影响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白 氧化反应器 射流混合 特性 氯化法 颜料
下载PDF
在线射流混药浓度控制系统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志刚 朱树礼 邱白晶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3-468,共6页
为了解决在线射流混药存在的混药比可调范围窄、控制精度低的问题,实现射流混药的精确、智能控制,以LabVIEW为开发环境,设计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以TI公司控制芯片TMS320F2812为核心设计下位机系统,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通过串口通信实现... 为了解决在线射流混药存在的混药比可调范围窄、控制精度低的问题,实现射流混药的精确、智能控制,以LabVIEW为开发环境,设计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以TI公司控制芯片TMS320F2812为核心设计下位机系统,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通过串口通信实现数据的共享.上位机可实现数据的输入与数据的显示及存储,下位机负责射流混药器水流量与药流量的独立控制,通过电动机转速与水流量的标定试验拟合得两者函数关系,通过电控阀控制电压与药流量的标定试验拟合得两者函数关系.基于此控制系统,研究了在不同混药比状况下射流混药器进水量及进药量的控制精度.通过水流量控制跟踪性能、药液吸入量随水流量变化、药原液控制跟踪性能等试验表明,水流量控制相对误差在2%以内,药流量控制相对误差在3%以内;设置混药控制系统,可获得适合实用的混药比值,显著(数十倍)增加混药比调节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混药 在线射流 混药浓度 控制系统 精细农业
下载PDF
射流搅拌提高牛粪中温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 被引量:11
6
作者 熊向峰 贾丽娟 +2 位作者 宁平 瞿广飞 周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22-227,共6页
现有中温沼气工程的搅拌方式以机械搅拌和沼液回流搅拌为主,存在产气率低、设备难以维护、长期运行不稳定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射流搅拌技术,集沼液回流搅拌和沼气搅拌于一体,试验用于牛粪中温厌氧发酵产沼气。通过沼气产率、营养... 现有中温沼气工程的搅拌方式以机械搅拌和沼液回流搅拌为主,存在产气率低、设备难以维护、长期运行不稳定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射流搅拌技术,集沼液回流搅拌和沼气搅拌于一体,试验用于牛粪中温厌氧发酵产沼气。通过沼气产率、营养基质消耗、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射流搅拌强化牛粪中温厌氧发酵产气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发酵期30 d内,无搅拌、机械搅拌、沼液回流搅拌和射流搅拌的总产气量分别为52.34、64.30、61.97和71.22 L;原料产气量分别为0.238、0.292、0.282和0.324 L/g,射流搅拌厌氧反应器的原料产气量比无搅拌、机械搅拌、沼液回流搅拌分别提高了36.1%、22.9%、18.4%;射流搅拌方式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降解率最高达到60.8%;在产甲烷高峰期发酵第10天左右,射流搅拌反应器内产甲烷菌最大值达2.0×108个/m L;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浓度的降速较其他有搅拌方式快,VFA无积累,不受高浓度VFA的产物反馈抑制或底物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厌氧发酵 射流搅拌 强化 产甲烷菌
下载PDF
射流混合器内气体湍流扩散过程的CFD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翼 张林进 叶旭初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65-870,共6页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商业软件CFX4.4对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射流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和RNG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断面上的CO2浓度分布,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拟预测值与...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商业软件CFX4.4对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射流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和RNG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断面上的CO2浓度分布,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拟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也验证了CFD技术应用于混合扩散过程预测分析的可靠性;靠近空气一侧的CO2浓度普遍高于另一侧,当CO2平均浓度为6%时,距射流出口100mm剖面上的浓度极差达到6%.本研究中的气体混合湍流模型影响不明显.采用标准k-ε模型分别对两种进气方式的射流混合器内部速度场、浓度场进行模拟分析,发现T型射流混合器的混合均匀性比单边进气的射流混合器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射流混合 湍流模型 扩散
下载PDF
液气射流泵扩散管内部流动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向清江 王超 +1 位作者 吴燕兰 李红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58-562,共5页
采用压力传感器对扩散管壁面压力进行了测量,获得不同工作水压力和不同气液体积流量比时的扩散管增压情况.结果表明:在给定试验尺寸的有机玻璃制作的液气射流泵扩散管中,壁面压力上升的增量范围为2~5 kPa,且存在压力下降然后再上升的现... 采用压力传感器对扩散管壁面压力进行了测量,获得不同工作水压力和不同气液体积流量比时的扩散管增压情况.结果表明:在给定试验尺寸的有机玻璃制作的液气射流泵扩散管中,壁面压力上升的增量范围为2~5 kPa,且存在压力下降然后再上升的现象,因此,对于垂直安装的液气射流泵,需要考虑其尺寸高度产生的静压对扩散管内部流动的影响;扩散管内部流动对液气射流泵的射流混合性能影响较大,其中液气两相混合在喉管内的初始断面位置的变化对扩散管角度的设计有较大影响.采用PIV装置对扩散管内部液相流速分布进行了试验测量,获得2种气液比情况下扩散管轴线速度和断面速度分布,结果表明:轴线速度衰减约20%;扩散管的断面速度分布不均匀,在气液比较小时,出现流动偏向一侧的情况.该扩散管内部流动的研究结果可为液气射流泵应用于曝气、气体吸收等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气射流泵 射流混合 两相流 扩散管 压力 PIV
下载PDF
气-气快速喷射混合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裴凯凯 李瑞江 +2 位作者 吴勇强 倪燕慧 朱子彬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开发气-气快速喷射混合器,在Fluent软件平台上,采用k-ε湍流模型模拟研究了乙苯脱氢装置中快速喷射混合器混合效果随混合器结构尺寸和操作条件变化的规律,并用混合指数来表征流体的混合效果。模拟发现,喷嘴喷射速度、喷嘴直管段长度... 为开发气-气快速喷射混合器,在Fluent软件平台上,采用k-ε湍流模型模拟研究了乙苯脱氢装置中快速喷射混合器混合效果随混合器结构尺寸和操作条件变化的规律,并用混合指数来表征流体的混合效果。模拟发现,喷嘴喷射速度、喷嘴直管段长度、喷嘴个数和工业负荷变化对气-气快速喷射混合器的混合效果有重要影响。当喷嘴喷射速度为142 m/s、喷嘴直管段长度为40 mm、喷嘴个数为6个时,气-气快速喷射混合器的混合效果最佳、混合压降较小。其模拟研究方法对气-气快速喷射混合器的工程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混合 喷射混合 多喷嘴混合器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微喷射流强化尾喷流混合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挺 额日其太 李家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66-1970,共5页
尾喷流是飞行器主要的红外辐射源之一,采用微喷射流技术能够对尾喷流红外辐射进行有效控制.对将微喷射流技术用于尾喷流混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喷射流技术后,在尾喷流中形成流向涡,强化了尾喷流与周围空气的掺混,高温核... 尾喷流是飞行器主要的红外辐射源之一,采用微喷射流技术能够对尾喷流红外辐射进行有效控制.对将微喷射流技术用于尾喷流混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喷射流技术后,在尾喷流中形成流向涡,强化了尾喷流与周围空气的掺混,高温核心区面积减小,并且发现微喷射流的出口横向尺寸和微喷射流在主喷流中的穿透深度是影响掺混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射流 喷流混合 温度分布
下载PDF
脉冲能量沉积对超声速射流/激波相互作用掺混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凡 严红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0-1230,共11页
为探究超声速射流掺混增强的有效控制方法,基于二维非稳态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脉冲能量沉积对超声速射流与斜激波相互作用后增强掺混的控制机理和规律。宽度为5 mm的低密度平面射流同向完全膨胀射入马赫数为2.5的主流中,并... 为探究超声速射流掺混增强的有效控制方法,基于二维非稳态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脉冲能量沉积对超声速射流与斜激波相互作用后增强掺混的控制机理和规律。宽度为5 mm的低密度平面射流同向完全膨胀射入马赫数为2.5的主流中,并与20°压缩斜面所产生的斜激波相互作用。在流场中引入脉冲能量沉积对射流掺混进行控制,并考虑射流马赫数、射流长度、能量沉积位置及激励频率对掺混效果的影响。对比激励流场与基础流场,结果表明:脉冲能量沉积的加入诱导射流形成大尺度涡结构,显著提高射流的掺混效果;能量沉积位置对于不同马赫数射流的掺混增强具有不同的控制效果;激励前后射流宽度的对比表明,脉冲能量沉积的无量纲激励频率在0.22附近时,可使得射流的掺混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射流 射流掺混 激波冲击 脉冲能量沉积
下载PDF
射流混合中夹带流速度的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季玉茹 王德忠 《化工机械》 CAS 2010年第1期76-78,共3页
分析了圆形喷嘴形成的射流夹带流的特性,建立了柱坐标系及控制体,并利用流体的连续性方程给出了夹带流沿母线的速度公式,应用Excel进行了模拟,而且应用前人的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射流混合器 喷嘴 射流混合 夹带流
下载PDF
气液两相射流搅拌流场分析及工艺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双喜 宋子锋 +2 位作者 杨兴 芦建平 黄承尧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23,52,共8页
针对射流搅拌系统搅拌效果与工艺参数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基于VOF两相流模型及SST k-omega湍流模型,建立了三维瞬态模型。引用死区比率、液相速度均方根、自由液面液相体积分数均方根为表征液相搅拌效果及破壳效果的特征参数;搭建原理... 针对射流搅拌系统搅拌效果与工艺参数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基于VOF两相流模型及SST k-omega湍流模型,建立了三维瞬态模型。引用死区比率、液相速度均方根、自由液面液相体积分数均方根为表征液相搅拌效果及破壳效果的特征参数;搭建原理性试验装置,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由于喷嘴距离自由液面较近,流场波动,罐内产生负压区导致罐体安全问题,建议喷嘴远离自由液面;结合搅拌效果及工程成本,当入口速度V_(in)=20 m/s时,搅拌收益率最高;含气比与搅拌效果呈负相关,与破壳效果呈正相关,含气比a=0.621为较优含气比。通过对三维瞬态流场模拟,分析流场流动特点,得到了工艺参数对搅拌效果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指导工艺参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搅拌 气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动态仿真
下载PDF
进口预旋条件下波瓣混合器强制掺混机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尚美 雷志军 +1 位作者 岳巍 朱俊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以波瓣混合器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其强制射流掺混的机理及进口预旋对射流掺混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κ-ωSS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波瓣射流掺混过程;波瓣贯穿区径向压力梯度所诱导的大尺度流向涡在射流掺混过程中起... 以波瓣混合器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其强制射流掺混的机理及进口预旋对射流掺混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κ-ωSS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波瓣射流掺混过程;波瓣贯穿区径向压力梯度所诱导的大尺度流向涡在射流掺混过程中起支配作用;与轴向进气工况相比,进口预旋导致附加流向涡对及中心锥下游回流区的形成,强化了射流涡系间相互作用,加速了射流掺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瓣混合器 射流掺混 进口预旋 流向涡
下载PDF
射流混水过程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伟 孙跃 +1 位作者 薛思浩 杨琳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年第5期72-75,共4页
为解决射流混水过程中的综合性能问题,探索射流混水物理场,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传热学理论,改变主动流体的Re,对射流混水过程进行数值计算。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Re的减小,射流混水过程整体速度降低,壁面处速度梯度减小;入口2、出口... 为解决射流混水过程中的综合性能问题,探索射流混水物理场,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传热学理论,改变主动流体的Re,对射流混水过程进行数值计算。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Re的减小,射流混水过程整体速度降低,壁面处速度梯度减小;入口2、出口两侧(或单侧)区域温度值较大,温度最大值发生在入口2第一条等值线;靠近壁面处熵产值较大,最大值发生在混合室上壁,湍流核心区熵产值较小,最小值发生在中轴线区域,它们间的熵产不具有同一量级,即产生一种"壁面现象";随Re增大,熵产的面积加权平均值渐变波动增大,射流混水过程中粘性熵产比传热熵产大得多。射流混水过程最Re区间为1 950 000~215 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混水 计算流体力学 壁面现象 数据结论
下载PDF
基于CFD方法的铅铋堆组件操作头射流搅混特性研究
16
作者 张吉 王莹杰 +3 位作者 王明军 田文喜 秋穗正 苏光辉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6,共10页
在铅铋堆上腔室内,不同功率组件流出的铅铋搅混过程中流体温度波动可能导致固体结构发生热疲劳,危害铅铋堆运行安全。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铅铋堆组件操作头射流模拟的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之后... 在铅铋堆上腔室内,不同功率组件流出的铅铋搅混过程中流体温度波动可能导致固体结构发生热疲劳,危害铅铋堆运行安全。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铅铋堆组件操作头射流模拟的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之后对不同入口参数的操作头射流工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入口温差的增加会导致操作头下游轴向截面上温度分布不均匀性显著增加,且影响范围持续到测量柱的位置,在计算工况范围内,温差每减小20K时,下游各个截面上温度均方根约减小23.5%;入口速度增加使得二次流增加,但是二次流强度会减小,在计算范围内搅混程度随入口速度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本文可为铅铋堆组件操作头下游流场分析、操作头结构优化设计和堆芯流量分配设计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搅混 堆芯出口 铅铋合金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原文传递
液液射流装置的搅拌混合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秀芹 丁浩 +1 位作者 蒋竹荷 袁海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182-187,共6页
以活性污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液液射流搅拌装置对这两种污泥在搅拌槽内混合效果;同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Fluent 15.0模拟了在入射压力为226 043 Pa工况下,射流搅拌装置的工作性能。该入射压力下,液液喷嘴泵送活性污泥... 以活性污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液液射流搅拌装置对这两种污泥在搅拌槽内混合效果;同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Fluent 15.0模拟了在入射压力为226 043 Pa工况下,射流搅拌装置的工作性能。该入射压力下,液液喷嘴泵送活性污泥时入射流量314.57 m^3/h,入射速度为3.37 m/s,消化污泥入射流量为312.05 m^3/h,入射速度为3.20 m/s。模拟结果表明在液液喷嘴内部搅拌混合效果不受流体性质的影响,均得到很好的搅拌混合;但在搅拌槽内活性污泥的搅拌混合效果明显优于消化污泥,搅拌槽内活性污泥流速方差加权平均值f为144.24,死区的体积分数φ为13.33%,平均流速为0.108 2 m/s,消化污泥在搅拌槽内的平均流速为0.031 8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搅拌 混合效果 流变特性 污泥 CFD模拟
下载PDF
燃烧室出口径向温度分布试验及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继保 金如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1-61,共11页
本文在二元试验燃烧室上,对四种掺混孔设计方案作了燃烧室出口径向平均温度分布的试验研究。试验时燃烧室进口不加温,温升范围280°~570℃,燃烧室出口为常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掺混孔设计方案,对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的影... 本文在二元试验燃烧室上,对四种掺混孔设计方案作了燃烧室出口径向平均温度分布的试验研究。试验时燃烧室进口不加温,温升范围280°~570℃,燃烧室出口为常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掺混孔设计方案,对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同时建立了预估燃气涡输发动机主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的半经验半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够由第一次试验得到的出口温度分布,推算出燃烧室掺混区设计修改后或工作状态改变后,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曲线的变化。模型计算结果和从二元试验燃烧室出口测得的平均径向温度分布非常吻合,为调试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提供了定量的设计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出口温度 径向分布
下载PDF
交变波瓣喷管高效掺混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盛志强 黄沛霖 +1 位作者 姬金祖 王英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98-1606,共9页
结合现有交变波瓣的特点对基准波瓣喷管进行处理,设计了一种新型波瓣喷管——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采用数值方法对基准波瓣喷管、平端面交变波瓣喷管、斜切交变波瓣喷管、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斜切交变波瓣喷管扇形处理的射流... 结合现有交变波瓣的特点对基准波瓣喷管进行处理,设计了一种新型波瓣喷管——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采用数值方法对基准波瓣喷管、平端面交变波瓣喷管、斜切交变波瓣喷管、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斜切交变波瓣喷管扇形处理的射流掺混进行模拟,研究了交变波瓣喷管高效掺混的机理。结果表明,交变波瓣喷管除了深、浅波谷之间的尾流区和较小的核心区代替了基准波瓣喷管较大的核心区以外,在侧壁尾流区产生更饱满的流向涡,以及深波谷端次流前锋的刺入或在深波谷端产生流向涡,都对提高掺混效率起重要作用。交变波瓣喷管射流掺混中横向流动程度越大造成的流动损失越大,其关系为初始流向涡量每增加0.1,总压恢复系数将减小0.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变波瓣 射流掺混 掺混效率 流向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改型对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射流掺混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盛志强 黄沛霖 +1 位作者 姬金祖 王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7-1423,共7页
结合现有交变波瓣喷管的特点对基准波瓣喷管进行处理,设计了一种新型交变波瓣喷管——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扇形处理和斜切处理对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射流掺混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着扇形处理和斜切处理各自改型... 结合现有交变波瓣喷管的特点对基准波瓣喷管进行处理,设计了一种新型交变波瓣喷管——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扇形处理和斜切处理对剑形深波谷交变波瓣喷管射流掺混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着扇形处理和斜切处理各自改型程度的增加,波峰尾流区掺混速度变快,而核心区主流完全掺混所需距离略有增加.斜切处理促进掺混能力优于扇形处理,扇形处理后引射能力和流动损失基本不变,斜切处理后引射能力和流动损失稍有减小.计算结果还表明流向涡的形态对掺混效率的影响大于流向涡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掺混 交变波瓣 扇形处理 斜切处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