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标内容效应及其心理机制 被引量:38
1
作者 胡小勇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26-832,共7页
以自我决定论为基础的目标内容理论认为,内部目标是指反映个体的内在成长趋向的目标,如自我接受、亲密关系、健康等;外部目标是指如何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通过获得外部的价值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等目标,如财富、权力、地位等。大... 以自我决定论为基础的目标内容理论认为,内部目标是指反映个体的内在成长趋向的目标,如自我接受、亲密关系、健康等;外部目标是指如何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通过获得外部的价值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等目标,如财富、权力、地位等。大量的研究表明内、外部目标有着不同的效应,而基本心理需要(关系、胜任、自主)是被证实的能解释内、外部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更深入地去探讨其心理机制之外,还要积极进行本土化的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目标 外部目标 目标内容效应 心理机制
下载PDF
大学生目标内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1
2
作者 叶为锋 卢家楣 +1 位作者 刘啸莳 吴燕霞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9-386,共8页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考察了目标内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自尊在其中的作用。采用欲望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自尊量表、正负情绪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对53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目标内部性显著正...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考察了目标内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自尊在其中的作用。采用欲望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自尊量表、正负情绪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对53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目标内部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基本心理需要在目标内部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受到自尊的调节。因此,目标内部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目标 外部目标 基本心理需要 自尊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员工目标内容对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基于代际比较视角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莹 张剑 张大龙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6-175,共10页
基于目标内容理论的观点,探讨了企业员工的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追求对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并检验了代际差异对上述路径的调节效应。基于不同企业的247对上下级匹配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目标促进员工的渐进性创造力,内... 基于目标内容理论的观点,探讨了企业员工的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追求对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并检验了代际差异对上述路径的调节效应。基于不同企业的247对上下级匹配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目标促进员工的渐进性创造力,内部目标促进员工的突破性创造力;员工的目标内容对突破性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相比新生代员工,外部目标对老一代员工的渐进性创造力产生更显著的影响,相比新生代员工,内部目标对老一代员工的突破性创造力产生更显著的影响。针对上述结论,进一步讨论了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目标 外部目标 突破性创造力 渐进性创造力 代际差异
原文传递
电大学生目标内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余祖伟 邓宝平 宫振宇 《心理研究》 2015年第3期91-96,共6页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欲望指数量表对电大644名大学生进行施测,考察大学生个人目标内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内在目标与积极情感、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正相关,与消...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欲望指数量表对电大644名大学生进行施测,考察大学生个人目标内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内在目标与积极情感、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而外在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不显著;(2)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同时,自我效能感在内在目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内在目标部分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 目标内容 内在目标 外在目标
下载PDF
高中生愿望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预测因子
5
作者 余习德 刘欢 +4 位作者 余学梅 林耀辉 黄子琪 邱智婷 洪弋涵 《校园心理》 2024年第3期240-245,共6页
目的 对高中生愿望进行人群划分,并分析性别、年级、上学方式、体像烦恼和社会媒体压力对高中生愿望潜在类别的预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广东省与云南省共4所中学881名高中生,进行愿望指数、体像烦恼及社会媒体压力量表的测评,... 目的 对高中生愿望进行人群划分,并分析性别、年级、上学方式、体像烦恼和社会媒体压力对高中生愿望潜在类别的预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广东省与云南省共4所中学881名高中生,进行愿望指数、体像烦恼及社会媒体压力量表的测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潜在剖面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高中生愿望可划分为2个类型:类别1“低外部-中内部目标”(21.9%)与类别2“中外部-高内部目标”(78.1%)。(2)性别与年龄对愿望的潜在类别具有预测效应(β=0.623,P<0.01;β=0.407,P<0.05)。(3)媒体社会压力对愿望类别具有预测效应(β=0.056,P<0.01)。结论 高中生愿望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群体异质性。女生、年龄越大以及感知媒体压力越大的高中生,越有可能形成类别2型愿望--“中外部-高内部目标”。两类愿望的具体特征提示,内部、外部目标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育者可重点关注与引导两者之间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 目的 内部目标 外部目标 体像烦恼 社交媒体 压力
下载PDF
高职“三困生”目标内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杜玉改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20年第26期188-190,共3页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采用欲望指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589名高职"三困生"进行了施测,考察了目标内容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内部目标能够显著预测高职"三困生&q...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采用欲望指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589名高职"三困生"进行了施测,考察了目标内容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内部目标能够显著预测高职"三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2)自我效能感在内部目标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内部目标部分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内容 内部目标 外部目标 自我效能感 主观幸福感
原文传递
内外部目标对幸福感和不幸福感的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洁洁 叶为锋 +1 位作者 卢家楣 徐刚敏 《心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4期315-321,共7页
采用生活满意度问卷、正负情绪量表、主观活力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欲望指数量表对429名大学生、研究生和已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考察了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内外部目标对幸福感(well-being)和不幸福感(ill-being)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于... 采用生活满意度问卷、正负情绪量表、主观活力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欲望指数量表对429名大学生、研究生和已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考察了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内外部目标对幸福感(well-being)和不幸福感(ill-being)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于外部目标,我国被试更加看中内部目标;(2)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内部目标;(3)在校学生比已工作人员更加注重成名;(4)内部目标显著正向预测了幸福感,负向预测了不幸福感,外部目标无法预测幸福感,但正向预测了不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目标 外部目标 幸福感 不幸福感
下载PDF
农村女性“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基于内外在目标-生活满意度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凌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6-60,共5页
为了解自我效能感在农村女性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欲望指数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湖南省8个县的378名农村女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女性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期望的内在目标... 为了解自我效能感在农村女性内外在目标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欲望指数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湖南省8个县的378名农村女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女性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期望的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农村女性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在内在目标-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自我效能感是中介变量,非调节变量;而在外在目标-生活满意度关系中,自我效能感既是中介变量也是调节变量。自我效能感是农村女性内在目标预测生活满意度的部分中介因素,是外在目标预测生活满意度的完全中介因素和调节因素。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外在目标对生活满意度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女性 自我效能感 生活满意度 内在目标 外在目标
下载PDF
内在职业目标与个性化交易及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吕霄 樊耘 +1 位作者 马贵梅 阎亮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3-214,共12页
个性化交易因有助于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而受到学界青睐,但是以员工为出发点的个性化交易能否激发员工利组织的行为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证检验。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揭示了内在职业目标如何影响个性化交易并促使员工表现出... 个性化交易因有助于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而受到学界青睐,但是以员工为出发点的个性化交易能否激发员工利组织的行为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证检验。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揭示了内在职业目标如何影响个性化交易并促使员工表现出当今组织迫切需要的创新行为。对327份员工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内在职业目标正向影响个性化交易;(2)个性化交易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3)个性化交易部分中介了内在职业目标与员工创新行为;(4)个性化交易部分中介了内在职业目标与创新自我效能感;(5)创新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个性化交易与员工创新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交易 员工创新行为 内在职业目标 创新自我效能感 社会认知理论
原文传递
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内部生活目标重要性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桂荣 潘寒秋 崔鑫鑫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5-91,共7页
文章以济南某所打工子弟学校435名流动儿童为样本,施测《对父母的感知问卷》和《生活愿望量表》,旨在考察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特别是内部生活目标重要性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母亲参与、父亲参与均显著正向... 文章以济南某所打工子弟学校435名流动儿童为样本,施测《对父母的感知问卷》和《生活愿望量表》,旨在考察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特别是内部生活目标重要性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母亲参与、父亲参与均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学业成绩;2.内部生活目标重要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学业成绩;3.内部生活目标重要性在母亲参与、父亲参与和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参与 父亲参与 内部生活目标 流动儿童
下载PDF
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泽宇 乌云特娜 金童林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1年第5期313-320,共8页
为探究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内在生活目标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8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男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分、主... 为探究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内在生活目标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8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男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分、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基本心理需求及主观幸福感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3)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对基本心理需求的预测作用显著;基本心理需求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4)基本心理需求在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生活目标 基本心理需求 主观幸福感 中学生
下载PDF
应激与内、外在目标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凌宇 贺郁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119,共4页
为了了解应激与内、外在目标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通过对599名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日常生活应激与内、外在目标进行问卷测评,发现大学生日常生活应激与第一次抑郁和第二次抑郁均存在显著相关,在控制了第一次抑郁与焦虑得分后,... 为了了解应激与内、外在目标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通过对599名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日常生活应激与内、外在目标进行问卷测评,发现大学生日常生活应激与第一次抑郁和第二次抑郁均存在显著相关,在控制了第一次抑郁与焦虑得分后,日常应激对抑郁水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内在目标以及应激与内在目标的交互作用则均对抑郁水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内在目标在应激—抑郁关系中起着调节效应,本结果支持抑郁的目标定向易感性—应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内、外在目标 日常应激 抑郁症状
下载PDF
“怀才不遇”的员工为何抗令创新:基于心理抗拒理论的解释
13
作者 王永 谭灏哲 马君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22,共15页
人工智能开始取代技术岗位,加剧了资质过剩在组织中的存在,而智能驱动的创新日益决定企业存亡,引导资质过剩员工立足岗位创新是因应之策。然而,创新作为高失败风险的活动,被领导喝止是一种常态,资质过剩者会不会冒着抗令风险持续创新?... 人工智能开始取代技术岗位,加剧了资质过剩在组织中的存在,而智能驱动的创新日益决定企业存亡,引导资质过剩员工立足岗位创新是因应之策。然而,创新作为高失败风险的活动,被领导喝止是一种常态,资质过剩者会不会冒着抗令风险持续创新?鉴于资质过剩员工具有重塑自我价值的动机以及开展创新必备的时间精力保障,本研究基于心理抗拒理论,考察了资质过剩感与抗令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内在职业目标与证明自我能力动机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对长三角地区16家企业486名员工进行二阶段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资质过剩感对抗令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2)内在职业目标正向调节资质过剩感与抗令创新之间的关系;(3)证明自我能力动机正向调节资质过剩感与抗令创新之间的关系且部分中介内在职业目标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本研究揭示了资质过剩的员工具有抗拒心理和恢复积极自我的强烈动机,也为管理实践中有效发挥员工资质过剩感的积极作用、适度引导员工抗令创新行为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质过剩感 抗令创新 内在职业目标 证明自我能力动机 心理抗拒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