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灭活地下水源中3种优势真菌的效能与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文刚 朱红 +3 位作者 黄廷林 赵建超 任崴 徐向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228-4234,共7页
地下水源中真菌大量繁殖会产生嗅味,引发毒性反应以及产生大量肉眼可见的絮状物,严重影响供水水质.以地下水源中3种优势真菌木霉属、青霉属、枝孢属为研究对象,以氯为消毒剂,通过研究真菌孢子胞内物质泄漏,胞外三磷酸腺苷(ATP),脱氧核... 地下水源中真菌大量繁殖会产生嗅味,引发毒性反应以及产生大量肉眼可见的絮状物,严重影响供水水质.以地下水源中3种优势真菌木霉属、青霉属、枝孢属为研究对象,以氯为消毒剂,通过研究真菌孢子胞内物质泄漏,胞外三磷酸腺苷(ATP),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增加及孢子形态变化,探明了氯灭活3种真菌孢子的效能与机制.结果表明,氯灭活真菌孢子符合一级动力学,满足Chick模型,3种真菌的耐氯性为:木霉属>青霉属>枝孢属,真菌孢子尺寸越大,亲水性越强,灭活效果越好.氯灭活后,胞内物质泄漏,胞外特征物质(ATP、DNA、蛋白质)显著增加;氯对细胞表面破坏严重,灭活后真菌孢子凹陷,表面褶皱.综上所述,氯首先作用于孢子表面,降低孢子的可培养性,进一步作用使细胞的通透性屏障受损,导致胞内特征物质释放,以致孢子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孢子 灭活机制 胞内物质 疏水性
原文传递
受四环素影响的活性污泥胞内外聚合物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俊珂 曾萍 +3 位作者 宋永会 于会斌 关东明 刘瑞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51-758,共8页
利用离心加超声的方法对处理四环素抗生素废水的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胞内聚合物(IPS)进行提取,将其分为-溶解型胞外聚合物(slime)、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LB)、紧密附着型胞外聚合物(TB)、胞内聚合物(IPS).用BCA法和蒽酮-硫酸法... 利用离心加超声的方法对处理四环素抗生素废水的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胞内聚合物(IPS)进行提取,将其分为-溶解型胞外聚合物(slime)、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LB)、紧密附着型胞外聚合物(TB)、胞内聚合物(IPS).用BCA法和蒽酮-硫酸法测定了各层EPS和IPS溶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扫描(EEM)和同步荧光光谱扫描(SFS)对其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E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高于IPS,且蛋白质含量均比多糖含量高,而在slime和I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高于LB和TB;低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和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是EPS和IPS溶液的主要成分,且溶液中的溶解性代谢产物和芳香蛋白类物质相对含量在slime、LB、TB和IPS逐渐增加,而难降解有机物-腐殖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进水四环素浓度与污泥各层EPS和IPS溶液中DOM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三维荧光法检测溶液中的DOM与化学分析测试出的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胞外聚合物(EPS) 胞内聚合物(IPS) 荧光检测技术 四环素
下载PDF
有机物特性对AAO系统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小博 袁林江 +1 位作者 陈希 薛欢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86-3194,共9页
研究了不同进水混合型有机物组成下AAO系统中活性污泥菌群结构演替规律以及微生物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有机物全部为溶解态时,污泥沉降性能最佳,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70 m ... 研究了不同进水混合型有机物组成下AAO系统中活性污泥菌群结构演替规律以及微生物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有机物全部为溶解态时,污泥沉降性能最佳,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为70 m L·g^-1,且优于进水有机物以溶解态为主(SVI=120 m L·g^-1)和以颗粒态为主(SVI=280 m L·g^-1)的系统.根据菌群结构分析可知Thiothrix、Chryseolinea和Trichococcus这3种菌属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颗粒态有机物可促进Trichococcus的生长,而溶解态有机物可促进Thiothrix和Chryseolinea的生长.此外,菌群结构的改变也对胞内及胞外聚合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从而加剧污泥沉降性能改善或恶化的进程.较高的溶解态有机物含量可提高胞内聚合物贮存能力,并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同时,污泥沉降性能也与松散附着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LB-EPS)中多糖、蛋白质和Zeta电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污泥沉降性能 菌群结构 胞内聚合物 胞外聚合物(EPS)
原文传递
新抗菌肽RL-8的抑菌活性及致大肠杆菌胞内物质泄露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杰 陈文杰 +4 位作者 杭柏林 刘保国 宁春妹 秦爱建 钱琨 《现代畜牧兽医》 2020年第9期5-10,共6页
为了解抗菌肽RL-8的抑菌活性及抗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了抗菌肽RL-8的理化特征和二级结构,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RL-8对部分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抗菌肽RL-8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杀菌动力学... 为了解抗菌肽RL-8的抑菌活性及抗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了抗菌肽RL-8的理化特征和二级结构,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RL-8对部分细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抗菌肽RL-8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杀菌动力学,利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抗菌肽RL-8对大肠杆菌CVCC1568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破坏作用。结果表明:抗菌肽RL-8为阳离子型α螺旋形两亲性多肽,对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沙门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200.00 mg/L,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短小芽孢杆菌)的MIC为3.12~400.00 mg/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200.00 mg/L。抗菌肽RL-8能在60 min内杀灭99.99%的大肠杆菌CVCC1568,可破坏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造成胞内紫外吸收物质泄露。文章研究结果为抗菌肽RL-8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抑菌活性 大肠杆菌 胞内物质泄露
下载PDF
硝化液回流比对A^2/O-MBBR工艺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杨小梅 邓猛 +2 位作者 王羽华 金艳青 李勇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16,41,共5页
采用强化生物除磷系统(A2/O-MBBR)联合工艺,研究硝化液回流比(100%、150%、200%、300%)对该系统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ρ(COD)为400 mg/L、ρ(NH+4-N)为30 mg/L、ρ(SOP)为8 mg/L条件下,硝化液回流比对A2/O-MBBR工... 采用强化生物除磷系统(A2/O-MBBR)联合工艺,研究硝化液回流比(100%、150%、200%、300%)对该系统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ρ(COD)为400 mg/L、ρ(NH+4-N)为30 mg/L、ρ(SOP)为8 mg/L条件下,硝化液回流比对A2/O-MBBR工艺系统中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影响不大,而对缺氧区的吸磷量影响明显,缺氧区吸磷量随着硝化液回流比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回流比为200%时,缺氧区的NO-3-N浓度为4mg/L左右,吸磷量最大为20.2 mg/L,胞内聚合物PHB代谢活性最好,利用率最高为1.12 g/(g·L)。体现了A2/OMBBR联合工艺具有显著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液回流比 A^2/O-MBBR 反硝化除磷 胞内聚合物
原文传递
m(C)/m(P)对污泥絮体中磷形态与分布及除磷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吕佩嵘 李勇 杨小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3,57,共5页
采用连续流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研究进水m(C)/m(P)对聚磷菌(PAOs)的除磷能力和污泥絮体中磷的形态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m(C)/m(P)分别为100、65、45条件下,系统有稳定高效的除磷效果,磷的去除率维持在88%以上。将进水m(C)/... 采用连续流强化生物除磷系统(EBPR),研究进水m(C)/m(P)对聚磷菌(PAOs)的除磷能力和污泥絮体中磷的形态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m(C)/m(P)分别为100、65、45条件下,系统有稳定高效的除磷效果,磷的去除率维持在88%以上。将进水m(C)/m(P)由100降低至45,PAOs可以合成和消耗更多量的单位污泥胞内聚合物,污泥好氧消耗单位PHA的吸磷量由0.52 mg/(mg·L)提高至0.64 mg/(mg·L);低m(C)/m(P)的污泥表现出更高的TP和各形态磷含量,且在厌氧、好氧过程中,污泥中TP和无机磷有更大的增加量,对应着更显著的生物除磷过程,对应着低m(C)/m(P)的污泥絮体有更强的好氧吸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m(P) 磷形态 胞内聚合物 生物除磷
下载PDF
Fe^3+和Na^+共存对缺氧污泥脱氮除磷效率和胞内外聚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兰河 徐英 +4 位作者 陈子成 张小雨 关晓辉 张海丰 徐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7-205,共9页
为了提高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含盐废水脱氮除磷效率和生物絮凝性,考察Fe^3+和Na^+共存对A2O工艺缺氧区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缺氧区胞内聚合物(In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IPS)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 为了提高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含盐废水脱氮除磷效率和生物絮凝性,考察Fe^3+和Na^+共存对A2O工艺缺氧区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缺氧区胞内聚合物(In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IPS)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法与蒽酮比色法分析IPS中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和糖原含量的变化,结合三维荧光光谱(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3D-EEM)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探索EPS组成结构的变化,以期揭示共存的Fe^3+和Na^+、IPS及EPS与污泥絮凝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单一Fe^3+的加入有助于提高COD、TN和TP的去除率,增加碱性磷酸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IPS和EPS总量增多。2)在Fe^3+和Na^+共存的条件下,当Fe^3+浓度为10 mg/L、Na^+浓度为0.5 g/L时,低浓度的Na^+提高了COD、TN和TP去除率,增强了碱性磷酸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IPS总量,但是抑制了微生物EPS的分泌,EPS总量下降;当Fe^3+为10 mg/L,Na^+浓度(>1 g/L)继续升高时,高浓度的Na^+导致COD、TN和TP去除率下降,IPS总量降低,但是促进了微生物EPS的分泌,EPS总量增加。3)由FTIR分析可知,Fe^3+和Na^+浓度的变化并未导致松散结合型胞外聚合物(Loose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LB-EPS)和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ight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TB-EPS)的官能团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成分始终为蛋白质(Protein,PN)和多糖(Polysaccharide,PS);由3D-EEM分析可知,Fe^3+的加入使三维荧光光谱中出现了可见区类色氨酸峰,Na^+的加入使色氨酸、腐殖酸类物质降解,EPS的成分改变。4)IPS和EPS之间存在竞争生长,IPS/EPS比值较高时,IPS占主导作用,污泥絮凝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 废水 缺氧污泥 胞内聚合物 胞外聚合物 絮凝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