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88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 +4 位作者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赵玉沛 杨尹默 马小军 常志刚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78,共18页
腹腔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诊治涉及外科、重症医学、感染、检验、临床药学等多个学科,包括局部病灶处置、病原学检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因感染导致的全身各系统异常状况纠正等过程,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本共识参考国内外... 腹腔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诊治涉及外科、重症医学、感染、检验、临床药学等多个学科,包括局部病灶处置、病原学检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因感染导致的全身各系统异常状况纠正等过程,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本共识参考国内外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经验,以问题为导向,以循证为基础,对急性阑尾炎、上消化道穿孔、下消化道穿孔、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重症急性胰腺炎、胰瘘、胆瘘、吻合口瘘、内镜诊治后消化道穿孔等外科常见腹腔感染的诊断、病原学检测、外科及抗菌药物治疗等临床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并根据证据等级提出诊治相关的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外科常见腹腔感染的诊疗行为,在临床决策、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及指导,以提高诊治水平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多学科诊治 抗感染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2013年全国13所教学医院院内血流感染及院内获得性肺炎和院内获得性腹腔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76
2
作者 赵春江 陈宏斌 +6 位作者 王辉 刘文恩 卓超 褚云卓 曾吉 金炎 胡志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739-1746,共8页
目的 明确2013年在我国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病原谱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来自全国13家教学医院的引起院内血流感染(BSI)、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和院内获得性腹腔感染(IAI)的病原菌,使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低... 目的 明确2013年在我国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病原谱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来自全国13家教学医院的引起院内血流感染(BSI)、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和院内获得性腹腔感染(IAI)的病原菌,使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判定标准使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 M100-S23的规定.结果 共收集BSI病例1 022例、HAP病例683例和IAI病例674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BSI和IAI的最主要的致病菌,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HAP的最主要致病菌.替加环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表现出很高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分别为95.6%、94.2%和95.2%.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2.3%和38.9%,但对β-内酰胺类联合酶抑制剂敏感性较高.在肠杆菌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为30.5%,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发生率为4.3%.鲍曼不动杆菌除对替加环素(90.5%)和多粘菌素(100%)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有76.6%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耐药.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较好,敏感率分别为88.5%、77.6%、72.7%和64.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2.1%和32.2%.16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和糖肽类抗生素都表现为敏感.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比例为46.9%.MRSA在IAI中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为55.2%,在HAP中为54.4%,均高于其在BSI中的比例(35.0%).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耐药的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只在屎肠球菌中发现,占屎肠球菌的1.9%.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院内获得性肺炎 腹腔感染 耐药监测 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原文传递
Mohnarin 2008年度报告:腹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 被引量:35
3
作者 胡巧娟 胡志东 +3 位作者 李金 田彬 徐海茹 李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20-624,632,共6页
目的了解2008年度我国腹腔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所属89家三级甲等医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从腹腔感染标本中分离的菌... 目的了解2008年度我国腹腔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使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所属89家三级甲等医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从腹腔感染标本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菌株140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82株(41.4%),革兰阴性菌823(58.6%)株。分离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3%)、屎肠球菌(7.6%)、铜绿假单胞菌(7.3%)、金黄色葡萄球菌(7.1%)和表皮葡萄球菌(6.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分别为77%与46.7%,ESBL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1%和35.5%。发现1株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VRE),粪肠球菌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为1.8%,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中介率为1.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80.0%与74.3%,未检测到万古霉素耐药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的中介率分别为有1.8%与2.3%。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8.8%和52.6%。结论我国腹腔感染主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多;细菌耐药性仍呈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药菌增长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NARIN 2008年 细菌 腹腔感染 细菌耐药性监测
下载PDF
降钙素原对肠瘘患者确定性手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任华建 王革非 +5 位作者 顾国胜 胡琼源 李冠炜 洪之武 吴秀文 任建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4-529,共6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肠瘘患者行确定性手术后出现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肠瘘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行肠瘘确定性手术的患者,排除急诊手术、术前有临床感染、术前有慢性肾...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肠瘘患者行确定性手术后出现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肠瘘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行肠瘘确定性手术的患者,排除急诊手术、术前有临床感染、术前有慢性肾功能或肝功能不全以及年龄〈18岁的患者,共356例肠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后有无腹腔感染将患者分为腹腔感染组(26例,其中21例为吻合口瘘,5例为腹腔脓肿)和非腹腔感染组(330例);再根据是否存在其他感染,将非腹腔感染组分为其他感染组(93例)和无感染组(237例)两个亚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降钙素原水平,血液自动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比浊法测定CRP浓度。比较3组间术前及术后1、3、5、7 d血液中降钙素原水平、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白细胞计数;并绘制以上3种指标预测术后腹腔感染的ROC曲线。 结果腹腔感染组和非腹腔感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腹腔感染组多发肠瘘比例(53.8%,14/26)和手术切除结直肠的比例(61.5%,16/26)高于非腹腔感染组[20.0%(66/330),χ2= 15.847,P= 0.000;31.2%(103/330),χ2 = 9.961,P= 0.002]。腹腔感染、其他感染和无感染3组术前降钙素原、CRP及白细胞计数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3种指标术后均明显升高,降钙素原和白细胞计数在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CRP在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腹腔感染组患者的术后第1、3、5天降钙素原分别为(5.4 ± 4.2)μg/L、(2.9 ± 1.9)μg/L、(1.6 ± 1.8)μg/L,明显高于其他感染组和无感染组[(4.2 ± 8.7)μg/L、(1.9 ± 3.8)μg/L、(0.6 ± 0.8)μg/L以及(2.7 ± 5.8)μg/L、(1.1 ± 1.7)μg/L、(0.5 ± 0.7)μg/L;均P 〈 0.05];腹腔感染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CRP均值分别是99.4 mg/L和183.9 mg/L,术后第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腹腔感染 肠瘘手术
原文传递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causing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in China: SMART China 2011 被引量:10
5
作者 Zhang Hui Yang Qiwen +3 位作者 Xiao Meng Chen Minjun Robert E. Badal Xu Yingch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3期2429-2433,共5页
Background The Study for Monitor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rends program monitors the activity of antibiotics against aerobic and facultative Gram-negative bacilli (GNBs) from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IAIs) ... Background The Study for Monitor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rends program monitors the activity of antibiotics against aerobic and facultative Gram-negative bacilli (GNBs) from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IAIs) in patients worldwide.Methods In 2011,1 929 aerobic and facultative GNBs from 21 hospitals in 16 cities in China were collected.All isolates were tested using a panel of 12 antimicrobial agents,and susceptibility was determined following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guidelines.Results Among the Gram-negative pathogens causing IAIs,Escherichia coli (47.3%) was the most commonly isolated,followed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17.2%),Pseudomonas aeruginosa (10.1%),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8.3%).Enterobacteriaceae comprised 78.8% (1521/1929) of the total isolates.Among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tested,ertapenem and imipenem were the most active agents against Enterobacteriaceae,with susceptibility rates of 95.1% and 94.4%,followed by amikacin (93.9%) and piperacillin/tazobactam (87.7%).Susceptibility rates of ceftriaxone,cefotaxime,ceftazidime,and cefepime against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38.3%,38.3%,61.1%,and 50.8%,respectively.The leastactive agent against Enterobacteriaceae was ampicillin/sulbactam (25.9%).The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 rates among E.coli,K.pneumoniae,Klebsiella oxytoca,and Proteus mirabilis were 68.8%,38.1%,41.2%,and 57.7%,respectively.Conclusions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the major pathogens causing IAIs,and the most active agents against the study isolates (including those producing ESBLs) were ertapenem,imipenem,and amikacin.Including the carbapenems,most agents exhibited reduced susceptibility against ESBL-positive and multidrug-resistant isol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y for Monitor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rends (SMART)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ENTEROBACTERIACEAE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原文传递
2010年临床腹腔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凤霞 胡志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864-1866,共3页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菌株242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0株(33.1%),革兰阴性杆菌146株(60.3%),真...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菌株242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0株(33.1%),革兰阴性杆菌146株(60.3%),真菌16株(6.6%);分离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71株,29.3%)、屎肠球菌(26株,10.7%)、肺炎克雷伯菌(21株,8.6%)、铜绿假单胞菌(16株,6.6%)和表皮葡萄球菌(13株,5.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分别为34株、4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为5株、15株。结论我院腹腔感染主要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为主,肠球菌和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菌中的主要致病菌。细菌耐药形势仍很严峻,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耐药菌的增多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细菌耐药 病原菌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腹腔内感染原因的探讨(附100例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峰 傅德良 +5 位作者 倪泉兴 金忱 虞先浚 徐近 龙江 张延龄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感染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统计近2年半内我院施行的1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和诊治的注意事项。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感染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统计近2年半内我院施行的1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和诊治的注意事项。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明显高于其它并发症;术前化疗、术后并发胰瘘或肺部感染的患者更易发生腹腔内感染(P<0.01);与手术方式、病灶性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前一般状况等关系不密切。结论:术前接受化疗、术后并发胰瘘或肺部感染与腹腔内感染发生密切相关,严格掌握术前化疗指征,积极防治术后胰瘘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助于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内感染 胰瘘
下载PDF
腹腔感染诊治新理念:共识与争议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昌 张靖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8-541,共4页
腹腔感染(IAIs)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复杂腹腔感染、术后腹腔感染、腹腔真菌感染及腹腔脓毒症是临床最为棘手难题,如何早期识别、处理对于提升此类疾病总体治愈率至关重要。早期快速诊断、疾病正确分类是评估病情... 腹腔感染(IAIs)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复杂腹腔感染、术后腹腔感染、腹腔真菌感染及腹腔脓毒症是临床最为棘手难题,如何早期识别、处理对于提升此类疾病总体治愈率至关重要。早期快速诊断、疾病正确分类是评估病情危重程度的关键,有效的感染源控制是治疗腹腔感染的核心,对于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的腹腔感染,需要建立外科主导下的腹腔感染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更有效、准确地把控病情、制定方案及完成治疗,提高腹腔感染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诊断 治疗 共识 争议
原文传递
胰腺术后腹腔感染的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军峰 孙勇伟 +4 位作者 花荣 刘巍 霍砚淼 刘德军 李峤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19-523,共5页
目的 探讨胰腺术后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药敏情况及相应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113例胰腺手术资料,收集患者腹腔内手术部位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胰腺术后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腹腔... 目的 探讨胰腺术后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药敏情况及相应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113例胰腺手术资料,收集患者腹腔内手术部位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胰腺术后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腹腔感染的特点.结果 113例患者术后有45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生率为39.8%.腹腔内引流液培养获得54株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7%;革兰阳性菌为7.4%,真菌为1.9%.最常见的菌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50.0%(27/54),鲍曼不动杆菌14.8% (8/54)和奇异变形菌11.1% (6/54).革兰阴性菌对多黏菌素B及氨基糖苷类有较高的敏感性(>70%),对亚胺培南及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胰瘘与腹腔感染存在相关性.结论 我院胰腺术后腹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的高感染率和高耐药性,提示胰腺术后腹腔感染细菌耐药的形势严峻.选择经验性用药应避免单用广谱抗生素,并尽可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早期胰瘘可能对腹腔感染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应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手术 腹腔感染 胰瘘 细菌培养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的易感因素及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奕森 庄亚琼 +1 位作者 苏子剑 张长青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7年第4期26-30,共5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合并腹腔感染相关的易感因素,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诊治与预防.方法 收集...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合并腹腔感染相关的易感因素,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诊治与预防.方法 收集28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腹腔感染患者与无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SAP合并腹腔感染的易感因素.收集SAP合并腹腔感染的腹水或坏死组织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器官功能衰竭数、腹腔积液、血钙(Ca)、肠功能障碍是SAP合并腹腔感染的易感因素,主要致病菌仍为革兰氏阴性菌.排名前两位的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排名前两位的革兰氏阳性菌为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类常见的致病菌均对常用抗生素普遍不敏感.结论 临床上早期SAP合并腹腔感染的治疗需针对其易感因素、常见的致病菌谱及药物敏感性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感染 logistic回归分析 细菌药物敏感实验
原文传递
腹腔感染控制感染源的技术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以鹏 朱维铭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1-564,共4页
控制感染源是腹腔感染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引流脓液、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污染及恢复消化道的生理解剖与功能。在明确腹腔感染后,应尽快控制感染源,具体措施包括脓肿穿刺引流、开腹冲洗引流、腹腔开放以及使用抗生素等。脓肿... 控制感染源是腹腔感染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引流脓液、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污染及恢复消化道的生理解剖与功能。在明确腹腔感染后,应尽快控制感染源,具体措施包括脓肿穿刺引流、开腹冲洗引流、腹腔开放以及使用抗生素等。脓肿穿刺引流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和充分引流;开腹冲洗引流应遵循准确定位、避免遗漏、损伤控制的原则;应准确把握腹腔开放和确定性腹腔关闭的时机,正确选择暂时性腹腔关闭的方法,避免腹腔开放出现并发症,在腹腔开放的同时积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高确定性腹腔关闭的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准确把握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和使用时间,避免滥用。如果控制感染源失败,应积极寻找原因,综合治疗既是基础也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控制感染源 脓肿穿刺引流 腹腔开放
原文传递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秦杰 任建安 +6 位作者 吴秀文 王革非 王之伟 吴婕 李家扬 黄金健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 目的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2012—2015年)的细菌及其耐药变化。结果 502例肠外瘘病人腹腔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8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6株,24.7%),肺炎克雷伯杆菌(123株,14.1%)占主要部分。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早期组的14.3%增加至近期组的25.9%(P=0.026),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ESBL阳性菌(P<0.001)。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著升高(P=0.01;P=0.02)。葡萄球菌属和真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在前后两阶段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应严密监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瘘 腹腔感染 原病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腹腔感染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田文广 黄文祥 +4 位作者 贾蓓 辛小娟 李崇智 郑行萍 史方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235-2239,共5页
目的调查我院2008-2010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腹腔感染革兰阴性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产ESBLs比例,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支持。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MIC;用WHONET 5.4软件及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 目的调查我院2008-2010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腹腔感染革兰阴性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产ESBLs比例,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支持。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MIC;用WHONET 5.4软件及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290株革兰阴性菌病原菌中,肠杆菌科细菌占82.07%;非发酵菌为17.93%。常见细菌有6种,其中大肠埃希菌占55.3%,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所占比例明显升高(7.9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阳性率分别为74.38%和55.56%。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但第3代头孢菌素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很高。非ESBLs产酶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见12种抗G-细菌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产ESBL菌株则对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比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其敏感率均在90%以上;其次是头孢吡肟和2个氟喹诺酮类、其敏感率均在80%~90%之间;头孢拉定的敏感性下降到80%以下。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80%以上。多重耐药菌占32%,主要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和铜绿假单胞菌,80%MDR几乎对所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结论本地区腹腔感染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明显上升,产ESBLs肠杆菌细菌比例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很严重,泛耐药菌株比例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耐药监测 革兰阴性菌 抗感染治疗
下载PDF
腹膜腔免疫特性与腹腔感染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涛 刘彤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47-1350,共4页
腹腔感染仍然是当前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虽然可采取感染源控制、抗感染药物等措施,但仍可能因机体炎症免疫反应失衡,合并脓毒性并发症,导致预后不良。最近的研究显示,除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外,腹膜腔呈现的区域免疫特... 腹腔感染仍然是当前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虽然可采取感染源控制、抗感染药物等措施,但仍可能因机体炎症免疫反应失衡,合并脓毒性并发症,导致预后不良。最近的研究显示,除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外,腹膜腔呈现的区域免疫特性值得关注。其中,大网膜被认为是具有独特免疫功能的内脏脂肪组织,由免疫细胞集聚形成的乳斑执行免疫监视,具有类似淋巴结样的免疫功能,对于腹腔的免疫防御非常重要。存在于乳斑和腹膜腔中B1细胞和2类固有淋巴细胞(ILC2)等,虽属于淋巴谱系,但因其快速的响应能力和具备获得性免疫功能的特点,在腹腔感染中,特别是病程早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关注腹膜腔区域免疫特性.阐释围绕乳斑及其组成的B1细胞和ILC2等在腹腔感染过程中的变化、作用和调控机制.以探索阻断感染由局部向全身性播散的针对性免疫调控靶点,可能是破解严重腹腔感染这一临床难题、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脓毒症 大网膜 乳斑 B1细胞
原文传递
ICU复杂腹腔感染患者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远波 张洪宾 +1 位作者 曾明昊 黄一洪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9期845-84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ICU)内复杂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12岑溪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82例确诊为复杂腹腔感染且有腹腔病原学资料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细菌学分布情况。结果 (1)复杂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ICU)内复杂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12岑溪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82例确诊为复杂腹腔感染且有腹腔病原学资料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细菌学分布情况。结果 (1)复杂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革兰氏阴性菌52.7%(58/110),真菌29.1%(32/110),革兰氏阳性菌18.2%(20/110);(2)医院获得性感染组发生真菌感染的比例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组(P<0.05);(3)放弃/死亡组较存活组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与混合细菌感染(P<0.05),同时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复杂腹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发生率较高;腹部手术后腹腔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以及混合感染发生率较高,且影响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病原菌 重症医学科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6
16
作者 余安 黄强 +3 位作者 刘臣海 林先盛 谢放 朱成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1675-1679,共5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和Child法消化道重建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出与PD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相关的因素,并...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和Child法消化道重建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出与PD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相关的因素,并建立腹腔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该系统检验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12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52例,发病率为40.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1个月、胰瘘、腹腔积液为危险因素;进一步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三者均为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建立术后腹腔感染风险预测模型,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0.046(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与术前黄疸时间、胰瘘和术后腹腔积液密切相关,根据回归方程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术后应重视预防和早期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感染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腹腔脓毒症治疗中器官功能支持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华 许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8-571,共4页
腹腔感染是外科急腹症较常见的合并症,严重者合并休克、腹腔高压或ACS并进一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与胃肠、肾脏、凝血系统和脑等器官的损害,并成为病死率增加的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与合理干预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处理的措施包括早期复苏... 腹腔感染是外科急腹症较常见的合并症,严重者合并休克、腹腔高压或ACS并进一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与胃肠、肾脏、凝血系统和脑等器官的损害,并成为病死率增加的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与合理干预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处理的措施包括早期复苏、充分组织灌注与针对性器官功能支持,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及时有效的肾脏替代与早期肠道喂养等是常选择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脓毒症休克 腹腔高压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红岩 孙勇伟 +5 位作者 花荣 刘巍 霍砚淼 刘德军 李峤 张军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40-543,共4页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感染性并发症的患...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感染性并发症的患者共计119例。将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9例患者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2例,占35.3%,其中以腹腔感染为主(38/42)。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胰漏和术后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具有较高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能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内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原文传递
腹腔分离标本病原体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蔡鲜 李妍淳 +2 位作者 李金 田彬 胡志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82-787,共6页
目的监测我院2013—2015年腹腔分离标本病原体构成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腹腔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法、MIC法和MTS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6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610份腹腔... 目的监测我院2013—2015年腹腔分离标本病原体构成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腹腔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法、MIC法和MTS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6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610份腹腔分离标本,培养获病原菌1408株,培养阳性率39.0%。剔除重复菌株后共98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31株(54.0%),革兰阳性菌405株(41.2%),真菌46株(4.7%);居前5位的是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5.0%与76.1%,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发现1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同时耐药屎肠球菌(VRE)。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56.3%和29.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重耐药检出率分别为9.6%和76.7%。结论我院腹腔标本分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多。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药菌增长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肠球菌 鲍曼不动杆菌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对克罗恩病合并腹腔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琳琳 王涵菁 +3 位作者 陈林江 白杨 智发朝 吴京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95-700,共6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CAR)对克罗恩病合并腹腔感染(CD-I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克罗恩病和CD-IAI患者各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克罗恩病患者与C...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CAR)对克罗恩病合并腹腔感染(CD-I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克罗恩病和CD-IAI患者各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克罗恩病患者与CD-IAI患者的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克罗恩病内镜严重程度指数(CDEIS),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以及PNI和CAR。另选择2022年1至5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30例和CD-IAI患者13例以验证PNI、CAR预测CD-IAI的准确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PNI、CAR及两者联合预测CD-IAI的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AUC)、约登指数、灵敏度和特异度。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PNI、CAR、CDAI、CDEIS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D-IAI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IAI患者CDAI、CDEIS均高于克罗恩病患者[(256.68±8.50)分比(144.87±7.83)分、3.80分(1.80分,5.40分)比1.20分(0.20分,2.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7、Z=-4.02,均P<0.001)。CD-IAI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CRP、降钙素原、D-二聚体、PT、纤维蛋白原、APTT均高于克罗恩病患者[7.81×10^(9)/L(5.98×10^(9)/L,11.39×10^(9)/L)比5.94×10^(9)/L(4.86×10^(9)/L,7.11×10^(9)/L)、(73.43±10.67)%比(62.30±11.03)%、360.00×10^(9)/L(266.50×10^(9)/L,456.00×10^(9)/L)比294.00×10^(9)/L(222.50×10^(9)/L,356.00×10^(9)/L)、44.27 mg/L(16.82 mg/L,82.65 mg/L)比3.42 mg/L(0.59 mg/L,18.33 mg/L)、0.07μg/L(0.04μg/L,0.22μg/L)比0.04μg/L(0.02μg/L,0.05μg/L)、0.75 mg/L(0.32 mg/L,2.00 mg/L)比0.26 mg/L(0.15 mg/L,0.46 mg/L)、11.90 s(11.40 s,12.90 s)比11.20 s(10.45 s,11.70 s)、4.58 g/L(3.59 g/L,5.59 g/L)比2.99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营养指数 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 CROHN病 腹腔内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