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4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83
1
作者 王拥军 施杞 +3 位作者 沈培芝 徐宇 刘梅 陈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与程度。方法 :选择 8月龄清洁级SD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 3月、5月、7月 3个对照组 ,3月、5月、7月 3个模型组 ,每组 10只。在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基础上 ...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与程度。方法 :选择 8月龄清洁级SD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 3月、5月、7月 3个对照组 ,3月、5月、7月 3个模型组 ,每组 10只。在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基础上 (对照组为不作手术的正常大鼠 ) ,组织形态学评判颈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并检测前列腺素E2 (PGE2 )、6 酮 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含量和胶原酶 (MMP 1)活性。结果 :( 1) 3月模型组可见颈椎间盘纤维环出现裂隙 ,排列轻度不规则 ,髓核出现皱缩或变小 ,少数椎间盘可见髓核轻度突出 ;5月模型组大鼠椎间盘髓核完全纤维化 ,7月模型组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形成。 ( 2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5月和 7月模型组大鼠MMP 1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5) ;PGE2 和 6 keto PGF1α含量均明显升高 (P<0 0 5或P <0 0 1)。 ( 3)模型组组间比较 ,5月和 7月组大鼠MMP 1活性比 3月组升高 (P <0 0 5) ;5月组 6 keto PGF1α较 3月组升高 (P <0 0 5)。结论 :颈椎间盘退变是一渐进性的过程 ,通过破坏大鼠颈部动静力平衡系统 ,可以加快颈椎间盘退变进程 ,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动力失衡为先 ,静力失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生物力学平衡 动静力失衡
下载PDF
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3
2
作者 彭宝淦 贾连顺 +3 位作者 侯树勋 李增春 宋海涛 陈德玉 《颈腰痛杂志》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颈前路手术切除的颈椎减压标本的组织学表现 ,分析与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和机制。结果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术后优良率占 83% (4 0... 目的 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颈前路手术切除的颈椎减压标本的组织学表现 ,分析与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和机制。结果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术后优良率占 83% (4 0例 ) ;18个患者的 2 0例减压完整标本中 ,以颈椎间盘突出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者 14个占 70 % ,以椎体后缘骨赘压迫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的 5个占 2 5 %。颈椎间盘后缘有炎细胞浸润的占 5 5 % ,1例退变的非突出的颈椎间盘也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有炎细胞浸润的患者 ,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比无炎细胞浸润者重 (神经功能评分 ,P<0 .0 1)结论 除了突出的颈椎间盘和椎体后缘形成的骨赘压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发病机制 颈椎间盘 退变 炎症反应 病理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6
3
作者 王作伟 菅凤增 +3 位作者 王兴文 吴浩 袁庆国 陈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14-1219,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FLED)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I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FLED)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I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26例,其中采用PTED治疗66例(FTED组),采用PIED治疗60例(PIED组),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随访时间为3~23个月。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1)。两组在住院时间、手术优良率、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TED组的手术时间[(85.6±19.0)min]和术中透视次数[(28.1±10.3)次]均多于PIED组[手术时间:(59.6±13.0)min;透视次数:(4.9±1.5)次](均P〈0.01),而术后卧床时间[(4.6±0.9)h]、并发症发生率(4.5%)均低于PIED组[卧床时间:(9.9±3.7)h,并发症发生率:13.3%](均P〈0.01)。结论PIED和PTED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应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原文传递
颈椎病突出椎间盘组织炎性反应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彭宝淦 侯树勋 吴仕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特性。方法 :取 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 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 3个成年人的 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 ,将每个标本分为 2份 ,1份作组织学检查 ,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 ,1份用生物化学方... 目的 :探讨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特性。方法 :取 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 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 3个成年人的 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 ,将每个标本分为 2份 ,1份作组织学检查 ,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 ,1份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IL 1α、IL 6和TNF α的含量。结果 :35个突出颈椎间盘中 ,18个(5 1 4 % )在边缘区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 ,其余 17个 (48 6 % )未见炎细胞浸润 ,对照组未见炎细胞浸润 ;35个突出颈椎间盘组织中IL 1α、IL 6和TNF 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结论 :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组织具有炎症反应特性 ,炎症反应可能在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 炎性反应 细胞因子 基础研究
下载PDF
正确认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被引量:56
5
作者 周跃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81-184,共4页
随着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使现代PELD手术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优质的图像和清晰的脊柱解剖结构,并帮助医生分析导致患者疼痛的病理原因;通过诊断性和治疗性的P... 随着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使现代PELD手术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优质的图像和清晰的脊柱解剖结构,并帮助医生分析导致患者疼痛的病理原因;通过诊断性和治疗性的PELD腰椎微创手术,使我们对椎间盘源性疾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 认识经 椎间盘切除术 外科医生 微创手术 椎间盘源性 经皮内镜 解剖结构
原文传递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9
6
作者 董健文 戎利民 +5 位作者 冯丰 刘斌 徐义春 王其友 陈瑞强 谢沛根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04-210,共7页
目的研究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接受手术先后次序分别纳入5组(A^E组),每组20例,男68例,女32例,平... 目的研究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治疗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接受手术先后次序分别纳入5组(A^E组),每组20例,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4岁。突出节段L_(3-4)3例、L_(4-5)节段58例、L_5~S_1节段39例。后外侧突出78例、极外侧突出4例、中央型突出5例、混合型突出13例。合并侧隐窝与椎间孔狭窄15例、突出钙化7例,8例复发性突出,1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突出。手术由具有开展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8年以上经验的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完成。对各组手术的通道建立时间、镜下操作时间、射线暴露量以及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记录、随访和比较。结果 L_(3-4)、L_(4-5)、L_5~S_1各节段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0.33±9.64)min、(106.31±31.01)min、(118.55±29.54.)min。A^E各组总手术时间依次为(152.20±24.48)min、(121.45±21.88)min、(103.30±15.79)min、(88.90±12.93)min、(88.05±17.83)min,D组总手术时间与镜下操作时间均少于前3组(P<0.05),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建立通道时间及透视时间分别为(22.10±4.87)min、(82.45±18.23)s,较前2组均减少(P<0.05),与D组和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硬脊膜撕裂,术后无脑脊液漏;C组1例导丝断裂,D组1例神经根损伤,A组与B组各1例术后一过性神经根痛。从C组开始,术后第1天改良MacNab疗效优良率达到或超过90%。平均随访时间9(1~23)个月,术后1个月腰痛VAS、腿痛VAS、JOA、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A组1例因髓核摘除不足术后3个月行MED,其余病例随访期内无复发与再手术。结论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较长,通常在60~80例开始达到平台期,镜下操作较通道建立学习曲线更长,穿刺、镜下止血与减压技术的掌握是影响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学习曲线
原文传递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被引量:43
7
作者 Bao-Gan Peng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3年第2期42-52,共11页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s a serious medical and social problem, and accounts for 26%-42%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the pathologic features of discs obtained from the patie...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s a serious medical and social problem, and accounts for 26%-42%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the pathologic features of discs obtained from the patients with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were the formation of the zones of vascularized granulation tissue, with extensive innervation in fissures extending from the outer part of the annulus into the nucleus pulpos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painful disc might originate from the injury and subsequent repair of annulus fibrosus. Growth factors such as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an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macrophages and mast cells might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pair of the injured annulus fibrosus and subsequent disc degeneration. Although there exist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role of discography as a diagnostic test, provocation discography still is the only available means by which to identify a painful disc. A recent study has classified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nto two types that were annular disruption-induced low back pain and internal endplate disruption-induced low back pain, which have been fully supported by 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bases.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for discogenic back pain range from medicinal anti-inflammation strategy to invasive procedures including spine fusion and recently spinal arthroplasty. However, these treatments are limited to relieving symptoms, with no attempt to restore the disc's structure.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developing strategies that aim to repair or regenerate the degenerated disc biolog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Classification INTERNAL disc DISRUPTION INTERNAL annular DISRUPTION INTERNAL ENDPLATE DISRUPTION
下载PDF
炎性因子IL-1β、TNF-α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8
作者 赵赫 俞兴 +5 位作者 唐向盛 贺丰 杨永栋 熊洋 胡振国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66-871,共6页
IL-1β与TNF-α炎性因子作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椎间盘退变并最终导致下腰痛及神经根性症状全过程中,炎性因子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创伤、过度负荷、基因易感及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纤维环... IL-1β与TNF-α炎性因子作为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椎间盘退变并最终导致下腰痛及神经根性症状全过程中,炎性因子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创伤、过度负荷、基因易感及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纤维环及髓核细胞合成TNF-α、IL-1β。这些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目前关于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病理生理过程中确切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重点将在于阐述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调控机制、椎间盘退变的分子靶向治疗、细胞信号通路干预及寻找抗炎治疗的最佳时机上,为其将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Β TNF-Α 炎性因子 信号通路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对腰椎间盘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胡绪江 邵增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541-544,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T-α)对兔椎间盘蛋白多聚糖的影响和髓核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40只雌性日本大白兔,体重2.5 ̄3kg。腹前外侧入路暴露L2/3、L3/4、L4/5和L5/6四个椎间隙共160个椎间盘,随机分别注入生理盐水、T...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T-α)对兔椎间盘蛋白多聚糖的影响和髓核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40只雌性日本大白兔,体重2.5 ̄3kg。腹前外侧入路暴露L2/3、L3/4、L4/5和L5/6四个椎间隙共160个椎间盘,随机分别注入生理盐水、TNF-α5ng、TNF-α10ng、TNF-α20ng,分别于第2、3、5、7、10周取相应椎间盘作藏红O-快绿染色病理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蛋白多聚糖含量测定,注射生理盐水间盘为对照组,注射TNT-α间盘为实验组。结果:①对照组髓核蛋白多聚糖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组蛋白多聚糖下降明显(下降33.7% ̄67.6%,P<0.001),并且下降程度与TNF-α注射剂量呈正相关(P<0.01)。②藏红O-快绿染色显示,随着TNF-α浓度加大,髓核中细胞数量减少,正常网状(或岛屿状)组织结构破坏越严重,空泡状结构减少,细胞核的形态由椭圆形变为多种形态,10周后部分已经转变为软骨样细胞。结论:TNF-α能够引起腰椎间盘退变,并且和退变有时效和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椎间盘退变 蛋白多聚糖 藏红O-快绿染色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tilage end-plate calcification and disc degener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被引量:36
10
作者 彭宝淦 侯树勋 +1 位作者 施杞 贾连顺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4-88,110,共6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tilage end plate calcification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Methods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 in rabbits was established by resecti...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tilage end plate calcification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Methods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 in rabbits was established by resection of the cervical supraspinous and interspinous ligaments and detachment of the posterior paravertebral muscles from the cervical vertebrae Mechanical instability in the cervical spine elicited by this surgical intervention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The ext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was graded in morphologically, and the thicknesses of the calcified layer and the uncalcified layer of the cartilage end plate were measured in each degenerated cervical disc Results In less severely 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cs, the morphology of the cartilage end plate showed nearly normal construction, and the tidemark was clear In severely degenerative discs, the matrix and cells showed fibrosis, the tidemark advanced, and the calcified cartilage thickened There exis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the calcified layer of the cartilage end plate and the degree of 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 Conclusion The calcification of the cartilage end plate is the key factor that initiates and promotes 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vertebral disc · degeneration · cartilage end plate · calcification
原文传递
实验性无创兔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3
11
作者 应航 陈立 +2 位作者 詹红生 井夫杰 吕荣坤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 :观察长时间异常应力环境下兔颈椎间盘的组织形态、基质生化成分和生物力学性能变化 ,为防治颈椎病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 35只家兔 ,随机分为对照组 (2 0只 )、模型组 (15只 ) ,造模家兔颈椎处于低头屈曲 4 5&... 目的 :观察长时间异常应力环境下兔颈椎间盘的组织形态、基质生化成分和生物力学性能变化 ,为防治颈椎病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 35只家兔 ,随机分为对照组 (2 0只 )、模型组 (15只 ) ,造模家兔颈椎处于低头屈曲 4 5°位异常应力环境下 5h/d。动物处死后 :①颈椎间盘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 ;②免疫组化和生化方法测定基质胶原和蛋白聚糖 (proteoglycan ,PG)含量和成分的变化 ;③功能节段生物力学性能测试。比较各组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 :①对照组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基质胶原和PG含量和成分及生物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 ;②模型组颈椎间盘发生软骨细胞变性、坏死 ,髓核皱缩 ,纤维环胶原纤维变性、排列紊乱 ,软骨终板钙化、断裂 ,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等组织形态学改变。髓核和软骨终板中PG总量、硫酸软骨素 (chondroitinsulphate,CS)含量和Ⅱ型胶原表达下降 ,纤维环中Ⅰ型胶原表达增加 ,椎间盘压缩、扭转生物力学性能下降 ,并随着异常应力作用时间的延长而表现更为显著。结论 :长时间处于异常应力环境下能使兔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基质生化成分及生物力学性能均发生明显退行性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性能 颈椎间盘退变 无创 软骨终板 对照组 髓核 组织形态学 模型 下降 增加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王吉莹 周志杰 +7 位作者 范顺武 方向前 赵凤东 张建锋 赵兴 胡志军 刘军辉 王燕燕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006-1013,共8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lO月至2017年2月83例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lO月至2017年2月83例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4例;年龄32~83岁,平均(60.8±13.7)岁。椎间盘源性腰痛17例,腰椎轻度滑脱23例,腰椎管狭窄症25例,退行性腰椎侧后凸畸形18例。手术节段L1,2 5例、L2.3 13例、L3,4 38例、L4,5,69例,平均手术节段1.5节。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腰椎正、侧位x线,CT扫描并评估内植物及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83例患者中51例联合后路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时间43-460min,平均(132±68)min,每个节段(不含内固定操作)手术时间平均(43±12)min。术中出血量30-640ml,平均(125±74)ml,每个节段OLIF手术中出血量平均(27±13)ml。术后住院时间3-15d,平均(5.6±3.2)d。所有患者术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2.9%(19/83),术中并发症为5例(6.0%),包括4例(4.8%)入路无关的融合器沉降,1例(1.2%)入路相关的节段动脉损伤;术后并发症为14例(16.9%),包括6例(7.2%)术侧腰大肌无力,2例(2.4%)术侧大腿前外侧疼痛,1例(1.2%)术侧大腿外侧麻木,1例(1.2%)对侧屈髋疼痛,2例(2.4%)术侧交感链损伤症状,2例(2.4%)取髂骨区疼痛。所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均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或消失。结论OLIF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腰椎退行性病变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椎前移 椎管狭窄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靖 唐天驷 +2 位作者 姚啸生 李涛 史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4-287,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建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用持针器夹持18G皮肤穿刺针从左前外侧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mm。术前及术后3、6、10周对造模后的椎间盘及对照的椎间盘(L2/3...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建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用持针器夹持18G皮肤穿刺针从左前外侧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mm。术前及术后3、6、10周对造模后的椎间盘及对照的椎间盘(L2/3)行MRI检查,并行免疫组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周到第10周,造模后的椎间盘MRIT2WI信号呈现持续减弱趋势,免疫组化及组织学观察发现髓核细胞的数量及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间盘进行性减少(P<0.01)。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以诱导兔椎间盘的缓慢退变,为研究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模型 动物 纤维环穿刺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3
14
作者 郑文杰 周跃 +4 位作者 王建 李长青 张正丰 王卫东 潘勇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194-198,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共6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神经根减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共6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神经根减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20~72岁,平均48.2岁。所有患者均经腰椎间盘MRI/CT和临床评估诊断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经腰椎过伸、过屈位证实无手术节段腰椎失稳。结果68例患者成功完成椎间孔镜下翻修手术并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8.5个月。疗效评定按照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分),ODI功能评分和Nakai分级评定。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4.6±2.3,术后3个月为2.8±2.2,末次随访为3.0±1.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1±3.2,术后3个月为3.1±2.1,末次随访为2.5±1.8。患者手术前ODI为62.5±24.3,术后3个月为20.6±14.2,末次随访为16.9±5.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Nakai分级优良率为91.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外侧型椎间孔突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原文传递
基于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 被引量:32
15
作者 韩聪 赵耀东 +2 位作者 朱玲 刘璟文 赵婷婷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1期47-50,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腰腿疼痛疾患。本文基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从椎间盘结构与功能、力学特性、生物力学研究、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等4个方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发现椎间盘退变作为诱发本病的主...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腰腿疼痛疾患。本文基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从椎间盘结构与功能、力学特性、生物力学研究、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等4个方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发现椎间盘退变作为诱发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营养障碍、细胞凋亡、力学载荷、免疫炎症因子等危险因素对椎间盘的渐进性损害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病理因素。由此期望对临床工作者深入了解本病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生物力学 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补肾活血方对沙鼠增龄过程中腰椎软骨终板钙化干预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朱立国 张平 +6 位作者 宋庆慧 张万强 朱宏伟 杨丽平 朱岩 王源 李玲慧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0期926-932,共7页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腰椎软骨终板钙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30只2月龄和7月龄健康雄性长爪沙鼠,分别喂养至2月龄(50~60 g)和12月龄(60~80 g)建立老龄沙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5组:正常组(n=6),模型组(n=6,给予生理盐水4 ml/kg...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腰椎软骨终板钙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30只2月龄和7月龄健康雄性长爪沙鼠,分别喂养至2月龄(50~60 g)和12月龄(60~80 g)建立老龄沙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5组:正常组(n=6),模型组(n=6,给予生理盐水4 ml/kg,灌胃30 d),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n=6,给予补肾活血方1.9×10-3 ml/g灌胃30 d),补肾活血方中剂量组(n=6,给予补肾活血方3.8×10-3 ml/g灌胃30 d),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n=6,给予补肾活血方7.6×10-3ml/g灌胃30 d),干预组从7月龄开始连续给药1.36 g,30 d。正常组2月龄及其他组12个月龄时处死动物,取腰椎间盘组织,HE染色体视法分析腰椎体软骨终板组织形态学、血管芽面积、非钙化/钙化层比值,兔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软骨终板X型胶原、BMPs的表达。结果:软骨终板血管芽相对面积测量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血方中剂量组,正常组增高(P<0.05),大、小剂量组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终板非钙化层/钙化层厚度比值测量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血方中剂量、正常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肾活血方大、小剂量组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软骨终板X型胶原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补肾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MPs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补肾活血方中剂量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小剂量组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中剂量可延缓增龄过程中椎间盘软骨终板钙化,提示可作为早期椎间盘退变的预防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方 椎间盘退变 软骨终板钙化 沙鼠
下载PDF
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17
作者 朱立国 展嘉文 +4 位作者 冯敏山 王尚全 张平 于杰 王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554-557,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方内服治疗,连续服用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VAS和ODI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治疗第1周有效率为86....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方内服治疗,连续服用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VAS和ODI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治疗第1周有效率为86.04%,治疗第2周及随访时有效率为90.69%;在VAS评分及ODI评分上,治疗第1周、第2周与随访均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01),治疗第2周、随访与治疗第1周也有差异(P<0.05),但治疗第2周与随访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能有效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随访期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方 椎间盘源性腰痛 腰椎间盘退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30
18
作者 江晔 徐福林 +5 位作者 毕永延 茅宇航 袁陆涛 李宸 孙崇璟 余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18例)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1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18例)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1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腰椎MRI,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VAS、JOA评分、ODI评估及改良MacNab疗效评估。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腰椎MRI显示突出的髓核摘除基本满意。与术前比较,32例患者术后2 d的VAS评分[分别为(2.21±1.18)分、(6.25±1.46)分]和ODI[(30.28±7.42)%、(68.63±11.04)%]均下降(均P<0.001),JOA评分升高[分别为(16.66±1.58)分、(12.43±1.85)分,P<0.001]。3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5)个月(10~20个月)。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32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呈下降趋势、JOA评分呈上升趋势、ODI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187.43、72.54、564.38,均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32例患者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为,优2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29/32)。结论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改善疼痛和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短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经皮内镜 可视化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9
19
作者 崔力扬 刘尚礼 +4 位作者 丁悦 黄卫国 洪国斌 黄东生 马若凡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进行MRI和组织学观察。[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32只,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确定针刺深度;12只经腹膜手术,L3、4、L4、5、L5、6椎间盘使用21G针分别行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L6S1椎... [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进行MRI和组织学观察。[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32只,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确定针刺深度;12只经腹膜手术,L3、4、L4、5、L5、6椎间盘使用21G针分别行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L6S1椎间盘作为对照,术前及术后4、8周行MRI检查,然后处死,椎间盘行HE染色。[结果]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4、L4、5、L5、6、L6S1椎间盘纤维环部分针刺深度为1.5mm,纤维环全层针刺深度为2.3mm。MRI检查在纤维环全层针刺4周,部分针刺8周后的椎间盘信号强度显著降低。组织学检查发现纤维环全层针刺和部分针刺椎间盘4周时都发生退变,而纤维环全层针刺退变较严重。[结果]纤维环部分针刺或全层针刺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可靠、有效、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退变 动物模型 纤维环针刺 大鼠
下载PDF
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和椎体骨赘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7
20
作者 彭宝淦 侯树勋 +1 位作者 贾连顺 陈德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40-342,共3页
目的 :研究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椎体骨赘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颈前路环锯手术切下的 18例脊髓型颈椎病和 4例颈椎过伸性损伤致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颈椎间盘及相邻的上下椎体标本 ,研究不同退变程度颈... 目的 :研究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椎体骨赘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颈前路环锯手术切下的 18例脊髓型颈椎病和 4例颈椎过伸性损伤致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颈椎间盘及相邻的上下椎体标本 ,研究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软骨终板和椎间盘的形态学变化及椎体骨赘形成过程。结果 :退变程度较轻或基本正常的颈椎间盘软骨终板结构良好 ,潮标清晰 ;退变程度较重的颈椎间盘软骨终板发生明显纤维化 ,潮标前移 ,钙化软骨和软骨下骨板增厚。退变颈椎间盘周边软骨终板潮标明显前移 ,钙化和骨化层增厚 ,形成突向外侧的椎体边缘的骨赘。结论 :颈椎软骨终板的不断钙化和骨化导致颈椎间盘营养发生障碍可能是启动颈椎间盘退变的关键因素 ,退变椎体周边软骨终板的不断钙化和骨化是椎体骨赘形成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盘退变 软骨终板钙化 骨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