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气管动脉栓塞配合全程优质护理对大咯血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郑禾 杨露 鞠林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配合全程优质护理对大咯血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33例大咯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57例,试验组76例。2组患者均采取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均使用...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配合全程优质护理对大咯血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33例大咯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57例,试验组76例。2组患者均采取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均使用全程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则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比较2组住院时间和病情转归、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情况、治疗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以及阳性症状均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以及阳性症状均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抑郁和焦虑的阴性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94±7.93)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10±9.38)d,试验组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2%;试验组患者中出现过敏、尿潴留、吞咽困难、发热伴胸背痛、穿刺处血肿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支气管动脉栓塞配合全程优质护理治疗大咯血患者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同时也是保证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栓塞 介入护理 并发症 支气管动脉
下载PDF
PMMA骨水泥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 被引量:14
2
作者 金娅芳 黄铮 +1 位作者 黄岸容 刘丽宏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24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PMMA骨水泥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总结入院期间的介入护理干预方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1例,患者均接受以PMMA骨水泥为... 目的:探讨PMMA骨水泥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总结入院期间的介入护理干预方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1例,患者均接受以PMMA骨水泥为修复材料的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其围手术期进行精心护理,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见骨水泥注入所致并发症。术后1 d复查显示上下椎体高度高于治疗前(P〈0.05),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满意度96.08%,术后下床时间(20.3±10.7)h,术后功能锻炼时间(72.8±13.4)h,住院时间(6.8±1.2)d,出院时功能锻炼知识掌握率94.12%。术后共出现并发症6例,均可控,未严重影响预后。结论:PMMA骨水泥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疗效可靠,围术期开展有效、安全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介入护理
下载PDF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对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薇 张丽 邵丽 《血栓与止血学》 2018年第5期870-872,共3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患者开展手术室干预性护理的效果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开展腹腔镜手术患者8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患者就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患者开展手术室干预性护理的效果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开展腹腔镜手术患者8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患者就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行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凝血指标、术后临床指标(排气时间、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DVT发生率况:对照组14.63%),观察组仅2.44%(P<0.05)凝血指标显示观察组纤溶活性上调;术后临床指标情况显示观察组各项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其下肢DVT发生率,增强纤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干预性护理 腹腔镜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综合教学模式在介入护理规范化培训中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甘舒琴 何娟 +1 位作者 葛静萍 李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教学模式即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联合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介入病房护理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介入病房接受规范化培训的40名新入职护士,分为...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教学模式即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联合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介入病房护理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介入病房接受规范化培训的40名新入职护士,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对照组接受传统临床教学方法,实验组运用CP联合PBL的新型临床教学方法。规培结束后比较两组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应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规培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应变能力考试分数分别为93.85±3.83、94.05±2.68、92.45±3.10;而对照组相应考试分数分别为86.55±4.52、90.10±5.23、86.45±4.79,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不仅拥有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且教学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在介入科病房规范化培训护士临床护理带教中运用CP联合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专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改善了综合应变能力,并促进其培养批判性思维。此外,该新型教学方法提升了介入科病房的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教学模式 介入护理 规范化培训 临床带教
下载PDF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学凤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4期159-159,161,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介入护理。结果:试验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目的:探讨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介入护理。结果:试验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采用介入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同时对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护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拾丹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36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的72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36)和细节组(n=36)。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服务,细节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强细节...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神经介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的72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36)和细节组(n=36)。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服务,细节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强细节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治疗依从性、护理差错率。结果细节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细节护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者所占比例高于常规组,护理差错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细节护理服务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治疗依从性,还能明显减少护理差错率,增加护理服务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节护理 神经介入护理 护理效果
下载PDF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介入护理 被引量:8
7
作者 梁月娥 蔡名金 何婉玲 《中外医疗》 2012年第17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介入护理的方法措施。方法对40例产后大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治疗以及积极的护理配合,本组资料选取的40...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介入护理的方法措施。方法对40例产后大出血并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治疗以及积极的护理配合,本组资料选取的40例患者3~7d后转入普通病房,15~30d后均痊愈出院,对其进行6~40个月的随访,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保留子宫的患者月经均正常,子宫切除的患者阴道均没有异常流血。结论子宫动脉栓塞具有手术时间短,能够对产后大出血有效的控制,创伤小,疗效高,并可使患者保持生育功能的优点,但是其术后具有一定的并发症,故应当在做好积极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发症的减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动脉栓塞 产后大出血 介入护理
下载PDF
情景模拟联合PBL教学法在介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孙英瑛 畅智慧 刘兆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联合PBL教学法在介入治疗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介入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其中对照组单纯给予PBL教学法进行教学...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联合PBL教学法在介入治疗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介入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其中对照组单纯给予PBL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教学后两组基础知识成绩、临床实践成绩及学习感兴趣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基础知识成绩良好率为76.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实践成绩良好率为7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习感兴趣率为8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景模拟联合PBL教学法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模拟教学 PBL教学 介入护理 教学成果 临床实践 学习兴趣 基础知识
下载PDF
导管室专科化护理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陶秀健 易力 李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13期86-88,共3页
根据介入治疗疾病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专科化护理模式,是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介入模式下形成专科化介入护理是提高导管室护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导管室 提高 介入护理
下载PDF
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景香 许秀芳 +3 位作者 郭丽敏 王玲玲 韩丽英 陆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6-828,共3页
目的通过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优化介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介入患者的安全。方法针对医院回访中心在2011年进行介入治疗的929例住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由于介入流程与交接环节引起的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对... 目的通过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优化介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介入患者的安全。方法针对医院回访中心在2011年进行介入治疗的929例住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由于介入流程与交接环节引起的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对其进行汇总研究。遵循实用、有序、规范、简捷、方便记录的原则,将交接相关项目及顺序优化排列,制定介入护理交接单。结果使用"介入护理交接单"后,有助于护士养成按固定的合理顺序行事习惯,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对2013年交接单使用后进行介入治疗的950例介入患者的满意度回访结果及与介入有关的影响因素,与使用前2011年的929例住院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术中资料完整性、管路安全性、患者的满意度等均明显提高。结论介入护理交接单的设计合理,实用性较强,使用后,提升了介入患者交接及转运的安全性,有利于介入手术护士与病房临床护士一体化培训,提高了介入手术室的效率和效益,增加了家属对医院的安全感、信任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护理 交接 应用
下载PDF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娟 刘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第9期187-190,共4页
目的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探究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介入护理实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12例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58)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54)实施介入护理。... 目的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探究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介入护理实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12例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58)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54)实施介入护理。比较分析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3.04±2.37)d和(6.58±3.16)d均短于对照组的(5.24±4.15)d和(8.73±2.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心理健康水平来看,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0%,明显低于对照组24.1%,从满意度来看,观察组满意度为9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易发生并发症,降低患者生命健康质量。经实施介入护理的临床效果更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介入护理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心理护理 效果
下载PDF
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干预化护理的实施效果评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战爱芝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6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干预化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服务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干预化护理组开展干预化护理。比较两组满意水平;患者的肢体功... 目的探讨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干预化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服务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干预化护理组开展干预化护理。比较两组满意水平;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患者的语言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护理前后上肢Fugl-Meyer评测分、下肢Fugl-Meyer评测分以及SAS评分、SDS评分、生存质量;康复时间。结果①干预化护理组满意水平98%,高于常规护理服务组满意水平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8,P<0.05)。②护理前,两组上肢Fugl-Meyer评测分、下肢Fugl-Meyer评测分,以及SAS评分、SD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化护理组的上述评分情况,和常规服务组、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干预化护理组和常规服务组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语言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吞咽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分别为:(95.01±4.21)分、(93.67±2.78)分、(93.28±5.25)分,(85.21±2.11)分、(82.89±2.21)分、(82.12±3.5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15、21.464、12.496,P<0.05)。④干预化护理组康复时间为(13.21±2.51)个月,明显短于常规护理服务组的康复时间(16.66±2.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7,P<0.05)。结论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实施干预化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上肢Fugl-Meyer评测分、下肢Fugl-Meyer评测分,并减轻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并减少康复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后遗症 老年患者 干预化护理 实施效果
下载PDF
介入护理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轶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5期220-221,共2页
目的在实践中深入分析介入护理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阶段均接受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方法... 目的在实践中深入分析介入护理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阶段均接受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的康复治疗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的介入护理方法。深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74.8%,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4.1%,对照组为82.4%,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介入护理应用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的临床护理中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疾病患者的发病率,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护理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大咯血 应用分析
下载PDF
探讨干预性护理在手术室患者低体温中的预防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珍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5期4-5,共2页
目的探析探讨干预性护理在手术室患者低体温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94例采取腹腔镜根治术结肠癌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预性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 目的探析探讨干预性护理在手术室患者低体温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94例采取腹腔镜根治术结肠癌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预性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鼻咽温度、心率、血压及围术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麻醉后、手术30 min及术毕时间点患者鼻咽温度分别高于对照组[(36.56±0.17)℃vs (36.48±0.19)℃,P=0.034;(36.49±0.26)℃vs (36.21±0.23)℃,P=0.000;(36.44±0.33)℃vs (35.96±0.45)℃,P=0.000];观察组在麻醉后、手术30 min及术毕时间点患者心率、血压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体温(4.26%)、寒颤(10.64%)、躁动发生率(8.5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2%、27.66%、23.40%(P <0.05)。结论干预性护理可明显改善手术室低温患者围术期心率、血压情况,并降低体温、寒颤与躁动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患者 低体温 干预性护理
下载PDF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梅钦 庄丹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1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90例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服务,试验组施行干预化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满意度;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护...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90例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服务,试验组施行干预化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满意度;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介入溶栓时间、介入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接近,P> 0.05;护理后,试验组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实施干预化护理方式效果好,可改善心理症状评分、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肺栓塞、穿刺点感染、出血、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干预化护理 并发症 满意度 血流速度
下载PDF
介入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婷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30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护理... 目的:探讨介入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介入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护理满意度为97.7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和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护理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介入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护理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探讨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邱洪兰 《智慧健康》 2020年第15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主要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介入护理,... 目的探讨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主要对象,运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介入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介入护理可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同时可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护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 护理效果
下载PDF
干预性护理方法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牙明 黄玉莲 +1 位作者 曾倩容 潘虹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7期1360-1361,共2页
目的:探讨干预性护理方法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例,将其分为干预组3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接受针对于该病的干预性护理方法。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生命体... 目的:探讨干预性护理方法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0例,将其分为干预组3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接受针对于该病的干预性护理方法。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生命体征的恢复时间,评价两者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憋喘恢复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进行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采用干预性护理方法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可以良好地改善各生命体征,并且恢复时间短,疗效显著。因此,该干预性护理方法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干预性护理 小儿
下载PDF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龙媛 叶芳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93-195,共3页
目的分析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8年7月—2018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455例,均为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6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229例)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 目的分析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8年7月—2018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455例,均为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6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229例)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介入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87%低于对照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依从性优良率96.51%、护理总满意率97.82%高于对照组83.26%、76.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D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DT评分(2.72±0.68)分低于对照组(5.22±0.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减轻心理痛苦,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护理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患者 效果
下载PDF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艳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3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患者均在本院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本院于2019年1月开始引入介入护理,因而按照入院先后的顺... 目的:探讨与分析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患者均在本院进行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本院于2019年1月开始引入介入护理,因而按照入院先后的顺序进行分组,将2018年1-12月的患者纳为对照组,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的患者纳为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介入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情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较好,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升其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护理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满意度 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