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宪法解释程序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 被引量:51
1
作者 韩大元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共5页
在宪法解释过程中解释者经常对违宪与合宪问题进行判断 ,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价值的平衡是宪政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宪法的最高性、权力分立与宪法秩序安定性原则 ,各国普遍采用合宪性推定原则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 宪法解释 合宪性推定原则 宪法解释程序 宪政制度
原文传递
宪法解释的功能、原则及其中国图景 被引量:36
2
作者 苗连营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42,共9页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宪法解释是宪政理想现实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功能就在于宪法的适用,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只能是第二位的、派生的。历史解释原则和共时解释原则皆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但它们在我国目前所能发挥的功能都是非常...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宪法解释是宪政理想现实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功能就在于宪法的适用,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只能是第二位的、派生的。历史解释原则和共时解释原则皆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但它们在我国目前所能发挥的功能都是非常有限的,且难以得到实证支持。"宪法该由谁来解释"这样的问题只有在宪法得以真正适用之后,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解释 宪法适用 宪政理想 中国 法律原则
下载PDF
何谓合宪性解释:性质、正当性、限制及运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练军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54-63,共10页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是指法律有两种甚或多种解释可能时,择取其中与宪法不相抵触的解释。合宪性解释是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更是一项法律解释要求。此种解释方法对于维护国家法秩序的统一与稳定不可或缺,其正当性源于权力分立原则下的司法自...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是指法律有两种甚或多种解释可能时,择取其中与宪法不相抵触的解释。合宪性解释是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更是一项法律解释要求。此种解释方法对于维护国家法秩序的统一与稳定不可或缺,其正当性源于权力分立原则下的司法自制理念。合宪性解释有其运用上的限制,对于字义本身违宪之法律适用合宪性解释是对此种解释方法的滥用与误用。在美国、德国等实行宪法审查的国家,合宪性解释方法在其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具有实效性的宪法审查制度在我国尚未真正建立,合宪性解释方法在我国的司法裁判中有无适用空间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解释 法律解释 司法自制 宪法 司法
下载PDF
法律事实理论视角下的实质性宪法解释 被引量:17
4
作者 莫纪宏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8,共16页
对于我国当下是否已经存在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宪法解释行为或结果,宪法学界存在不同认识。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已经产生了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实质性宪法解释文件,但实质性宪法解释的判断方法和标准尚无学术共识。宪法解释是否已经成为实体与程... 对于我国当下是否已经存在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宪法解释行为或结果,宪法学界存在不同认识。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已经产生了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实质性宪法解释文件,但实质性宪法解释的判断方法和标准尚无学术共识。宪法解释是否已经成为实体与程序相统一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宪法实施制度,仍需从法理上进行严谨和细致的分析。结合宪法解释制度的法律事实特征来看,我国现行宪法第67条确立的宪法解释制度,在宪法实施的实践中已经具备了构成完整法律事实意义上的宪法解释的实体性要件,并且通过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法律文件发挥着实质性宪法解释的制度功能,但其程序性要件还不完备。宪法解释制度今后完善的重点,应当是全面和系统地整合各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宪法解释文件,通过统一、规范的宪法解释程序发布正式的宪法解释令,构建判断方法科学、认定标准清晰、结构体系严密的完整法律事实意义上的宪法解释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解释 宪法实施 法律解释 实质性宪法解释 宪法解释程序法
原文传递
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旨主义——一种学术史的考察 被引量:16
5
作者 侯学宾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对于原旨主义的争论如同美国当前的宪政联邦一样古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美国的宪政历史就是伴随着关于宪法解释正确方式的争论逐渐成长起来的。原旨主义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宪法解释理论,主张解释宪法时要依据制宪者的原初意图或者宪法文... 对于原旨主义的争论如同美国当前的宪政联邦一样古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美国的宪政历史就是伴随着关于宪法解释正确方式的争论逐渐成长起来的。原旨主义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宪法解释理论,主张解释宪法时要依据制宪者的原初意图或者宪法文本的原初含义;原旨主义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得原旨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新旧原旨主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旧原旨主义的理论特征;新旧原旨主义与司法自制和民主的关系;从意图原旨主义到文本原旨主义的转变。无论旧原旨主义还是新原旨主义都必须解决如何确定"宪法原旨"的问题,意图原旨主义和文本原旨主义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新原旨主义忽略或者并没有解决宪法先定约束和后代民主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解释 原旨主义 文本 意图
原文传递
法律合宪性解释的中国语境与制度逻辑——兼论我国法院适用宪法的形式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福惠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6,共14页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是近年来我国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德国法上的合宪性解释是指由联邦德国宪法法院主导的法律解释原则与方法,是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和宪法解释权的产物。但是,将法律合宪性解释引入我国时,必须适应当下中国的法律解释...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是近年来我国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德国法上的合宪性解释是指由联邦德国宪法法院主导的法律解释原则与方法,是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和宪法解释权的产物。但是,将法律合宪性解释引入我国时,必须适应当下中国的法律解释的体制与实践,并且与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和宪法审查制度相衔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都有法律合宪性解释的必要与可能,如果割裂全国人大常委会与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律合宪性解释方面的分工与合作,法律合宪性解释就不可能在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发挥实效。我国法院的法律合宪性解释是适用宪法的具体体现,包括援引宪法条文说理,基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解释法律,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合宪性进行阐释并在必要时解释宪法三种基本形式。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请求原则对法律的合宪性质疑或者疑问予以回应,阐释法律合宪性的理由和依据,并且解释宪法,从而实现国家权力机关与审判机关在法律合宪性解释上的程序联结,推动我国宪法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解释 宪法解释 援引宪法 中国语境
下载PDF
论我国区域法律治理的合宪(法)性控制及宪法修改——兼与叶必丰教授商榷 被引量:14
7
作者 何渊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89,97,共6页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通过公权力强力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的区域法律治理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与市场等四对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我国公法学应当着力解决我国区域法律治理的合宪(...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通过公权力强力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的区域法律治理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与市场等四对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我国公法学应当着力解决我国区域法律治理的合宪(法)性问题。就区域治理法治化的实现路径而言,美国式解释论是我国的未来理想,而建构性修宪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出台我国宪法"协定条款"存在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其可能模式是,宪法只是原则性规定"协定条款",其具体内容由其它宪法性文件、法律或行政法规以"实施细则"的形式进一步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法律治理 宪法修改 宪法解释 合宪性
原文传递
规范宪法的困境与未来——兼论如何克服司法审查缺失下的宪法实施困局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宏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25,共13页
规范宪法与政治宪法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并行发展为当今中国宪法研究的两大主流。尽管因为宪法司法化的现实障碍而遭遇发展困局,但作为提升和改进我国宪法和宪法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规范宪法仍旧有其坚守的价值。本文对规范宪法通... 规范宪法与政治宪法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并行发展为当今中国宪法研究的两大主流。尽管因为宪法司法化的现实障碍而遭遇发展困局,但作为提升和改进我国宪法和宪法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规范宪法仍旧有其坚守的价值。本文对规范宪法通过法释义学成果的累积,而在回复宪法的规范性,进而提升其稳定性和法效性,并引发人们关注宪法规范的形式理性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总结,并在借鉴德国宪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或许部门宪法能够成为克服司法审查制度阙如下宪法实施的困局,为目前仅停留于思想启蒙阶段的宪法释义学提供试练的实践场域,并最终反向促进宪法基本权释义学的提升,以及宪法实现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宪法 宪法释义学 宪法规范的形式理性 部门宪法
原文传递
1982年宪法以前的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案例之启示 被引量:8
9
作者 周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5,共8页
宪法理论界通常认为我国没有宪法解释案例,也无违宪审查的实践。1982年宪法以前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的案例表明,宪法的实施,不可避免地需要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制度。而已有的案例以经验事实表明,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制度具有被动性、非授... 宪法理论界通常认为我国没有宪法解释案例,也无违宪审查的实践。1982年宪法以前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的案例表明,宪法的实施,不可避免地需要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制度。而已有的案例以经验事实表明,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制度具有被动性、非授权性、先例性、非制度性、随机性与客观性。研究和分析这些案例包含的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原理,对于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制度,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解释 违宪审查 案例 法律解释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下载PDF
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修宪保障 被引量:10
10
作者 焦洪昌 叶远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6,共7页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乃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如此重大的政治改革,不能缺少宪法的参与。改革的内容关涉国家的宪制结构,改革的进行也应做到于法有据,改革的成果同样需要借由法律予以固...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乃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如此重大的政治改革,不能缺少宪法的参与。改革的内容关涉国家的宪制结构,改革的进行也应做到于法有据,改革的成果同样需要借由法律予以固化。传统的宪法解释理论不能回应我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因此,必须要用修宪保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委试点 监察体制改革 宪法解释 修宪保障
下载PDF
宪法变迁:一个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概念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63-67,共5页
宪法变迁是为了弥补社会实际与宪法规范之间的缝隙而产生的,它不同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和违宪,宪法变迁属于一种具有法效力的客观事实,由此,宪法变迁必须接受法内在价值的评价。这也产生了宪法变迁的界限。宪法变迁不能违反宪法价值而... 宪法变迁是为了弥补社会实际与宪法规范之间的缝隙而产生的,它不同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和违宪,宪法变迁属于一种具有法效力的客观事实,由此,宪法变迁必须接受法内在价值的评价。这也产生了宪法变迁的界限。宪法变迁不能违反宪法价值而导致违宪的结果,同时,宪法变迁在宪法文本的解释空间内进行,反之,应通过修宪来解决社会实际与宪法规范之间的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变迁 宪法修改 宪法解释 违宪
下载PDF
宪法修改与宪法解释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77,共4页
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都是宪法演进的方式,但宪法解释是顺着宪法文本的原意往前走,而宪法修改则是对宪法文本的改变或补充,它多多少少改变了其方向——不是整个宪法的方向,而是宪法中的某些条文的方向。考察我国现行宪法的31条修正案,其... 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都是宪法演进的方式,但宪法解释是顺着宪法文本的原意往前走,而宪法修改则是对宪法文本的改变或补充,它多多少少改变了其方向——不是整个宪法的方向,而是宪法中的某些条文的方向。考察我国现行宪法的31条修正案,其中有些条文是应该修改、必须修改、也是只能用修正案的形式而很难用宪法解释的方式表现的;但也有些条文是可以用宪法解释的方法、而不必启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加以改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修改 宪法解释 宪法修正案 宪法文本
下载PDF
民法政策学:后民法典时代的造法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志阳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6-105,共20页
后民法典时代民法研究需要处理好教义学与社科法学间的关系,为此需要对法政策学进行研究。在时间维度、体系维度和实践维度,法政策与法教义存在明显差异。法政策以其现实性和灵活性,被赋予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使命,这也使得其使用的分析... 后民法典时代民法研究需要处理好教义学与社科法学间的关系,为此需要对法政策学进行研究。在时间维度、体系维度和实践维度,法政策与法教义存在明显差异。法政策以其现实性和灵活性,被赋予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使命,这也使得其使用的分析工具异于法教义学中以规范解释为中心的方法工具选择。后民法典时代的政策性造法包括法政策对司法续造之促进和对法典修订之促进这两条主线。前者需要在宪法的框架内完成漏洞填补的工作,后者则以政策论证为导向,其"方法论工具箱"既涉及利益衡量、法益衡量等传统方法,更涉及到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社科法学方法。尽管社科法学方法在法教义学建构中被限制,但在民法政策的发展中,却可以增强法政策论证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教义 法政策 解释 造法 宪法政策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的“司法”概念——基于宪法文本和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薛爱昌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97,共18页
在我国进行司法改革的时候,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我国的"司法"到底指什么。因为在1949年以后的我国的历部宪法中,其实没有"司法"这样一个独立的概念,这就使得我国的司法改革缺少了直接的宪法依据。实... 在我国进行司法改革的时候,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我国的"司法"到底指什么。因为在1949年以后的我国的历部宪法中,其实没有"司法"这样一个独立的概念,这就使得我国的司法改革缺少了直接的宪法依据。实际上,我国在实践中所进行的司法改革,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来规范的,但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其对于"司法"的理解也不明确。有必要通过解释宪法而不是修改宪法的方式,来明确"司法"的内涵和外延,进而保证"司法"概念在宪法和政策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宪法 政策 宪法解释
下载PDF
宪法条文援引技术研究——围绕宪法修正案的援引问题展开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大元 屠振宇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8-95,共8页
我国在采用宪法修正案方式修改宪法后,造成了宪法条文援引上的困境。宪法修正案导致两种意义上的宪法,即“形式文本”和“内容文本”,我们必须加深对宪法修正案技术的认识,强调以形式文本作为援引宪法条文的惟一标本。同时,通过宪法解释... 我国在采用宪法修正案方式修改宪法后,造成了宪法条文援引上的困境。宪法修正案导致两种意义上的宪法,即“形式文本”和“内容文本”,我们必须加深对宪法修正案技术的认识,强调以形式文本作为援引宪法条文的惟一标本。同时,通过宪法解释,不仅有助于消除宪法修正案带来的冲突,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宪法修正案的运用,从而增强宪法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修正案 宪法条文 法律援引技术 中国 宪法解释
原文传递
中国宪法发展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志鑫 翟国强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5期18-31,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以宪法修改的形式性发展为主,而宪法解释和宪法变迁等实质层面的发展明显较少,立法成为推动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和动力。在以确认社会变迁、经济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确认式发展过程中,宪法修改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以宪法修改的形式性发展为主,而宪法解释和宪法变迁等实质层面的发展明显较少,立法成为推动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和动力。在以确认社会变迁、经济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确认式发展过程中,宪法修改也逐渐开始发挥一些"前瞻性"的功能,规范论的宪法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以此为基础,备案审查制度作为宪法的规范性保障措施得到加强,设立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和宪法教育等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在全国推行,中国宪法发展正进入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发展 宪法修改 宪法实施 备案审查
下载PDF
论释明义务对民事诉讼理论的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红俊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4,共8页
释明义务是法院和当事人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博弈的结果。基于保障当事人诉权而设立的释明义务,能够有效促进公正和效益的实现,成为沟通民事诉讼法和宪法的桥梁,使辩论主义优质化,使处分权主义充分化,... 释明义务是法院和当事人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博弈的结果。基于保障当事人诉权而设立的释明义务,能够有效促进公正和效益的实现,成为沟通民事诉讼法和宪法的桥梁,使辩论主义优质化,使处分权主义充分化,使既判力正当化,堪称民事诉讼的大宪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明义务 宪法 辩论主义 处分主义 既判力
下载PDF
宪法的演进及其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金钊 牛文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47,共5页
宪法演进包括重立、修改、补充、解释等方式的交叉应用。但中国近百年的宪法史却形成了以重立为主要方式的演进传统。这种传统对和平时期的法治有很大的危害,难以使宪法拥有权威。因而,对宪法演进的重立手段应当慎用;对修改和补充应当... 宪法演进包括重立、修改、补充、解释等方式的交叉应用。但中国近百年的宪法史却形成了以重立为主要方式的演进传统。这种传统对和平时期的法治有很大的危害,难以使宪法拥有权威。因而,对宪法演进的重立手段应当慎用;对修改和补充应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运用(或者少用);对解释手段则应当充分重视,将其当做保持宪法稳定性、权威性的措施和协调社会变迁关系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演进 宪法解释 宪法修改
下载PDF
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权的专属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一爽 《中国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8,共17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职权具有专属性,具体包括三重内涵:其一,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具有专门性。《宪法》第67条第1项规定的“解释宪法”职权并不当然地依附于或者包含于同项所规定的“监督宪法的实施”的职权。其在性质和功能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职权具有专属性,具体包括三重内涵:其一,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具有专门性。《宪法》第67条第1项规定的“解释宪法”职权并不当然地依附于或者包含于同项所规定的“监督宪法的实施”的职权。其在性质和功能上不能为其他职权所替代。在宪法监督之外,全国人大常委会仍然有单纯行使宪法解释权的制度空间。其二,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效力具有确定性。全国人大可以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但为了维护宪法解释的确定性,全国人大应当尊重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宪法解释的权威性。其三,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宪法解释对全国人大亦具有一定约束力,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全国人大的立法活动,但不能约束全国人大的宪法修改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解释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 宪法监督 宪法解释
原文传递
党内备案审查机关的合宪性审查职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温泽彬 苏升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43,共16页
党内备案审查机关应当承担初步的合宪性审查职能,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针对党内法规的合宪性审查处理建议。《党内法规备案审查规定》第11条有关合宪性审查的规定应当符合《宪法》中宪法解释权、宪法监督权以及保证宪法实施义务的... 党内备案审查机关应当承担初步的合宪性审查职能,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针对党内法规的合宪性审查处理建议。《党内法规备案审查规定》第11条有关合宪性审查的规定应当符合《宪法》中宪法解释权、宪法监督权以及保证宪法实施义务的规范意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合宪性审查权派生于宪法解释权,这是一种终局性的合宪性审查权。党内备案审查机关履行的是保证宪法实施义务,它可以宪法为依据对党内法规进行审查,但不能作出终局的合宪性审查结论。在审查标准上,合宪性审查对于党的领导和监督保障法规应当以比例原则为审查标准,而对党的组织和自身建设法规实施审查则以是否具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为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 备案审查 合宪性审查 宪法解释 宪法实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