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雨入渗对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性状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63
1
作者 李龙起 罗书学 +3 位作者 魏文凯 王运超 徐华 徐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72-1778,共7页
为揭示降雨入渗对于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性状的影响,结合室内叠加喷洒降雨技术和光纤光栅监测技术,开展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分别针对不同岩层倾角、有无支护结构的顺层边坡,探讨降雨工况下坡体内部关键位置处的物理量发展模式和变化特... 为揭示降雨入渗对于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性状的影响,结合室内叠加喷洒降雨技术和光纤光栅监测技术,开展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分别针对不同岩层倾角、有无支护结构的顺层边坡,探讨降雨工况下坡体内部关键位置处的物理量发展模式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对于含软弱夹层的顺层边坡,无支护时的位移发展模式具有陡变性、牵引性的特点,而有支护时的位移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推动性的特点;降雨导致边坡层间错动的现象受岩层倾角影响较大,当倾角达到35°时层间错动将较为明显,应充分重视深部位移和含水率的监测。无支护顺层边坡的软弱夹层泥化贯通位置主要位于坡体前部,有支护顺层边坡的泥化位置则位于坡体后部,可据此确定不同形式边坡的重点监控位置。随降雨入渗时间的持续,支护结构对于坡体的抗滑力从由锚杆受剪提供转向由框架受压带动锚杆受拉提供。试验结果可为类似边坡工程的加固设计和防灾监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降雨入渗 顺层岩质边坡 软弱夹层 模型试验 叠加喷洒降雨技术 光纤光栅监测技术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隧道围岩松动破坏模型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黄锋 朱合华 徐前卫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2915-2924,共10页
软弱夹层对隧道围岩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松动区、破坏区的形成机制及范围是制定合理支护措施的重要依据。以穿越断层带的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对无支护条件下软弱夹层围岩松动区、破坏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 软弱夹层对隧道围岩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松动区、破坏区的形成机制及范围是制定合理支护措施的重要依据。以穿越断层带的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对无支护条件下软弱夹层围岩松动区、破坏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引入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试验工况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研究表明:(1)隧道围岩松动区与破坏区具有相似的形成机制,受到软弱夹层的影响,围岩由下盘局部破坏开始扩展至上盘形成拱形为止;(2)隧道开挖后上盘围岩内的应力变化明显大于下盘围岩,根据周向应力增量大小,可以确定出围岩松动区的范围;(3)数值分析中采用损伤变量判别的围岩破坏区与模型试验吻合较好,具有理论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软弱夹层 隧道围岩 松动破坏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泥岩夹层软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任松 文永江 +3 位作者 姜德义 陈结 屈丹安 杨春和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10-3116,共7页
基于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温度、卤水浓度及浸泡时间3个因素对泥岩夹层软化的影响规律。分别运用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任意两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二元线性回归,根据其标准回归系数对泥岩夹层单轴抗压强度及弹性... 基于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温度、卤水浓度及浸泡时间3个因素对泥岩夹层软化的影响规律。分别运用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任意两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二元线性回归,根据其标准回归系数对泥岩夹层单轴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相对重要性比值构建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影响因素的权值。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和浸泡时间在泥岩夹层软化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影响权重达到98%以上;浸泡时间的影响最大,权重达到80%;卤水浓度的变化对泥岩夹层软化影响较微弱,在实际的工程中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泥岩夹层内部裂隙逐渐被溶液侵入,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递减趋势。鉴于卤水浓度影响甚微,仅利用温度和浸泡时间建立了软化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夹层 正交试验 单轴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滨海含软土夹层粉细砂地基高能级强夯加固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贾敏才 刘波 周训军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0-246,共7页
滨海粉细砂场地地基常分布有软土夹层或淤泥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处理难度大。目前采用高能级强夯加固滨海粉细砂场地的工程案例较少。结合具体工程研究了某地下水位较高且含软土夹层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开展的5、8、12、15 MN·m... 滨海粉细砂场地地基常分布有软土夹层或淤泥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处理难度大。目前采用高能级强夯加固滨海粉细砂场地的工程案例较少。结合具体工程研究了某地下水位较高且含软土夹层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开展的5、8、12、15 MN·m能级强夯加固试验。除5 MN·m能级强夯试验区外,其余试验区均先采取高能级点夯加固深层土体,然后采用中等能级点夯加固夯点间土,最后利用低能级满夯加固地基浅层。对比分析了夯沉量和强夯前后的旁压、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发现夯击7~8击后夯沉量变化明显减小,每遍的单点夯击击数宜控制在8~9;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旁压模量和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均明显提升,高能级强夯能有效消除滨海粉细砂的液化势。试验场地内上述各个能级的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为7.5、9、10.5、10 m,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表征土体相对加固程度的提升系数沿深度大致呈直线下降。现场试验数据还表明,将地下水位降低到距地表以下2.5 m有助于提高加固效果;软土夹层的存在会明显影响加固效果及限制有效加固深度的发展,因受软土夹层的影响,场地15 MN·m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明显偏小。建议在级配不良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按照规范JGJ 79-2012中细颗粒土的标准来确定高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细砂地基 软土夹层 地基加固 现场试验 高能级强夯 有效加固深度
原文传递
含软弱夹层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殷博 朱爱军 +3 位作者 刘鹏程 赵欢乐 周鸿柯 雷明妍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0,共6页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中,软弱夹层的存在对边坡稳定性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为探讨软弱夹层相关参数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将数值模拟与数理统计方法有机结合,并以某高速公路段边坡为典型案例,基于强度折减法用MIDAS/GTS软件求出边坡安全系数...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中,软弱夹层的存在对边坡稳定性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为探讨软弱夹层相关参数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将数值模拟与数理统计方法有机结合,并以某高速公路段边坡为典型案例,基于强度折减法用MIDAS/GTS软件求出边坡安全系数,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软弱夹层相关参数进行搭配—厚度、倾角、黏聚力、内摩擦角4个因素及每个因素下4个水平进行极差分析与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4个因素对边坡稳定的影响性大小。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内摩擦、倾角、黏聚力、厚度对边坡稳定的影响性依次降低。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内摩擦越大对边坡稳定越有利;倾角越小越有利于边坡稳定;黏聚力越大越有利于边坡稳定;厚度适中时越有利于边坡稳定。在边坡治理上应按岩土体参数对边坡稳定的影响性先后顺序进行综合考虑,研究成果为此类工程的边坡治理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正交试验 边坡稳定性 安全系数 极差分析 敏感性分析
原文传递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熊伟 石志良 +2 位作者 高树生 常学军 刘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91,共4页
根据流动单元渗流特征的定义,设计了层间非均质实验模型,研究了相同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渗透率级差模型的水驱油渗流规律和水淹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2是流动单元划分的界限,渗透率级差小于2的非均质储层在合注时各个层位都能被... 根据流动单元渗流特征的定义,设计了层间非均质实验模型,研究了相同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渗透率级差模型的水驱油渗流规律和水淹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2是流动单元划分的界限,渗透率级差小于2的非均质储层在合注时各个层位都能被注入水有效驱动的为一个流动单元。注入水自然流动形成的通道不完全是由绝对渗透率决定,而与层位之间渗透率相对大小有关。通过实验论证,提出了流动单元划分的渗透率差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储层 流动单元 渗透率级差 层间非均质性 模拟实验
下载PDF
软弱夹层引起围岩系统强度变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郭富利 张顶立 +1 位作者 苏洁 牛晓凯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0-726,共7页
堡镇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埋深大且地应力高,地下水丰富,岩体软弱破碎,隧道自稳能力差,存在顺层偏压。围岩变形具有"变形速度快、变形量大且破坏严重、持续时间长"的基本特征,同时又表现出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均匀、不对称等诸多特... 堡镇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埋深大且地应力高,地下水丰富,岩体软弱破碎,隧道自稳能力差,存在顺层偏压。围岩变形具有"变形速度快、变形量大且破坏严重、持续时间长"的基本特征,同时又表现出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均匀、不对称等诸多特性。通过对隧道左线出口段围岩变形量测资料和掌子面地质素描的比较分析后发现,掌子面有软弱夹层沿洞室径向分布时,其变形破坏程度较相邻段同类围岩严重得多,不同夹层厚度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依据堡镇隧道开挖以来变形破坏程度最严重的高地应力炭质页岩段软弱夹层和围岩的典型组合结构,设计了不同厚度软弱夹层的三轴试验方案,进行了含软弱夹层围岩的室内三轴试验研究和三轴力学性质测试,描述了软弱夹层厚度为2.5 cm和围压为4 MPa时的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探讨了系统强度变化规律,分析了围压和夹层厚度对系统强度变化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高地应力 大变形机理 围岩稳定性 岩石试验
下载PDF
下卧软弱夹层的软岩隧道式锚碇承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栋梁 刘新荣 +3 位作者 周火明 吴相超 李维树 王中豪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57-2465,共9页
为了研究下卧有软弱夹层的软岩隧道锚的承载特性,以拟建的某大桥隧道锚工程为依托,开展缩尺比例为1∶10的隧道锚原位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锚开展荷载试验、蠕变试验和破坏试验等,隧道锚在下卧有软弱夹层的软弱围岩(泥岩)中,是具有一定... 为了研究下卧有软弱夹层的软岩隧道锚的承载特性,以拟建的某大桥隧道锚工程为依托,开展缩尺比例为1∶10的隧道锚原位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锚开展荷载试验、蠕变试验和破坏试验等,隧道锚在下卧有软弱夹层的软弱围岩(泥岩)中,是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长期稳定性的。该类隧道锚的拉力向和锚塞体前部的铅直向的地表围岩变形曲线以隧道锚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分别近似呈现出"M"形和"倒V"形,铅直向地表围岩变形从锚塞体前端至后端逐渐减小。对于深部围岩变形,该类隧道锚在拉力向的变形控制应以锚间深部岩体变形为主,在铅直向的变形控制应以锚塞体前部深部围岩变形为主。此外,研究还得出下卧有软弱夹层的软岩隧道锚的破坏模式。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隧道锚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软弱夹层 隧道锚 泥岩 承载特性 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3D打印混凝土层间性能影响因素与测试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9
作者 於家勉 孙元峰 +1 位作者 姚一鸣 鲁聪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1,17,共6页
结合国内外研究案例,深入分析了打印工艺、砂浆配合比等3D打印混凝土层间性能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3D打印混凝土层间强度的提高方式。同时总结了抗拉试验、抗剪试验、微观结构分析等层间强度测试方法并分析了各自优缺点。
关键词 3D打印混凝土 层间强度 配合比 测试方法
下载PDF
库水上升对含软弱夹层滑坡稳定性影响模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占清华 王世梅 赵代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90,共5页
为研究库水作用对含软弱夹层滑坡稳定性影响,采用含软弱夹层的滑坡模型进行库水升降作用试验,测量了库水升降过程中滑坡体内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滑坡体内若干部位的位移情况。结果表明:库水位上升时,库水浸泡滑坡阻滑段... 为研究库水作用对含软弱夹层滑坡稳定性影响,采用含软弱夹层的滑坡模型进行库水升降作用试验,测量了库水升降过程中滑坡体内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以及滑坡体内若干部位的位移情况。结果表明:库水位上升时,库水浸泡滑坡阻滑段导致阻滑力降低,滑坡稳定性随之降低,引起滑坡产生位移变形;库水上升过程对滑坡稳定的影响分为稳定、缓慢变形及整体滑移阶段3个阶段,3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及变形特征,也反映了滑坡体稳定性随库水上升而下降的过程;滑坡体中软弱夹层为滑坡体内的薄弱部位,是决定滑坡稳定性的关键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库水升降 模型试验 稳定性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下载PDF
基于温度影响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层间接触状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思李 田波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14,共6页
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因温缩将引起面层与基层间相对位移并导致层间接触失效的问题,同时考虑水泥混凝土路面长期服役状态下温度变化速率及温度循环作用次数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基层类型与混凝土面层层间接触状态进行层间摩阻力变化规律... 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因温缩将引起面层与基层间相对位移并导致层间接触失效的问题,同时考虑水泥混凝土路面长期服役状态下温度变化速率及温度循环作用次数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基层类型与混凝土面层层间接触状态进行层间摩阻力变化规律研究。层间摩阻力顶推试验是通过对修筑在基层上的混凝土路面板在施加水平作用力,并记录作用力大小及路面板在该力作用下的移动情况,从而建立起层间摩阻力与路面板水平位移之间的关系。为了加速模拟不同温差环境下及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混凝土路面的面层与基层间摩阻力及层间接触破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利用卧式MTS对水平推力的加载速度及加载次数进行精确控制,通过加载速度大小模拟不同的温度变化梯度情况下层间接触破坏方式,通过不同的加载次数模拟路面长期服役状态下温度循环次数作用下层间接触破坏方式,通过对混凝土路面层间使用塑料薄膜、土工布、乳化沥青以及不同厚度沥青功能层等7种不同层间接触情况进行顶推试验,得到不同层间接触、加载速率及加载次数条件下的层间摩阻力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层间摩阻力 顶推试验 混凝土路面 层间接触 温度影响
原文传递
岩体软弱夹层的弹性模量动力测试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观石 王星光 胡世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28-1835,共8页
针对岩体软弱夹层的力学参数具有渐变性,假设软弱夹层的损伤度按照二次曲线规律变化,建立应力波在一维含软弱夹层岩体中的传播模型,研究应力波的波形变化规律,提出软弱夹层弹性模量的动力测试方法。现场试验研究表明:当采用波形变化系... 针对岩体软弱夹层的力学参数具有渐变性,假设软弱夹层的损伤度按照二次曲线规律变化,建立应力波在一维含软弱夹层岩体中的传播模型,研究应力波的波形变化规律,提出软弱夹层弹性模量的动力测试方法。现场试验研究表明:当采用波形变化系数量化入射侧的计算波形和实测波形差异时,随着软弱夹层峰值损伤度增加,波形变化系数先减小后再增加,波形变化系数为最小值时,入射侧的计算波形和实测波形非常接近;随着子波主频增加,软弱夹层的动态弹性模量近似成线性增加,通过线性拟合求得软弱夹层的静态峰值弹性模量为0.74 GPa;基于变形相等原则计算得本次试验的软弱夹层的等效动态弹性模量为4.24 GPa,采用波速法测试得夹层动态弹性模量为4.70 GPa,波速法测试结果与等效动态弹性模量相近,表明该方法测试结果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软弱夹层 弹性模量 动力测试 波形变化
原文传递
夹层对稠油底水油藏可布水平井油层厚度的影响——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运来 张吉磊 +2 位作者 许亚南 缪飞飞 张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9-734,共6页
秦皇岛32-6油田是典型的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田,由于其构造幅度低,油层厚度小于10 m的储量比例占22%.为了高效动用此类储量,在岩心分析和夹层测井识别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充分利用夹层较发育的特点,开展了夹层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 秦皇岛32-6油田是典型的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田,由于其构造幅度低,油层厚度小于10 m的储量比例占22%.为了高效动用此类储量,在岩心分析和夹层测井识别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充分利用夹层较发育的特点,开展了夹层对水平井开发的影响以及水平井布井界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夹层渗透率与基岩渗透率比值为0.01时,夹层能有效阻挡底水的快速锥进;夹层面积为水平井泄油面积的2~3倍时,能使底水发生绕流且使储量动用程度最大化;夹层位于距油层顶面3/4油层厚度处时,可有效延缓底水锥进速度,同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以累计产油量5×10~4m^3作为可布水平井的经济极限下限,海上低幅稠油底水油藏可布水平井油层厚度下限值为5 m.矿场先导试验证实了该结论的可靠性,为低幅稠油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2-6油田 底水油藏 稠油油藏 夹层 油层厚度 水平井布井 先导试验
下载PDF
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黏结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华鑫 黄泽国 《公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39,共7页
采用轮碾法成型试件,提出并利用一种与实际路面相近的工艺,研究试验测试条件如温度、竖向正压力、层间污染以及路面结构形式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黏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抗剪力随试验温度由25℃到60℃的升高而急剧减弱,随着竖向... 采用轮碾法成型试件,提出并利用一种与实际路面相近的工艺,研究试验测试条件如温度、竖向正压力、层间污染以及路面结构形式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黏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抗剪力随试验温度由25℃到60℃的升高而急剧减弱,随着竖向正压力的增加而无规律增加,随层间界面的污染而急剧下降;在超薄磨耗层(NovaChip)、沥青玛蹄脂碎石(SMA)、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开级配大空隙率沥青混合料(OGFC)路面结构中,层间抗剪强度顺序为NovaChip>SMA>AC>OG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路面 层间黏结 轮碾法 试验测试条件
原文传递
蝴蝶突变理论在含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鹏程 包太 +1 位作者 殷博 刘子利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影响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的因子有很多,建立了软弱夹层的倾角、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厚度4个因子综合影响下的蝴蝶突变模型,并运用综合指标判断边坡的稳定性的状态。对16个试验边坡设置正交试验对边坡的稳定性状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影响含软弱夹层边坡的稳定性的因子有很多,建立了软弱夹层的倾角、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厚度4个因子综合影响下的蝴蝶突变模型,并运用综合指标判断边坡的稳定性的状态。对16个试验边坡设置正交试验对边坡的稳定性状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验证蝴蝶突变模型分析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加简单,避免了多因素分析的复杂性。采用综合指标较直观地判断边坡的稳定性,从而补偿了传统最小安全系数法分析稳定性的模糊不确定。蝴蝶突变模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突变 软弱夹层 正交试验 边坡稳定性 综合指标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的强风化泥岩强度及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傅旭东 卢继忠 +1 位作者 黄斌 张雨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48,共7页
为研究软弱夹层对边坡失稳的影响,对含软弱夹层的岩体强度及破坏模式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采用某边坡钻孔芯样分别制备强风化泥岩、泥化夹层、含软弱夹层泥岩3种三轴试样,并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对强风化泥岩、泥化... 为研究软弱夹层对边坡失稳的影响,对含软弱夹层的岩体强度及破坏模式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采用某边坡钻孔芯样分别制备强风化泥岩、泥化夹层、含软弱夹层泥岩3种三轴试样,并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对强风化泥岩、泥化夹层、含软弱夹层泥岩的强度和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揭示软弱夹层倾角、围压对试样强度和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强风化泥岩、泥化夹层的应力应变曲线分别为应变软化型和应变硬化型;含软弱夹层的试样破坏时存在一个临界倾角范围,当软弱夹层的夹角在该范围内时破坏面发生在软弱夹层中,当夹角在该范围外时试样发生整体剪切破坏;围压超过0.4 MPa后,对含软弱夹层试样的破坏模式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软弱夹层 三轴试验 倾角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砂夹层黄土路基水分迁移规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晏长根 邹群 +3 位作者 许昱 万琪 石玉玲 马刚峰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9,共9页
以十天高速公路黄土路基为依托,基于土水势原理提出了在路基土层放置砂夹层来减小黄土层浸水沉陷的发展,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在黄土路基中部与底部设置砂夹层,模拟了路基毛细水上升、顶面渗水与边坡渗水的情况,分析了路基含水率变化规律... 以十天高速公路黄土路基为依托,基于土水势原理提出了在路基土层放置砂夹层来减小黄土层浸水沉陷的发展,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在黄土路基中部与底部设置砂夹层,模拟了路基毛细水上升、顶面渗水与边坡渗水的情况,分析了路基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其对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证实了砂夹层的减水阻渗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黄土路基模型初期水分迁移很快,中、后期迁移越来越慢;底部设置砂夹层的路基模块在地下水位上升32d内的体积含水率为24%-27%,纯黄土路基模块的中、下部(路基顶面0.5m以下)的体积含水率约为60%,水分最终的影响深度达到了1.2m;在纯黄土路基模块顶面渗水12d后,体积含水率均超过了60%,而在中部设置了砂夹层的路基模块在夹层下15cm处(路基顶面0.8m以下)的体积含水率小于40%,在25cm处体积含水率小于30%。可见,在压实黄土路基底部与中部设置砂夹层能够阻隔毛细水的上升和减缓水分下渗,减小了路基内部含水率,提高了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黄土路基 含水率 砂夹层 模型试验 水分迁移
原文传递
含泥质粉砂夹层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18
作者 陈伟明 郁金平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24年第4期57-64,92,共9页
为探究双层砂质软弱夹层不同参数下边坡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构建了含双层软弱夹层的复合土层结构边坡计算模型,选取上层软弱夹层厚度(贴近地表)、下层软弱夹层厚度(远离地表)、重度、黏聚力、内摩擦角作为边坡稳定性的... 为探究双层砂质软弱夹层不同参数下边坡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构建了含双层软弱夹层的复合土层结构边坡计算模型,选取上层软弱夹层厚度(贴近地表)、下层软弱夹层厚度(远离地表)、重度、黏聚力、内摩擦角作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设计相关正交试验。研究表明:上述5个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内摩擦角、黏聚力、重度、上层软弱夹层厚度、下层软弱夹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软弱夹层黏聚力、内摩擦角越大,重度、厚度越小,边坡则越稳定;自然工况下边坡滑移面多沿上层软弱夹层发展,而最危险的滑移面位于上层软弱夹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复合土层结构边坡 稳定性 正交试验 敏感度分析
下载PDF
A Transient-Pressure-Based Numerical Approach for Interlayer Identification in Sand Reservoirs
19
作者 Hao Luo Haibo Deng +4 位作者 Honglin Xiao Shaoyang Geng Fu Hou Gang Luo Yaqi Li 《Fluid Dynamics & Materials Processing》 EI 2024年第3期641-659,共19页
Almost all sandstone reservoirs contain interlayer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interlayers iscritical for minimizing the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oil and ga... Almost all sandstone reservoirs contain interlayer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interlayers iscritical for minimizing the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oil and gas recovery.Identifying interlayers outside wells us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s based on loggin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isdifficult and seismic-based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are expensive. Herein, 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seepageand well-testing theories is introduced to identify interlayers using transient pressure data. The proposed modelrelies on the open-source MATLAB Reservoir Simulation Toolbox.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layer thickness, position,and width on the pressure response ar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A procedure for inverting interlayer parametersin the reservoir using the bottom-hole pressure is also proposed. This method uses only transient pressuredata during well testing and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interlayer distribution near the wellbore at an extremelylow cos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using effective oilfield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 reservoir interlayer identification transient pressure analysis numerical well test
下载PDF
3D打印钢纤维增强UHPC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0
作者 姚一鸣 张珈玮 +4 位作者 孙元锋 梁少卿 黎宝山 王景全 鲁聪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40,共12页
为研究3D打印超高性能混凝土(3D printing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3DP-UHPC)的基本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制备了钢纤维增强的3DP-UHPC,并进行了抗压、劈裂和抗弯试验,研究钢纤维掺量、受力方向、层间间隔时间对其基本力学性能... 为研究3D打印超高性能混凝土(3D printing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3DP-UHPC)的基本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制备了钢纤维增强的3DP-UHPC,并进行了抗压、劈裂和抗弯试验,研究钢纤维掺量、受力方向、层间间隔时间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增强的3DP-UHPC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3个方向的抗压强度均能达到160 MPa,最高达200 MPa以上;随着钢纤维掺量提升,3个方向的抗压强度均得到增强;3DP-UHPC存在打印层间薄弱界面,且黏结强度随层间间隔时间增加而明显降低,当层间间隔时间从0 min增加至70 min,层间劈裂强度降低了46.4%;当钢纤维掺量从0.5%增加至2.0%时,抗弯初裂强度提高15.0%,极限强度提高49.4%,抗弯韧性得到提升,开裂模式也从单个贯穿裂缝转变为裂缝偏转、尖端分叉和双缝开裂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3D打印 层间黏结 静力试验 各向异性 破坏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