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鹏伟 刘明杰 江雷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6-78,共23页
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功能材料,该研究领域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仿生理念与材料制备技术密切结合.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的构筑与应用中的... 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功能材料,该研究领域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仿生理念与材料制备技术密切结合.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的构筑与应用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材料制备新方法和新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的发展历程和固体表面浸润性的理论基础;然后讨论对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浸润性能的功能表面的原理揭示和仿生设计;对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的典型应用领域,例如自清洁、集水、防冰、油水分离以及化学反应等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仿生多尺度超浸润界面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多尺度结构 固体表面浸润性 界面材料
下载PDF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可控释放体系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文谦 陈林峰 +3 位作者 温永强 张学记 宋延林 江雷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7-691,共15页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控制释放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靶向性、精准响应性控制释放和到达目标位点前有效阻止药物释放等功能特性。近年来,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可控释放体系已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了基于介孔二...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控制释放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靶向性、精准响应性控制释放和到达目标位点前有效阻止药物释放等功能特性。近年来,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可控释放体系已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可控释放体系的特点,同时以不同的响应特性为主线,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各种响应性介孔二氧化硅控释体系的开关及其控制释放机制,包括氧化还原控释系统、光控释系统、pH控释系统及生物分子相关控释系统等一系列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控释系统,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释放 介孔材料 界面材料 功能化 响应性开关 智能材料
原文传递
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与界面化学 被引量:4
3
作者 罗显峰 张锡奇 江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2期3753-3765,共13页
界面浸润性是材料科学的根本问题之一,浸润性调控的研究无论在探索新知识,还是创造新应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过去20余年里,江雷团队通过向自然学习,总结了超浸润现象的3条基本原理:(1)静态浸润性决定于纳米结构和表面能的协同效应;(2)... 界面浸润性是材料科学的根本问题之一,浸润性调控的研究无论在探索新知识,还是创造新应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过去20余年里,江雷团队通过向自然学习,总结了超浸润现象的3条基本原理:(1)静态浸润性决定于纳米结构和表面能的协同效应;(2)表面超亲超疏在纳米结构上的转变点为液体亲疏界限;(3)化学组成梯度、粗糙梯度、曲率梯度等调控流体输运的方向.基于这些原理,进一步将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扩展到界面化学.江雷团队建立了包括64个组合方案的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并拓展到不同压力和温度范围的各种液体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本文介绍了超浸润界面的设计与液/气/固三相界面浸润的新规律,若干超浸润界面材料体系在环境、农业、健康、材料、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近期关于量子限域超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超浸润性 界面材料 界面化学 量子限域超流
原文传递
石墨烯材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俊 禹豪 +2 位作者 王红航 张继华 刘黎明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4-19,共6页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材料结构和光电性质,可作为界面修饰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应用于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性能稳定性。此外,石墨烯透明电极在柔性、半透明或叠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应用中独具...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材料结构和光电性质,可作为界面修饰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应用于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性能稳定性。此外,石墨烯透明电极在柔性、半透明或叠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应用中独具优势。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未来发展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石墨烯 综述 界面材料 透明电极 柔性电池
下载PDF
导热氧化铝改性工艺对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永鹤 张岩岩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72,共3页
为提高界面材料的导热性能,采用不同工艺对界面材料用导热氧化铝填料进行改性研究,通过考察导热氧化铝填料的形貌、添加量、复配比例对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选取导热氧化铝填料最佳性价比配方和改性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导热氧化铝... 为提高界面材料的导热性能,采用不同工艺对界面材料用导热氧化铝填料进行改性研究,通过考察导热氧化铝填料的形貌、添加量、复配比例对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选取导热氧化铝填料最佳性价比配方和改性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导热氧化铝填料以45μm球形、45μm类球形、5μm角形按2∶3∶2质量比进行复配并进行干法-湿法联合改性时,其添加量可以达到95%(占有机硅油体系的质量分数),导热系数可以达到4.25 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材料 氧化铝 形貌 导热系数
下载PDF
金属络合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徐小鹏 彭强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8-187,196,共11页
全球性的环境与能源危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最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在众多太阳能电池技... 全球性的环境与能源危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最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在众多太阳能电池技术中,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具有质量轻、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机械柔性好、可采用湿法制备成大面积器件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开发高性能的电子给、受体材料以及界面材料是进一步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其中,金属络合物因其较高的三线态激子密度、较长的激子寿命以及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而引起广泛的研究兴趣。近年来,金属络合物材料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并使器件获得了较高的性能。从金属络合物的给体材料、受体材料、添加剂以及界面材料4个方面对金属络合物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探讨这些金属络合物“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未来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方面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金属络合物 给体材料 受体材料 添加剂 界面材料
下载PDF
路易斯碱负离子掺杂有机半导体:原理、应用和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蒋丹妮 严康荣 李昌治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87-1296,共10页
掺杂是改善有机半导体载流子浓度和电荷输运能力的有效方法.路易斯碱负离子电子转移掺杂有机半导体,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温和、可控和可溶液加工的n型掺杂方法,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展现出较好的应用.本综述旨在探讨路易斯碱负离子和n型半... 掺杂是改善有机半导体载流子浓度和电荷输运能力的有效方法.路易斯碱负离子电子转移掺杂有机半导体,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温和、可控和可溶液加工的n型掺杂方法,并在有机光电器件中展现出较好的应用.本综述旨在探讨路易斯碱负离子和n型半导体之间的电子转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基于该策略开发的界面材料和活性层掺杂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斯碱负离子 N型掺杂 离子-π作用 界面材料 掺杂剂
原文传递
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英文) 被引量:21
8
作者 冯琳 江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制备并研究了几种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 ,具体包括 :( 1 )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 ,通过一种新的模板挤压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 ,该纤维表面在没有任何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时即具有超疏水性 ,与水的接触角可高达 1 73 8° .( 2 )利用... 制备并研究了几种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 ,具体包括 :( 1 )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 ,通过一种新的模板挤压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 ,该纤维表面在没有任何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时即具有超疏水性 ,与水的接触角可高达 1 73 8° .( 2 )利用亲水性聚合物聚乙烯醇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的表面 ,打破了传统上只有利用疏水材料才能得到超疏水性表面的局限性 ,扩大了制备材料的应用范围 .研究表明 ,这种特殊的现象是由于聚乙烯醇分子在纳米结构表面发生重排 ,使得疏水基团向外 ,分子间氢键向内 ,从而导致整个体系的表面能降低引起的 .( 3)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通过典型的热解过程 ,得到了具有类石墨结构的纳米结构碳膜 ,该膜表面在广泛pH值范围内都具有超疏水的特征 ,在基因传输、无损失液体输送、微流体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4 )利用喷涂 干燥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同时具有超疏水及超亲油性的油水分离网膜 .研究表明 ,网膜表面特殊的微米与纳米尺寸相结合的粗糙结构导致这种特殊的性质 ,该网膜具有很高的油水分离效率 ,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性 纳米界面材料 制备 接触角 超亲油性 模板挤压法 聚丙烯腈 纳米纤维
下载PDF
稳态法实验研究Ga_(68)In_(20)Sn_(12)液态金属界面热阻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岩 许锦阳 洪芳军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51,63,共7页
搭建了镓铟锡合金低温液态金属接触热阻实验平台,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对比了常规导热硅脂和液态金属的热阻特性,研究了压力、温度和界面特性对接触热阻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特征测点温度稳定变化且在稳态下具有很小的线性偏差(... 搭建了镓铟锡合金低温液态金属接触热阻实验平台,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对比了常规导热硅脂和液态金属的热阻特性,研究了压力、温度和界面特性对接触热阻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特征测点温度稳定变化且在稳态下具有很小的线性偏差(ε<6%),表明该实验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导热硅脂相比,在74 kPa的界面压力下液态金属的接触热阻降低约71%,且界面接触热阻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降低。此外,界面温度的升高造成试件界面处液态金属导热系数降低,进而增加界面接触热阻。通过对铜表面镀镍处理能够有效防止液态金属对铜表面发生腐蚀,但镍层存在造成接触热阻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 接触热阻 热界面材料 界面温度 防腐涂层
下载PDF
蛇皮非对称结构启发增阻/减阻表面的设计与构筑
10
作者 闻治瑄 辛伟闻 +5 位作者 徐倩 陈伟鹏 周腾 房若辰 孔祥玉 江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4-210,共7页
锦蛇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蛇类,主要栖息在沿海低地及内陆平原、丘陵和山区等地区,其反应迅速,能在多种环境中快速移动.为了探究锦蛇能够快速移动的奥秘,对锦蛇腹部与背部进行观察,发现这两部分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其中,锦蛇背部鳞片呈现横... 锦蛇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蛇类,主要栖息在沿海低地及内陆平原、丘陵和山区等地区,其反应迅速,能在多种环境中快速移动.为了探究锦蛇能够快速移动的奥秘,对锦蛇腹部与背部进行观察,发现这两部分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其中,锦蛇背部鳞片呈现横向有序凸起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运动减阻;锦蛇腹部鳞片呈现纵向有序凸起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增加锦蛇与接触表面摩擦力,从而利于其快速向前运动.受此启发,以蛇皮腹部、背部不同的表面结构为模型,从结构差异及蛇皮腹背功能差异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复形分别制备出具有增阻和减阻功能的仿生材料.根据锦蛇腹背微结构构建了仿真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揭示了锦蛇特殊的表面微结构能够有效实现材料表面的增阻或减阻,该工作为功能界面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皮 仿生 复形 增阻减阻设计 界面材料
下载PDF
导热硅橡胶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周文英 齐暑华 +2 位作者 涂春潮 赵红振 吴波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胶,两种不同粒径(3μm,20μm)的微米氧化铝为导热填料制备了填充型导热绝缘硅橡胶。研究了不同粒径氧化铝混合填充用量对硅橡胶导热性能、硫化行为、热膨胀系数、热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随氧化铝用量增加体系热... 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胶,两种不同粒径(3μm,20μm)的微米氧化铝为导热填料制备了填充型导热绝缘硅橡胶。研究了不同粒径氧化铝混合填充用量对硅橡胶导热性能、硫化行为、热膨胀系数、热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随氧化铝用量增加体系热导率和热稳定性显著上升,线性膨胀系数降低,填料对硅橡胶硫化影响不大。使用电子级玻璃布为增强体制得了热导率达0.92 W.(m.K)-1、电绝缘和力学性能优良,适宜作为绝缘导热场合的热界面使用的导热硅橡胶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三氧化二铝 热导率 热界面材料 热膨胀系数
下载PDF
微波辐射场中的薄层材料界面屏蔽和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翟建才 蒋洪 马显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876-1880,共5页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能量在薄层材料界面分配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与辐射照射方向之间的依赖性。为深入研究微波生物效应的屏蔽及防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对经过精心筛选的多种微波屏蔽薄层材料(加金属网结构的纤维编织材料、化学处理...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能量在薄层材料界面分配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与辐射照射方向之间的依赖性。为深入研究微波生物效应的屏蔽及防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对经过精心筛选的多种微波屏蔽薄层材料(加金属网结构的纤维编织材料、化学处理的微波防护布料、纳米碳涂膜金属板和动物体表组织材料等)在特定频段(9.3 GHz)的微波辐射场中,利用微波分光计测定一定入射方向的波束经界面作用后的强度和方向特征表现作了系统研究。结果未形成导电网的金属网结构编织材料并不具备明显的微波屏蔽功能;而化学处理的微波防护布料是强反射型屏蔽材料类;纳米碳涂膜金属板是透射窗型微波隐形材料;而动物体表组织材料等则为复合型的微波反射-吸收材料。此外,生物组织薄层材料在微波辐射场中的界面作用,会随着微波热效应的作用所造成的含水量的改变,呈现规律性的影响。结论尽管微波对于不同类型的薄层材料,总体上是符合波在界面的反射定律的,但是,却在界面附近的反射场区有着丰富的细节变化,结果可能对不同材料界面与定向微波辐射之间的屏蔽防护作用具有特征性的分类功能。由于动物表皮组织对较小入射角的电磁波辐射的吸收较强,因此在考虑微波的防护时,更应该重视这部分辐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界面材料屏蔽作用 薄层材料 生物组织界面特性 微波防护机制
下载PDF
石墨烯改性导热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
作者 颜睿 沃虓野 +2 位作者 王豫 黄健 张齐贤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76,共14页
石墨烯具有极佳的热学与电学性能,是目前十分热门的炭材料之一,在导热领域应用价值显著。石墨烯与聚合物复合后制得的石墨烯改性导热复合材料(GTCCs)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对电子设备日益严重的发热问题而言,GTCC... 石墨烯具有极佳的热学与电学性能,是目前十分热门的炭材料之一,在导热领域应用价值显著。石墨烯与聚合物复合后制得的石墨烯改性导热复合材料(GTCCs)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对电子设备日益严重的发热问题而言,GTCCs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具有替代商用导热硅脂的潜力,梳理相关研究的核心思路并提炼关键信息有助于把握切合实际的发展导向,推动GTCCs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代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与GTCCs的导热机理;将GTCCs的改性手段分为填料杂化、填料改性和主动构建导热骨架三类,介绍了与各类改性手段相适应的生产工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列举了GTCCs在传感器、涂层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其巨大的工业价值;最后,在展望GTCCs未来的同时,对GTCC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实际出发总结了一些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材料 石墨烯 环氧树脂 热界面材料
下载PDF
石墨烯基复合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安盟 孙旭辉 +1 位作者 陈东升 杨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77-283,共7页
随着微纳电子器件热功率密度的迅速增长,控制其温度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迫切需求.研发高性能热界面材料是热管理关键问题之一.由于高导热特性,石墨烯基复合热界面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从原子尺度深入理解复合体系中声子输运机理... 随着微纳电子器件热功率密度的迅速增长,控制其温度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迫切需求.研发高性能热界面材料是热管理关键问题之一.由于高导热特性,石墨烯基复合热界面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从原子尺度深入理解复合体系中声子输运机理,有助于提升复合体系导热性能.本文从石墨烯内热阻和和复合体系界面热阻两方面介绍和讨论石墨烯复合体系导热的研究进展、导热机制以及调控方式.最后对该方向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界面材料 石墨烯复合体系 热导率 声子耦合
下载PDF
界面涂层对特高压GIS盆式绝缘子导体-绝缘盆体界面处电场调控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闯 赵朗 +3 位作者 孙青 王德意 卜越 彭宗仁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9-806,共8页
为了解决在特高压盆式绝缘子运行过程中,因中心导体与盆体绝缘材料性能差异引起的界面烧蚀破坏现象,对绝缘材料界面处的场强集中效应进行了研究。首先以特高压交流盆式绝缘子中心导体与盆体绝缘材料之间界面处的场强为研究对象,应用有... 为了解决在特高压盆式绝缘子运行过程中,因中心导体与盆体绝缘材料性能差异引起的界面烧蚀破坏现象,对绝缘材料界面处的场强集中效应进行了研究。首先以特高压交流盆式绝缘子中心导体与盆体绝缘材料之间界面处的场强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仿真计算分析了特高压盆式绝缘子界面处场强集中的原因,并采用涂覆界面材料的方法对界面处场强集中效应进行抑制。然后建立了含界面涂覆材料的盆式绝缘子模型,并推导出界面层两侧的场强与界面涂覆材料相关参数的关系式,进而得到不同的界面涂覆材料的界面层两侧的场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层厚度与缺陷高度相当,且相对介电常数>100时,界面层可以较好地屏蔽导体表面的缺陷;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可为界面涂覆材料的设计和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GIS盆式绝缘子 电场强度 缺陷屏蔽 界面涂覆材料
下载PDF
聚合物基热界面材料界面接触热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成轶 栾添 +1 位作者 邬剑波 邓涛 《集成技术》 2019年第1期54-67,共14页
在聚合物基热界面材料体系中,固体-聚合物界面接触热阻的研究近年来被广泛关注。该文综合评述了聚合物基材料界面接触传热机理、接触热阻测量方法并介绍了近年来聚合物基界面材料的研究进展。许多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建立了不同的... 在聚合物基热界面材料体系中,固体-聚合物界面接触热阻的研究近年来被广泛关注。该文综合评述了聚合物基材料界面接触传热机理、接触热阻测量方法并介绍了近年来聚合物基界面材料的研究进展。许多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建立了不同的接触热阻模型,进而研究固体-聚合物接触热阻的传热机理。但由于影响界面接触热阻的因素较多,因此其产生的传热机理十分复杂,目前对于固体-聚合物接触热阻的研究仍存在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对于聚合物基材料界面接触热阻的测量,微/纳米尺度材料如聚合物薄膜间接触热阻的新型表征方法与技术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该文主要介绍了适用于固体-聚合物间接触热阻表征的技术手段,如3ω法和时域热反射法。此外,该文根据分子作用力的类型(如范德华力、共价键和非共价强作用力)对聚合物基界面材料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同时指出了今后在界面热管理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热界面材料 接触热阻 微/纳米尺度传热 分子作用力
下载PDF
低熔点合金界面填充材料减小电连接接触电阻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雪扬 孙连娇 曹先洪 《东北电力技术》 2022年第2期20-24,共5页
针对输配电系统中电连接普遍存在的发热问题,依据接触电阻理论,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直接耦合仿真分析软件,建立螺栓连接形式的电连接三维模型。对其进行电流-固体传热-层流3个物理场的耦合仿真分析,研究连接材质、接触压力... 针对输配电系统中电连接普遍存在的发热问题,依据接触电阻理论,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直接耦合仿真分析软件,建立螺栓连接形式的电连接三维模型。对其进行电流-固体传热-层流3个物理场的耦合仿真分析,研究连接材质、接触压力、接触面粗糙度对电连接接触电阻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低熔点合金界面填充材料减小电连接接触电阻的方法,在对多种不同成分的低熔点合金界面填充材料进行润湿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Sn-3.5Ag作为填充材料,并对填充低熔点合金界面材料的电连接分别进行接触电阻测试和温升试验。结果表明,填充低熔点合金界面材料后,其接触电阻可比直接连接和填充电力复合脂连接方法分别减少18.5%和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熔点合金 界面填充材料 COMSOL 电连接 接触电阻
下载PDF
有机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修饰材料研究
18
作者 吕梦岚 《贵州电力技术》 2015年第8期5-8,共4页
介绍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综述了阴极界面修饰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该类型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有机 太阳能电池 能量转换 效率 阴极界面 修饰材料
下载PDF
渤海稠油界面活性组分的多级分离与分子组成
19
作者 华朝 张健 +1 位作者 马彦琪 靖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190,共7页
串联不同含水率φ硅胶柱将渤海原油分离成φ1-Ⅱ、φ2-Ⅱ、φ2-Ⅰ三个组分,界面活性顺序为φ1-Ⅱ>φ2-Ⅱ>φ2-Ⅰ,其中改性硅胶含水率越高,分离得到的活性组分界面活性越强,采用负离子电喷雾技术(ESI)结合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 串联不同含水率φ硅胶柱将渤海原油分离成φ1-Ⅱ、φ2-Ⅱ、φ2-Ⅰ三个组分,界面活性顺序为φ1-Ⅱ>φ2-Ⅱ>φ2-Ⅰ,其中改性硅胶含水率越高,分离得到的活性组分界面活性越强,采用负离子电喷雾技术(ESI)结合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研究原油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原油组分中含有多种不同杂原子类型化合物,包括N_(1)、N_(1)O_(1)、N_(1)O_(2)、N_(1)O_(3)、N_(1)O_(4)、N_(2)、O_(1)、O_(1)S_(1)、O_(2)、O_(2)S_(1)、O_(3)、O_(3)S_(1)、O_(4)、O_(4)S_(1)、O_(4)、O_(5)S_(1)等,其中含杂原子S的氧化物(O_(1)~5 S_(1))、含杂原子N的氧化程度高的化合物(N_(1)O_(3~4))及O_(5)类化合物界面活性最强,主要存在于φ1-Ⅱ中,其次是O_(2~4)类化合物及杂原子N氧化程度低的(N_(1)O_(1~2))氧化物,界面活性最弱的是N_(1~2)、O_(1)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φ2-Ⅰ中;O_(2~4)、N_(1)O_(1~2)类化合物存在于3个组分中,其分子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活性最强的组分φ1-Ⅱ中O_(2~4)、N_(1)O_(1)类化合物的平均碳数最小且等效双键数(DBE)较小;而活性组分φ2-Ⅱ中O_(2~4)、N_(1)O_(1)类化合物芳香化程度较高,结构类似沥青质组分;对于原油组分中N_(1)O_(2)类化合物,其平均碳数和DBE随着组分界面活性增强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多级色谱分离 界面活性组分 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分子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