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40
1
作者 张琼 钱永甫 张学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7-78,共12页
利用1958~1998 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100 hPa 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依据大气环流观测事实及天气学原理, 较客观地定义了描述南亚高压活动的特征参数, 然后对南亚高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诊... 利用1958~1998 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100 hPa 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依据大气环流观测事实及天气学原理, 较客观地定义了描述南亚高压活动的特征参数, 然后对南亚高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诊断分析。发现北半球中低纬100 hPa 环流异常具有空间整体性和时间持续性, 即北半球中低纬100 hPa 环流同时加强或同时减弱, 并且其整体异常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南亚高压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存在3.8 年的振荡周期,与ENSO 的循环周期一致。南亚高压的中心和脊线在夏季较为稳定,较大的年际差异出现在春季。高压面积和强度的年际变化最明显, 并且面积大、强度强的年份往往与ElNino 年相对应。南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自1978 年以后, 冬半年南亚高压脊线南移, 中心东移, 面积增大, 强度增强, 夏半年南亚高压的位置变化不很明显, 但是面积和强度也增大增强。这种年代际异常与低层大气系统及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异常一致。南亚高压强度距平与热带海洋SSTA 密切相关, 与印度洋海区的同期相关最好。南亚高压强度异常对印度洋SSTA 的响应时间为0~5 个月, 对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 的响应时间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气压
下载PDF
一个新的季风指数及其年际变化和与雨量的关系 被引量:128
2
作者 李建平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1-365,共15页
作者按曾庆存等所定义的标准化风场季节变率(和利用新的资料重新作了计算,为与国外传统的和至今大多数学者的定义一致,取δ*=-δ2>0(即冬、夏风向差大于π/2)作为季风区,结果涵盖了迄今国内外所指出的全球所有季风区(但比曾庆存等算... 作者按曾庆存等所定义的标准化风场季节变率(和利用新的资料重新作了计算,为与国外传统的和至今大多数学者的定义一致,取δ*=-δ2>0(即冬、夏风向差大于π/2)作为季风区,结果涵盖了迄今国内外所指出的全球所有季风区(但比曾庆存等算得的区域略为小些),尤其是热带季风区正处于冬季和夏季赤道幅合带(ITCZ)位置所夹的范围内。其后,用李建平和曾庆存建议的动态风场标准化季节变率δm*=δm-2(δm形式上与δ相似,但依赖于年份m)作为各年季风指数,计算了各主要季风区区域平均的δm*的年际变化,得到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南海夏季风自20世纪80年代起和西非夏季风自1967年起都有不同程度的长期减弱趋势,尤其以西非夏季风减弱最明显。西非夏季风指数和南亚夏季风指数与当地夏季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东亚夏季风指数与中国和东亚夏季雨量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统计相关结构,而南海夏季风指数则与全球各海区夏季降水和海平面气压异常有较好的大范围统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季节变率 季风 季风指数 季风区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00
3
作者 黄荣辉 顾雷 +3 位作者 徐予红 张启龙 吴尚森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36,共17页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暖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 ,在这种情况下 ,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 ,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早 ;并且 ,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暖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强 ,在这种情况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 ,在 6月中旬和 7月初存在明显的突跳 ,从而使得东亚季风雨带在 6月中旬明显由华南北跳到江淮流域 ,并于 7月初由江淮流域北跳到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这将引起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偏少 ,并往往发生干旱 ,而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正常或偏多。相反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冷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弱 ,在这种情况下 ,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 ,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 ;并且 ,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冷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弱 ,在这种情况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 ,在 6月中旬或 7月初向北突跳并不明显 ,而是以渐进式向北移动 ,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对流活动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江淮流域 南海夏季风 春季 干旱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东亚冬季气候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准定常行星波的作用 被引量:92
4
作者 陈文 康丽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3-87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首先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从1958至1998年40个冬季北极涛动(AO)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A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地区200hPa的急流明显北跳,东亚大槽显著减弱,而在中国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首先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从1958至1998年40个冬季北极涛动(AO)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当A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地区200hPa的急流明显北跳,东亚大槽显著减弱,而在中国的华北、东北到西伯利亚出现大范围的地表南风异常,使得低空从西伯利亚到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韩国、日本有显著的暖异常;而当AO处于负位相时,则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形。进一步的相关和合成分析发现,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可以在AO与东亚气候之间起到桥梁作用。AO可以通过影响中高纬平流层下层的西风强弱,进而影响到准定常行星波的垂直传播,使得对流层下层中高纬地区的行星波振幅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同时减弱或增强,最终导致东亚地区异常偏暖或偏冷;其中低层中高纬地区纬向波数2的扰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化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作者提出的AO通过影响准定常行星波的活动而导致东亚气候异常的机理,不但强调了西伯利亚高压的贡献,而且特别从波动的意义上强调了阿留申低压的重要性。文中还讨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东亚气候 准定常行星波 年际变化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93
5
作者 黄荣辉 陈光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3-694,共12页
利用JTWC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以及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有很密切的关... 利用JTWC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以及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西北太平洋上空TC移动路径偏西,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偏多;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西北太平洋的TC移动路径偏东,影响日本的台风个数偏多,而影响中国的台风个数可能偏少。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的2004年与西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的2006年的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这一分析结果并从动力理论方面分析了在西太平洋暖池不同热状态下,季风槽对赤道西传天气尺度的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热带低压型波动(TD型波动)的影响,以此揭示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与移动路径年际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暖池处于暖状态时,季风槽偏西,使得热带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低层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TD型波动的位置也偏西,从而造成TC生成平均位置偏西,并易于出现西行路径;相反,当西太平洋暖池处于冷状态时,季风槽偏东,这造成了对流层低层Rossby重力混合波转变成TD型波动的区域,以及TC生成的平均位置都偏东,从而导致TC移动路径以东北转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台风 移动路径 年际变化 西太平洋暖池
下载PDF
华北汛期降水量变化中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分离 被引量:74
6
作者 陆日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1-624,共14页
华北地区汛期(7月和8月)降水量的变化中,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我们将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即将降水量的变化进行5年滑动平均,以滑动平均值代表年代际变化,并以每年的汛期降水量与滑动平均值的... 华北地区汛期(7月和8月)降水量的变化中,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我们将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即将降水量的变化进行5年滑动平均,以滑动平均值代表年代际变化,并以每年的汛期降水量与滑动平均值的差代表去除了年代际变化后的年际变化。然后,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与这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说明影响这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物理原因可能是不同的。与年代际变化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风异常以及欧亚大陆上空的位势高度异常。若对这两种时间尺度不进行分离,而直接按讨论年际变化的一般方法简单地分析与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时,所得到的分析结果中既包含与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又包含与去除年代际变化后的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而除去年代际变化后,与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在东亚上空位势高度和纬向风的异常,意味着急流在涝年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华北地区 汛期
下载PDF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73
7
作者 孙秀荣 陈隆勋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东亚季风 夏季降水 环流场 热力 降水异常 指数 表示 周期
下载PDF
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79
8
作者 康丽华 陈文 +1 位作者 王林 陈丽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3,共9页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49个冬季(1951/1952-1999/2000年)的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谱分析的方法提取变量的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年部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全国一致...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49个冬季(1951/1952-1999/2000年)的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谱分析的方法提取变量的年际变化分量(周期小于8年部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表现为全国一致变化型(EOF1)和南北反相变化型(EOF2)两个主要模态,并可以解释总方差60%以上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与气温全国一致变化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出海陆气压差的改变以及与此相关的东亚大槽强度的变化和东亚高空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异常海温对这一模态的出现有一定的预示意义,而中国近海的海温则更多的是被动地随气温改变。与南北反相变化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表现出显著的北极涛动特征,这一模态的出现会使得次年春季的西北太平洋海温呈现以30°N为界南北反相变化的形态;而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可能对这一模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这两个模态的空间分布虽然与年代际尺度上的分布非常相似,但它们的相对强弱和对应的环流却有很大的差异。分析显示,全国一致变化型可能更多地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的特征,而南北反相变化型更多地表现出年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还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是受不同因子影响的。因此,在研究我国冬季气温变化时,将不同的时间尺度分开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年际变化 东亚冬季风 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下载PDF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I.多种资料间的比较 被引量:77
9
作者 张文君 周天军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1-597,共17页
土壤湿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但观测资料的欠缺制约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汇总了目前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四套土壤湿度资料: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全球土壤湿度计划资料(GSWP2)、以及NCAR最近完成的利用观测资... 土壤湿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但观测资料的欠缺制约着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汇总了目前国际上运用较为广泛的四套土壤湿度资料: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全球土壤湿度计划资料(GSWP2)、以及NCAR最近完成的利用观测资料强迫""通用陆面模式""CLM所产生的土壤湿度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区域观测的19年(1981~1999年)的土壤湿度和13年(1992~2004年)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对四套资料在中国区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主要结论如下:四套资料基本揭示出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GSWP2揭示了四套资料最多的共性,即东北、华南湿,华北、西北干,土壤湿度基本由西北向东北和东南呈梯度增加的特征;GSWP2较好地描述了土壤湿度的季节循环;ERA40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观测相关最好;观测资料和四套资料都表明前期降水会增加土壤湿度,但土壤湿度异常对后期降水的影响则不显著;气温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较复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空间分布 季节循环 年际变化 资料比较
下载PDF
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分析 被引量:69
10
作者 王林 冯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5-1116,共12页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 利用我国160站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的一致变化(EOF1)和华南、西南地区与新疆北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反位相振荡的变化(EOF2)两个主模态,它们分别可以解释年际变化总方差的49.6%和17.3%,并具有显著的2~4年周期。此外,这两个模态也有明显的年代际信号,EOF1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南方地区冬季降水偏少,1988年之后转为偏多,而进入21世纪后逐渐接近历史平均值并有再次转为偏少的趋势,而EOF2表现为1980年至2005年新疆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增多,而华南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年代际减少。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EOF1与EN-SO循环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当ENSO处于其暖(冷)位相的冬季时,东亚冬季风系统偏弱(强),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异常水汽输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与我国冬季降水年际变化EOF2相联系的环流表现为欧亚大陆上空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一个波列,该波列对应于东亚沿岸的异常北(南)风,进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和华南地区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南正(负)北负(正)的降水异常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挪威海地区的SST异常分别与这两个模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对这两个模态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年际变化 主模态 大气环流 海表面温度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变化与ENSO 被引量:65
11
作者 谭言科 张人禾 +1 位作者 何金海 邹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1-840,共10页
文中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EOF分析的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主要存在全区符号一致的单极型和西部与东南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型 ,它们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小波凝聚谱揭示了单... 文中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EOF分析的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主要存在全区符号一致的单极型和西部与东南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型 ,它们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小波凝聚谱揭示了单极、偶极的变化与Nino3区海表温度距平存在密切关系 ,印度洋海温距平从偶极到单极的变化对应着ElNi no事件从发展到衰减的过程。平均而言 ,印度洋偶极超前Nino3区海温距平约 4个月 ,单极滞后约 6个月。整个热带印度洋 -太平洋地区海气耦合特征的演变表明 ,与ElNino从发展到衰减相联系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气耦合相互作用在印度洋海温距平从偶极到单极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温距平 年际变化 海气耦合 海表温度 ENSO 偶极 单极 关系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我国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64
12
作者 陈文 康丽华 王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9-269,共11页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从1951~2000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6、7、8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并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异常与海温变化的耦...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从1951~2000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6、7、8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并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异常与海温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雨型分布主要有3种,这些雨型的时间变化除了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外,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尤其是华北地区的降水从1965年左右开始减少,特别是大约1976年后有显著的减少。SVD分析揭示的我国夏季降水和全球海温异常的耦合关系表明,这种耦合关系最主要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在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夏季降水从1976年前后明显减少,与之显著关联的海温异常的关键区包括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特别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海水,从1976年前后也明显增暖。本研究揭示的华北持续干旱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的耦合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见到,因而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我国夏季降水和海温的耦合关系,还表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异常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著相关上。当南海和黑潮区域以及相邻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海温为正异常时,热带和北大西洋海温也为正异常;而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为负异常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偏涝;反之,该地区则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海温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63
13
作者 朱艳峰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45-1056,共12页
分析了 1 0 6°E以西的四川西部地区 1 95 1~ 2 0 0 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 ,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 1 )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变化特征比较一致。川西地区的涝年... 分析了 1 0 6°E以西的四川西部地区 1 95 1~ 2 0 0 0年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 ,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 1 )川西地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变化特征比较一致。川西地区的涝年与中高纬 5 0 0hPa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的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密切相关 ,在这种环流型下有利于川西地区降水偏多。 ( 2 )川西地区盛夏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2 0世纪5 0年代至 60年代初 ,为川西多雨时期 ,干旱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且弱 ,1 961年以后降水有减少的趋势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降水明显偏少。 ( 3) 2 0世纪 5 0年代与 90年代 ,中高纬环流形势有显著的不同 ,5 0年代中高纬两脊一槽型偏强 ,90年代则偏弱 ,这是川西地区5 0年代明显多雨和 90年代少雨的主要原因。 ( 4 )高原前期的热源偏弱时 ,7、 8月川西地区的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夏季 降水 年际变化 大尺度环流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三维传播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58
14
作者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作者回顾了应用叶笃正先生所创立的Rossby波频散理论 ,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的能量频散以及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的传播规律 ,并应用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由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所得的模式资料的 4 0年风场、温度场资料计算了... 作者回顾了应用叶笃正先生所创立的Rossby波频散理论 ,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的能量频散以及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的传播规律 ,并应用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和由大气环流数值模拟所得的模式资料的 4 0年风场、温度场资料计算了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计算结果表明了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在三维大气传播具有沿两支波导的传播特征 ,这与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相吻合。作者还分析了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分布的年际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了准定常行星波在北半球冬季三维大气中传播的这两支波导有明显的年际振荡 ;并且 ,从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E P通量辐散辐合的年际变化与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相比较 ,发现准定常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年际振荡直接影响着北极涛动 (AO) ,因而说明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际变化可以影响对流层的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波 北半球 年际变化 北极涛动 年际振荡 频散 大气 冬季 分布 能量
下载PDF
华北降水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55
15
作者 徐桂玉 杨修群 孙旭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1-518,共8页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 6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华北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首先对降水和大气变量资料作相应时间尺度的分离是非常必要的,否则...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 6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华北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首先对降水和大气变量资料作相应时间尺度的分离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所得到的SVD结果不能反映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只能反映年际变化特征;华北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有明显的差异;对应发生在2 0世纪70年代后期华北降水的一次年代际跃变,环流场均存在明显的跃变,而且有一个从地面向对流层上层传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降水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奇异值分解(SVD)
下载PDF
How Well do Existing Indices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被引量:54
16
作者 王林 陈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855-870,共16页
Defin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with a simple index has been a difficult task.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meanings of 18 existing EAWM strength indices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 Defin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with a simple index has been a difficult task.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meanings of 18 existing EAWM strength indices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categories: low level wind indices, upper zonal wind shear indices, east-west pressure contrast indices, and East Asian trough indices. The temporal/spatial performance and prediction potential of these indices are then analyzed for the 1957-2001 period. It reveals that on the decadal timescale, most indices except the east-west pressure contrast indices can well capture the continuous weakening of the EAWM around 1986.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the low level wind indices and East Asian trough indices have the best predictability based on knowledge of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Arctic Oscillation, respectively. All the 18 existing indices can well describe the EAWM-related circulation, precipitation, and lower tropospheric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However, the variation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large areas of central China cannot be well captured by most indices, which is possibly related to topographic effec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possi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ies of the EAW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dex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terdecadal variation
下载PDF
新疆北部汛期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的环流特征 被引量:53
17
作者 杨莲梅 张庆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2-419,共8页
新疆北部汛期(7~8月)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针对年代际、除去年代际后年际和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年际变化三种时间尺度,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相应的大气环流.结果表明,三种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不同,... 新疆北部汛期(7~8月)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针对年代际、除去年代际后年际和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年际变化三种时间尺度,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相应的大气环流.结果表明,三种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不同,年代际背景非常重要.新疆北部汛期降水异常时,欧亚中高纬环流系统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显著异常.从气候角度和年代际大气环流变化,提出新疆年代际增湿存在索马里越赤道急流到新疆的三段式水汽接力输送方式,索马里急流和热带印度洋是中亚和新疆的重要水汽补充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汛期降水量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异常
下载PDF
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长期模拟比较 被引量:49
18
作者 冯锦明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5-814,共10页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都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形态,但模式模拟的温度普遍偏低,在大部分区域,大多数模式模拟的降水偏多,而且不同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温度的年际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模拟较差,对冬季模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 平均温度 降水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对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4
19
作者 孙秀荣 端义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4,共8页
利用海陆热力差指数 (ILSTD)、 5 0 0hPa位势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 (OLR)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分析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地区 (包括中国南海 )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 利用海陆热力差指数 (ILSTD)、 5 0 0hPa位势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 (OLR)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分析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地区 (包括中国南海 )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偏多 ,而弱夏季风年同期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而后期趋于正常 ,正常夏季风年热带气旋频数基本正常。并结合热带气旋形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对其动力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频数 年际变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热力影响 被引量:43
20
作者 张艳 钱永甫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306,共9页
利用多年 NCEP/ NCAR再分析全球逐候平均气象场资料和逐旬感热、潜热资料 ,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期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地面加热场的特征进行分析。着重讨论了高原和邻近地区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具体分析了高原感热加热对... 利用多年 NCEP/ NCAR再分析全球逐候平均气象场资料和逐旬感热、潜热资料 ,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期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地面加热场的特征进行分析。着重讨论了高原和邻近地区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具体分析了高原感热加热对亚洲夏季风推进的影响机制 ,以及对热带低层西风气流的作用。结果发现 ,中纬度高原的感热加热所造成的经、纬向热力差异是导致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原因。亚洲夏季风建立区域和时间的差异与高原感热加热的区域性有关。高原感热加热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对南海地区低层西风气流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季风爆发前是加速低层西风 ,在季风爆发后起削弱西风气流的作用。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的感热加热进行了对比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热源 青藏高原 亚洲夏季风 热力作用 年际变化 西风气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