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凋落物动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汇功能的维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长白山系余脉张广才岭西坡林龄相近但立地条件不同的4种天然次生林(即硬阔叶林、杨桦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和2种人工林(落...阐明凋落物动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汇功能的维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长白山系余脉张广才岭西坡林龄相近但立地条件不同的4种天然次生林(即硬阔叶林、杨桦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和2种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凋落物产量及其组分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14年(2008-2021年)的连续测定,旨在揭示森林凋落物量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林型间和年际变异)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6种森林类型的凋落总量(TL)无显著差异,波动范围为500.5-556.1 g m^(-2)a^(-1);但其叶凋落量(LL)、繁殖组织凋落量(RT)和其他组织凋落量(OT)均存在显著差异,波动范围依次分别为333.9-391.8 g m^(-2)a^(-1)、8.43-69.93 g m^(-2)a^(-1)和93.4-185.9 g m^(-2)a^(-1)。6种森林类型的TL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其中LL和OT年际变化的显著性因森林类型而不同,而RT的年际变化不显著。除落叶松人工林外,其余5种森林类型的LL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均值、土壤10 cm深度处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Tsmin)和土壤5 cm含水量(Ms)均呈显著正相关。杂木林、硬阔叶林和红松人工林的RT与Ms呈显著负相关;杂木林、杨桦林和硬阔叶林的OT与Tsmin呈显著负相关。样地水平的LL与土壤10 cm处含水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RT和OT则与其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林龄相似的温带森林地上凋落物总量有趋同趋势,但其通过改变组分分配格局来适应立地条件的变化;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引起凋落物量的年际变化,但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量对环境波动的敏感性不同。展开更多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是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通过对野外固定样地的凋落物进行长期观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5–2015年我国杉木人工林中心产...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是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通过对野外固定样地的凋落物进行长期观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5–2015年我国杉木人工林中心产区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的回收量及现存量月动态数据(枯枝、枯叶、落果(花)、树皮、苔藓地衣及杂物的干重)。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我们认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过程,合理安排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类型人工林凋落物研究提供本底资料,推动亚热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碳循环研究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发展。展开更多
以福建长乐大鹤林场5种沿海防护人工林(纹荚相思、卷荚相思、大叶相思、湿地松、木麻黄)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3年调查它们的凋落物产量及各组分(叶、枝、皮、花果、其他凋落物)月动态.结果显示:5种人工林年均凋落物...以福建长乐大鹤林场5种沿海防护人工林(纹荚相思、卷荚相思、大叶相思、湿地松、木麻黄)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3年调查它们的凋落物产量及各组分(叶、枝、皮、花果、其他凋落物)月动态.结果显示:5种人工林年均凋落物产量大小排序为木麻黄(12.64 t hm^(-2) a^(-1))>湿地松(9.60 t hm^(-2) a^(-1))>纹荚相思(7.47 t hm^(-2) a^(-1))>大叶相思(7.41 t hm^(-2) a^(-1))>卷荚相思(7.09 t hm^(-2) a^(-1)),其中木麻黄显著高于其余4种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各组分凋落物产量大小排序为凋落叶>凋落枝>其他凋落物(虫尸、杂物等碎屑)>花果凋落物>树皮凋落物.其中凋落叶均为优势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木麻黄(83.02%)、湿地松(74.49%)、卷荚相思(76.73%)、大叶相思(74.09%)、纹荚相思(71.35%).纹荚相思和湿地松最大凋落物产量月出现在8月,卷荚相思、大叶相思和木麻黄最大产量月出现在7月,最大产量月占年凋落物产量的16.4%-25.8%.凋落物产量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夏季各组分凋落物产量显著高于春、秋、冬3季产量.本研究表明沿海防护林中不同人工林各组分凋落物产量以及动态变化有较大差异,结果可为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树种类型的选择及有关凋落物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图5表2参37)展开更多
文摘阐明凋落物动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汇功能的维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长白山系余脉张广才岭西坡林龄相近但立地条件不同的4种天然次生林(即硬阔叶林、杨桦林、杂木林和蒙古栎林)和2种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凋落物产量及其组分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14年(2008-2021年)的连续测定,旨在揭示森林凋落物量及其组分的时空变化(林型间和年际变异)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6种森林类型的凋落总量(TL)无显著差异,波动范围为500.5-556.1 g m^(-2)a^(-1);但其叶凋落量(LL)、繁殖组织凋落量(RT)和其他组织凋落量(OT)均存在显著差异,波动范围依次分别为333.9-391.8 g m^(-2)a^(-1)、8.43-69.93 g m^(-2)a^(-1)和93.4-185.9 g m^(-2)a^(-1)。6种森林类型的TL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其中LL和OT年际变化的显著性因森林类型而不同,而RT的年际变化不显著。除落叶松人工林外,其余5种森林类型的LL与生长季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均值、土壤10 cm深度处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Tsmin)和土壤5 cm含水量(Ms)均呈显著正相关。杂木林、硬阔叶林和红松人工林的RT与Ms呈显著负相关;杂木林、杨桦林和硬阔叶林的OT与Tsmin呈显著负相关。样地水平的LL与土壤10 cm处含水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RT和OT则与其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林龄相似的温带森林地上凋落物总量有趋同趋势,但其通过改变组分分配格局来适应立地条件的变化;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引起凋落物量的年际变化,但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量对环境波动的敏感性不同。
文摘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是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人工林植被类型。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通过对野外固定样地的凋落物进行长期观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5–2015年我国杉木人工林中心产区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的回收量及现存量月动态数据(枯枝、枯叶、落果(花)、树皮、苔藓地衣及杂物的干重)。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我们认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过程,合理安排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类型人工林凋落物研究提供本底资料,推动亚热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碳循环研究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发展。
文摘以福建长乐大鹤林场5种沿海防护人工林(纹荚相思、卷荚相思、大叶相思、湿地松、木麻黄)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3年调查它们的凋落物产量及各组分(叶、枝、皮、花果、其他凋落物)月动态.结果显示:5种人工林年均凋落物产量大小排序为木麻黄(12.64 t hm^(-2) a^(-1))>湿地松(9.60 t hm^(-2) a^(-1))>纹荚相思(7.47 t hm^(-2) a^(-1))>大叶相思(7.41 t hm^(-2) a^(-1))>卷荚相思(7.09 t hm^(-2) a^(-1)),其中木麻黄显著高于其余4种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各组分凋落物产量大小排序为凋落叶>凋落枝>其他凋落物(虫尸、杂物等碎屑)>花果凋落物>树皮凋落物.其中凋落叶均为优势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木麻黄(83.02%)、湿地松(74.49%)、卷荚相思(76.73%)、大叶相思(74.09%)、纹荚相思(71.35%).纹荚相思和湿地松最大凋落物产量月出现在8月,卷荚相思、大叶相思和木麻黄最大产量月出现在7月,最大产量月占年凋落物产量的16.4%-25.8%.凋落物产量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夏季各组分凋落物产量显著高于春、秋、冬3季产量.本研究表明沿海防护林中不同人工林各组分凋落物产量以及动态变化有较大差异,结果可为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树种类型的选择及有关凋落物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图5表2参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