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被引量:1439
1
作者 查明建 田雨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26,共6页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我国目前翻译主...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我国目前翻译主体研究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问题,并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性 传统翻译观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 被引量:83
2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6-90,共5页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教育过程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 被引量:92
3
作者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3-130,共8页
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公共性,并非要消灭个人主体性,而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但个人主体性必须超越"唯我论",走向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实现了对主体性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超越,他者... 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公共性,并非要消灭个人主体性,而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但个人主体性必须超越"唯我论",走向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实现了对主体性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超越,他者性中他者的绝对差异性、"面对他者"的责任实现了对主体间的同一性和互惠性的超越。正是由于他者性,构筑了具有差异性的主体共生体,实现了主体间的共在、共生、共享。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是实现公共性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同环节中,教育中主体间的关系也呈现为不同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公共性 主体教育
原文传递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被引量:73
4
作者 冯向东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30,共6页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中介是语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主体间性范畴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学活动 师生关系
原文传递
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 被引量:77
5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0,共6页
主体间性涉及不同的领域,包括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导致哲学的根本变革,对于现代... 主体间性涉及不同的领域,包括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导致哲学的根本变革,对于现代美学建构具有根本的意义,它解决了认识何以可能、自由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主体间性 美学建构
下载PDF
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 被引量:38
6
作者 冯建军 尚致远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9,47,共8页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当代社会人的转型,要求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从单子式主体到类主体,从个人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革,走向类主体教育...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当代社会人的转型,要求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从单子式主体到类主体,从个人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革,走向类主体教育。这就要求教育目的观从个人主义走向共同体主义:教育实践观从对象化活动走向交往;教育内容观从片面走向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 教育变革 教育目的观 主体教育 教育内容 教育实践 要求 人的生存 单子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红楼梦》中的体现 被引量:46
7
作者 张曼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9-113,共5页
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体现是不同的,霍克斯通过翻译体现了从“它是”到“我是”的主体性张扬,维护了解构理论;杨宪益夫妇则实践了从“它是”到“我是”的主体性抑制,消解了解构理论,维护了传统的“作者... 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体现是不同的,霍克斯通过翻译体现了从“它是”到“我是”的主体性张扬,维护了解构理论;杨宪益夫妇则实践了从“它是”到“我是”的主体性抑制,消解了解构理论,维护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英译本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它是 我是
下载PDF
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被引量:38
8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9-74,共6页
近代以来兴起的现代性,以工具理性和单子式个人主体性为核心。这种普遍的行为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造成教育培养的人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教育的内容为科学世界所独霸,生活世界被殖民化。实证主义带来的客观的、科学的... 近代以来兴起的现代性,以工具理性和单子式个人主体性为核心。这种普遍的行为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造成教育培养的人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教育的内容为科学世界所独霸,生活世界被殖民化。实证主义带来的客观的、科学的知识观,使知识丧失了情境性和主观性,使教学成为对知识的占有,而不是思想的生成。单子式的个人主体性,使教育过程呈现出主客对立关系,取代了本该存在的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关系。教育的现代性,异化了完整的人,也异化了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反思和批判教育的现代性,进而超越教育的现代性,使教育"返璞归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科学理性 实证主义 生活世界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34
9
作者 杨春时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3,共5页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变,勾勒出西方美学体系的发展脉络,是今天建设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客体性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被引量:35
10
作者 夏贵清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9-92,共4页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被引量:35
11
作者 王守纪 杨兆山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4-37,共4页
时代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交往基础、主体间性基础以及实践基础为现代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这种师生关系以尊重为核心,以相互尊重、相互理... 时代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交往基础、主体间性基础以及实践基础为现代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这种师生关系以尊重为核心,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双向沟通为特征,为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师生关系对立化、师生关系冷漠化、师生关系简单化和师生关系功利化等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重 师生关系 交往 主体间性
下载PDF
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译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30
12
作者 尹富林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1-44,共4页
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主体以及其主体间性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概念整合模式下的翻译主体既包括了原作者、译者、读者,也包括文本所涉及的源语和译语,他们之间呈现对话交流、相互转换和相互映射三种主体间性关系... 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主体以及其主体间性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概念整合模式下的翻译主体既包括了原作者、译者、读者,也包括文本所涉及的源语和译语,他们之间呈现对话交流、相互转换和相互映射三种主体间性关系。各主体间的相互交往以概念映射作为交流的“中介”,以和谐的主体间性作为目标,完成翻译的整合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 翻译主体 主体间性 映射
下载PDF
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 被引量:34
13
作者 张小军 木合塔尔.阿皮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7,124,共9页
本文通过对"民族志"这一中译名词及这一概念的理论反思,指出了"民族志"译法在学理上的不足,主张以"文化志"的译名取而代之。同时,反思了以往民族志研究方法论上的"文化"缺失,即缺乏对"文... 本文通过对"民族志"这一中译名词及这一概念的理论反思,指出了"民族志"译法在学理上的不足,主张以"文化志"的译名取而代之。同时,反思了以往民族志研究方法论上的"文化"缺失,即缺乏对"文化"之"信息"本质的理解。这种缺失致使当今民族志在面对后现代理论的挑战中表现乏力甚至失语。本文从回归文化志,文化的真实与歧义性,互主体性与"文化的经验"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强调了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通过深入的田野工作和"互经验文化志"研究,能够不断揭示和呈现人类基于"互经验"之上的"文化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文化志 文化的真实 互主体性 文化的经验
原文传递
临床判断:基于病人的真实世界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20,共6页
理化检查报告提供的情况远非病人的全部真实;病史展示的病人的医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对于疾病的鉴别与诊断的价值永远都不过时;诊疗个体化包括双重内涵;病人的身体感受远比某些生理指标变化的意义更重要;医生进入病人的真实世界,包括病人... 理化检查报告提供的情况远非病人的全部真实;病史展示的病人的医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对于疾病的鉴别与诊断的价值永远都不过时;诊疗个体化包括双重内涵;病人的身体感受远比某些生理指标变化的意义更重要;医生进入病人的真实世界,包括病人的情感世界,只有通过医患间的对话与交流才能彼此感知,医生与病人两个主体的融合在于两者的主体间性;医生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感,是医生进入病人的疾病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的真实世界 个体化 身体感受 主体间性
下载PDF
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 被引量:29
15
作者 崔希亮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5,共7页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语篇功能。"哈"只出现在会话语境中,在语篇中不表达命题意义,只表达情态意义,其核心意义就是"寻求证实或认同"、"赞同或附和"、"表示惊异&quo...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语篇功能。"哈"只出现在会话语境中,在语篇中不表达命题意义,只表达情态意义,其核心意义就是"寻求证实或认同"、"赞同或附和"、"表示惊异",这些都是说者与听者互动的要求。"哈"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它是汉语对话语篇中交互主观性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 语气 情态 交互主观性
原文传递
师生关系:走向身体间性——师生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建构 被引量:26
16
作者 熊华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3-37,共5页
从身体现象学理论看,师生在教学中的相遇首先是身体的相遇,身体是介入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处于身体之中。同时,教学过程也是身体—主体从情感出发,借助于身体的实践,实现身体从自然性向文化性生成的"人化"过程,展现了身... 从身体现象学理论看,师生在教学中的相遇首先是身体的相遇,身体是介入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处于身体之中。同时,教学过程也是身体—主体从情感出发,借助于身体的实践,实现身体从自然性向文化性生成的"人化"过程,展现了身体—主体"我—我"的主体间性关系。身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理论知识的建构,也不是一种技术知识的塑造,而是一种实践知识的机智表现,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 身体间性
下载PDF
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0-147,共8页
在当下的教育世界,"异化"成为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常态。现代教育理论的反思表现为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师生关系的重构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现代性师生关系的修正,但是两种理论假设的局限性和实践运行条件的缺乏,使我们对其理... 在当下的教育世界,"异化"成为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常态。现代教育理论的反思表现为后现代教育思想对师生关系的重构和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对现代性师生关系的修正,但是两种理论假设的局限性和实践运行条件的缺乏,使我们对其理论价值彰显的可能性深存怀疑。基于对教育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师生关系要走出异化的困境,必须超越教育的现代性,丰富和完善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内涵,构建师生间具有建设性后现代意义和形态的关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教育 现代性 后现代 主体间性 异化 关系共同体
下载PDF
话语标记语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探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博宇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83,共5页
在交际过程中,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本文简要概述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概念、关系和连续性,说明其在话语表述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话语标记语的认识情态和多功能性,侧重体现其在言语交际中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关键词 话语标记语 主观性 交互主观性 认识情态
原文传递
全纳教育——当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内涵和启示 被引量:23
19
作者 丁勇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2-26,共5页
全纳教育是当代教育重大发展趋势之一。从时代特征和文本释义的角度对产生这种趋势的必然性、全纳教育的内涵及特点进行分析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探索获得有益于我国教育特别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全纳教育 以人为本 教育公平 主体间性 生活世界
下载PDF
“否则”类连词的语法化梯度及其表现 被引量:22
20
作者 曹秀玲 张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共11页
"否则"类连词的内部构成和历史来源各不相同,经过语法化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组篇章连接成分,因前后小句之间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备受学界关注,但辞书对这组词几乎是互训的。事实上,"否则"类连词之间既有共... "否则"类连词的内部构成和历史来源各不相同,经过语法化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组篇章连接成分,因前后小句之间语义关系的复杂性备受学界关注,但辞书对这组词几乎是互训的。事实上,"否则"类连词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这种异同来源于历史上各词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由于语法化进程不同,"否则"类连词各成员在共时层面上语义功能呈现梯度分布状态,而语义功能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主观性增强,具体表现是"否则"类篇章对假设小句依存度降低、前后相对次序自由化、与话语标记的结合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则”类连词 语法化 主观性 交互主观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