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静本体特征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海鹰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8-71,共4页
“虚静”说在本体论视域下呈现如下特征:首先,虚静自显为一种具有主客相通性质的本体存在;其次,虚静因审美主体明晰的精神指向性而具有一种意向性特征;最后,意向客体在虚静中超越有限的在场之物,并借助意向性想象在精神上得以呈现。
关键词 虚静 本体存在 意向性 意向客体
下载PDF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
2
作者 刘宇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88,共6页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识提供可能性,从而把问题的性质由个体的、单向的静态认知如何符应物质性对象世界转换为个体之间相向地、动态地以名言主动地塑造或建构彼此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缘 言义 相分 玄奘 《成唯识论》
下载PDF
论意向性理论对枝语法中“詞”“辞”认定的影响
3
作者 许宗华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5-243,共9页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時枝誠記站在他所倡导的语言观———语言过程说的立场上,根据是否具有概念过程,将日语单词分为“詞”“辞”两大类,这种分类的哲学基础是意向性理论,“詞”“辞”分别对应于意向性结构中的意向对象和意向作用。尤其是...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時枝誠記站在他所倡导的语言观———语言过程说的立场上,根据是否具有概念过程,将日语单词分为“詞”“辞”两大类,这种分类的哲学基础是意向性理论,“詞”“辞”分别对应于意向性结构中的意向对象和意向作用。尤其是他对“詞”“辞”外延的界定完全受到了该理论的影响。“詞”“辞”是否连续之争,本质上是“詞”“辞”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枝语法 意向作用 意向对象 “词” “辞”
原文传递
无对象表象悖论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产生 被引量:1
4
作者 奚颖瑞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34,共7页
无对象表象悖论由两个对立的命题构成:"每个表象都表象一个对象"——"并非每个表象都有对象"。这个悖论是意向性理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胡塞尔在1894年所作的《意向的对象》一文对这个悖论的思考... 无对象表象悖论由两个对立的命题构成:"每个表象都表象一个对象"——"并非每个表象都有对象"。这个悖论是意向性理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胡塞尔在1894年所作的《意向的对象》一文对这个悖论的思考来展示其意向性理论的产生以及他当时所持的一种二阶性的本体论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对象表象 特瓦多夫斯基 意向的 对象关系 假设
下载PDF
英伽登的艺术存在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华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30,共12页
英伽登的艺术理论建立在他对范畴体系的详尽讨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传统的范畴体系过于贫乏,无法应对实在论-观念论之争。为此,他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存在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艺术作品既非实在对象,也非观念对象,而是纯粹意向性对... 英伽登的艺术理论建立在他对范畴体系的详尽讨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传统的范畴体系过于贫乏,无法应对实在论-观念论之争。为此,他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存在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艺术作品既非实在对象,也非观念对象,而是纯粹意向性对象。同时,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分层结构。本文试图通过对英伽登的存在论和范畴理论的梳理,重新理解他在艺术理论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主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 存在样式 意向性对象 分层结构
下载PDF
现象学的意向性对象与文学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51-56,共6页
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学问,但是这种"纯粹意识现象"是一种意向性对象。现象学以这种意向性对象来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这种关于意向性对象的观点在哲学本体论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 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学问,但是这种"纯粹意识现象"是一种意向性对象。现象学以这种意向性对象来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这种关于意向性对象的观点在哲学本体论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以这种现象学的意向性对象来分析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却是一种揭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审美主体性和主客体统一性的文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意向性对象 文学思想
下载PDF
虚构谈论的关涉性
7
作者 邵世恒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虽然虚构角色不存在,但虚构谈论确是关于虚构角色的。为了使这一关涉可能,克兰提出了一种表征主义解释,但这一解释会受到强版本和弱版本两类反驳。这些反驳表明关涉性既具有表征性特征,也具有关系性特征。针对虚构谈论的关涉性,新的替... 虽然虚构角色不存在,但虚构谈论确是关于虚构角色的。为了使这一关涉可能,克兰提出了一种表征主义解释,但这一解释会受到强版本和弱版本两类反驳。这些反驳表明关涉性既具有表征性特征,也具有关系性特征。针对虚构谈论的关涉性,新的替代性策略将立足于表征之间的关系、而非表征的内在特征,从而虚构谈论关涉到的是相互关联的表征所共同聚焦的对象。新策略同时满足了表征性特征和关系性特征,因而避免了针对克兰解释的反驳。最后,一种内置遵从性用法的因果链条被用来解释表征之间的关系,补足了新策略的最后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涉性 表征主义 意向对象 聚焦对象
原文传递
对“是—应当”问题的现象学分析和解答
8
作者 余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45,共5页
围绕“是—应当”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思考和分析。该文试图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理解,来简单阐述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对“是—应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以及对经验主义伦理学的解构。
关键词 先验意识 构造 本质直观 意向性 意向对象
下载PDF
古代美学思想中的“境界”含义溯源
9
作者 夏开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95-99,共5页
"境界"是古代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在现代语境中,它往往被视为与"意境"同义。然而在古代,"境界"比"意境"更具丰富内涵,通过追溯"境界"概念的起源与演变,可以总结出这样四个主要含义:第... "境界"是古代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在现代语境中,它往往被视为与"意境"同义。然而在古代,"境界"比"意境"更具丰富内涵,通过追溯"境界"概念的起源与演变,可以总结出这样四个主要含义:第一,既指国土边界又指抽象的边界本身;第二,它指空间上的领域;第三,在佛学中指与心识关联的对象,可以引申为现象学意义上的境域;第四,指人所达到的精神层次。因此,"境界"所体现的正是各种精神层次中所观照的现象,不分主客,它将为境界论美学提供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 领域 意向对象 精神层次
下载PDF
哲学的任务在于追求绝对真理——试论胡塞尔的现象学
10
作者 周守红 严莉群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93-95,共3页
胡塞尔提出“现象学” ,在哲学研究中“面向事物本身” ,把各种观点和假设“悬置”或“加括号” ,通过现象分析 ,揭示意识的“意向性” ,通过排除与本质不相干的东西 ,把意识还原成它的本质的东西 ,通过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活动寻求哲学生... 胡塞尔提出“现象学” ,在哲学研究中“面向事物本身” ,把各种观点和假设“悬置”或“加括号” ,通过现象分析 ,揭示意识的“意向性” ,通过排除与本质不相干的东西 ,把意识还原成它的本质的东西 ,通过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活动寻求哲学生命中的绝对真理。胡塞尔在哲学道路上探索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探索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和提出的某些富有建设性的观念 ,为认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思维方向 ,直接启迪了存在主义哲学。但是由于其自身主观先验主义的局限性 ,他的哲学始终无法摆脱主观性、唯我论和研究方式单一性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真理 先验自我 意向性 意向对象
下载PDF
纯粹意向对象与指称理论疑难的解决 被引量:2
11
作者 奥拉夫.阿斯海姆 王建芳 许万承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34,共12页
指称可能失败及替换失效问题是量化信念语境以及其他态度语境所面临的两大障碍,"纯粹意向对象"概念(只能通过它们的意向属性予以识别的对象)的提出或许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就指称可能失败问题而言,当词项所指对象不存在时... 指称可能失败及替换失效问题是量化信念语境以及其他态度语境所面临的两大障碍,"纯粹意向对象"概念(只能通过它们的意向属性予以识别的对象)的提出或许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就指称可能失败问题而言,当词项所指对象不存在时,将纯粹意向对象作为该词项的指称对象即可避免指称失败的风险。就替换失效问题而言,说话者指称而非语义性指称对词项的使用具有决定性意义,当说话者指称为直接指称时,态度语境中指称相同的词项即可以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 纯粹意向对象 纯粹置信对象 直接指称 说话者指称
原文传递
从“纯意向性客体”到“绝对意向性客体”——论埃科的客体理论及其符号学内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00,共9页
“绝对意向性客体”是意大利学者翁贝托·埃科在他的演讲集《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中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的文学理论中,该概念被用以描述一类仅仅存在于虚构性叙事中的客体,这类客体不但能因“症候性属性”被一再地确认,还会... “绝对意向性客体”是意大利学者翁贝托·埃科在他的演讲集《一位年轻小说家的自白》中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的文学理论中,该概念被用以描述一类仅仅存在于虚构性叙事中的客体,这类客体不但能因“症候性属性”被一再地确认,还会因符号性增衍机制而持续地存在。“绝对意向性客体”自罗曼·英加登的“纯意向性客体”发展而来,在《论文学作品》中,英加登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视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从而揭示了孕育“纯意向性客体”的四层次本体形式。同样,埃科也在英加登的本体论文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阐发“绝对意向性客体”概念,揭示出英加登的“存在性本体论框架”在处理具体文艺现象时所表现出的不足。为了把普适的“存在性本体论框架”发展为可被多元话语实践重塑的动态系统,埃科借助其符号学思考,改写经典的“语义三角”框架,最终建构了他的“客体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意向性客体 纯意向性客体 存在性本体论框架 语义三角 客体理论
下载PDF
自我、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客体——现象学视角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塑造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中丽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共4页
本文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解读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叙述者的意向活动既完成了意向活动主体、客体作为自我和对象的人物塑造,也显现作家作为作品意向活动主体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构建出作家力图创作的纯粹意向性客体。
关键词 意向活动 主体 客体 纯粹意向性客体
原文传递
论意向性的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
14
作者 刘景钊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5-20,共6页
意向性心智在认识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主体与世界相关联的过程中,是指主体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生产实践等活动中通过意向性的指向能力产生的驱动认识和实践活动、设定对象的理解、决定认识对象的选择作用。
关键词 意向性 心智 指向能力 观念认识 实践活动
下载PDF
浅析“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以“成都被打女司机案”为切入点
15
作者 向琳 《萍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8-30,共3页
"成都被打女司机"案引起了有关故意伤害罪与"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罪的区分热议。厘清"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的界限不仅关乎被告人的定罪量刑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两罪的理解。故意伤害罪的... "成都被打女司机"案引起了有关故意伤害罪与"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罪的区分热议。厘清"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的界限不仅关乎被告人的定罪量刑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两罪的理解。故意伤害罪的客体为人身权利,寻衅滋事罪中人身权利是作为社会秩序的附属被刑法所保护。"随意殴打他人"中的"随意"应以是否"事出有因"即殴打他人是否出于社会一般人认可、接受的理由、动机作为判定标准。存在"被害人故意引发或激化矛盾"致使被殴情形时可认定为故意伤害。犯罪对象是否特定是区分两罪的标准之一,但不宜将犯罪动机、地点作为区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衅滋事罪 故意伤害罪 犯罪客体 随意
下载PDF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意识”定义探析
16
作者 邓亚中 刘琼 高新民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4-88,124,共5页
从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出发,通过对胡塞尔意识概念界定的分析,可总结出胡塞尔三大意识定义:(1)主体作为意识自我所具有的现象学特性;(2)对象性内容为"对象体验";(3)对外感知对主体与内容的联接方式的"内感知"... 从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出发,通过对胡塞尔意识概念界定的分析,可总结出胡塞尔三大意识定义:(1)主体作为意识自我所具有的现象学特性;(2)对象性内容为"对象体验";(3)对外感知对主体与内容的联接方式的"内感知"。通过研究19世纪"意识"概念的争论,可理解胡塞尔的意识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发现胡塞尔意识定义的内在结构——意识概念并不等同于意向性概念,只有建立在意向性基础上的意识概念,才是真正的胡塞尔意识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逻辑研究》 意识概念 意向经验 对象 意义
下载PDF
“信念-愿望-意向”Agent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路军 王亚东 王晓龙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8-51,47,共5页
1 BDI agent的起源在“智能体”(Agent)的研究中引入了许多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概念,一个很有影响的工作来自于1987年Dennett的“意向系统”(intentionsystem),在这个系统中的行为被描述成诸如“信念”(belief),“喜好”(preference)... 1 BDI agent的起源在“智能体”(Agent)的研究中引入了许多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概念,一个很有影响的工作来自于1987年Dennett的“意向系统”(intentionsystem),在这个系统中的行为被描述成诸如“信念”(belief),“喜好”(preference)和“意向”之类的心智状态,这些状态在决定Agent行为时似乎起到了不同的作用。1992年Kiss把它们分为三类:a)认知的(cognitive):如信念和知识等;b)意图的(conative):如意向,承诺和规划等;c)情感的(affective):如愿望,目标和喜好等。信念、愿望和意向(BDI)通常用来作为这三类心智状态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体 人工智能 信念 愿望 意向 AGENT
下载PDF
论文学的意向性接受图式 被引量:2
18
作者 成远镜 《娄底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36-40,共5页
文学接受是一种意向活动 ,对文学的接受主要是一种意向性接受。它具有主观指向性、实用功利性、关注历史语境等特征。这种接受图式表征为批评性接受、借鉴性接受、实用性接受和背离性接受等形态。
关键词 意向性 意向性接受 意向性客体 接受图式
下载PDF
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资意愿的检验:一项实验证据 被引量:3
19
作者 牛草林 李鹏 李宁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实验检验了投资者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投资意愿,验证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实验研究发现: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的3种方式中,投资者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投资意愿最高;知识产权融资过程中,价值评价主体不同,投资者的投... 实验检验了投资者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投资意愿,验证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实验研究发现: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的3种方式中,投资者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投资意愿最高;知识产权融资过程中,价值评价主体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投资者感知的价值评估报告的可信度中介了评价主体与投资意愿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证券化融资 投资意愿 鉴价主体
下载PDF
反思法院制度:意旨、对象与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左卫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6,共9页
  作为研究对象的法院应当是肩负着以第三者身份与地位来解决纠纷的根本职责,并具有“合法性”的社会公共权威组织。研究路径之一是以现代化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扬弃现有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重“理想类型”、功能主义等研究方法。
关键词 法院制度 对象 意旨 反思 “理想类型” 研究方法 现代化理论 公共权威 分析框架 研究路径 功能主义 合法性 第三者 作为 纠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