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故意犯的结果归责: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2
1
作者 喻浩东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4-151,共18页
近年来,随着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刑法中的结果归责逐渐演变成客观构成要件内部的命题,而与主观构成要件脱钩。然而在故意犯的结果归责中,相当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理论的种种尝试却频遭失败的命运,尤其在介入因素存在的场合,"相当性&... 近年来,随着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刑法中的结果归责逐渐演变成客观构成要件内部的命题,而与主观构成要件脱钩。然而在故意犯的结果归责中,相当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理论的种种尝试却频遭失败的命运,尤其在介入因素存在的场合,"相当性"只能定义实行行为、难以成为狭义归责的判断标准,客观归责理论本为过失犯量身定制、在故意犯领域捉襟见肘,其下位规则均无法合理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故意犯的结果归责原本就不是客观不法的问题,而属于主观不法的范畴。故意犯拥有本体论的犯罪构造,与过失犯存在本质的不同,两者分属于主观不法与客观不法的不法类型,分别适用"意志归责"和"规范归责"的归责模式。要合理解决故意犯的结果归责问题,只有从客观转向主观,建构以"意志支配"为核心的主观归责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 结果归责 介入因素 主观不法 意志支配
原文传递
再论违法性认识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星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40,共8页
在违法性认识是否有存在必要问题上,应当采用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区分说。违法性区分说存在其合理性,正确认识违法性认识的理论内核对于正确把握违法性认识意义重大。角色分工的特点决定着行为主体在故意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时,一般具有充分... 在违法性认识是否有存在必要问题上,应当采用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区分说。违法性区分说存在其合理性,正确认识违法性认识的理论内核对于正确把握违法性认识意义重大。角色分工的特点决定着行为主体在故意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时,一般具有充分的违法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认识 故意犯罪 角色分工
原文传递
论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 被引量:8
3
作者 胡剑波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2年第10期55-61,共7页
《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新确立了污染环境罪,但并未明确其罪行形式,因此,理论上便存在"双重罪行说"和"过失说"之争。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均不可采信,一方面,如果缺乏法律文理根据,则既不能认为某种犯罪同时包括... 《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新确立了污染环境罪,但并未明确其罪行形式,因此,理论上便存在"双重罪行说"和"过失说"之争。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均不可采信,一方面,如果缺乏法律文理根据,则既不能认为某种犯罪同时包括故意与过失,也不能认为该罪属于过失犯;另一方面,既然成立本罪不以侵害他人生命、身体为必要,也就表明将其理解为过失犯的实质根据并不存在。此外,倘若将本罪理解为过失犯,便会导致过失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成立犯罪而部分故意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却只能宣告无罪的现象,这显然有悖于责任主义原理。质言之,本罪应属故意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罪行形式 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
下载PDF
明知、社会危害性认识与违法性认识 被引量:7
4
作者 闻志强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66,共13页
在故意犯罪的成立条件中,是否需要行为人具备违法性认识,理论上存在争议和分歧,主要表现为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对立。在坚持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前提下,有必要明确违法性认识与我国传统刑法中力倡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关... 在故意犯罪的成立条件中,是否需要行为人具备违法性认识,理论上存在争议和分歧,主要表现为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对立。在坚持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前提下,有必要明确违法性认识与我国传统刑法中力倡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关系,即前者指涉的是形式违法性认识,后者指向实质违法性认识。应当以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积极推动和促进中国刑法理论向规范化、逻辑化、科学化、体系化思考方向转型。立基于理论分析和坚持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的立法明确性,应当考虑修改《刑法》第14条第2款的规定,增加"行为人不存在违法性认识的,不成立故意犯罪;存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可以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内容,以明确违法性认识的法律地位,更好地处理违法性认识错误情形下的刑事责任判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 明知 社会危害性认识 违法性认识
原文传递
洗钱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
5
作者 朱奇佳 栾芳 《上海公安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8-65,共8页
洗钱犯罪司法案件数量逐年递增,理论争议和实务困境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办案效果。对于洗钱犯罪是否属于目的犯的问题,需区分自洗钱和他洗钱进行探讨,他洗钱不再重复要求具有“掩饰、隐瞒”的目的。洗钱罪“明知”特定七类上游犯罪应当限... 洗钱犯罪司法案件数量逐年递增,理论争议和实务困境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办案效果。对于洗钱犯罪是否属于目的犯的问题,需区分自洗钱和他洗钱进行探讨,他洗钱不再重复要求具有“掩饰、隐瞒”的目的。洗钱罪“明知”特定七类上游犯罪应当限定在不排斥相应犯罪,且“明知”可以放宽至“应当知道”,包括“故意不知”“心照不宣”。在洗钱罪的数额方面,针对同一对象反复“清洗”的数额不累计计算,洗钱帐户内的沉淀资金不影响犯罪数额的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钱罪 目的犯 明知 数额认定
下载PDF
间接故意犯罪的概念新探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永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102,共10页
在刑法理论中,间接故意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目前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来看,间接故意的概念主要有"放任说"、"同意说"、"容忍说"、"不违背本意说"以及"明知说"和"冒险说&... 在刑法理论中,间接故意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目前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来看,间接故意的概念主要有"放任说"、"同意说"、"容忍说"、"不违背本意说"以及"明知说"和"冒险说"等各种不同的主张。如何正确地对待上述各种不同的观点,是推导出间接故意犯罪新概念的关键。要弄清间接故意犯罪的新概念,除了对其内涵必须作出明确的阐述之外,还必须对间接故意犯罪与相关概念之间的界限作认真的辨析。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有意纵容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这一概念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具有重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 间接故意犯罪 放任 纵容
下载PDF
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故意犯罪阶段形态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国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9,共8页
对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推动两地之间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关于故意犯罪阶段形态的理论及其相关规定方面, 两地刑法主要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之概念及其处罚以及犯罪中止的表现形式等三方面存在差... 对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推动两地之间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关于故意犯罪阶段形态的理论及其相关规定方面, 两地刑法主要在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之概念及其处罚以及犯罪中止的表现形式等三方面存在差异。在上述几个方面, 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是各有千秋, 各有优劣, 实有相互取长补短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地刑法 澳门刑法 故意犯罪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下载PDF
非法持有枪支罪中的枪支认定
8
作者 高榕佑 阎朝秀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4-121,共8页
枪支类犯罪具有法益侵害的严重性,非法持有枪支罪中枪支认定的程度是具有法益侵害的关键因素。枪支认定的争议问题主要存在于规范与公众认知不一致、规则应用不协调、国外有益理论不适用三个层面,实务界和理论界现有的几种观点存在着片... 枪支类犯罪具有法益侵害的严重性,非法持有枪支罪中枪支认定的程度是具有法益侵害的关键因素。枪支认定的争议问题主要存在于规范与公众认知不一致、规则应用不协调、国外有益理论不适用三个层面,实务界和理论界现有的几种观点存在着片面解释的困境。以法解释学为基础,在内部视角下,枪支认定除自身具有杀伤性特征,还应在威慑公众和不法取得的语境下检视,并结合使用者的个人情况和枪支用途;外部视角则考虑法规范目的、一般公众认知、法律条文协调等因素。综合运用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立足法教义学全面分析枪支的实质危害性,适时完善本罪中枪支认定的法律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枪支认定 法解释学 违法认识错误 故意犯罪
下载PDF
污染环境罪主观方面评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方涵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5期74-77,共4页
《刑法修正案(八)》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重大修改,罪名也变为污染环境罪。一般认为,修改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过失犯罪,但对于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理论上颇有争议,存有过失说、双重罪过形式说及故意说等... 《刑法修正案(八)》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重大修改,罪名也变为污染环境罪。一般认为,修改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过失犯罪,但对于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理论上颇有争议,存有过失说、双重罪过形式说及故意说等观点。但过失说及双重罪过形式说均不能正确反映本罪修改的实质意义,不利于正确认定污染环境罪,不利于有效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因而不足取。无论从文理的角度,还是从论理的角度,污染环境罪都应当是故意犯罪。将污染环境罪解释为故意犯罪,有利于惩治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主观方面 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 客观的超过要素
下载PDF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观要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强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6年第3期71-74,共4页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已经纳入刑事保护范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身的技术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对刑法定罪范围和量刑尺度做出适当规定。而我国刑法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观要件的规定容易产生歧义,就其中“应知”主观要件的规定本身而言,...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已经纳入刑事保护范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身的技术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对刑法定罪范围和量刑尺度做出适当规定。而我国刑法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观要件的规定容易产生歧义,就其中“应知”主观要件的规定本身而言,应当属于过失犯罪。但是,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和整个知识产权犯罪体系来说,在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中规定过失犯罪则有失公允。建议将过失犯罪排除在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之外,以维护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体系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商业秘密罪 主观要件 应知 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
下载PDF
论违法性意识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航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3-58,共6页
违法性意识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犯罪论体系中是否需要违法性意识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而违法性意识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也与一国刑法的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和刑事政策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一国刑事立法的价值取向、谦抑性和人道主义... 违法性意识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犯罪论体系中是否需要违法性意识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而违法性意识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也与一国刑法的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和刑事政策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一国刑事立法的价值取向、谦抑性和人道主义的程度。文章通过分析违法性意识的相关理论,得出适合于我国犯罪论体系的违法性意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性意识 犯罪故意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司法解释路径下窝藏、包庇罪的实践立场建构
12
作者 付琛杰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5-43,共9页
窝藏、包庇罪是独立的犯罪,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共犯限制从属性的形式特征,应以被窝藏、包庇的人实施了不法行为为成立之前提。窝藏、包庇罪侵害的法益为司法机关对犯罪作出否定评价的权力,否定评价的核心在于不法与责任,因而本罪在法... 窝藏、包庇罪是独立的犯罪,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共犯限制从属性的形式特征,应以被窝藏、包庇的人实施了不法行为为成立之前提。窝藏、包庇罪侵害的法益为司法机关对犯罪作出否定评价的权力,否定评价的核心在于不法与责任,因而本罪在法定刑设置上以不法与责任为要点构建了区分处罚层次,原则上只有被窝藏、包庇的人具有责任时,行为人才能成立窝藏、包庇罪的情节加重犯,否则只构成基本犯。窝藏、包庇罪属于故意犯罪,明知的成立需要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被窝藏、包庇的人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对窝藏目的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中立行为的存在,只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单独加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窝藏、包庇罪 司法解释 从属性 认识错误 目的犯
下载PDF
限制单位行为入罪的教义学规则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沈括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3,共11页
当前,我国单位行为入罪化存在着一定的无序现象。学界就单位行为的入罪范围提出了严格限制说、有限扩大说和全面开放说等观点。"严格限制说"的主张过于狭隘,不利于惩治单位犯罪的刑事政策,"有限扩大说"并未明确单... 当前,我国单位行为入罪化存在着一定的无序现象。学界就单位行为的入罪范围提出了严格限制说、有限扩大说和全面开放说等观点。"严格限制说"的主张过于狭隘,不利于惩治单位犯罪的刑事政策,"有限扩大说"并未明确单位行为罪与非罪的边界问题,而"全面开放说"完全混淆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分欠缺合理性,实质上还有可能使单位成为自然人推卸刑事责任的分流渠道。事实上,单位行为入罪的范围和根据,首先应当明确刑法惩罚单位犯罪的社会治理与经济社会秩序维护之立法本意,其次应明确单位的人、财因素相结合的组织本质与单位犯罪系少数人控制的非法利益谋取本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单位行为犯罪化的教义学规则作具体限定,即以谋取非法利益为单位行为入罪的前提条件,以与单位的基本业务行为密切相关的行为为客观限制条件,以故意犯罪为主观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行为 限制入罪条件 自然人控制 谋取非法利益 故意犯罪
原文传递
论刑法理论中的违法性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荣春 胡祥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3,共4页
刑法理论中的违法性认识不应仅局限于故意犯罪的场合来讨论。在把刑法理论中的违法性认识分为实质的违法性认识与形式的违法性认识之后,违法性认识应被扩展到过失犯罪场合和刑罚论中予以讨论。实质的违法性认识即社会危害性认识也是过... 刑法理论中的违法性认识不应仅局限于故意犯罪的场合来讨论。在把刑法理论中的违法性认识分为实质的违法性认识与形式的违法性认识之后,违法性认识应被扩展到过失犯罪场合和刑罚论中予以讨论。实质的违法性认识即社会危害性认识也是过失犯罪的成立必须联系的一个因素。实质的违法性认识与形式的违法性认识通常互为表里。形式的违法性认识既影响罪之成立,又影响刑之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刑法理论 违法性认识 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 实质违法 形式违法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故意之界定及过失之增设
15
作者 范雪珂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104,共8页
《刑法》第143条、第144条规定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基本犯罪形态是故意犯罪,也是危险犯,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及意志因素指向的对象,是法定危害行为及其产生的危险。基本犯罪中的故意形式以间接故意为主,不排除直接故意的存在。行为人对危... 《刑法》第143条、第144条规定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基本犯罪形态是故意犯罪,也是危险犯,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及意志因素指向的对象,是法定危害行为及其产生的危险。基本犯罪中的故意形式以间接故意为主,不排除直接故意的存在。行为人对危害行为引起的量刑上加重结果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这种过失不影响基本犯罪是故意犯罪的性质。立法上应增设该两条文规定之罪的过失犯罪,这具有理论及实务上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故意犯罪 界定 过失犯罪
下载PDF
论故意犯罪刑事政策——以犯罪故意心理机制的研究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荣晓红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6-13,共8页
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故意既是故意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也是故意犯罪责任要素,它有自身特有的心理生成机制。应按照故意犯罪中犯罪故意心理生成机制的一般规律,针对各类故意犯罪中犯罪故意心理生成机制的个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有效的刑事政策,... 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故意既是故意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也是故意犯罪责任要素,它有自身特有的心理生成机制。应按照故意犯罪中犯罪故意心理生成机制的一般规律,针对各类故意犯罪中犯罪故意心理生成机制的个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有效的刑事政策,实现对各类各种故意犯罪的有效整治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犯罪 刑事政策 心理生成机制 整治 预防
下载PDF
犯罪防范视角下死亡医学证明制度的完善 被引量:1
17
作者 祝睿 《医学与社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前死亡医学证明制度在防范犯罪方面有待完善。基于对相关犯罪案例的分析,可发现死亡证明制度针对医疗机构未介入救治的、加害人为受害人近亲属的犯罪行为存在制度防范难题。其根源为死亡医学证明制度中的死亡调查规则和材料审查规则... 目前死亡医学证明制度在防范犯罪方面有待完善。基于对相关犯罪案例的分析,可发现死亡证明制度针对医疗机构未介入救治的、加害人为受害人近亲属的犯罪行为存在制度防范难题。其根源为死亡医学证明制度中的死亡调查规则和材料审查规则严密性不足,以及证书防伪机制缺失。死亡医学证明制度的完善内容应包括:死亡调查实质化、现场化,降低死者近亲属的证明作用;建立医疗机构内部审查监督机制;建立医疗机构与公安、民政部门间快速交叉校核机制;设立死亡证明证书防伪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医学证明 故意杀人 犯罪防范 近亲属
下载PDF
非法占有目的之探析——以目的犯犯罪构成体系为视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勇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4期20-23,共4页
非法占有在目的犯构成体系中的地位显要,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具有关联性。在我国刑法中,目的犯涵盖了大量的侵财类犯罪,非法占有是犯罪目的中最具特征性和普遍性的。从司法实务角度看,如诈骗、盗窃和贪污等大量刑法罪名涉及目的犯,厘清... 非法占有在目的犯构成体系中的地位显要,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具有关联性。在我国刑法中,目的犯涵盖了大量的侵财类犯罪,非法占有是犯罪目的中最具特征性和普遍性的。从司法实务角度看,如诈骗、盗窃和贪污等大量刑法罪名涉及目的犯,厘清非法占有的主观方面与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正确界定目的犯和准确定罪量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占有 目的犯 犯罪构成
下载PDF
毒品犯罪案件中诱惑侦查措施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洪成 陈汉宝 黄海南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7-52,41,共7页
在毒品犯罪案件的侦查中,诱惑侦查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侦查方法,对于通过诱惑侦查措施所侦破的毒品犯罪案件,如何对被引诱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定性,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一般来讲,对于通过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措施所破获的案件,对被引... 在毒品犯罪案件的侦查中,诱惑侦查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侦查方法,对于通过诱惑侦查措施所侦破的毒品犯罪案件,如何对被引诱人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定性,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一般来讲,对于通过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措施所破获的案件,对被引诱人应以犯罪未遂论处,而对于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措施所破获的案件,则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惑侦查 机会提供 犯意诱发 犯罪未遂
原文传递
间接正犯成立范围的扩张——以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北海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7-22,共6页
间接正犯概念的缘起致使间接正犯最初以直接行为人为非故意犯罪为限。犯罪事实支配理论对间接正犯本质和类型的阐释,印证了间接正犯由替补者到独立地位的变迁,使得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扩张至直接行为人为故意犯罪的情况。
关键词 间接正犯 故意犯罪 犯罪事实支配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