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2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同期对照研究 被引量:62
1
作者 张瑜 林志安 +4 位作者 潘建基 郑茁 杨凌 林少俊 郑飞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43-1148,共6页
背景与目的:调强适形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本研究探讨与常规放疗比较,调强放疗能否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放射性损伤。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的初治... 背景与目的:调强适形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本研究探讨与常规放疗比较,调强放疗能否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放射性损伤。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190例为调强放疗组,并按1∶1配对选择同期行常规放疗的19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共380例患者。随访两组的生存状况以及急性和慢性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调强放疗组4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局部区域控制率均高于常规放疗组(89.8%vs.80.7%,P=0.029;90.4%vs.78.3%,P=0.0107);而两组的4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8.6%vs.83.4%,79.4%vs.64.8%,88.9%vs.75.8%,P值均>0.05)。调强放疗患者的急性口干、颈部纤维化、张口困难的严重程度以及放疗后6个月、1、2、3、4年的口干反应均明显轻于常规放疗(P值均﹤0.05);但两组的急性黏膜反应、骨髓抑制和慢性听力损伤、放射性颅神经损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调强放疗可提高初治鼻咽癌患者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及局部区域控制率,并能减轻患者的部分急慢性放射性损伤,但未能提高总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调强放射治疗 预后 放射损伤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适形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0
2
作者 夏怡 李云海 +3 位作者 赵森 王洪林 李永春 董海权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48,共6页
背景与目的: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不仅能提高靶区的照射剂量及适形度,而且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本文旨在评估IMRT联合化疗作为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局部控制及急性不良反... 背景与目的: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不仅能提高靶区的照射剂量及适形度,而且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本文旨在评估IMRT联合化疗作为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局部控制及急性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7月—2010年11月在我科治疗的61例早期宫颈癌术后高危和中危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联合化疗,每周顺铂25 mg/m2同步化疗,26例行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35例行IMRT,放疗剂量45~50.4 Gy。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和FIGO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所有患者1、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1%。1年的的局控率IMRT与3D-CRT分别为94%和92%(P=0.01),急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IMRT与3D-CRT发生率分别为42.9%和80.9%(P=0.005),泌尿道系统不良反应IMRT与3D-CRT发生率分别为28.6%和57.7%(P=0.034)。在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IMRT较3D-CRT有明显的优势(P=0.006)。结论:IMRT与3D-CRT相比,虽然局部控制率相似,但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适形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调强放疗结合诱导化疗或同期加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0
3
作者 丘文泽 黄培钰 +3 位作者 施君理 夏海群 赵充 曹卡加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1-235,共5页
目的:比较诱导化疗加调强放疗和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鼻咽癌240例,其中采用顺铂+5-FU诱导化疗加调强放疗(诱导组)117例,采用顺铂... 目的:比较诱导化疗加调强放疗和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鼻咽癌240例,其中采用顺铂+5-FU诱导化疗加调强放疗(诱导组)117例,采用顺铂、调强放疗同期放化疗加顺铂+5-FU辅助化疗(同期组)123例。应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计算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诱导组和同期组的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无鼻咽复发生存率和无颈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8.0%和78.7%、68.9%和67.5%、79.0%和77.0%、91.6%和91.0%、95.3%和9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Ⅲ、Ⅳ级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诱导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和年龄是影响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的预后独立因素。结论:诱导化疗加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达到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的水平,远处转移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调强放疗 诱导化疗 同期放化疗 辅助化疗
下载PDF
Prognostic factors and failure patterns in non-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fter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被引量:44
4
作者 Yan-Ping Mao Ling-Long Tang +7 位作者 Lei Chen Ying Sun Zhen-Yu Qi Guan-Qun Zhou Li-Zhi Liu Li Li Ai-Hua Lin Jun Ma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673-682,共10页
Background: The prognostic values of staging parameters require continual re?assessment amid changes i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nd failure patterns of ... Background: The prognostic values of staging parameters require continual re?assessment amid changes i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nd failure patterns of non?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in the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 era.Methods: We reviewed the data from 749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biopsy?proven, non?metastatic NPC in our cancer center(South China, an NPC endemic area) between January 2003 and December 2007. All patients under?w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before receiving IMRT. The actuarial survival rates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survival curves were compared using the log?rank test. Multivariate analyses with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were used to test for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by backward eliminating insigniicant explanatory variables.Results: The 5?year occurrence rates of local failure, regional failure, locoregional failure, and distant failure were 5.4, 3.0, 7.4, and 17.4%, respectively.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as follows: 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 94.6%; nodal relapse?free survival, 97.0%; 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82.6%; disease?free survival, 75.1%; and overall survival, 82.0%.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rbit involvement was the only signiic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local failure(P = 0.011). Parapharyngeal tumor extension,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 involvement, and the laterality, longest diameter, and Ho's location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s were signi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both distant failure and disease failure(all P < 0.05). Intracranial extension had signiicant prognostic value for distant failure(P = 0.040).Conclusions: The key failure pattern for NPC was distant metastasis in the IMRT era. With changes in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reatment modalities, the signiicant prognostic parameters for local control have also been altered substanti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PROGNOSIS Failure pattern Tumor staging
下载PDF
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初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王军 韩春 +5 位作者 李晓宁 高超 贾敬好 蔡博宁 张辛 肖爱勤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38-1142,共5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临床研究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其临床疗效如何,是否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大范围低剂量照射肺损伤等问题亦无成熟经验。本研究旨在评价调强放疗技术对食管癌的初期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3...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临床研究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其临床疗效如何,是否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大范围低剂量照射肺损伤等问题亦无成熟经验。本研究旨在评价调强放疗技术对食管癌的初期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采用调强放疗技术治疗37例颈段、胸段食管癌,评价肿瘤反应率、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全组患者100%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GTV)、95%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和95%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接受剂量分别为(6456±172)cGy、(6293±145)cGy和(5988±53)cGy。接受≥5Gy、≥10Gy、≥20Gy、≥30Gy的肺组织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和肺平均剂量分别为(59.6±12.8)%、(39.5±8.7)%、(22.0±5.4)%、(12.0±4.3)%和(1178±248)cGy。肿瘤总反应率为97.3%(36/37)。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8~29个月),3级及以上急性和晚期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6.2%和7.2%;2级及以上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10.8%和8.1%。1、2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9%、72.9%;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9%、67.4%;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5%、51.4%。局部未控和复发占总治疗失败的69.2%。结论: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初期疗效较好,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较低。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仍为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调强放射治疗 预后 疗效
下载PDF
133例Ⅲ期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梁毅 林少俊 +4 位作者 潘建基 韩露 宗井凤 邱素芳 林锦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217,共6页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最大限度提高肿瘤靶区照射剂量的同时明显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的放疗技术,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最大限度提高肿瘤靶区照射剂量的同时明显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的放疗技术,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成为肿瘤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鼻咽癌分期不同,疗效不同,同一分期各亚组间疗效有无差别,尚有待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Ⅲ期鼻咽癌各亚组间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探讨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133例临床Ⅲ期鼻咽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AJCC 2002分期,其中T3N07例(5.3%),T3N139例(29.3%),T2N248例(36.1%),T3N239例(29.3%)。所有患者均完成调强放疗,124例患者行诱导化疗,其中24例患者行同期化疗,33例患者行辅助化疗。结果:全组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9%、89.9%、82.5%和83.4%。T2、T3期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3.1%、89.4%(χ2=0.407,P=0.524),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2%、89.3%(χ2=0.152,P=0.69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5%、80.0%(χ2=0.899,P=0.343),总生存率分别为81.1%、84.7%(χ2=0.311,P=0.577)。N0-1、N2期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1%、90.9%(χ2=0.007,P=0.933),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7.8%、85.8%(χ2=4.69,P=0.03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9%、79.2%(χ2=1.746,P=0.183 6),总生存率分别为93.5%、78.1%(χ2=5.052,P=0.025)。辅助化疗对IMRTⅢ期鼻咽癌未能获益,但3、4级毒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48%vs 27.6%,P<0.005)。结论:对临床Ⅲ期鼻咽癌患者,IMRT联合化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N0-1期较N2期患者有较高的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进一步提高IMRTⅢ期鼻咽癌疗效还需寻找更有效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更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临床Ⅲ期 调强放疗 辅助化疗
下载PDF
胸上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和静态调强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瑞 习勉 +5 位作者 李巧巧 赵磊 黄晓波 何立儒 胡永红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加速器的总机器跳数(MU)和有效治疗时间(TT)等。【结果】VMAT与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基本一致,均优于3DCRT。对于正常组织,三组计划中肺、心脏的受照剂量均无明显差异,但IMRT与VMAT可较3DCRT更好的保护脊髓。3DCRT、IMRT、VMAT的MU分别为537±92、601±122、682±139,有效治疗时间(min)分别为3.9±0.3、6.0±0.7、4.7±0.7(P<0.05)。【结论】与3DCRT相比,VMAT与IMRT在胸上段食管癌均有一定的剂量学优势,但VMAT较IMRT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食管肿瘤 容积旋转调强 静态调强 剂量学
下载PDF
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早期反应的对照观察 被引量:30
8
作者 雷新 杨晓霞 +2 位作者 王东 胡南 刘岩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65-966,984,共3页
目的观察鼻咽癌病人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早期治疗结果和早期并发症情况。方法78例Ⅰ~Ⅲ期鼻咽癌病人分为调强放疗组(38例)和常规放疗组(40例)。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锁骨上野及耳前野+后颈电子线野,靶区剂量2Gy/(次·天);调强... 目的观察鼻咽癌病人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早期治疗结果和早期并发症情况。方法78例Ⅰ~Ⅲ期鼻咽癌病人分为调强放疗组(38例)和常规放疗组(40例)。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锁骨上野及耳前野+后颈电子线野,靶区剂量2Gy/(次·天);调强放疗先设定7~9个适形野,再设定80~100个调强子野照射,靶区剂量2.2Gy/(次·天)。研究调强放疗和常规面颈联合野放疗病人的腮腺、脊髓、临床靶区和计划靶区的平均受照体积,观察放疗期间病人的皮肤反应、口干(腮腺)反应和口腔黏膜反应。结果所有病人放疗后鼻咽及周围病灶明显消退。腮腺、脊髓、临床靶区和计划靶区的受照体积调强放疗组分别为(30±4.8)%、(56±6.7)%、(95±8.6)%、(92±8.1)%,常规放疗组分别为(98±9.4)%、(56±10.7)%、(100±9.7)%、(99±9.5)%,调强放疗组腮腺受照体积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调强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多为Ⅰ级,口干(腮腺)反应多为Ⅰ、Ⅱ级,口腔黏膜反应为Ⅰ、Ⅱ级。而常规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及口干(腮腺)反应多为Ⅱ、Ⅲ级,口腔黏膜反应为Ⅱ、Ⅲ级。其中口干(腮腺)反应、皮肤反应、口腔黏膜反应Ⅱ、Ⅲ级者调强放疗组明显少于常规放疗组。另外,调强放疗组的放疗时间为45.0±4.4天,少于常规放疗组的51.0±5.3天。但调强放疗组放疗后鼻咽腔炎症反应较重。结论使用调强技术可明显减轻鼻咽癌病人放疗的口干和皮肤反应等早期放疗反应,并能缩短放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调强放疗
下载PDF
调强放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同期TP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乔志安 杨立鑫 +3 位作者 王晓贞 崔彦莉 谢瑾 李丹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7-211,共5页
目的研究调强放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同期TP(紫杉醇或多西他赛+顺铂)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同期组... 目的研究调强放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同期TP(紫杉醇或多西他赛+顺铂)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同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调强放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同期组采用调强放疗同期T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单纯调强放疗,比较3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三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各项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免疫指标、炎症因子;治疗1个月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情况、KP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同期组、对照组,且同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同期组中医临床各项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同期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较治疗前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同期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同期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同期组与对照组,且同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同期组急、慢性放射性肺损伤1~2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4级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PS评分显著优于同期组与对照组,且同期组KP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3组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化疗后放射性食管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免疫功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疗 康莱特注射液 TP化疗 临床疗效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远期并发症及疗效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胡丹 熊俊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第6期716-718,共3页
目的比较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的远期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将16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常规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调强放疗组远期口干、颈部纤维化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 目的比较鼻咽癌常规放疗与调强放疗的远期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将16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常规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结果调强放疗组远期口干、颈部纤维化和放射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远期张口受限、放射性龋齿和听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放疗组4~7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放疗,远期生存率高于常规放疗,远期疗效优于常规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常规放疗 调强放疗 远期并发症 生存率
下载PDF
不同调强方式在胸中上段食管癌放疗中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胡彩容 阴晓娟 +3 位作者 张秀春 陈开强 陈明 陈俊强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 对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静态调强(IM 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两种放疗方式的剂量学对比研究.方法 对20例IMRT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行VMAT(单弧和双弧)计划的重新设计.在单弧的VMAT计划中,对其中5例患者行不同子野间隔(4°... 目的 对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静态调强(IM 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两种放疗方式的剂量学对比研究.方法 对20例IMRT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行VMAT(单弧和双弧)计划的重新设计.在单弧的VMAT计划中,对其中5例患者行不同子野间隔(4°、3°、2°)以及不同计划系统(Monaco和MasterPlan)的计划设计.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及治疗参数.结果 双弧VMAT计划各项靶区剂量学参数明显好于IMRT计划和单弧VMAT计划(P<0.05),靶区均匀性(HI)(P<0.05)和适形度(CI)(P<0.05)最好.危及器官参数VMAT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OAR的受照剂量,但是IMRT对肺组织和正常组织(E-P)的低剂量保护要优于VMAT (P<0.05);不同子野间隔的VMAT计划中,2°相对于3°和4°其OAR的受照剂量是减小的(P<0.05),除了心脏的Dmean;不同计划系统设计的VMAT计划,以Monaco对OAR的保护为最优(P<0.05);VMAT的机器跳数少于IMRT,而且有效节省了治疗时间.结论 VMAT方式相对于IMRT能够实现更好的靶区覆盖、均匀性和适形度,同时能降低脊髓、肺组织、心脏和E-P的受照剂量;对于VMAT来说,双弧技术、小子野角度间隔能够进一步地改善靶区和OAR的受照剂量;此外,在物理参数和优化参数一致的前提下,Monaco可以更好地保护O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调强 容积旋转调强 食管癌 剂量学
原文传递
Ⅱ和Ⅲ期胸段食管癌术后预防性三维放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章文成 王奇峰 +8 位作者 肖泽芬 王绿化 张红星 陈东福 冯勤付 周宗玫 梁军 惠周光 殷蔚伯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CRT)或调强放疗(IMRT)技术对Ⅱ、Ⅲ期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4--2009年间本院行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患者251例,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95例、Ⅲ期156例。3DCRT的20例,IMRT的...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CRT)或调强放疗(IMRT)技术对Ⅱ、Ⅲ期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4--2009年间本院行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患者251例,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95例、Ⅲ期156例。3DCRT的20例,IMRT的231例,中位剂量60Gy。采用Kaplan-肌拓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随访率为98.8%,随访满3、5年者分别为159、57例。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8%、56.1%、45.8%。Ⅱ。、Ⅱh、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65.0%、53.8%、38.4%(X。=7.30,P=0.026)。淋巴结阴性与阳性的5年生存率分别64.9%、40.4%(X^2=7.04,P=0.008)。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瘤栓为影响预后因素(X^2=7.30、7.04、8.34、9.40,P=0.026、0.008、0.004、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是否结转移、脉管瘤栓为影响预后因素(X^2=6.86、5.27、4.24,P=0.009、0.022、0.040)。主要失败原因中血道转移58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4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7例、胸腔内复发31例。主要晚期不良反应中≥2级吻合口狭窄5例、大出血8例。结论3DCRT或IMTR技术对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疗明显降低放疗部位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且不良反应低。Ⅲ期和有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术后患者应预防性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外科学 调强放射疗法 术后 三维适形放射疗法 预后
原文传递
胸部放疗放射性肺炎病因学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杨阳 闫婧 +6 位作者 刘娟 任伟 孔炜伟 高山宝 殷海涛 钱晓萍 刘宝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46-449,共4页
目的:评价在胸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各流行病学因素、治疗因素、放射剂量学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2本中心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肺癌及食管癌患者共143例。使用CTCAE 3.0标准定义放射性肺炎及其分... 目的:评价在胸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各流行病学因素、治疗因素、放射剂量学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2本中心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肺癌及食管癌患者共143例。使用CTCAE 3.0标准定义放射性肺炎及其分级,分别记录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化疗史、放疗史、同步放化疗、长期激素使用史、PTV体积、肺体积、放疗靶区、总剂量、单次剂量、肺平均受量、V5、V10、V20、V30及V40诸因素。分别使用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因素与放射性肺炎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43例患者中,共发生放射性肺炎26例(18.18%),其中1、2、3、4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13例(9.09%)、8例(5.59%)、3例(2.10%)和2例(1.40%)。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既往化疗史、放疗史、同步化疗、ECOG评分、放疗靶区、单次剂量、肺平均受量、V20、V30及V40均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结论:既往有化疗史者、既往有放疗史者、同步放化疗者、ECOG评分、放疗靶区、单词剂量、肺平均受量、V20、V30或V40均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升高的相关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评估需接受胸部放疗患者所具有的相关高危因素,预测可能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食管肿瘤 放射性肺炎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原文传递
调强放疗联合时辰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被引量:25
14
作者 江杭 金风 +6 位作者 吴伟莉 李媛媛 龙金华 龚修云 陈潇潇 甘家应 李卓玲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13-819,共7页
目的比较时辰化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免疫功能、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治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159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前瞻性将159... 目的比较时辰化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免疫功能、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治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159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前瞻性将159例初治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时辰化疗组与常规化疗组,前者采用时辰化疗模式给药,后者采用常规模式给药,两组均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及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时辰化疗组与常规化疗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CR+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辰化疗组的白细胞减少(Z=-2.222,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Z=-1.999,P<0.05)、呕吐(Z=-2.298,P<0.05)、口腔黏膜炎(Z=-3.571,P<0.05)发生率低于常规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辰化疗组CD16+56+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常规化疗组(Z=-2.332,P<0.05)。结论时辰化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与调强放疗联合可在不降低临床疗效的同时减轻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减轻免疫抑制,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时辰化疗 调强放射治疗 不良反应 近期疗效
原文传递
调强放疗剂量验证实践指南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杨瑞杰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21-1024,共4页
调强放疗剂量验证是放疗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调强放疗的安全和质量非常重要。我国尚无调强放疗剂量验证的系统指南和验证工具方法的具体推荐,验证结果的解读及其临床意义、验证不通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不同机构使用的工... 调强放疗剂量验证是放疗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调强放疗的安全和质量非常重要。我国尚无调强放疗剂量验证的系统指南和验证工具方法的具体推荐,验证结果的解读及其临床意义、验证不通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不同机构使用的工具方法和实施细节差异很大。在国家肿瘤诊疗质控中心放疗质控专家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经过现状调查、多中心测试、专家研讨、咨询、审定等方式完成了该指南。指南规定了开展调强放疗剂量验证的机构、组织、人员、设备、技术流程,及文档记录等方面的要求,以期改进调强放疗剂量验证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放射疗法 质量保证 剂量验证
原文传递
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陈玲娟 宋颖秋 +2 位作者 伍钢 李贵玲 丁乾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644-647,共4页
目的比较奈达铂或顺铂同步调强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协和医院肿瘤中心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ⅡB至ⅣA期宫颈癌患者86例,分为奈达铂组和顺铂组。均采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后装治疗,盆... 目的比较奈达铂或顺铂同步调强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协和医院肿瘤中心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ⅡB至ⅣA期宫颈癌患者86例,分为奈达铂组和顺铂组。均采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后装治疗,盆腔放疗大体肿瘤靶区(GTV)剂量56Gy/28f,盆腔淋巴结引流区(CTV)剂量50Gy/28f,后装剂量25~30Gy。奈达铂组:放疗第1天起予奈达铂25mg/m2静滴,每周1次,5~6次;顺铂组:放疗第1天起予顺铂25mg/m2静滴,每周1次,5~6次。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100.0%,奈达铂组的完全缓解率为89.1%,顺铂组为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奈达铂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体重下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顺铂组(P<0.05),奈达铂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略高于顺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及2级以上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均较低。结论奈达铂或顺铂联合同步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相似,但奈达铂的恶心、呕吐反应较轻,耐受性优于顺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奈达铂 顺铂 调强放射治疗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容积旋转调强与静态调强和三维适形计划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沈亚丽 李霞 +2 位作者 赵娅琴 柏森 许峰 《华西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放疗)技术(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及其保护危及器官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3年3月1日-9月30日接受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的15例患... 目的探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放疗)技术(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及其保护危及器官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3年3月1日-9月30日接受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的15例患者。在pinnacle 9.2计划系统上分别对同一CT扫描图像进行3种技术的设计:二弧VMAT计划、7野IMRT计划和4野3D-CRT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0 Gy/25次。比较3种放疗技术的靶区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D98%、D2%、D50%,危及器官关注体积的受照剂量,并对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3种计划均能达到对靶区的有效覆盖。IMRT和VMAT的适形度明显优于3D-CRT。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IMRT、VMAT计划与3D-CRT计划相比,明显降低了骨盆V20、直肠和膀胱V50,小肠V40、V50的受照体积(P<0.05),尤其显著降低了小肠高剂量(50 Gy)和骨盆低剂量(20 Gy)的受照体积。IMRT和VMAT计划在对危及器官的保护上无明显差异。VMAT计划的机器跳数较7野IMRT计划减少(P>0.05),VMAT的治疗时间较IMRT治疗时间减少200 s(P<0.01)。结论宫颈癌术后放疗VMAT计划具有与7野IMRT计划相当甚至略好的剂量分布,明显优于3D-CRT计划。在加速器跳数和治疗时间上,VMAT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旋转容积调强治疗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剂量学比较
原文传递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versus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pl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a ret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被引量:23
18
作者 Wen-Ze Qiu Pei-Yu Huang +3 位作者 Jun-Li Shi Hai-Qun Xia Chong Zhao Ka-Jia Cao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6-54,共9页
Background:In the era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the rol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for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is under-evaluated.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Background:In the era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the rol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for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is under-evaluated.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NAC plus IMRT and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plus adjuvant chemotherapy(AC)on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PC.Methods:Between January 2004 and December 2008,240 cases of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PC confirmed by pathologic assessment in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 were reviewed.Of the 240 patients,117 received NAC followed by IMRT,and 123 were treated with CCRT plus AC.The NAC+IMRT group received a regimen that included cisplatin and 5-fluorouracil(5-FU).The CCRT+AC group received cisplatin concurrently with radiotherapy,and subsequently received adjuvant cisplatin and 5-FU.The survival rates were assessed by Kaplan-Meier analysis,and the survival curves were compared using a log-rank test.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model.Results: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OS),locoregion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RFS),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and disease-free survival(DFS)were 78.0,87.9,79.0,and 69.8%,respectively,for the NAC+IMRT group and78.7,84.8,76.2,and 65.6%,respectively,for the CCRT+AC group.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 multivariate analysis,age(<50 years vs.>50 years)and overall stage(Ⅲvs.Ⅳ)were found to b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OS and DFS;furthermore,the overall stage was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DMFS.Compared with the CCRT+AC protocol,the NAC+IMRT protocol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occurrence rates of grade 3-4 nausea-vomiting(6.5 vs.1.5%,P=0.023)and leukopenia(9.7 vs.0.8%,P=0.006).Conclusions:The treatment outcomes of the NAC+IMRT and CCRT+AC groups were similar.Distant metastasis remained the predominant mode of treatment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期刊 英文
下载PDF
调强放疗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效果及对并发症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杨红霞 王静 +4 位作者 许新明 高灵灵 张坤 刘琦 杨健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1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效果及对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78例,根据放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两组各39例。A组予调强放疗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B组予四野盒...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效果及对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78例,根据放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两组各39例。A组予调强放疗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B组予四野盒式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比较两组疗程结束后临床效果、危险器官受照体积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人附睾蛋白4、胸苷激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以及随访24个月生存情况。结果两组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和随访6、12、24个月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股骨头、骨髓、膀胱、直肠受照体积和总并发症发生率A组小于或低于B组(P<0.05或P<0.01)。疗程结束后,两组CD3+、CD4+、CD4+/CD8+和血清人附睾蛋白4、胸苷激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于治疗前,CD8+高于治疗前;A组CD3+、CD4+和CD4+/CD8+高于B组,CD8+和血清人附睾蛋白4、胸苷激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于B组(P<0.05或P<0.01)。结论调强放疗联合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可缩小危险器官受照体积,减少对免疫功能影响,降低血清人附睾蛋白4、胸苷激酶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调强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 腔内放射 并发症 T淋巴细胞 人附睾蛋白4 胸苷激酶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调强放疗对比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血清CEA、CYFRA21-1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孙祝 雍翔 +2 位作者 孙宇 张武 赵玉魁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5期774-777,共4页
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临床效果,并观察血清CEA、CYFRA21-1的变化。方法将7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38例行IMRT,设为甲组;39组行3D-CRT设为乙组。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临床效果,并观察血清CEA、CYFRA21-1的变化。方法将7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38例行IMRT,设为甲组;39组行3D-CRT设为乙组。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2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变化。结果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甲组放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乙组明显更低(P<0.05),且血清CEA、CYFRA21-1水平明显低于乙组(P<0.05)。结论IMRT、3D-CRT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均有良好疗效,且IMRT可有效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血清CEA及CYFRA21-1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适形放疗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疗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 癌胚抗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