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面网壳结构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 被引量:120
1
作者 沈世钊 支旭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0,共10页
研究了球面网壳结构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两种可能的失效机理 :由于几何非线性起主要作用导致的动力失稳和由于塑性变形过度发展导致的强度破坏。提出了统一的基于响应分析的关于网壳结构失效机理的理论框架。对单层球面网壳在简谐荷... 研究了球面网壳结构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两种可能的失效机理 :由于几何非线性起主要作用导致的动力失稳和由于塑性变形过度发展导致的强度破坏。提出了统一的基于响应分析的关于网壳结构失效机理的理论框架。对单层球面网壳在简谐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失效机理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提出了具体的动力失稳和强度破坏判别准则 ,求得了相应的极限荷载。取得的结果具有良好的规律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壳结构 简谐荷载 地震作用 失效机理 动力稳定 强度破坏
下载PDF
珠三角深厚软土地区浅基坑支护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49
2
作者 张玉成 杨光华 +3 位作者 胡海英 陈富强 黄致兴 陈伟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11,共11页
珠江角有全国最软的软土,具有高含水率(30%~130%)、高压缩性(1.1~4.2)、低承载力(一般为35~60 k Pa)和深厚等特点,另外还有低渗透性、结构性、流变性、欠固结特性等特点。这些软土特性导致该地区进行基坑设计和施工难度大、造价高和工... 珠江角有全国最软的软土,具有高含水率(30%~130%)、高压缩性(1.1~4.2)、低承载力(一般为35~60 k Pa)和深厚等特点,另外还有低渗透性、结构性、流变性、欠固结特性等特点。这些软土特性导致该地区进行基坑设计和施工难度大、造价高和工程事故常有发生的,尤其对于开挖在3~6 m范围内的浅基坑(一层地下室),由于开挖较浅容易被设计、施工和管理单位忽视,使得常发生失稳和局部滑移事故。针对深厚软土浅基坑的特殊性和工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探讨了深厚软土浅基坑支护若干问题:1软土浅基坑常用支护形式及合理支护方案问题;2软土浅基坑失稳破坏模式分析;3软土浅基坑失稳破原因分析;4软土浅基坑被动区加固效果分析;5分析了具体失稳破坏浅基坑工程事故。以上若干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为设计浅基坑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成果可为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软体 浅基坑 坑内加固 失稳破坏 支护形式
下载PDF
试论土的应力应变模式与滑坡发育过程的关系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守义 《岩土力学》 EI CSCD 1996年第3期21-26,共6页
滑坡按其发育过程的特点可区分为突然失稳型和渐进破坏型。本文分析了这两类滑坡在破坏机理和发生条件上的差异,阐明了土的应力应变模式与滑坡发育过程的特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滑坡 发育过程 应力应变模型
下载PDF
浅埋房采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动载矿压机理 被引量:36
4
作者 徐敬民 朱卫兵 鞠金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0-509,共10页
浅埋煤层工作面房采区下开采易发动载矿压甚至压架等灾害事故。以石圪台矿31201综采工作面典型房采煤柱下动载矿压的案例为基础,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手段对此类动载矿压发生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浅埋煤层工作面房采区下开采易发动载矿压甚至压架等灾害事故。以石圪台矿31201综采工作面典型房采煤柱下动载矿压的案例为基础,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手段对此类动载矿压发生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房采煤柱较集中煤柱更易失稳破坏;在下煤层采动和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下,房采煤柱突然大范围的失稳破坏会导致其上方关键层发生超前断裂,关键块体的逆向回转将过大的覆岩载荷传递至下方岩层结构,最终导致下位关键块体发生滑落失稳,这是造成工作面发生强烈动载矿压的根本原因。针对易发此类动载矿压的条件,从阻止或转移上覆岩层载荷的角度提出几点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得到了31201工作面后续安全开采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房采煤柱 动载矿压 关键块体 失稳破坏 集中煤柱
下载PDF
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逆变站滤波器投切引起的换相失败仿真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任景 李兴源 +1 位作者 金小明 吴小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22,共6页
随着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引入,南方电网各换流站进行滤波器投切时产生的谐波交互影响也更加严重。谐波的交互影响不仅可能引起谐波的畸变,甚至可能诱发换相失败。文章对直流系统运行特性和谐波特性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2010年... 随着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引入,南方电网各换流站进行滤波器投切时产生的谐波交互影响也更加严重。谐波的交互影响不仅可能引起谐波的畸变,甚至可能诱发换相失败。文章对直流系统运行特性和谐波特性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2010年南方电网交直流并联输电系统详细的混合仿真模型,对逆变站由于滤波器投切引起的换相失败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实验验证了上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揭示了谐波不稳定与换相失败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 交流滤波器投切 谐波不稳定 换相失败
下载PDF
单层柱面网壳在强震下的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晓可 范峰 +1 位作者 支旭东 沈世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32,共7页
柱面网壳的结构形式、受力特性与其他网壳结构不同,造成其在强震下破坏机理的特殊性。采用基于结构响应的全过程分析方法,利用软件Abaqus,综合宏观、微观响应指标,对单层柱面网壳进行大规模的参数分析,探求其在强震下的破坏机理。通过... 柱面网壳的结构形式、受力特性与其他网壳结构不同,造成其在强震下破坏机理的特殊性。采用基于结构响应的全过程分析方法,利用软件Abaqus,综合宏观、微观响应指标,对单层柱面网壳进行大规模的参数分析,探求其在强震下的破坏机理。通过典型算例的分析比较,确定了单层柱面网壳的破坏模式及其特征,总结了临界荷载的确定方法。在大量计算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层柱面网壳实用的动力破坏判别准则。单层柱面网壳在强震下可能出现的动力失稳破坏突然,破坏时塑性发展浅,结构刚度几乎没有削弱,结构位移小。单层柱面网壳在强震下强度破坏也可能出现,情况与前不同,其中强度破坏包括强度破坏Ⅰ和强度破坏Ⅱ,强度破坏Ⅱ有明显失稳现象而强度破坏Ⅰ没有。动力实用判别准则以最大节点位移和8p比例为参考指标,用来确定强度破坏Ⅰ和强度破坏Ⅱ极限荷载。对考虑损伤的柱壳破坏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损伤对不同的结构影响不同,给出了工程设计中损伤降低系数的建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柱面网壳 强震作用 破坏机理 动力失稳 强度破坏
下载PDF
波浪、海洋土参数对海床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缅 李家春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06-816,共11页
基于Yamamoto的多孔弹性介质模型 ,研究了波生底床的稳定性· 通过给出的有限深底床下土响应分析解 ,针对三种土质底床 ,讨论了主要波参数和土参数对这些底床稳定性的影响· 与其他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海洋土内... 基于Yamamoto的多孔弹性介质模型 ,研究了波生底床的稳定性· 通过给出的有限深底床下土响应分析解 ,针对三种土质底床 ,讨论了主要波参数和土参数对这些底床稳定性的影响· 与其他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海洋土内部Coulomb摩擦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非弹性多孔介质模型 海洋结构物 海床失稳 剪切破坏 土模型 Yamamoto模型 海床稳定性 波浪载荷 库仑摩擦
下载PDF
煤层钻孔失稳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飞燕 韩颖 杨志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5-117,140,共4页
高瓦斯松软煤层、软硬复合煤层和突出煤层深孔钻进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煤层钻孔失稳破坏机理研究是破解该难题的基础与关键所在。为此,本文基于钻孔力学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煤层钻孔周围的应力场、位移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高瓦斯松软煤层、软硬复合煤层和突出煤层深孔钻进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煤层钻孔失稳破坏机理研究是破解该难题的基础与关键所在。为此,本文基于钻孔力学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煤层钻孔周围的应力场、位移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得出了钻孔的破坏形式。研究表明:煤层钻孔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孔壁处呈"V"状破坏和小部分拉伸破坏,孔周煤体深部呈共轭的"X"状剪切破坏;钻孔周围应力环境、煤层瓦斯压力、外界人为影响为影响钻孔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钻孔 失稳 破坏形式 数值模拟 剪切破坏
下载PDF
基于UDEC和D-P准则的煤层钻孔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许胜军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0-162,165,共4页
煤层钻孔的失稳破坏是一个非常复杂也是一个极其常见的问题,煤层钻孔的稳定性对煤层瓦斯抽采以及煤层注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D-P准则和UDEC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钻孔失稳破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节理密度的增大钻孔周围的剪切位... 煤层钻孔的失稳破坏是一个非常复杂也是一个极其常见的问题,煤层钻孔的稳定性对煤层瓦斯抽采以及煤层注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D-P准则和UDEC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钻孔失稳破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节理密度的增大钻孔周围的剪切位移呈指数增加;钻孔首先在孔壁处发生拉伸破坏,随着煤体沿径向向深部转移,钻孔周围的煤体逐渐发生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 失稳破坏 D—P准则 UDEC 节理密度 拉伸破坏 剪切破坏
原文传递
大跨双层球面网壳结构连续倒塌失效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韩庆华 王晨旭 徐杰 《空间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6,共8页
采用变换荷载路径法,对某大跨度双层球面网壳结构进行双重非线性屈曲及强度分析,研究其抗连续倒塌性能,并根据失稳及强度破坏准则探讨大跨度双层球面网壳结构连续倒塌的失效机理.研究表明,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冗余度较高,在使用荷载作用下... 采用变换荷载路径法,对某大跨度双层球面网壳结构进行双重非线性屈曲及强度分析,研究其抗连续倒塌性能,并根据失稳及强度破坏准则探讨大跨度双层球面网壳结构连续倒塌的失效机理.研究表明,双层球面网壳结构冗余度较高,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结构8个节点的严重局部破坏都未引发其连续倒塌,本文中的双层网壳结构直到受到3倍左右使用荷载时才发生连续倒塌破坏;通过不断加大结构所受荷载幅值,发现没有局部破坏的完整大跨度双层球面网壳结构最终倒塌时发生失稳破坏,遭到轻微局部破坏的结构最终倒塌时是失稳和强度破坏的共同作用,遭受严重局部破坏的结构最终倒塌时发生强度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球面网壳 连续倒塌 失效机理 变换荷载路径法 失稳破坏 强度破坏
原文传递
多维地震下大跨网格结构倒塌分析与抗倒塌措施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黄兴淮 徐赵东 杨明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为了研究大跨网架结构的倒塌模式并寻求有效的抗倒塌方法,以显式动力分析方法为基础,模拟了地震下网架结构的倒塌全过程.从倒塌过程归纳出水平地震作用下网架的倒塌模式以强度破坏为主,竖向地震作用下网架的倒塌模式以动力失稳破坏为主... 为了研究大跨网架结构的倒塌模式并寻求有效的抗倒塌方法,以显式动力分析方法为基础,模拟了地震下网架结构的倒塌全过程.从倒塌过程归纳出水平地震作用下网架的倒塌模式以强度破坏为主,竖向地震作用下网架的倒塌模式以动力失稳破坏为主.对比了普通网架、加入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网架和加入多维隔减震支座网架在强震下的倒塌过程.结果表明,普通网架在5.12 s时倒塌,加入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网架虽未倒塌,但中部凹陷1.01 m,加入多维隔减震支座网架没有发生明显破坏,所以多维隔减震装置能有效地提高网架在强震下的抗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网格结构 倒塌模式 动力失稳 强度破坏 多维隔减震支座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Sending-Side System Instability Caused by Multiple HVDC Commutation Failure 被引量:15
12
作者 Jingzhe Tu Jian Zhang +3 位作者 Guangquan Bu Jun Yi Yonghua Yin Junchuan Jia 《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 SCIE 2015年第4期84-91,共8页
As 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lines with large capacity are being commissioned with higher frequency,the characteristics of“strong”DC and“weak”AC transmission in the power grid are topics of interest.In part... As 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lines with large capacity are being commissioned with higher frequency,the characteristics of“strong”DC and“weak”AC transmission in the power grid are topics of interest.In particular,the coupl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nding-side and receivingside AC systems interconnected by large-scale DC links is gaining importance.In this paper,the impact of the multiple HVDC commutation failure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sending system under different power flow directions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reearea AC/DC equivalent model.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and the single HVDC line blocking is taken as a comparison.Finally,the results are verified using the North China-Central China-East China power grid case system.The study provides a basis and reference to ensur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ultra-high-voltage(UHV)AC/DC hybrid power gr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asynchronous interconnected system instability mechanism multiple HVDC commutation failure sending-side system stability
原文传递
层状边坡渐进破裂与失稳过程数值模拟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芮勇勤 贺春宁 +4 位作者 王惠勇 陈宇亮 Yue Z Q Lee C F 唐春安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8-12,共5页
运用岩石破裂与失稳过程分析RFPA2D系统 ,以含层理弱层边坡的渐进破裂与失稳分析为例 ,通过对边坡渐进破裂与失稳发生孕育机制及其锚固控制规律的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再现了含层理弱层和锚固边坡渐进破坏与失稳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结... 运用岩石破裂与失稳过程分析RFPA2D系统 ,以含层理弱层边坡的渐进破裂与失稳分析为例 ,通过对边坡渐进破裂与失稳发生孕育机制及其锚固控制规律的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再现了含层理弱层和锚固边坡渐进破坏与失稳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边坡 渐进破裂 失稳过程 数值模拟 层理弱层 断裂破坏 岩石力学
下载PDF
川西交通廊道雅安 - 泸定段典型岩质边坡失稳模式、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4
14
作者 冉涛 周洪福 +3 位作者 徐伟 李巧学 邹林志 张传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0-212,共13页
受强烈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复杂的环境因素影响,川西交通廊道雅安-泸定段多处存在边坡变形破坏现象,对区内已建成的318国道、雅康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川藏铁路等重要交通工程构成一定威胁。本文从边坡变形破坏的特征现象入手,在查明边... 受强烈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复杂的环境因素影响,川西交通廊道雅安-泸定段多处存在边坡变形破坏现象,对区内已建成的318国道、雅康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川藏铁路等重要交通工程构成一定威胁。本文从边坡变形破坏的特征现象入手,在查明边坡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对边坡的坡体结构和岩体结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11种典型的边坡失稳模式,并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方法,对每种边坡的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特殊的地层岩性和岩体结构特征、地下水和风化作用、河流下切和人工开挖等是导致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其中岩体结构是控制边坡变形破坏的最显著因素,它决定了失稳岩体的形态、规模以及失稳形式。最后,针对不同的边坡破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以为川西交通廊道内的工程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的防灾减灾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交通廊道 边坡 失稳模式 破坏机理 防治措施
下载PDF
Fail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factors leading to instability after primary surgery 被引量:12
15
作者 MA Yong AO Ying-fang YU Jia-kuo DAI Ling-hui SHAO Zhen-x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80-285,共6页
Background Revisi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surgery can be expected to become more common as the number of primary reconstruction keeps increasing.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causing instabi... Background Revisi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surgery can be expected to become more common as the number of primary reconstruction keeps increasing.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causing instability after primary ACL reconstruction, which may provide an essential scientific base to prevent surgical failur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en revision ACL surgeries were performed at our institute between November 2001 and July 2012. There were 74 men and 36 women, and the mean age at the time of revision was 27.6 years (range 16-56 years). The factors leading to instability after primary ACL reconstru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sults Fifty-one knees failed because of bone tunnel malposition, with too anterior femoral tunnels (20 knees), posterior wall blowout (1 knee), vertical femoral tunnels (7 knees), too posterior tibial tunnels (12 knees), and too anterior tibial tunnels (10 knees). There was another knee performed with open surgery, where the femoral tunnel was drilled through the medial condyle and the tibial tunnel was too anterior. Five knees were found with malposition of the fixation. One knee with allograft was suspected of rejection and a second surgery had been made to take out the graft. Three knees met recurrent instability after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The other factors included traumatic (48 knees) and unidentified (12 knees). Conclusion Technical errors we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instability after primary ACL reconstructions, while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the risk factors of re-injury and failure of graft incorp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failure instability
原文传递
Stability and control of room mining coal pillars-taking room mining coal pillars of solid backfill recovery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1
16
作者 ZHANG Ji-xiong HUANG Peng +2 位作者 ZHANG Qiang LI Meng CHEN Zhi-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121-1132,共12页
The stability of room mining coal pillars during their secondary mining for recovering coal was analyzed. A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damage and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coal pillars recovered by the caving mini... The stability of room mining coal pillars during their secondary mining for recovering coal was analyzed. A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damage and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coal pillars recovered by the caving mining method. During the damage progression of a single room coal pillar, the shape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pillar transformed from the initial stable saddle shape to the final arch-shaped distribution of critical instability. By combining the shape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coal pillars with the ultimate strength theory, the safe-stress value of coal pillar was obtained as 11.8 MPa. The mechanism of instability of coal pillar groups recovered by the caving mining method was explained by the domino effect. Since the room coal pillars mined and recovered by the traditional caving mining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secondary mining during recovery, the coal pillars would go through a chain-type instability failure. Because of this limitation, the method of solid backfilling was proposed for mining and recovering room coal pillars, thus changing the transfer mechanism of stress caused by the secondary mining(recovery) of coal pillars.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the stope in the case of backfilling and recovering room coal pillars was built. The peak stress values inside coal pillars varied with the variance of backfilling ratio when the working face was advanced by 150 m. Furthermore, when the critical backfilling ratio was 80.6%, the instability failure of coal pillars would not occur during the solid backfill mining process. By taking Bandingliang Coal Mine as an example, the coal pillars' stability of stope under this backfilling ratio was studied, and a project scheme was desig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M MINING stability of COAL PILLARS COAL MINING of SOLID BACKFILL ultimate strength instability failure
下载PDF
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关键特征点损伤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秦庆词 李克钢 +3 位作者 杨宝威 王庭 张雪娅 郭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14-24,共11页
基于Weibull分布统计损伤力学理论,针对传统本构模型对初始状态损伤和峰后特征表征不足的局限进行了优化,建立能够表征初始损伤对力学行为响应的本构方程,并基于优化的本构方程确定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中关键特征点的力学特性和损伤状... 基于Weibull分布统计损伤力学理论,针对传统本构模型对初始状态损伤和峰后特征表征不足的局限进行了优化,建立能够表征初始损伤对力学行为响应的本构方程,并基于优化的本构方程确定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中关键特征点的力学特性和损伤状态关系,将岩石受荷损伤劣化过程划分为6个损伤阶段,阐释了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损伤演化机制,同时结合RFPA-2D数值仿真分析确定岩体在峰后曲线上的结构失稳点应变是峰值应变的(1.00~1.32)倍;损伤阈值约为0.4~0.6,损伤起始强度约为峰值强度15%;结构面贯通破坏强度约为峰值强度的41%。从理论上确定了残余强度点应变约为峰值应变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强度特征 损伤特征 结构失稳 材料失效
下载PDF
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变形破坏测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忠辉 王恩元 +3 位作者 郑安琪 钮月 张昕 蔡冠楠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44,共8页
为了揭示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失稳破坏规律及服役寿命周期特征,研发了包括钻孔变形模拟装置和钻孔变形测试装置的钻孔变形破坏测试系统,利用相似材料进行了钻孔变形破坏全过程的试验测试。研究了压力感应器压力、钻孔变形之间的关系,提出... 为了揭示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失稳破坏规律及服役寿命周期特征,研发了包括钻孔变形模拟装置和钻孔变形测试装置的钻孔变形破坏测试系统,利用相似材料进行了钻孔变形破坏全过程的试验测试。研究了压力感应器压力、钻孔变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评价钻孔变形破坏状态的指标——钻孔破坏度。基于试验测试数据建立了钻孔破坏度与压力感应器压力的定性关系,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钻孔塌孔失效的判定条件为钻孔破坏度大于50%。现场测试了瓦斯抽采钻孔的变形破坏过程,分析了钻孔破坏度随时间和孔深的变化规律,定量考察了钻孔稳定性,发现钻孔成孔后初期变形破坏速度较快,之后进入缓慢变形破坏阶段直至稳定;沿孔深方向,钻孔破坏度先增大后减小,孔深5~11 m范围内钻孔破坏度最大,与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相吻合,对确定合理封孔深度有指导意义;钻孔的变形破坏对瓦斯抽采流量影响显著,随着钻孔破坏度增加至50%及以上,钻孔失效,无法继续抽采。研究成果对合理瓦斯抽采设计、瓦斯抽采动态考察、准确评价抽采效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钻孔 破坏度 失稳破坏 塌孔
下载PDF
隧道变形失稳的能量演化模型与破坏判据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镇 周翠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31-137,共7页
隧道变形失稳过程与破坏判据研究是地下工程的热点与难点之一。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隧道变形失稳的能量耗散过程与演化特征;结合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了整个隧道系统的能量耗散机制,建立了隧道变形失稳的能量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 隧道变形失稳过程与破坏判据研究是地下工程的热点与难点之一。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隧道变形失稳的能量耗散过程与演化特征;结合热力学基本定律,研究了整个隧道系统的能量耗散机制,建立了隧道变形失稳的能量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大数据量(≥3000)与小数据量(<3000)条件下稳定性演化过程的能量判别准则;根据隧道系统变形失稳演化各阶段特征,提出了其失稳破坏的能量判据。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广州地铁某立体交叉隧道的稳定性分析,验证了该能量演化模型与判据的合理可靠性,其结果对隧道稳定性状态的判别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变形失稳 能量 演化模型 破坏判据
下载PDF
隧道掘进地层应力释放对开挖面稳定影响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潘建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75-278,共4页
隧道开挖时通过在开挖面提供支护来控制开挖引起地层应力释放,以维持开挖面稳定并控制地层变形,开挖面稳定则受到地层应力释放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软件FLAC3D实现隧道掘进时开挖面应力释放模拟,并分析不同程度地层应力释放对开挖... 隧道开挖时通过在开挖面提供支护来控制开挖引起地层应力释放,以维持开挖面稳定并控制地层变形,开挖面稳定则受到地层应力释放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软件FLAC3D实现隧道掘进时开挖面应力释放模拟,并分析不同程度地层应力释放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模拟发现随着应力释放程度增加,开挖面历经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坏三个阶段,开挖面变形由弹性阶段进入到塑性阶段为开挖面失稳临界状态,而开挖面变形由塑性阶段进入到破坏阶段为失稳极限状态。对失稳极限状态研究发现,此时开挖面失稳表现为开挖面上部局部破坏,随着开挖直径D增加局部破坏失稳现象更加明显;浅埋隧道开挖面局部失稳将发展至地表,而由于土拱效应,深埋隧道开挖面失稳破坏发展至拱顶一定高度处不延伸至地表;失稳对开挖面后方D/4至前方D/2范围内地表沉降影响明显,随着埋深比C/D增大开挖面失稳对地表沉降影响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释放 开挖面失稳 局部失稳 土体变形 数值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