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9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被引量:291
1
作者 潘根兴 《科技通报》 1999年第5期330-332,共3页
根据《中国土种志》(1~6 卷)的基本数据,统计计算得到中国土壤有机碳库总量为 50 Pg,无机碳库总量为60 Pg,分别相当于全球库量的约 1/40~1/30 和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无机碳 库量 中国土壤
下载PDF
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111
2
作者 余健 房莉 +2 位作者 卞正富 汪青 俞元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829-4838,共10页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的构成影响其累积和分解,并直接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同时也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弄清土壤碳库的组分及构成,是进一步研究土壤碳库变化机制的关键。综述了土壤碳库的组分和构成,对有...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的构成影响其累积和分解,并直接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同时也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弄清土壤碳库的组分及构成,是进一步研究土壤碳库变化机制的关键。综述了土壤碳库的组分和构成,对有机碳库进行不稳定性有机碳库和稳定有机碳库归类,描述各类碳库的性质,并对各类碳库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评述。提出在土壤碳构成中增加黑碳和煤炭(碳)以完善土壤有机碳构成框架。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土壤无机碳及湿地土壤和新开发新复垦的重构土壤碳库构成及变化,各类碳库化学构成,交叉重叠的定量关系,碳库之间的转化及在土壤中的迁移,黑碳对土壤碳库稳定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煤开采扰动区煤炭(碳)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环境效应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构成 有机碳 活性碳 稳定性有机碳 无机碳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2
3
作者 曾骏 郭天文 +2 位作者 包兴国 王卓 孙建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4,共4页
利用1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在0~50cm土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0~7.5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比7.5~15cm、15~30cm、30~50cm分别增加了4.6... 利用1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在0~50cm土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0~7.5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比7.5~15cm、15~30cm、30~50cm分别增加了4.6%、22.0%、63.1%,而无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不同种类的肥料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不相同,化肥、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和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在0~30cm土层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中的无机碳含量,而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无机碳 施肥
下载PDF
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表层沉积物碳的分布与固碳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2 位作者 曲艳慧 李玉瑛 崔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1-426,共6页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区为相对高值区,中陆架砂质区为低值区,中陆架泥质区为高值区,外陆架砂质区为特高值区。OC富集主要受控于上覆水体的生物生产量、沉积动力环境以及海底物理化学条件。IC的分布受物源影响明显,其富集与该区的环流格局相对应,主要受控于研究区的沉积动力环境和它们的时空变化。研究区的现代海底固碳能力可分为强固碳能力的中陆架泥质区、弱固碳能力的中陆架砂质区和基本无固碳能力的外陆架砂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无机碳 海底固碳能力 东海
下载PDF
CO_2/pH对三种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杨波 储昭升 +2 位作者 金相灿 阎峰 曾清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7,共4页
研究了在不同pH值和不同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下太湖中惠氏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菱形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研究表明.CO2/pH对3种藻的影响明显不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最适pH值为8.0-9.0,pH7.0-9.0时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 研究了在不同pH值和不同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下太湖中惠氏微囊藻、四尾栅藻和菱形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研究表明.CO2/pH对3种藻的影响明显不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最适pH值为8.0-9.0,pH7.0-9.0时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四尾栅藻在偏酸性和偏碱性环境水体中均能较好生长.在本实验的pH值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四尾栅藻在偏酸性和偏碱性环境水体中均能较好生长.在本实验的pH值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菱形藻生长的最适pH值为7.0左右。在此pH值下光合作用速率也最高.惠氏微囊藻的K0.5(DIC)略小于四尾栅藻和菱形藻。表明对外源无机碳的亲合力要略大于四尾栅藻和菱形藻;但当DIC浓度达到饱和时。惠氏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要远大于菱形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无机碳 生长速率 光合作用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组分的差异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杨香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8-1425,共8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以及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均不同程度高于耕地,而其有机无机复合度(HFOC/SOC)则低于耕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这种趋势尤为突出;各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总碳和HFOC/SOC在0—20cm差异显著,总碳在60—100 cm也差异明显,轻组、重组及可溶性有机碳在0—40 cm,而无机碳则在40—100 cm差异明显;LFOC/SOC和DOC/SOC在各土层均存在一定差异。土壤总碳、有机碳以及各组分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无机碳则与其呈负相关。轻组和可溶性有机碳均与粗颗粒、易氧化有机碳以及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关性高于与细颗粒、稳态有机碳和>2 mm团聚体有机碳;而重组有机碳则与之相反。轻组有机碳较有机碳、总碳、重组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能更敏感地反映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总碳 无机碳 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海-陆大气交汇作用下青岛冬季大气PM_(2.5)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庹雄 杨凌霄 +9 位作者 张婉 齐安安 王浥铭 王鹏程 黄琦 赵彤 张雄飞 徐鹏 张天琪 王文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84-2293,共10页
为了研究海-陆大气交汇作用对沿海城市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的影响,于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23日在青岛观测站采集大气PM_(2.5)样品,对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质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模型和PMF模... 为了研究海-陆大气交汇作用对沿海城市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的影响,于2019年11月18日至12月23日在青岛观测站采集大气PM_(2.5)样品,对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质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模型和PMF模型等方法对青岛市冬季大气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冬季ρ(PM_(2.5))平均值为61.0μg·m^(-3),其中,ρ(水溶性离子)、ρ(无机元素)、ρ(OC)和ρ(EC)平均值分别为29.9、5.46、10.2和3.82μg·m^(-3);二次离子(SO_(4)^(2-)、NO_(3)^(-)、NH_(4)^(+))和地壳元素(Si、K、Ca、Fe、Ti)是主要的离子和元素成分,分别占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的89.3%和61.1%.青岛市大气主要受局部海陆风气流影响(43.4%),其次是季风气流(36.2%),冷空气气流对青岛影响较低(20.4%).PMF模型结果表明,青岛冬季PM_(2.5)主要来自机动车源(22.0%)、海盐源(21.0%)和煤燃烧源(19.8%).局部海陆风气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煤燃烧(25.4%)和机动车(18.9%),该气流会加剧本地污染向市内聚集;冷空气气流则以海盐源为主(26.8%),有利于市内大气污染扩散;季风气流对青岛无机元素贡献较高,也会将外地的机动车污染输送至青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大气交汇 PM_(2.5) 水溶性离子 无机元素 碳质组分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原文传递
Effect of inorganic carbon on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enriched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被引量:28
8
作者 LIAO, Dexiang LI, Xiaoming +3 位作者 YANG, Qi ZENG, Guangming GUO, Liang YUE, X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8期940-944,共5页
The present lab-scale research reveals the enrichment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microorganism from methanogenic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nd the effect of inorganic carbon(sodium bicarbonate)on anaerobic ammoni... The present lab-scale research reveals the enrichment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microorganism from methanogenic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nd the effect of inorganic carbon(sodium bicarbonate)on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The enrichment of anammox bacteria was carried out in a 7.0-L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and the effect of bicarbonate on anammox was conducted in a 3.0-L SBR.Research results,especially the biomass,showed first signs of anammox activity after 54 d cultivation with synthetic w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organic carbon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 NITRITATION methanogenic granular sludge
下载PDF
艾比湖二千余年来环境演变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24
9
作者 谢宏琴 贾国东 +1 位作者 彭平安 穆桂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通过对新疆艾比湖Ash孔二千余年以来沉积的总有机碳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及Mg/Ca比值等环境指标综合分析,数据显示:约在公元前500~400年,艾比湖水体面积较小,对应的气候偏干。约公元前400~公元1400年,水体面积较大,处于高水... 通过对新疆艾比湖Ash孔二千余年以来沉积的总有机碳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及Mg/Ca比值等环境指标综合分析,数据显示:约在公元前500~400年,艾比湖水体面积较小,对应的气候偏干。约公元前400~公元1400年,水体面积较大,处于高水位时期,气候较为湿润,但此时期内的气候也有小幅的冷暖和干湿变化。其中在公元800~1300年期间艾比湖沉积记录显示水生生物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达到最大,而陆源有机质输入不明显,表明此时湖水水位可能达到二千余年来的最高,这一时段基本对应于中世纪暖期。从碳酸盐含量及Mg/Ca比值指标来看,该地区中世纪暖期可能有一个干湿的波动。公元1400年以来,艾比湖水位下降,其中在15世纪中和19世纪初是两次较为干燥的时期,与其他地区的小冰期气候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 地球化学记录 环境演变 碳酸盐含量 中世纪暖期 有机碳含量 沉积有机质 陆源有机质 湖水位下降 小冰期气候 碳同位素 综合分析 环境指标 数据显示 干湿变化 水生生物 沉积记录 19世纪 高水位 比值 面积 水体
下载PDF
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利利 王朝辉 +3 位作者 王西娜 张文伟 李小涵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8-483,共6页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分层采集冬小麦—休闲种植体系0—40 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常规、地表覆膜和覆草栽培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或覆草可以显著增加地上部小麦生物量和子粒产量。不同地表覆盖对0—40...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分层采集冬小麦—休闲种植体系0—40 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常规、地表覆膜和覆草栽培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或覆草可以显著增加地上部小麦生物量和子粒产量。不同地表覆盖对0—40 cm土层的无机碳含量和分布无显著影响,但与常规栽培相比,地表覆膜使0—5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0—40 cm各土层轻质有机碳表现出明显降低趋势,平均降低C6.1~74.5 mg/kg;地表覆草却表现出明显增加土壤轻质有机碳的趋势,0—5、5—10、10—20 cm土层的轻质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C235.2、190.0和144.9 mg/kg,相当于常规的38.7%、32.9%和34.5%。同时,覆草栽培还表现出降低0—10 cm土层轻质有机质含碳量的趋势,并使0—2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地表覆膜处理。可见,地表长期覆膜不利于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覆草不仅可以增加表层土壤的轻质有机碳累积,还可改善土壤碳氮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栽培 旱地土壤 有机碳 无机碳 轻质有机碳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无机碳的测定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学刚 李宁 宋金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5-429,共5页
作为全球碳的重要源与汇的海洋沉积物 ,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沉积物中无机碳的行为对深入了解海洋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利用顺序浸提法 ,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为 :NaCl... 作为全球碳的重要源与汇的海洋沉积物 ,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沉积物中无机碳的行为对深入了解海洋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利用顺序浸提法 ,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为 :NaCl相 、氨水相 、氢氧化钠相 、盐酸羟胺相 和盐酸相 。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不同相的最佳浸取条件。在Ⅰ~Ⅲ相 ,分别将浸取剂和样品加入塑料离心管中 ,将离心管密封后放在震荡器上震荡 2h ,然后离心分离 ,并用水洗涤残渣 ,将洗涤液并入浸取液 ,最后用容量法测定其中的无机碳 ;在Ⅳ ,Ⅴ相 ,将第Ⅲ步残渣转移到锥形瓶中 ,加入浸取剂后用高纯N2 将所产生的CO2 吹出 ,并用饱和Ba(OH) 2 溶液吸收 ,最后用容量法测定无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结合态 无机碳 碳循环 顺序浸提法 容量法
下载PDF
黄土高原表土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及碳储量 被引量:20
12
作者 涂夏明 曹军骥 +2 位作者 韩永明 沈振兴 张宝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选取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陕西境内表土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机碳(Soil organiccarbon,简称SOC)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及陕西省碳储量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陕西境内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平均值分别为5.41g/kg和17.04g/kg,... 选取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陕西境内表土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机碳(Soil organiccarbon,简称SOC)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及陕西省碳储量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陕西境内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平均值分别为5.41g/kg和17.04g/kg,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是自北向南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也与所处环境相符,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沿着纬度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北纬36o以北;将每一区域内CaCO3含量的平均值与相对区域的降雨量和温度分别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其拟合系数分别为R=0.338和0.182,碳酸盐含量与降雨量和温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陕西省表土有机碳和无机碳储量分别为0.272Pg和0.856Pg,无机碳储量远大于有机碳储量,这与其所处干旱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有机碳 无机碳 碳储量
原文传递
海带幼孢子体的光合碳利用 被引量:18
13
作者 岳国峰 王金霞 +2 位作者 王建飞 周百成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7-652,共6页
于 1 999年 1 0月 ,采用pH漂移技术研究了海带幼孢子体的无机碳源利用途径以及无机碳对幼孢子体光合碳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天然海水中 (pH =8 1— 8 3 ) ,海带幼孢子体外源无机碳的利用形式主要是HCO-3 ,HCO-3 由质膜外碳酸酐酶 (... 于 1 999年 1 0月 ,采用pH漂移技术研究了海带幼孢子体的无机碳源利用途径以及无机碳对幼孢子体光合碳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天然海水中 (pH =8 1— 8 3 ) ,海带幼孢子体外源无机碳的利用形式主要是HCO-3 ,HCO-3 由质膜外碳酸酐酶 (CA)将HCO-3 水解成CO2 ,以游离CO2 形式扩散进入细胞 ,占全部无机碳供应的 75 %。游离CO2 只占所吸收总无机碳的 2 5 % ;在游离CO2 浓度接近于零 (pH =9 1 )时 ,幼孢子体的全部无机碳源均来自于HCO-3 的水解。提高海水中无机碳的浓度能增加海带对无机碳的利用量 ,当无机碳浓度达到3 5mmol L时 ,无机碳的利用速率达到最大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孢子体 无机碳 HCO3^- 碳酸酐酶 碳酸氢根离子 PH漂移技术 光合作用
下载PDF
气凝胶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4
作者 章婷 赵春林 +2 位作者 乐弦 贾欢欢 向军辉 《现代技术陶瓷》 CAS 2018年第1期1-39,共39页
气凝胶连续的纳米多孔网络结构使得其具备很多独特的性能。气凝胶种类繁多以及制备方法的多样性、广泛的应用前景等使得其成为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气凝胶的种类出发,通过论述各类气凝胶的制备工艺、性能及其应... 气凝胶连续的纳米多孔网络结构使得其具备很多独特的性能。气凝胶种类繁多以及制备方法的多样性、广泛的应用前景等使得其成为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气凝胶的种类出发,通过论述各类气凝胶的制备工艺、性能及其应用前景来介绍气凝胶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目前气凝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气凝胶 有机气凝胶 碳气凝胶 金属气凝胶
下载PDF
长期施氮引起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变化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小涵 李富翠 +2 位作者 刘金山 郝明德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795-2803,共9页
【目的】提高土壤碳固持,特别是增加有机碳累积、减少碳损失,对于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增施氮肥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作物增产措施,但氮肥投入对土壤碳的影响如何,一直没有报道... 【目的】提高土壤碳固持,特别是增加有机碳累积、减少碳损失,对于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增施氮肥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作物增产措施,但氮肥投入对土壤碳的影响如何,一直没有报道。【方法】利用黄土高原旱地持续2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在每年施磷39 kg P2O5·hm-2条件下,设置0、45、90、135、180 kg N·hm-2 5个氮水平种植冬小麦,在小麦收获期采集0—40 cm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对旱地土壤总碳、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影响,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累积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氮肥用量对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旱地土壤不同土层总碳无显著变化,但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却随之增加,与不施氮肥相比,增幅可达7%—28%;0—4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含量也增加,增幅达31%—106%,但施氮量过高不利于有机碳累积。对不同形态土壤碳累积量与氮肥用量的回归分析表明,施氮量120 kg N·hm-2时,0—30 cm土层有机碳累积量达最高值36.6 Mg;施氮量161 kg N·hm-2时,0—4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累积量达最高值2.69 Mg;每千克肥料氮每年可使土壤有机碳增加1.34 kg·hm-2,轻质有机碳增加0.31 kg·hm-2;0—20 cm表层土壤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百分比也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相反,5—20 cm土层土壤无机碳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量180 kg N·hm-2时,无机碳累积量比不施氮减少2.8 Mg,每千克肥料氮每年可使无机碳减少0.67 kg·hm-2。【结论】在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虽不显著影响土壤的总碳数量,却显著地改变了旱地土壤碳的组成,即通过增加土壤的轻质有机碳,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累积量,同时降低了土壤的无机碳累积。因此,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肥用量 有机碳 无机碳 轻质有机碳
下载PDF
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调节与适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山杉 刘永定 +1 位作者 邹永东 李敦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43-2448,共6页
测定了3种微囊藻水华中的优势种类,即铜锈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K櫣tz .) ,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A. Br .)Lemm) ,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Kom.)Kom.) ,以及微囊藻573(Microcystissp.573)的碳酸酐酶活性... 测定了3种微囊藻水华中的优势种类,即铜锈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K櫣tz .) ,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A. Br .)Lemm) ,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Kom.)Kom.) ,以及微囊藻573(Microcystissp.573)的碳酸酐酶活性;研究了无机碳、pH、温度、光强、N/P比等环境因素和外源葡萄糖对铜锈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受环境中碳酸氢根浓度的调节,故推断碳酸氢根是铜锈微囊藻利用的主要无机碳形式;相比添加葡萄糖进行混合营养培养的细胞,无外源葡萄糖和暗饥饿培养的微囊藻细胞会产生高约6倍的碳酸酐酶活性;光强的改变也会影响碳酸酐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酐酶活性 无机碳 铜锈微囊藻 水华
下载PDF
利用土壤颗粒的沉降粒级研究泥沙的迁移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胡亚鲜 Nikolaus J.Kuhn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5-1124,共10页
了解不同粒径泥沙迁移运动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侵蚀条件下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与泥沙颗粒的运动规律密切相关,而泥沙的运动规律由颗粒大小、性状、孔隙度和密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依据泥沙颗粒沉... 了解不同粒径泥沙迁移运动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侵蚀条件下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与泥沙颗粒的运动规律密切相关,而泥沙的运动规律由颗粒大小、性状、孔隙度和密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依据泥沙颗粒沉降速度分选的原理,针对中国两种典型侵蚀土壤(红壤和黄绵土),分别进行了土壤机械组成(矿质土粒分选)和沉降速度分选测定。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的沉降粒级可有效区分红壤和黄绵土中不同粒径团聚体的沉降速度,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同一粒径颗粒因性状、密度和孔隙度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沉降速度。相对于质地疏松的黄绵土,红壤的机械组成显示,有86.9%的有机碳与≤32μm的矿物颗粒相结合,很有可能随悬移过程汇入下游水体。但土壤颗粒沉降速度分布表明,约有90.5%的红壤有机碳与等效石英粒径≥63μm的团聚体相结合,易在经历较短的迁移过程后,快速沉积于下坡面。这表明,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大多利用土壤机械组成(即矿质粒径大小)在反映泥沙运动或元素迁移规律方面存在片面性。土壤的团聚过程可有效缩减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迁移距离,从而使其更易沉积于陆生环境。土壤颗粒的沉降速度分级对认识泥沙颗粒和养分元素在侵蚀—迁移—沉积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管法 沉降速度 团聚体 迁移距离 有机碳 无机碳
下载PDF
灵芝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刚 李宝健 《中药材》 CAS CSCD 1998年第8期379-381,共3页
本文从无机盐、氮源、碳源、维生素等方面研究了灵芝发酵培养基的配方,然后根据发酵时所得到的不同菌粉得率,最终得出一个比较合适的灵芝发酵培养基配方。
关键词 灵芝 发酵培养基 无机盐 氮源 栽培
下载PDF
黄骅坳陷天然气中多成因二氧化碳的判识及其混合模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戴春森 宋岩 杨池银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3-29,共7页
对26个样品的组分及碳、氦同位素研究表明,黄骅坳陷天然气中存在3种成因的二氧化碳:有机成因、幔源-岩浆成因和碳酸盐岩变质热分解成因。根据二氧化碳含量和3He/4He比值确认,存在3种多元气混合模型:有机成因与慢源-岩... 对26个样品的组分及碳、氦同位素研究表明,黄骅坳陷天然气中存在3种成因的二氧化碳:有机成因、幔源-岩浆成因和碳酸盐岩变质热分解成因。根据二氧化碳含量和3He/4He比值确认,存在3种多元气混合模型:有机成因与慢源-岩浆成因均匀混合型、变质热分解成因二氧化碳混入型、二氧化碳与慢源氦差异混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 天然气 二氧化碳
下载PDF
干旱区荒漠无机固碳能力及土壤碳同化途径 被引量:15
20
作者 苏培玺 王秀君 +4 位作者 解婷婷 王旭峰 王黎明 周紫鹃 侍瑞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55-765,共11页
干旱区荒漠的非生物固碳能力一些学者至今怀疑,关键在于地上通量观测到的CO_2吸收结果是否在土壤碳库得到体现.本研究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将荒漠划分为砾质荒漠(戈壁)、沙质荒漠(沙漠)和壤质荒漠三大类,从颗粒组成、总含盐量、有机碳和无... 干旱区荒漠的非生物固碳能力一些学者至今怀疑,关键在于地上通量观测到的CO_2吸收结果是否在土壤碳库得到体现.本研究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将荒漠划分为砾质荒漠(戈壁)、沙质荒漠(沙漠)和壤质荒漠三大类,从颗粒组成、总含盐量、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等方面测定分析,研究不同类型荒漠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密度和储量变化,并与高寒生态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荒漠平均0~30 cm表土层和1 m深土壤SIC密度分别为2.8和10.1 kg C m^(-2).相比较,壤质荒漠的SIC密度最高,1 m深土壤达到12.1 kg C m^(-2).针对土壤对CO_2的吸收和无机固定,提出土壤碳同化(soil carbon assimilation)概念.荒漠生态系统固碳是植物碳同化与土壤碳同化,即有机和无机过程的结合,荒漠土壤无机碳密度和储量是有机碳的5倍.土壤碳同化途径分为3个阶段:CO_2与H_2O反应阶段、CO_2或弱碳酸与土壤溶液阳离子反应阶段、生成溶解碳酸盐与沉淀碳酸盐附着于土壤颗粒和向下沉积阶段.土壤碳同化能力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含盐量、水分、粉粒和黏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戈壁 有机碳 无机碳 碳密度 碳同化 黑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