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4个典型树种叶片凋落物在林下及高山湖泊中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徐波 朱忠福 +4 位作者 李金洋 吴彦 邓贵平 吴宁 石福孙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83-892,共10页
叶片凋落物分解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生产力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利用网袋分解法对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高山柳(Salix cupularis)4个典型树种叶... 叶片凋落物分解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生产力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利用网袋分解法对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高山柳(Salix cupularis)4个典型树种叶片凋落物在林下及高山湖泊中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叶片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规律符合Olson的负指数衰减模型(r>0.93,p<0.01),4个树种叶片在林下完全分解(99%)的时间依次为:高山柳(6.80 a)<红桦(10.34 a)<黄果冷杉(18.88 a)<油松(27.21 a),且分别是其在水体中分解的1.48倍、1.55倍、1.80倍和1.65倍。2)分解1年后凋落物质量剩余率(MR)和氮素剩余率(NR)均与叶片初始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片初始C:N值极显著正相关。3)不同树种间叶片N和P释放特征差异明显,且在林下和水体间的释放模式也存在差异;高山柳叶片凋落物在林下和水体分解过程中N元素从分解初期便开始释放,而其他树种叶片凋落物N元素释放前存在明显的富集过程;各树种叶片凋落物P元素释放模式为释放—富集—释放。研究表明:叶片凋落物分解是一个受其自身性质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而凋落物在高山湖泊中的快速分解将对保护区现有的水体景观产生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凋落物 分解 初始养分含量 养分释放 高山湖泊
原文传递
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 被引量:13
2
作者 覃扬浍 马姜明 +3 位作者 梅军林 杨栋林 庄枫红 苏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792-6799,共8页
为探究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的分解情况,运用凋落物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结果表明:经过1a的分解,檵木群落凋落物失重大小顺序为:灌木阶段>乔灌阶段>乔林阶段。檵木群落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乔林阶... 为探究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的分解情况,运用凋落物袋法研究其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结果表明:经过1a的分解,檵木群落凋落物失重大小顺序为:灌木阶段>乔灌阶段>乔林阶段。檵木群落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乔林阶段凋落物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28a、1.38a、1.41a,分解95%所需的时间分别为5.54a、5.97a和6.09a。经过1a的分解,凋落物养分动态变化为:灌木阶段和乔灌阶段C含量总体上升,乔林阶段C含量总体下降;3个恢复阶段N和纤维素含量总体上升;灌木阶段和乔林阶段P含量总体下降,乔灌阶段P含量总体上升;灌木阶段木质素含量总体上升,而乔灌阶段和乔林阶段木质素含量总体下降。相关分析表明,灌木阶段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与C,N,P,C/P,N/P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乔灌阶段凋落物分解速率与N和木质素/N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乔林阶段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与N,纤维素、C/N和木质素/N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檵木群落 初始养分含量 凋落物分解 漓江流域岩溶区
下载PDF
滨海沙地主要优势树种的凋落物分解及其与初始养分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尤龙辉 叶功富 +3 位作者 陈增鸿 罗美娟 高伟 游水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5-591,共7页
研究东南沿海4个不同海岸带森林群落9个优势种[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鳝藤(Anodendron affine)、雀梅藤(Sageretia thea)、榕树(Ficu... 研究东南沿海4个不同海岸带森林群落9个优势种[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鳝藤(Anodendron affine)、雀梅藤(Sageretia thea)、榕树(Ficus microcarpa)、簕竹(Bambusa blumeana)、朴树(Celtis sinensis)]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及其与分解速率的关系,为海岸带防护林树种选择和合理搭配提供参考.采用网袋法进行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木麻黄和湿地松凋落物分解最慢,年失重率分别为48.80%和46.00%;潺槁木姜子、黄连木、榕树、簕竹、朴树次之,分别为64.40%、76.80%、69.30%、74.60、71.40%;鳝藤和雀梅藤分解最快,分别为84.00%和81.40%.2Olson指数衰减模型中,木麻黄和湿地松凋落物分解50%与95%所需时间最长,分别为1.0354、4.4750和1.1249、4.8617年,鳝藤和雀梅藤最短,分别为0.3782、1.6347和0.4121、1.7810年.3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初始N、P含量和C/N、C/P比显著相关(P<0.05),与C含量和N/P比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海岸带防护林 初始养分含量
下载PDF
人工土壤微量元素降雨侵蚀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本淑 宋媛媛 +4 位作者 邱利平 李绍才 孙海龙 李付斌 龙凤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第5期44-47,73,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手段,研究了降雨场次、坡度和初始养分含量对人工土壤中铁、锌、锰3种微量元素降雨侵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锌、锰元素在径流中的浓度和侵蚀量与降雨场次呈负相关,用幂函数拟合,相关系数均达0.80以上;降雨...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手段,研究了降雨场次、坡度和初始养分含量对人工土壤中铁、锌、锰3种微量元素降雨侵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锌、锰元素在径流中的浓度和侵蚀量与降雨场次呈负相关,用幂函数拟合,相关系数均达0.80以上;降雨径流量与坡度间呈线性负相关,铁、锰、锌流失量与坡度间也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90以上;铁、锰、锌侵蚀量与初始养分含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土壤 微量元素 降雨场次 坡度 初始养分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