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军 毕龙 +3 位作者 薛宝宝 刘彦温 柴云峰 蔡鹏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3期4477-448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运、自体腓骨瓣移植辅助皮瓣移植等技术治疗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3例男性、20例女性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彻底清创基础上分...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运、自体腓骨瓣移植辅助皮瓣移植等技术治疗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3例男性、20例女性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彻底清创基础上分别应用骨搬运技术和自体腓骨瓣移植技术进行骨缺损的同期修复。其中,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28例,采用腓骨瓣移植技术治疗35例,包括单纯腓骨瓣14例、腓骨皮瓣移植9例、腓骨瓣+股前外侧皮瓣移植12例。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6~26个月(平均17.2个月)的随访。除3例感染未能控制外,其余60例患者下肢畸形或残缺均得到矫正,负重力线、肢体外观及功能基本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参照Johner-wruhs疗效评定标准:优28例,良23例,可6例,差6例,优良率为81.0%。结论: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往往涉及骨、肌肉、皮肤软组织等诸多环节,应根据病情需要采用综合的治疗方式,以保存患者的肢体功能、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时间和节省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骨缺损 下肢 腓骨瓣 骨搬运
原文传递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熊健斌 孙宏志 甘坤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3~5、6~9、≥10周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0.91%、18.18%、32.73%、38.18%;观察组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两组患者在治疗9周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6、9、12周在X线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新生骨形成,且抗菌活性高、安全性好、术中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 感染性骨缺损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洪坤 隋善勇 张富田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9期149-150,153,共3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的感染控制率与感染指标控制情况和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对照组的感染控制率分别以6.7%、13.3%、23.3%、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3.3%、26.7%、36.7%、50.0%(P<0.05);观察组感染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X线片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骨缺损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 万古霉素
下载PDF
ARBX与RBX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余升华 胡汉生 +3 位作者 范震波 李远辉 杨展翔 曹灿贤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3-46,共4页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近端制备大小为0.8 cm×1.2cm×1.8 cm的矩形骨缺损并注入金色葡萄球菌,以构建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周后再次手术清除病灶。实验分为ARB...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近端制备大小为0.8 cm×1.2cm×1.8 cm的矩形骨缺损并注入金色葡萄球菌,以构建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周后再次手术清除病灶。实验分为ARBX组(植入ARBX)、RBX组(植入RBX)及对照组(不植骨),每组12只。术后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影像学、组织学、细菌学观察。结果:ARBX组骨缺损骨皮质与髓腔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较佳,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而RBX组标本外观显示骨折、死骨、脓液征象,修复新生骨增生与缺损交替存在,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松散,髓腔可见炎症细胞和脓肿存在。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orden感染分值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ARBX抗感染的同时可诱导成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 感染性骨缺损 骨移植
下载PDF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胡汉生 余升华 +5 位作者 范震波 李远辉 赖彩永 杨展翔 曹灿贤 张华焕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12期1849-1851,共3页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32只新西兰种成年兔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每只兔子胫骨近端做成大小为1.0cm×2.0cm×...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32只新西兰种成年兔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每只兔子胫骨近端做成大小为1.0cm×2.0cm×1.0cm的矩形骨缺损模型,注入金葡球菌,2周后再次手术行病灶情除,分别在骨缺损中植入ARBX(ARBX组)、植入重组合异种骨(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RBX)并肌注庆大霉索(RBX+全身用药组),单纯植入RBX(RBX组)以及不植骨(不植骨组)。术后8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结果①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orden感染分值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②RBX+全身用药组与RBX组的细菌计数,改良X线Norden感染分值均较高,明显大于ARBX组及不植骨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均显示出严重的感染表现。结论①在病灶清除后,ARBX一期植入能有效治疗感染性骨缺损;②在全身用药或不用药条件下,一期植入RBX反而会加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 感染性骨缺损 骨移植
下载PDF
中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6
作者 周峥益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8期1373-1374,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中药治疗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后常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中药治疗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药治疗后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时间、术后感染、骨缺损愈合时间、患者疼痛度减轻及骨关节功能恢复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后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围手术期时间,减少术后感染,减轻患者的疼痛度,并有利于骨关节功能的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治疗 感染性骨缺损 护理干预
下载PDF
丝素纤维/硫酸钙抗感染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刘世超 连小洁 +8 位作者 徐睿 史振东 杜苗苗 张斯若 何志敏 魏延 黄棣 王秀梅 崔福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0-498,共9页
通过控制丝素蛋白自组装过程制备了溶液状态下的丝素纳米纤维(silk fibroin nanofibers,SFFs),与硫酸钙、万古霉素(vancomycin,VCM)复合,制备了VCM/CS/SFFs抗菌骨材料。通过SEM、XRD、紫外分光光度计、万能力学试验机、抑菌圈、MTT等手... 通过控制丝素蛋白自组装过程制备了溶液状态下的丝素纳米纤维(silk fibroin nanofibers,SFFs),与硫酸钙、万古霉素(vancomycin,VCM)复合,制备了VCM/CS/SFFs抗菌骨材料。通过SEM、XRD、紫外分光光度计、万能力学试验机、抑菌圈、MTT等手段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与结构、药物释放、力学、抑菌及细胞相容性等性能。结果显示,与水作为固化液相比,随着SFFs溶液(0.017 5~2.1 mg·m L^(-1))的加入,复合材料凝固时间可控,降解率逐渐降低,抗水性增强,韧性提高;同时随丝素纳米纤维含量的增加骨材料抗压强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一周内药物释放速率降低;材料同时具有抑菌作用;MTT实验结果显示,加入丝素纳米纤维后与纯的硫酸钙相比MC3T3细胞增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纳米纤维 半水硫酸钙 感染性骨缺损 力学性能 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核-壳结构复相生物活性陶瓷微球优化制备及其抗菌性能评价
8
作者 叶硕 吴方汇 +6 位作者 柯秀荣 王晓清 刘梦涛 杨贤燕 张雷 苟中入 杨国敬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9-567,共9页
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核-壳结构双层喷头及微流控系统,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核-壳结构型多孔性生物活性硅酸钙基陶瓷微球,并通过对其核心层铜掺杂量的调控和外壳层微孔结构的剪裁,实现了该类微球核心层抗菌活性离子的可控缓释。采用X射线衍射... 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核-壳结构双层喷头及微流控系统,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核-壳结构型多孔性生物活性硅酸钙基陶瓷微球,并通过对其核心层铜掺杂量的调控和外壳层微孔结构的剪裁,实现了该类微球核心层抗菌活性离子的可控缓释。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明确了烧结后的陶瓷微球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晶相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使用该系统制备出的微球烧结后仍具有良好的球形形态及明确的核-壳结构,并且特定组分内部微孔结构符合设计要求。一系列模拟体内环境的微球浸泡实验系统研究了该类材料的体外离子释放行为和生物降解速率,研究结果显示该类陶瓷微球经特定层造孔后有快速的抗菌离子释放,并且释放速率可调可控。最后通过与金葡菌的体外共培养抑菌实验及细菌黏附实验等对微球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u10@Mg6-15μm组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优化壳层的多孔结构比单纯提高核层铜离子掺杂率更有利于活性离子释放。此次构建的壳层微孔优化型核-壳结构陶瓷微球,能够帮助解决抗感染离子可控缓释问题并带来长期抑菌的效果,为慢性骨髓炎等临床问题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性掺杂 多孔性陶瓷微球 核-壳结构 长效抗菌性 感染性骨缺损
下载PDF
复合庆大霉素抗生素骨制备及其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宝兴 张育敏 +3 位作者 赵亚平 李春源 康悦 赖炽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20-924,共5页
目的研制一种既有成骨作用,又有抗感染能力,且免疫原性较低的新型植骨材料。方法以5mm×5mm×5mm骨粒和6mm×6mm×20mm骨条作为载体,采用超声和负压双重复合法制备复合庆大霉素抗生素骨粒和骨条。将抗生素骨粒分别埋... 目的研制一种既有成骨作用,又有抗感染能力,且免疫原性较低的新型植骨材料。方法以5mm×5mm×5mm骨粒和6mm×6mm×20mm骨条作为载体,采用超声和负压双重复合法制备复合庆大霉素抗生素骨粒和骨条。将抗生素骨粒分别埋入24只Wistar大鼠左、右股肌袋内,于术后1、3、5、7、10和14d检测庆大霉素体内释药浓度及持续时间。将健康雄性成年绵羊10只,制成6mm×6mm×20mm左前肱骨和右后股骨缺损感染模型,于缺损处注入5×10^10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1ml。将感染动物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5),实验组将复合庆大霉素抗生素骨条植入缺损区,对照组将空白骨条植入缺损区。术后行大体观察、白细胞计数、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抗生素骨粒植入后1d,骨粒与肌肉组织中药物浓度分别为46.1μg/ml和17.3μg/ml,后缓慢释放,至14d局部软组织药物浓度仍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2.0μg/ml)。羊体内抗感染实验:术后2周,实验组1只羊1侧肢体植骨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4~8周植入骨与周围较好融合,12周愈合良好;对照组2~8周植入骨基本被脓液包裹或软组织取代,其中1只羊于20d死亡,12周植骨区除中央被软组织填充外,余愈合较好。白细胞计数术前各组均在正常生理范围,术后1~14d实验组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术后2周除1侧肢体植骨腔内出现脓液,余在各周内逐渐有新骨生成并爬行取代植入骨,愈合良好;对照组2~8周显示植入骨被脓液包裹,并逐渐被吸收,未见新生骨爬行取代。结论复合庆大霉素抗生素骨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体内抗感染效果和成骨能力,有望成为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骨植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抗生素骨 庆大霉素 感染性骨缺损 体内缓释
下载PDF
NAAB修复下肢骨干开放性骨折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明 刘建 +2 位作者 袁志 孟国林 姥伟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04-1006,共3页
目的:探讨用新型抗感染活性骨(NAAB)一期植骨修复下肢骨干开放性骨折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1例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的患者在清创、适当固定后采用NAAB一期植骨.结果:经过10~54(21.4±5.1)mo的随访,19例骨缺损完全愈合,1例延迟愈合,... 目的:探讨用新型抗感染活性骨(NAAB)一期植骨修复下肢骨干开放性骨折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1例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的患者在清创、适当固定后采用NAAB一期植骨.结果:经过10~54(21.4±5.1)mo的随访,19例骨缺损完全愈合,1例延迟愈合,1例未愈合,无1例感染发生.结论:NAAB一期植入治疗开放性骨折骨缺损安全性高,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抗感染活性骨 骨移植 开放性骨折 骨缺损
下载PDF
游离腓骨移植修复股骨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26
11
作者 郭永明 滕云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方法 2008年4月-2013年4月,对9例股骨感染性骨缺损病例进行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术前窦道分泌物及术中病灶处细菌培养均证实感染.经清创后骨缺损长度(7.5±2.4)cm,...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方法 2008年4月-2013年4月,对9例股骨感染性骨缺损病例进行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术前窦道分泌物及术中病灶处细菌培养均证实感染.经清创后骨缺损长度(7.5±2.4)cm,其中一期手术6例,待感染控制后二期行游离腓骨移植3例.3例采用单根腓骨移植修复,6例采用双折腓骨移植修复.6例腓骨瓣携带皮瓣来监测移植腓骨血运.术中采用钢板固定移植腓骨6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术后对移植腓骨的成活与骨结合部愈合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应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评价术后功能. 结果 全部移植腓骨均成活并获得骨性连接.全部病例随访12 ~ 39个月,平均24.5个月.移植腓骨长度平均(14.5±3.2)cm.移植骨和股骨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5±1.2)个月.终末随访时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20 ~ 27分,平均24分,供区无功能障碍,无感染复发,移植腓骨无应力骨折发生. 结论 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感染性骨缺损有利于治疗感染,骨愈合率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移植 股骨 感染 骨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德全 张伯松 +4 位作者 刘洪波 高志强 龚晓峰 毛玉江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 目的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片、病理、细菌培养来确定是否为感染。将确认为感染性骨折的47只兔,一侧桡骨行清创术并制造长度为1cm骨折端骨缺损,一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伤口开放不闭合。另一侧桡骨不植骨为对照组。于第3、7天,第2、4、6、8、10、12周摄X线片,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学变化。术后14周处死剩余兔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组织病理检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第3、7天病理示绝大部分植骨条坏死。2周显示有新生骨痂生长。4周骨折愈合率:植骨组为20%,对照组为7%。6周骨愈合率分别为60%和20%。8~12周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7%和67%。组织病理学显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均可见缺损部位的炎症灶内有新骨形成和对松质骨条的替代过程。感染率:植骨组为13%,对照组为7%。骨痂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期开放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质骨 植骨 对照组 桡骨 感染性骨缺损 术后 骨折 开放 常规 阶段
原文传递
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时机的选择和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3
作者 汪洋 徐燕(指导) +1 位作者 徐振山 夏斐然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492-497,共6页
目的:观察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系统牙周治疗后进行种植修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牙周炎失牙需种植修复的重度牙周炎患者42例,先进行牙周系统治疗,感染控制后行种植治疗,并针对骨量不足等问题进行干预;共植入种植体80个,术后3~6个... 目的:观察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系统牙周治疗后进行种植修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牙周炎失牙需种植修复的重度牙周炎患者42例,先进行牙周系统治疗,感染控制后行种植治疗,并针对骨量不足等问题进行干预;共植入种植体80个,术后3~6个月永久修复。观察患者修复后义齿使用情况,记录修复后即刻和1、3个月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结果:所有患者经牙周系统治疗后,PD、BOP、PLI均下降(P〈0.05);种植修复后1、3个月的PD、m SBI、m PLI分别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周围软组织健康,无明显炎症。结论: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种植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术前完善的牙周系统治疗和严格的菌斑控制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种植 感染控制 骨缺损
下载PDF
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勋 张文韬 +3 位作者 喻姿瑞 王宇飞 张世辉 宋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23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19~54岁,平均37.8岁...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23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19~54岁,平均37.8岁。感染骨段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5.2~8.1 cm,平均6.5 cm。既往手术2~4次,平均2.5次。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7~23个月,平均11.8个月。记录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愈合指数和并发症。采用Ilizarov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骨愈合和功能评价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年,平均4.8年。所有患者创面及骨缺损均愈合,未出现感染复发、骨不连、再骨折、畸形愈合、医源性神经麻痹、膝关节或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5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局部护理后未出现深部感染。骨搬运时间65~120 d,平均75.6 d;外固定时间75~145 d,平均97.8 d;骨折愈合时间4~17个月,平均8.7个月;外固定指数18~28 d/cm,平均22.4 d/cm;愈合指数31~52 d/cm,平均40.2 d/cm。末次随访时,根据ASAMI评价标准,骨愈合达优15例、良8例,功能达优18例、良5例,优良率均为100%。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可减少外固定器使用时间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感染性骨不连 骨搬运术 骨缺损
原文传递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17
15
作者 辛晓林 张林峰 +1 位作者 王顺利 史迎宾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患者依据Ilizarov技术标准进行治疗。术后定期摄X线片复查,评估牵张成骨情况。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0个月... 目的探讨应用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患者依据Ilizarov技术标准进行治疗。术后定期摄X线片复查,评估牵张成骨情况。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0个月。骨搬运完成时间2~7个月,骨搬运长度6~18 cm。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6例出现钉道反应,1例切口皮缘水肿,均经治疗后愈合;17例搬运后期出现对线不良,经调整骨搬运方向、少量植骨,均获对位对线骨性愈合。骨搬运完成后9个月,按Paley et al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45例,良6例,可8例,差1例。骨缺损断端骨愈合及牵张成骨区成骨愈合满意,软组织创面愈合满意,所有患肢长度恢复良好,与健侧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进行感染扩创、炎性病变切除、骨段搬运修复骨缺损,对胫骨术后感染的控制、肢体功能的重建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 胫骨感染 骨缺损 骨搬运 功能重建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在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贵春 郑润泉 +3 位作者 邹林 陈晨 郝光亮 曹学成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1期25-28,54,共5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应用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股骨、胫骨、肱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其...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应用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股骨、胫骨、肱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其中胫骨骨缺损12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7.2cm;股骨骨缺损7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8.5cm;肱骨骨缺损2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6cm。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彻底清创,植入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采用单边或环形外固定架固定,预留截骨延长的外固定架长度,控制感染;二期感染消灭后,根据Ilizarov技术进行截骨延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9~21个月,平均17.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external fixation index,EFI)平均为2.38个月/cm。采用伊里扎洛夫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评价标准评价,骨性结果:优13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0.5%;功能结果:优11例,良7例,中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可有效控制感染,纠正患肢畸形,重建肢体的功能,是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 ILIZAROV技术 长骨 感染 骨缺损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4
17
作者 厉孟 甄平 +3 位作者 蓝旭 李志琳 高秋明 杨巧巧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5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均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清创后小腿软组织缺损位于胫前内外侧,...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5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均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清创后小腿软组织缺损位于胫前内外侧,面积平均为30.4(24~91)cm2,胫骨缺损长度平均为9.5(6~13)cm。7例胫骨中远段缺损采用胫骨结节下方截骨向远端骨搬运修复,1例胫骨近段缺损采用胫骨远端截骨向近端骨搬运修复,软组织缺损修剪成椭圆形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0 d开始骨段搬运,速度为1 mm/d,分4次完成。结果术后延长段切口及创面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7~36个月,平均23个月。延长段骨自然愈合,愈合时间为210~496 d,平均271 d;愈合指数3.4~4.0 d/mm,平均3.7 d/mm。对接点2例行二期植骨后愈合,其余6例均自然愈合,愈合时间170~308 d,平均236 d。去除外固定架后5个月疗效根据ASAMI评价标准评定:优6例,良2例。结论Ilizarov技术简便、疗效良好,是同期修复感染后大段胫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感染 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ILIZAROV技术
原文传递
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护理措施 被引量:14
18
作者 丁晓云 李丹 +3 位作者 张永灵 王群 何培培 刘娟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35例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效...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35例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效果。结果 35例均获得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创面修复,骨缺损愈合,均按治疗计划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未因护理不当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全面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架 骨搬运 胫骨感染 感染性骨缺损 护理
下载PDF
Masquelet技术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11
19
作者 贾超 喻胜鹏 +2 位作者 吴宏日 沈杰 谢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应用Masquelet技术行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的53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一期清创术后...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应用Masquelet技术行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的53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一期清创术后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塞骨缺损并稳定断端,二期手术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更换固定器械为髓内钉,诱导膜内充分植骨。随访观察术后感染复发率、骨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66个月,平均(46.3±11.5)个月,均无感染复发、轴线偏移、再骨折现象。51例(96.2%)骨愈合;2例(3.8%)出现肥大性骨不连,翻修辅助重建锁定钢板后均愈合;1例(1.9%)出现髂后供骨区切口感染。结论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应用Masquelet技术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增加稳定性、减少植骨量、避免轴线偏移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胫骨 骨缺损 骨重建 髓内钉 Masquelet技术
下载PDF
抗生素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化昊天 赵文宇 +2 位作者 张磊 白文博 王新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0-976,共7页
目的:慢性骨髓炎作为骨科疑难病,治疗过程复杂漫长且极易复发,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抗生素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显著,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为此,文章对抗生素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NKI、万方、... 目的:慢性骨髓炎作为骨科疑难病,治疗过程复杂漫长且极易复发,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抗生素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显著,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为此,文章对抗生素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和Cochrane L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4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有关使用抗生素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对照试验,然后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和数据提取,质量评价按照Cochrane评价手册和NOS量表进行,最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13篇临床对照试验,2篇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质量评价为中等偏倚,11篇回顾性研究评价为高质量文献,共744例患者,治疗组387例,对照组357例;②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感染清除率、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再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生素人工骨治疗慢性骨髓炎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更好的控制感染,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该结论还需要未来大样本、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人工骨 万古霉素 素硫酸钙 骨髓炎 感染 骨缺损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