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 被引量:41
1
作者 薛克鹏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100,共9页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和起点,要求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分配权利的一种法律思想。它将社会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坚持权利本位,但主要关注社会公共权利而非个人权利。私法因其奉行个人本位理念而难以容纳这一权利。社会公共权利的栖...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和起点,要求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分配权利的一种法律思想。它将社会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坚持权利本位,但主要关注社会公共权利而非个人权利。私法因其奉行个人本位理念而难以容纳这一权利。社会公共权利的栖息地主要是经济法和其他社会立法。在社会本位实现过程中,国家的作用至为关键,除立法机关应以社会整体为中心配置权利和义务外,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成为实现社会本位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社会公共权利
下载PDF
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桂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3,共4页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个人本位,它们各有自己产生的背景。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各有利弊,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应超越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实现这两者的融合。
关键词 家庭伦理精神 家庭本位 个人本位
下载PDF
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近代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谦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6期24-28,共5页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重政治和重伦理两大特征,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文化特质。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儒家教育观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而以道家为主要代表的非主流教育思想,则倡导以...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具有重政治和重伦理两大特征,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文化特质。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儒家教育观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而以道家为主要代表的非主流教育思想,则倡导以个人为本位,它打破了主流思想一统天下的僵化局面,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思想出现了重视学西学和关注个体人的发展两大趋势,使个人本位的教育观得到彰显,从而引发了教育领域内的大变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教育观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合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思想 特征 趋势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下载PDF
移植与播种——个人本位法律观在中国的命运 被引量:9
4
作者 武树臣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21,共12页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和"礼"为内容的法律价值观,其共同特征是忽视和压抑个人价值。清末修律中出现的人格、个人本位思想十分可贵,但只是昙花一现。中华民国时期拒绝了传统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确立了国家...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和"礼"为内容的法律价值观,其共同特征是忽视和压抑个人价值。清末修律中出现的人格、个人本位思想十分可贵,但只是昙花一现。中华民国时期拒绝了传统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确立了国家社会本位的法律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是"阶级本位"占统治地位,后三十年逐渐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将成为指导当今法律文化建设的科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个人本位 国家社会本位 以人为本
原文传递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中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平海 刘毅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5期7-12,共6页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着的价值选择。任何国家、任何时 期的教育都要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实施某种价值观。这种选择都是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因此,我们不能简 单地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现代高等教育...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教育发展史中的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着的价值选择。任何国家、任何时 期的教育都要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实施某种价值观。这种选择都是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因此,我们不能简 单地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这两种价值观正在走向融合。我们的策略选择是在 坚持教育的“社会本位”的同时,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高等教育 价值选择 价值观
下载PDF
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被引量:7
6
作者 于佳佳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106,共24页
在过失犯论中,通常要求行为人尽到相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般人能够尽到的注意。但是,行为人的能力低于和高于一般人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在前一种情况下,不能科处给行为人超越其个人能力的注意义务。如此判定不会带来"鼓励落后、打... 在过失犯论中,通常要求行为人尽到相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般人能够尽到的注意。但是,行为人的能力低于和高于一般人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在前一种情况下,不能科处给行为人超越其个人能力的注意义务。如此判定不会带来"鼓励落后、打击先进"的恶果。在后一种情况下,应该科处其运用盈余能力的注意义务。其一,这有利于被害法益的保护。其二,对于行为人而言,不仅不会让其承担过度的负担,而且在允许其在一般人能力所不及的高危领域内行为这一点上,提高了能力高者的行为自由度;对社会而言,鼓励了有能者挑战和创新,有利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人标准 行为人标准 注意能力 客观类型化 注意义务
原文传递
对民法本位的新审思——从民法基本原则及价值谈起 被引量:6
7
作者 章礼强 杨佳红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43-49,共7页
民法基本原则含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准则及具有一定宣示价值的特别规则。公平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的特征分别是安定性和妥当性,它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都是公平和秩序。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 民法基本原则含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准则及具有一定宣示价值的特别规则。公平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的特征分别是安定性和妥当性,它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都是公平和秩序。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住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基本原则 民法价值 民法本位 个人本位 民为本位
下载PDF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中西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翔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4-98,共5页
尽管中西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传统文化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 尽管中西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传统文化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两相比较,中国传统人格理想的劣势昭然若揭,从而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格理想 群体认同 个人本位
下载PDF
婚配实践的个体本位:农村“老实人光棍”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永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老实人光棍是当前农村一种新型的光棍,这类光棍群体的出现是农村婚配实践变迁的产物。婚配实践包括婚配权力和婚配能力两个重要变量。在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婚配实践的主体发生变迁和分化。其中,婚配权力的主体逐渐从父代向子代转移,子... 老实人光棍是当前农村一种新型的光棍,这类光棍群体的出现是农村婚配实践变迁的产物。婚配实践包括婚配权力和婚配能力两个重要变量。在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婚配实践的主体发生变迁和分化。其中,婚配权力的主体逐渐从父代向子代转移,子代个体的婚配意志凸显,父代成为退居于后台的支持者;婚配能力的主体日益从家庭整体转向子代自身,子代的个体性禀赋在婚姻达成中愈益凸显,因而婚配实践呈现出个体本位的特征。当年轻人主导婚配权力之后,其个体性的情感偏好和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了婚配对象的选择。那些太老实、不善于与女孩子交往的男性很容易成为婚姻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极可能面临打光棍的命运。可见,当前的婚姻市场竞争不再是局限于以父代为核心的家庭经济竞争,而是扩展为子代的个体性竞争,后者放大了个体性因素的婚姻市场分化效应,“老实人”群体沦为光棍的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配模式变迁 婚配权力 婚配能力 婚姻挤压 农村婚姻市场 个体本位 初婚率 婚姻家庭
下载PDF
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10
作者 罗春连 刘大川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30期55-58,共4页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应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基于职业能力本位构建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以下困境:社会本位色彩厚重,学生中心地位不突出;过分关注外延指...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应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基于职业能力本位构建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以下困境:社会本位色彩厚重,学生中心地位不突出;过分关注外延指标,内涵指标比重偏低。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包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科学整体评价方案。新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手段呈现数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能力 教育质量评价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第三方评价
下载PDF
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俊洪 陈铿 杨文萍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9-32,共4页
在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无论是把社会还是把个人孤立地作为教育目的的唯一出发点都是片面的。高等教育应当坚持普世理念,正确认知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得到统一。当下,我国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无论是把社会还是把个人孤立地作为教育目的的唯一出发点都是片面的。高等教育应当坚持普世理念,正确认知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得到统一。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目的观应加强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联合,在关注个人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完善的同时,推进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高等教育
下载PDF
民法本位新思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章礼强 朱凡 吴清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他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他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本位 个人本位 民为本位
下载PDF
马克思基于现实的“类本质”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晓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79,共7页
马克思的类本质哲学分析了个体与类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将其展开为"双重逻辑"。在当代社会,个体与类之间矛盾关系的展开,不仅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更凸显出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对马克思... 马克思的类本质哲学分析了个体与类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将其展开为"双重逻辑"。在当代社会,个体与类之间矛盾关系的展开,不仅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更凸显出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历史向度和逻辑向度的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在历史向度中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更在逻辑向度中使类本质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升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本质"理论基础思考,不仅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更丰富了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时代内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类本质 个体本位 类本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西方高等教育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娟芳 朱金卫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存在绝对纯粹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仅是适应研究需要的一种划分,这两者往往是兼而有之地存在于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在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抵制、最终趋向平衡与...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存在绝对纯粹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仅是适应研究需要的一种划分,这两者往往是兼而有之地存在于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在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抵制、最终趋向平衡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 教育目的 西方国家
下载PDF
西方个人本位法变迁述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中秋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92-100,共9页
西方法律本位大体经历了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氏族到个人的三次变迁。其特点是愈益非集团化,也即个人本位化。它是通过个人权利/权力在法律上对各种团体形式的集团权力/权利的挤压、否定和部分替代来实现的,表现为个人本位与集团本位... 西方法律本位大体经历了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氏族到个人的三次变迁。其特点是愈益非集团化,也即个人本位化。它是通过个人权利/权力在法律上对各种团体形式的集团权力/权利的挤压、否定和部分替代来实现的,表现为个人本位与集团本位在法的支点上的不停转移。概括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即是梅因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从权利法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它无疑也是一场人的解放与人权展开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法律 个人本位 法律本位
下载PDF
竞技对秩序的追求——国家和谐竞技观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永平 宋健 左均升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共4页
以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为视角,探寻竞技对秩序的追求由群体本位阶段到个体本位阶段,再向类本位阶段过渡的历程,阐述国家和谐竞技观构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进而提出树立"育人夺标,和谐世界"之国家和谐竞... 以马克思"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为视角,探寻竞技对秩序的追求由群体本位阶段到个体本位阶段,再向类本位阶段过渡的历程,阐述国家和谐竞技观构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进而提出树立"育人夺标,和谐世界"之国家和谐竞技观的4项具体对策:在坚持马克思类本位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竞技文化、依法治体、以德治体和变革运动员培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秩序 群体本位 个体本位 类本位 和谐竞技观
下载PDF
关于我国特殊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晗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143-146,共4页
文章梳理了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以社会本位理论与个人本位理论的视角讨论了特殊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发现建国初期特殊教育目的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倾向,而21世纪的特殊教育目的更多地表现出"个人本位"的倾向,未来... 文章梳理了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以社会本位理论与个人本位理论的视角讨论了特殊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发现建国初期特殊教育目的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倾向,而21世纪的特殊教育目的更多地表现出"个人本位"的倾向,未来我国特殊教育目的应在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个体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下载PDF
民法本位新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章礼强 骆军 《河北法学》 2002年第6期103-106,共4页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 ,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本位 权利本位 个人本位 民法基本原则 民法价值 民为本位 社会法 新探 出发点 体现
下载PDF
人本经济学新思维:一个探索性的理论框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惠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4-71,共8页
人本主义是一种从人本身解释世界的思想理念。西方国家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进程以及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观是互为表里的。然而,人本哲学与人本经济学在本位观上存在着重大差异,前者强调个人本位,后者强调社会本位... 人本主义是一种从人本身解释世界的思想理念。西方国家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进程以及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观是互为表里的。然而,人本哲学与人本经济学在本位观上存在着重大差异,前者强调个人本位,后者强调社会本位。通过两种学说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其间的差异;通过从“自我主体性”出发,又统一于主体与对象“互主体”的前提之下,并最终收敛于主体自身发展的价值尺度这样一个逻辑思维体系,再对主流经济学的个人本位与西方传统人本经济学的社会本位观进行糅合与理论补正,可以形成人本经济学理论新思维;通过建基于人本经济学思维之上来表明其学术旗帜的独立性及其与主流经济学、西方传统人本经济学的关联与正面对比,可以为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哲学 人本经济学 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 互主体
原文传递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高等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芃 胡建文 闻洁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9-121,共3页
文章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和“七一”讲话为指针,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高等教育目标应该从“工具型”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从“社会本位”中解放出来,努力寻求“社会本位... 文章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和“七一”讲话为指针,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高等教育目标应该从“工具型”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从“社会本位”中解放出来,努力寻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发展 高等教育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