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国共犯制度下的片面共犯研究 |
屈钰
|
《刑法论丛》
CSSCI
|
2010 |
5
|
|
2
|
司法工作人员参与无身份者实施真正身份犯的共犯成立类型研究 |
杨金彪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3
|
司法工作人员与无身份者共同实施真正身份犯的共犯成立类型 |
杨金彪
|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
2006 |
0 |
|
4
|
间接正犯概念之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 |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8
|
|
5
|
间接正犯特征探微 |
邹世发
|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
2003 |
6
|
|
6
|
论间接正犯 |
朴宗根
高荣云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7
|
关于“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的理解与适用 |
肖吕宝
|
《政法学刊》
|
2007 |
5
|
|
8
|
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 |
王振
武立松
|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9 |
4
|
|
9
|
间接正犯消解说之审视与批判:基于单一制的立场 |
黄明儒
|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0
|
间接正犯之错误探析 |
张凯
张殿军
|
《红河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1
|
间接正犯概念之定位 |
李海立
|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2
|
论间接正犯中身份要素之虚无 |
邓毅丞
李小涛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3
|
教唆犯的极端从属性问题辨析 |
王鹏飞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1
|
|
14
|
“偷换二维码案”的定性问题研究 |
王奕琛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1
|
|
15
|
论间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
张永江
成波
|
《湘江法律评论》
|
2016 |
1
|
|
16
|
片面共犯理论的困境及出路探微 |
马文
|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9 |
0 |
|
17
|
论复数主体参与特定危险驾驶行为的类型化归责 |
融昊
|
《刑法论丛》
|
2022 |
0 |
|
18
|
教唆犯的极端从属性问题辨析 |
王鹏飞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0 |
|
19
|
间接正犯的解读与完善——以规范障碍说为基点 |
赵慧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6 |
0 |
|
20
|
代替考试罪共犯问题研究 |
李玲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