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唐病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致病力测定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云枝 强胜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从马唐罹病植株上分离到 6种病原真菌 :中隔弯孢、新月弯孢、多节长蠕孢、灰梨孢、链格孢和粉红镰孢。其中新月弯孢和多节长蠕孢对玉米有致病作用 ,灰梨孢对水稻有轻微的致病作用 ;另3种病原真菌中 ,链格孢和粉红镰孢对马唐致病性弱 ,... 从马唐罹病植株上分离到 6种病原真菌 :中隔弯孢、新月弯孢、多节长蠕孢、灰梨孢、链格孢和粉红镰孢。其中新月弯孢和多节长蠕孢对玉米有致病作用 ,灰梨孢对水稻有轻微的致病作用 ;另3种病原真菌中 ,链格孢和粉红镰孢对马唐致病性弱 ,而中隔弯孢菌株对 4叶期以下的马唐有极强的致病作用 ,室内控制效果可达 1 0 0 % ,田间控制可达 75%以上。对中隔弯孢菌株QZ 2 0 0寄主范围测定表明 :该菌对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小麦、向日葵、花生等作物及黑麦草、高羊茅和狗牙根等草坪草十分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隔弯孢 真菌除草剂 马唐 致病性 寄主范围
下载PDF
Effect of indigenous fungi on ochratoxin A produced by two species of Penicillium
2
作者 Koteswara R.Vankudoth Aruna Boda +1 位作者 Girisham Sivadevuni Madhusudhan R.Solipuram 《Animal Nutrition》 SCIE 2016年第3期225-228,共4页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genous fungal strains in preventing ochratoxin A(OTA) production by Penicillium verrucosum and Penicillium nordicum was studied in 100 mL of Czapek yeast autolysate(CYA) medium in a 250-mL &quo...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genous fungal strains in preventing ochratoxin A(OTA) production by Penicillium verrucosum and Penicillium nordicum was studied in 100 mL of Czapek yeast autolysate(CYA) medium in a 250-mL "U" shaped culture vessel in one end for 3 days. At the end of incubation period, test fungi inoculated and incubated at 27 ± 2℃ for another 14 days to study the inhibition of OTA production was estimat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Total inhibition of OTA production was recorded with Aspergillus fumigatus, Aspergillus flavus, Aspergillus niger, Aspergillus ustus, Fusarium culmorum, Fusarium graminarium, Fusarium proliferatum,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Penicillium expansum and Trichoderma virida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 on growth(0.493, P < 0.0003) and OTA production(0.785, P < 0.0001)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ested Penicillium species and other coexisting fungi.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those indigenous fungi are necessary to minimize potential losses to the poultry farmer and toxicological hazards to the consumer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in different foods and f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ultry feed indigenous fungi OTA Interaction "U" shaped culture vessel HPLC
原文传递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薯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盖京苹 冯固 李晓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温室盆栽试验研究 3种丛枝菌根真菌 (AM )对甘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 3种AM真菌 (GlomusmosseaeBEG16 7GlomusintraradicesBEG14 1和Glomussp .WUM2 6 )均不同程度促进甘薯对P的吸收和植株生长 ,其中BEG16 7和BEG14 ... 温室盆栽试验研究 3种丛枝菌根真菌 (AM )对甘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 3种AM真菌 (GlomusmosseaeBEG16 7GlomusintraradicesBEG14 1和Glomussp .WUM2 6 )均不同程度促进甘薯对P的吸收和植株生长 ,其中BEG16 7和BEG14 1对甘薯效应显著高于WUM2 6 ;各接种处理菌丝长度差异及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与其对甘薯的生长效应基本一致 ;接种BEG16 7和BEG14 1的生长效应无显著差异 ,但接种BEG16 7菌丝长度显著大于BEG14 1,其原因可能是BEG16 7菌丝活性低于BEG14 1所致。未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 3种AM真菌对甘薯的生长效应不显著 ,而土著AM真菌繁殖体数量较多可能是影响其接种效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接种 甘薯 生长 琥珀酸脱氢酶 土壤灭菌 土著菌
下载PDF
土著AMF与氮形态对辣椒||菜豆间作系统植株氮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圆圆 赵乾旭 +4 位作者 邓曦 王豹 张乃明 宗庆富 夏运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近年来设施辣椒连作障碍日益突出,其中氮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和高残留是限制辣椒高产、优质栽培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体系强化蔬菜对不同形态氮(N)的利用并结合土壤菌丝密度、... 近年来设施辣椒连作障碍日益突出,其中氮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和高残留是限制辣椒高产、优质栽培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体系强化蔬菜对不同形态氮(N)的利用并结合土壤菌丝密度、N形态及酶活性的反馈作用,可为设施土壤N素的高效利用和降低土壤N残留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辣椒||菜豆间作和各自单作种植模式,不同AMF处理[不接种(NM)、接种土著AMF]和不同形态N处理[不施N(N0)、无机氮(碳酸氢铵120 mg·kg^-1,ION)和有机氮(谷氨酰胺120 mg·kg^-1,ON)],探讨了设施条件下接种土著AMF、施用不同形态N与间作对辣椒、菜豆根围土壤菌根建成、酶活性及N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M相比,接种土著AMF使设施辣椒、菜豆植株生物量及N吸收量显著增加(除菜豆单作-ON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H^+4-N、NO^-3-N含量。无论施用何种形态N,均显著增加辣椒、菜豆植株生物量(除菜豆单作-AMF处理)及N吸收量,表现为ON>ION。与单作-ON-AMF处理相比,间作-ON-AMF处理下的辣椒N吸收量显著增加39.9%、菜豆N吸收量显著增加93.0%。对N利用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协同接种土著AMF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活性。相关性分析显示,辣椒、菜豆植株N吸收量与AMF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NH^+4-N和NO^-3-N含量则与AMF侵染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与辣椒、菜豆植株N吸收量呈正相关关系。可见,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体系接种土著AMF与施用适量有机氮的组合明显促进了设施辣椒、菜豆生长和N素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AMF 氮形态 间作 辣椒 菜豆 氮素利用
下载PDF
土著AM真菌对荔枝实生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常河 朱红惠 +1 位作者 陈杰忠 姚青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7期912-917,共6页
通过施用苯菌灵抑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侵染,研究土著AM真菌对‘白蜡’和‘黑叶’2种荔枝实生苗的营养生长、矿质养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苯菌灵处理显著地降低了‘白蜡’和‘黑叶’的菌根侵染率... 通过施用苯菌灵抑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侵染,研究土著AM真菌对‘白蜡’和‘黑叶’2种荔枝实生苗的营养生长、矿质养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苯菌灵处理显著地降低了‘白蜡’和‘黑叶’的菌根侵染率,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苯菌灵处理抑制了‘白蜡’的生物量和株高,但是提高了‘黑叶’的相应指标,两者的菌根依赖性分别8.22%和-10.50%;苯菌灵处理降低了2个品种的吸磷量和吸钾量,降低‘白蜡’的吸氮量,而增加‘黑叶’的吸氮量;苯菌灵处理对光合参数的影响与其对生物量的影响相同,即降低‘白蜡’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而增加‘黑叶’的相应指标。这些结果表明,土著AM真菌对荔枝实生苗生长的影响与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密切相关,不同的品种对土著AM真菌侵染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土著AM真菌 营养生长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土著从枝菌根真菌(AMF)与不同形态氮对紫色土间作大豆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赵乾旭 史静 +4 位作者 张仕颖 年夫照 张乃明 陈雪娇 夏运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83-995,共13页
在紫色土上,探究接种土著AMF(indige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及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间作大豆Glycine max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为提高间作大豆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减少土壤无机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 在紫色土上,探究接种土著AMF(indige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及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对间作大豆Glycine max生长及氮利用的影响,为提高间作大豆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减少土壤无机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2种种植方式(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处理[不接种(NM)、接种土著AMF]和3个氮处理[不施氮(N0)、施无机氮(ION120)、施有机氮(ON120)],以期揭示土著AMF和不同形态氮施用对间作大豆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相比,施ION120和ON120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累积量。NM条件下,无论何种施氮处理的间作土壤NH_4^+-N、NO_3^--N含量均低于单作,其中当接种土著AMF时,与单作相比,间作对减少土壤无机氮的积累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无论单作或是间作,相同菌根处理下,ION120和ON120处理的大豆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大豆地上部和根系氮含量及大豆地上部和根系氮吸收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N0处理,其中间作-土著AMF条件下,ION120处理的根系生物量、根系氮含量及氮吸收量均显著高于ON120处理。间作-ION120条件下,土著AMF处理的大豆地上部氮含量、吸收量及根系氮含量、氮吸收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9.8%、69.8%和8.1%、54.8%,四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除根系氮吸收量外,地上部氮含量、氮吸收量及根系氮含量均在间作-土著AMF-ION120处理下显著提高,间作与土著AMF互作优势明显。间作-土著AMF条件下,ION120和ON120处理的大豆根系氮吸收效率高于N0处理,分别提高了2%和6%。总体来看,土著AMF与ION120氮肥施用对促进间作大豆生长与提高氮素利用率尤为明显,可望减少土壤氮素残留而减轻氮素流失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 间作 氮形态 大豆 硝态氮 氨态氮
原文传递
土著菌根真菌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邹慧 王春胜 曾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西南桦是一个典型的菌根营养型树种。揭示土著菌根真菌侵染对其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旨在为菌根化幼苗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桦4个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应用12个西南桦人工林样地内表土(编号为S1、S2、S3,…,S12)作为接种剂和育苗基... 西南桦是一个典型的菌根营养型树种。揭示土著菌根真菌侵染对其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旨在为菌根化幼苗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桦4个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应用12个西南桦人工林样地内表土(编号为S1、S2、S3,…,S12)作为接种剂和育苗基质开展盆栽试验,分析各土接种处理及无性系之间幼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1)12个土接种处理间幼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显著,其中S12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Fv、Fv/Fm、ΦPSⅡ和ETR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叶绿素a与b含量的比值以及胞间CO2浓度显著低于其它处理;2)FB4、BY1、FB4+等3个无性系之间绝大部分光合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无性系A5,仅气孔导度和Fv/Fm在4个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著;3)相关分析亦显示,各土接种处理的西南桦幼苗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与其土著菌根侵染率均呈正相关,且绝大多数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 无性系幼苗 土著菌根真菌 真菌侵染 光合作用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AM真菌对苗期棉花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国秀丽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2 位作者 张少民 孙良斌 冯固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6-486,共11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盐度土壤土著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对苗期棉花根系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in-growth生长系统进行了田间原位研究。【结果】低盐(σ1.0 m S·cm^(-1))、中盐(σ2.1 m S·cm^(-1))、高盐(... 【目的】为探讨不同盐度土壤土著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对苗期棉花根系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in-growth生长系统进行了田间原位研究。【结果】低盐(σ1.0 m S·cm^(-1))、中盐(σ2.1 m S·cm^(-1))、高盐(σ4.0 m S·cm^(-1))土壤条件下,土著AM真菌侵染显著增加了棉花株高、叶片数、蕾数、叶面积指数,说明土著AM真菌能够改善棉花的生长提高耐盐能力。土著AM真菌显著提高了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以及直径(d)≤0.5 mm细根根长,低盐土壤条件下土著AM真菌显著增加了d≤0.5 mm细根的根长占总根长的百分比。相关分析表明,棉花总根长、d≤0.5 mm的细根根长与菌根侵染率、叶片磷、钾浓度及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棉花总生物量与叶片吸磷量、吸钾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上述结果说明盐渍化土壤中的土著AM真菌侵染对棉花植株的磷、钾等营养状况的改善和棉株钠、氯效应的降低,与土著AM真菌促进细根生长、提高细根根长占总根长的比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土著AM真菌 根系形态 抗盐性
下载PDF
不同大豆品种苗期与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双共生相关指标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崔战利 杨会青 +4 位作者 李萍 曹宁 汤晖 阮洪生 张鸿雁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3-86,共4页
为了筛选与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AMF)高效双共生的大豆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的7个大豆品种在苗期与土著根瘤菌、AMF形成双共生体系及大豆生物量的状况。结果表明:7个大豆品种的根系AMF侵染率、根际土壤AMF孢子数、根... 为了筛选与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AMF)高效双共生的大豆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的7个大豆品种在苗期与土著根瘤菌、AMF形成双共生体系及大豆生物量的状况。结果表明:7个大豆品种的根系AMF侵染率、根际土壤AMF孢子数、根瘤数量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垦鉴豆43在V2和V4期与土著根瘤菌和AMF能较好地形成双共生体,根段AMF侵染率和单株根瘤数均较高,根瘤与丛枝菌根(AM)形成相互制约较小,而黑农35的AM对根瘤形成有较大的制约作用,根段AMF侵染率较高,单株根瘤数最低;AM和根瘤的形成对大豆生物量积累的响应或影响在7个品种中表现不一致,垦鉴豆43和抗线2号的AMF侵染率、根瘤数量和生物量积累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土著根瘤菌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 双共生 生物量
下载PDF
氮和土著AMF对黄瓜间作土壤酶活性及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圆圆 张丽 +4 位作者 王硕 刘大会 张乃明 杨锦花 夏运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65-1975,共11页
设施土壤氮(N)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和高残留是导致作物硝态N含量超标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体系强化蔬菜对不同形态N的利用并结合土壤酶活性的反馈作用,可为设施... 设施土壤氮(N)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和高残留是导致作物硝态N含量超标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间作体系强化蔬菜对不同形态N的利用并结合土壤酶活性的反馈作用,可为设施土壤N素的高效利用和降低土壤N残留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黄瓜单作和黄瓜//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不同AMF处理[不接种(NM)、接种土著AMF]和不同形态N处理[不施N(N0)、有机N(谷氨酰胺120mg/kg,ON120)、无机N(碳酸氢铵120mg/kg,ION120)],探讨了设施条件下施用不同形态N、接种土著AMF与间作大豆对黄瓜根围土壤酶活性及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M相比,接种土著AMF使设施黄瓜地上部、根系生物量及植株N吸收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围土壤NH 4+-N、NO 3--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同一N处理-土著AMF条件下,间作大豆处理下的黄瓜根系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大豆也使黄瓜植株地上部、根系生物量及N吸收量显著增加,同时显著降低了根围土壤铵态N含量。此外,间作-土著AMF条件下,ON120和ION120处理的黄瓜根围土壤脲酶活性较N0处理分别提高了30%和14%,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呈现出相同趋势。可见,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体系接种土著AMF与施用适量有机N的组合明显促进了设施黄瓜生长和N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 间作 黄瓜 铵态氮 硝态氮 酶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