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水增密模式对杂交籼稻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敏 罗德强 +4 位作者 江学海 蒋明金 姬广梅 李立江 周维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30-1447,共18页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单一增密处理(W0D1、W0D2、W0D3;D1为增密20%、D2为增密40%、D3为增密60%)和9种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处理(W1D1、W1D2、W1D3、W2D1、W2D2、W2D3、W3D1、W3D2和W3D3;W1、W2、W3分别为轻、中、重干湿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势分别为−10 kPa、−20 kPa和−30 kPa),研究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对水稻不同程度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减氮10%(N−10%)条件下,3种单一增密处理均较对照减产,其中W0D1与对照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略有提高,但收获指数降低。9种控水增密模式中W1D1和W2D1分别较对照平均增产3.70%和1.19%,前者差异达显著水平,该2种模式的有效穗数与对照基本相当,穗粒数分别降低3.50%和2.79%,结实率分别提高3.04%和2.37%,千粒重分别增加0.71%和0.35%,2种模式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3.88%和5.54%,抽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2.77%和0.59%,同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与对照基本相当,且穗部干物质分配量分别增加3.87%和1.78%、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5.50%和6.24%,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3%和5.93%。(2)减氮30%(N−30%)条件下,9种控水增密模式2年均较对照显著减产,平均减产15.44%~30.85%,其中W2D2和W1D2模式减产幅度较小。因此,合理的控水增密耦合模式能在少量减氮条件下调控群体生长特性以实现水稻增产,但过量减氮条件下控水增密模式的调控效应变弱、难以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减氮 控水 增密 调控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肖小平 李超 +5 位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程凯凯 郭立君 汪柯 潘孝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2-430,共9页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基肥减施总氮量的20%,增加密度27.3%)的0~10 cm、10~2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与常氮常密无显著差异,但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6%、8.8%,碱解氮总库容量显著降低10.7%。与常氮常密相比,减氮增密可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氮素损失量及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1.7%及15.5个百分点;早、晚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33.6%、23.0%,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5.9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16.3%、3.7%。表明稻草还田下短期内的减氮增密不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全氮库容,但会显著降低土壤的碱解氮库容,可显著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双季稻 减施氮肥 增加密度 氮素库容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减氮增密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凯 陈明睿 刘秋员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1,共8页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15为材料,研究减氮增密[常规氮肥水平(纯N 300 kg/hm^(2))下每穴2苗(T1),减氮水平(纯N 225 kg/hm^(2))下每穴2苗(T2)、3苗(T3)、4苗(T4)、5苗(T5)]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籼粳杂交稻的...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15为材料,研究减氮增密[常规氮肥水平(纯N 300 kg/hm^(2))下每穴2苗(T1),减氮水平(纯N 225 kg/hm^(2))下每穴2苗(T2)、3苗(T3)、4苗(T4)、5苗(T5)]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籼粳杂交稻的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各减氮处理的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T3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T1处理,甬优2640和甬优15分别提高7.03%和6.59%,其他减氮处理均显著低于T1处理。T3处理能获得高产主要得益于其具有最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稻米品质方面,2个水稻品种各减氮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硬度、最终黏度总体上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均低于或显著低于T1处理;而垩白粒率、垩白度、食味值、消减值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均高于或显著高于T1处理。综合来看,对于籼粳杂交稻而言,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采用穴行距12 cm×30 cm,每穴3苗,可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减氮 增密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苘麻生物量分配对种群密度和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令狐克念 王姝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2-280,共9页
通过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下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土壤水分和种群密度的响应,揭示植物同时应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策略。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对1年生草本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进行加水和对照2种水分处理,每种处理下进行低、中、高... 通过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下植物生物量分配对土壤水分和种群密度的响应,揭示植物同时应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策略。本研究在田间条件下对1年生草本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进行加水和对照2种水分处理,每种处理下进行低、中、高3种种植密度处理,分别在生长20、50 d时测量植物根、茎、叶片、叶柄和繁殖(花和果实)生物量,探讨在不同生长阶段苘麻生物量分配如何响应于密度和水分。结果表明:植物生长20 d时,在加水处理中,与低密度相比,中密度提高了根生物量比率19.4%和根冠比21.5%,降低了叶生物量比率34.4%;未加水处理(对照)中生物量分配对密度的响应不显著;50 d时,对照处理下,高密度相对于低密度降低了总生物量63.5%,2种水分处理下高密度都降低了根冠比和根生物量比率,提高了茎生物量比率,不影响总生物量和其他器官生物量分配。结果说明施加水分前期更容易促进根生物量分配对密度的积极响应(增大),后期减缓高密度对总生物量的不利影响(降低)。生物量分配对密度的响应取决于种内相互作用的强度,早期适中水平的相互作用更容易产生地下促进作用,促进根部的积极响应。中密度下适中的种内相互作用也可以促进根生物量分配和总生物量对水分增加的积极响应。生长阶段可以通过影响植物个体大小而改变植物相互作用强度,进而改变生物量分配对密度和水分可用性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 促进作用 密度增大 种内相互作用 水分可用性 生长阶段
下载PDF
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敏 罗德强 +4 位作者 蒋明金 江学海 姬广梅 李立江 周维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8-610,共13页
【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 【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减氮10%,T1),增密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2),控水增密减氮(轻干湿交替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3)。研究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高产栽培(T0)相比,单一减氮栽培(T1)水稻根干重、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有显著降低;增密减氮栽培(T2)水稻根干重与T0基本相当,但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降低;控水增密减氮栽培(T3)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根系生长指标与T0差异较小,成熟期多显著高于T0。2)与T0相比,T1在拔节、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多显著降低;T2和T3在拔节、抽穗期的氮素积累量与T0差异较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穗部氮素分配量均为T3>T0>T2>T1;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3>T2>T1,且T3上述指标均较T0有所提高。3)4种栽培模式的水稻产量表现为T3>T0>T2>T1。T1较T0产量降低6.37%,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降低;T2主要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因而产量也有所降低;T3较T0增产1.78%,主要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结论】单一减氮显著降低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进而造成显著减产;增密减氮能有效提高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减少产量损失;控水增密减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根系生理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并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穗部转运,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减氮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减氮 控水 增密 产量
下载PDF
以增加密度为核心集成推广玉米高产创建技术体系
6
作者 宋慧欣 付铁梅 +6 位作者 杨殿伶 朱青雁 张玉祥 王风英 高东 李玉泉 徐向东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0年第9期49-53,共5页
北京市在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中,根据实施目标和玉米生产上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确定了以增密为核心的"一增二改三提高"技术方案,集成建立了新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示范区强化推广应用。2年共建立示范区7114.00hm2,实现... 北京市在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中,根据实施目标和玉米生产上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确定了以增密为核心的"一增二改三提高"技术方案,集成建立了新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示范区强化推广应用。2年共建立示范区7114.00hm2,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的稳定跨越和总产增加,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水平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实现了北京市玉米单产自2007年起从过去的全国中下水平上升并稳定保持在中上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创建 增密 技术体系
原文传递
增密减氮对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张鹤宇 高聚林 +4 位作者 王志刚 于晓芳 孙继颖 胡树平 赵晓宇 《北方农业学报》 2018年第5期26-34,共9页
选用耐密性不同的春玉米为材料(强耐密性品种:华美1号、郑单958;弱耐密性品种:科河8号、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探讨耐密性不同的春玉米品种其光合特性和产量对增密减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增密后,利于强耐密品种华美1号增产... 选用耐密性不同的春玉米为材料(强耐密性品种:华美1号、郑单958;弱耐密性品种:科河8号、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探讨耐密性不同的春玉米品种其光合特性和产量对增密减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增密后,利于强耐密品种华美1号增产潜力发挥,产量显著增加,且大于弱耐密品种,而弱耐密品种则出现减产现象。10.5万株/hm2密度下,进一步增施氮肥产量增加不显著,甚至出现减产情况。随密度增加,各品种叶面积指数增加,而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降低;施氮缓解增密带来的压力,改善各品种在高密条件下光合性能。较弱耐密品种而言,强耐密品种在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增密减氯 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玉米辽单575产量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隋阳辉 王延波 +4 位作者 徐亮 肖万欣 赵海岩 张洋 徐正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8,共9页
以国审玉米新品种辽单575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试验设计,设3个种植密度:6.0万株/hm^(2)(D_(6.00))、6.75万株/hm^(2)(D_(6.75))和7.5万株/hm^(2)(D_(7.50)),3个施氮量:135(N_(135))、180(N_(180))和225 kg/hm^(2)(N_(225)),研究氮密互作... 以国审玉米新品种辽单575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试验设计,设3个种植密度:6.0万株/hm^(2)(D_(6.00))、6.75万株/hm^(2)(D_(6.75))和7.5万株/hm^(2)(D_(7.50)),3个施氮量:135(N_(135))、180(N_(180))和225 kg/hm^(2)(N_(225)),研究氮密互作对辽西地区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_(6.00)处理相比,D_(6.75)、D_(7.50)处理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升高,2017年提高14.9%、17.6%,2018年提高0.4%、11.3%。与N_(135)处理相比,N_(180)、N_(225)处理的氮素积累量较高,分别提高0.2%、0.9%(2017年)和9.3%、8.1%(2018年)。两年间玉米子粒最高产量均在D_(6.75)和N_(225)处理下获得。2017年D_(6.75)N_(225)处理和2018年D_(6.75)N_(180)、D_(6.75)N_(225)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密度和氮肥的互作效应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说明适量增密减氮是协同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两年间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值均在D_(6.75)处理下获得。辽单575适宜的种植密度从常规的密度增加到6.75万株/hm^(2),施氮量第一年为225 kg/hm^(2),第二年减少为180 kg/hm^(2),可实现减氮增密增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增密减氮 互作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原文传递
减氮密植模式下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翔 施天怡 +2 位作者 戴其根 孟天瑶 韦还和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7,共5页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T3(较常规栽培减氮30%、增密45%)处理下的产量则较CK显著下降;T1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CK相当,T2和T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与CK相比显著下降,结实率和千粒重亦低于T1处理和CK。本研究表明,适宜减氮密植处理可以实现常规粳稻节氮、高产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密植 常规粳稻 产量 产量构成
下载PDF
北京延庆钠层上边界的平均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亦萌 林兆祥 +10 位作者 杨国韬 王继红 程学武 李发泉 杨勇 杜丽芳 焦菁 荀宇畅 郑浩然 吴佛菊 董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14-3727,共14页
本文对北京延庆(116.0°E,40.5°N)钠荧光激光雷达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夜间的数据以1 h和1 km的时空分辨率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当地钠层上边界可达到的高度范围、其相应的季节变化、夜间演化等:延庆顶部钠层可达到110 km、120... 本文对北京延庆(116.0°E,40.5°N)钠荧光激光雷达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夜间的数据以1 h和1 km的时空分辨率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当地钠层上边界可达到的高度范围、其相应的季节变化、夜间演化等:延庆顶部钠层可达到110 km、120 km和130 km的概率分别为99.94%、84.46%和40.34%,由此得出,顶部钠层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达到120 km,突破了顶部钠层在105 km(或者110 km)的传统观点;上边界高度范围的季节变化规律为5—6月份最高,2—3月份最低;后半夜顶部钠层密度会有所增加.我们比较了偶发钠层、温度和流星注入与上边界高度范围的相关性,推测出偶发钠层对钠层上边界拓展有很大贡献,流星注入次之,温度影响最低.后半夜流星注入量增多跟此时顶部钠层密度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顶部钠层能够提高到120 km的这项研究,可以为拓展风温的探测高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层上边界 季节变化 天亮前钠层密度增加
下载PDF
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02
11
作者 周广生 左青松 +2 位作者 廖庆喜 吴江生 傅廷栋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53-2157,共5页
综述了我国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生产特点,不同油菜优势区的种植机械化规模及机械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适度规模种植、引导规划不同农作物合理时空布局、加强油菜收获机械技术的专题研究、加... 综述了我国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生产特点,不同油菜优势区的种植机械化规模及机械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适度规模种植、引导规划不同农作物合理时空布局、加强油菜收获机械技术的专题研究、加快品种改良等建议。同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高密度栽培管理模式,推行以密补迟、以密省肥、以密控草等更加适宜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 机械化生产 增密
下载PDF
几种提高居住密度方法的量化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昌勇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71,共6页
通过数学模型对几种提高居住密度(容积率)方法的效能进行比较、排序,根据结果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通过实际调研进行检验,指出提高居住密度的注意点,研究了提高居住密度的综合方法。
关键词 提高密度 数学模型 适用范围 量化评价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耐密宜机收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兰慧青 张向前 +7 位作者 程玉臣 师晶晶 陈宣伊 步恒通 白东星 路战远 刘雅杰 陈丽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5期1-10,共10页
研究施氮水平对耐密宜机收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对玉米适宜施氮水平选择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18年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开展的氮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以耐密宜机收玉米‘广德5’为供试材料,设置0 kg/hm^(2)(... 研究施氮水平对耐密宜机收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对玉米适宜施氮水平选择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18年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开展的氮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以耐密宜机收玉米‘广德5’为供试材料,设置0 kg/hm^(2)(N0)、120 kg/hm^(2)(N_(8))、180 kg/hm^(2)(N_(12))、240 kg/hm^(2)(N16)、300 kg/hm^(2)(N_(20))、360 kg/hm^(2)(N24)等6个施氮水平,分析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阐明开花后(抽雄—吐丝期向成熟期)的干物质转运规律。结果表明:(1)在施氮量为0~24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则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大喇叭口期后更为明显。(2)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符合Logistic方程,氮肥施用量对干物质积累速率影响显著,促进干物质积累高峰提前。(3)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转运发生变化,施氮有利于生育后期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促进籽粒的发育和形成。(4)综合比较2年数据得出,施氮处理N_(20)(2020年)和N16(2021年)产量比其他施氮水平较高,分别高出4.35%~45.50%、0.57%~57.19%。综合分析产量、干物质积累、各器官的分配及转运等因素,得出玉米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增密 籽粒机收 干物质积累分配 产量
下载PDF
玉米高产高效群体调控技术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樊叶 仇真 +3 位作者 薛兵东 景希强 高洪敏 张丽丽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38-41,共4页
密植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手段,然而增加密度也带来了倒伏、空秆、早衰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挖掘。文中分析了品种耐密特性、播种质量、冠层结构、深松改土、肥料运筹等对密植高产玉米群体建立的影响,探索了玉米密植群体... 密植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手段,然而增加密度也带来了倒伏、空秆、早衰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挖掘。文中分析了品种耐密特性、播种质量、冠层结构、深松改土、肥料运筹等对密植高产玉米群体建立的影响,探索了玉米密植群体地上与地下冠层协调优化调控技术。指出选择耐密品种、提高群体生物产量,保证播种质量、提高群体整齐度,调整株行距、提高群体光合性能,是优化冠层结构,构建高效群体的重要手段;隔年深松、肥料深施、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调控地下冠层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植 群体调控 深松
下载PDF
增密条件下Cabrio和Opera对夏玉米植株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丽丽 景希强 +4 位作者 许淑娟 黄收兵 徐丽娜 周祥利 王璞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58,共7页
以郑单958、浚单20为试验材料,设定60 000株/hm2、75 000株/hm2两个密度,研究夏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生产、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光合作用等,探讨喷施Cabrio和Opera试剂对夏玉米植株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药剂Cabri... 以郑单958、浚单20为试验材料,设定60 000株/hm2、75 000株/hm2两个密度,研究夏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生产、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光合作用等,探讨喷施Cabrio和Opera试剂对夏玉米植株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药剂Cabrio和Opera后玉米产量增加,浚单20较对照分别增产6.7%和4.0%;郑单958较对照分别增产5.3%和4.2%。喷施药剂Cabrio和Opera的处理生育后期下部叶片衰老缓慢,吐丝期至成熟期LAI下降幅度较小,单株干物重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增强,光合性能增强,光合速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增密 产量 CABRIO OPERA
原文传递
大港南部油区刚性楔入承压堵漏技术
16
作者 何鹏 侯士立 +3 位作者 黄达全 杨俊良 舒儒宏 陈庭贵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7年第9期77-79,共3页
枣21断块、官87外围断块馆陶组砾岩、沙河街组生物灰岩玄武岩、孔店组玄武岩、中生界安山岩目的层容易发生漏失,同时井深结构简化表层套管下深浅,导致套管脚处破裂压力小,井口憋堵压力受到限制,达不到地层所需当量密度。为了满足后续固... 枣21断块、官87外围断块馆陶组砾岩、沙河街组生物灰岩玄武岩、孔店组玄武岩、中生界安山岩目的层容易发生漏失,同时井深结构简化表层套管下深浅,导致套管脚处破裂压力小,井口憋堵压力受到限制,达不到地层所需当量密度。为了满足后续固井施工要求,优化了刚性楔入承压堵漏技术配方和施工工艺,并且现场通过提高堵漏泥浆的密度,来降低井口憋堵压力,既能满足地层所需的当量密度,又能防止套管鞋处被压漏。在现场3口井的应用中,均一次承压堵漏成功,节约了堵漏时间,减少堵漏浆消耗量,增强了地层承压能力,满足了后续固井施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漏 堵漏 承压 刚性 提密度 大港南部油区
下载PDF
谈高中生物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17
作者 葛红莲 《大观周刊》 2012年第44期210-210,共1页
本文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多角度说明如能正确、恰倒好处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现代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突破教学难点、能增... 本文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多角度说明如能正确、恰倒好处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现代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突破教学难点、能增加知识密度、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动积极性 突破难点 增加密度 体现主体性 方法多元化
下载PDF
渐密种植条件下玉米植株形态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1
18
作者 唐丽媛 李从锋 +3 位作者 马玮 赵明 李向岭 李连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29-1537,共9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先玉335、登海661和益农103为试验材料,采用行距固定(80cm×40cm大小行)、株距从1m开始由大至小的"渐密"种植方式,形成1.67~16.67株m–2共13个种植密度,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生理成熟期分别... 在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先玉335、登海661和益农103为试验材料,采用行距固定(80cm×40cm大小行)、株距从1m开始由大至小的"渐密"种植方式,形成1.67~16.67株m–2共13个种植密度,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生理成熟期分别测定株高、茎粗、穗位高、产量等指标,研究密度对玉米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抛物线变化,穗位高和穗株比不断增高,当穗株比大于0.4时植株易倒伏,降低穗位高可明显减少植株倒伏率;穗下各节间呈伸长趋势,而穗上各节间呈缩短趋势,整株自下而上各节间粗均呈减小趋势,而各节间宽窄比无显著变化。植株株高、穗位高、茎粗等形态指标间对密度协调反应,共同对密度变化作出响应。茎部的伸长主要表现在穗位以下各节间,穗位高、穗株比与各时期的茎粗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70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密 玉米 植株 形态
下载PDF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and reduced N rate lead to more grain yield and high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summer maize 被引量:12
19
作者 SHI De-yang LI Yan-hong +3 位作者 ZHANG Ji-wang LIU Peng ZHAO Bin DONG Shu-t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515-2528,共14页
Planting at an optimum density and supplying adequate nitrogen(N) to achieve higher yields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crop production, especially for maize(Zea mays L.); however, excessive N fertilizer supply in maiz... Planting at an optimum density and supplying adequate nitrogen(N) to achieve higher yields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crop production, especially for maize(Zea mays L.); however, excessive N fertilizer supply in maize production results in reduced N use efficiency(NUE) and sever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and reduced N rate on grain yield, total N uptake, NUE, leaf area index(LAI), intercept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IPAR),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in maiz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popular maize hybrid Zhengdan 958(ZD958)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lant densities and N rates to determine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maize production with high yield and high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was clearly able to promote N absorption and LAI during the entire growth stage, which allowed high total N uptake and interception of radiation to achieve high dry matter accumulation(DMA), grain yield, NUE, and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 However, with an increase in plant density, the demand of N increased along with grain yield. Increasing N rat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DMA, grain yield, LAI, IPAR, and RUE. However, this increase was non-linear and due to the input of too much N fertilizers, the efficiency of N use at NCK(320 kg ha^(–1)) was low. An appropriate reduction in N rate can therefore lead to higher NUE despite a slight loss in grain produc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need for high grain yield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 30% reduction in N supply, and an increase in plant density of 3 plants m^(–2), compared to LD(5.25 plants m^(–2)), would lead to an optimal balance between yield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maize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reduced N rate N use efficiency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下载PDF
高温高湿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内6优107’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蒋鹏 徐富贤 +7 位作者 张林 周兴兵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陈琳 张容 熊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79-1691,共13页
探明高温高湿稻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高温高湿稻区氮肥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典型的高温高湿稻区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密度与... 探明高温高湿稻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高温高湿稻区氮肥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典型的高温高湿稻区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密度与施氮量组合,分别为低密高氮(习惯移栽密度16.5万穴∙hm^(−2),施氮量为180 kg∙hm^(−2),LDNck)、低密减氮15%(LDN_(−15%))、低密减氮30%(LDN_(−30%))、增密减氮15%(增密27%,HDN_(−15%))、增密减氮30%(HDN_(−30%))和低密不施氮(LDN0)。结果表明:不同密肥组合对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P<0.01)。与LDNck相比,HDN_(−15%)和HDN_(−30%)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4.3%~4.9%和2.3%~3.6%,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每穗粒数、结实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花前干物质转运对产量的贡献率和收获指数上。LDN_(−15%)和LDN_(−30%)杂交稻产量较LDNck分别降低2.3%~2.5%和4.8%~5.0%,较低的有效穗、干物质、花后干物质积累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HDN_(−15%)和HDN_(−30%)杂交稻花后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吸收量低于LDNck处理,但其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前氮素转运效率、花前氮素转运贡献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LDNck处理,因而HDN_(−15%)和HDN_(−30%)处理每生产100 kg稻谷需氮量分别减少6.8%~8.4%和9.0%~9.9%。与LDNck处理相比,HDN_(−15%)和HDN_(−30%)杂交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36.7%~37.4%和55.5%~60.4%、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2.8%~23.5%和46.3%~48.2%、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加5.6%~12.0%和17.0%~20.0%。可见,在高温高湿稻区杂交稻生产上宜采用栽插密度为21.0万穴∙hm^(−2)和施氮量为126~153 kg∙hm^(−2)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增密减氮 产量 氮肥利用率 高温高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