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物磷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永琼 陈敬安 +1 位作者 王敬富 曾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4-684,共11页
水体磷含量是湖泊富营养化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伴随着湖泊流域工农业发展,外源污染物的长期输入致使沉积物中蓄积了大量的磷及其他污染物。湖泊沉积物一方面是水体磷重要的汇,但另一方面还是水体磷重要的源。在单纯控制湖泊外源污染... 水体磷含量是湖泊富营养化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伴随着湖泊流域工农业发展,外源污染物的长期输入致使沉积物中蓄积了大量的磷及其他污染物。湖泊沉积物一方面是水体磷重要的汇,但另一方面还是水体磷重要的源。在单纯控制湖泊外源污染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仍可导致水体持续富营养化,湖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通常需要数十年,因此控制湖泊沉积物内源污染释放是快速恢复湖泊水质必不可少的措施。沉积物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生物修复、环保疏浚以及原位钝化技术。受水深等环境条件限制,生物修复技术和环保疏浚在深水、亚深水型湖泊难以实施。沉积物磷原位钝化技术具有生态、经济、快速和效果稳定等特点,在控制湖泊底泥内源污染中可望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适合于深水、亚深水型湖泊内源污染控制。系统阐述了不同沉积物原位钝化剂的钝化原理,对比分析了铝盐、铁盐、钙盐和粘度矿物作为磷钝化剂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概述了国内外沉积物原位钝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物原位钝化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是研究发展新型钝化剂;二是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湖泊的底泥原位钝化技术体系;三是加强底泥原位钝化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研究与示范;四是加强钝化剂负面影响评价,建立科学的应用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沉积物修复 原位钝化技术
原文传递
污染底泥的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贾陈蓉 吴春芸 +1 位作者 梁威 吴振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8-122,共5页
底泥是湖泊重要的内源污染来源,关于底泥污染控制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对底泥污染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原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钝化、覆盖、生物修复等。钝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底泥是湖泊重要的内源污染来源,关于底泥污染控制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对底泥污染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原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钝化、覆盖、生物修复等。钝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它通过抑制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来控制水体营养盐含量。文章综述了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情况;分析了原位钝化技术的特点及主要功能;介绍了常用底泥钝化剂的应用情况以及新型钝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原位钝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原位钝化 钝化剂 研究进展 展望
下载PDF
不同改良条件下硫酸铝对滇池污染底泥磷的钝化效果 被引量:19
3
作者 胡小贞 金相灿 +3 位作者 梁丽丽 邢奕 卢少勇 储昭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49,共6页
采用铝酸钠和石灰为pH缓冲剂,并用粘土矿物对硫酸铝进行改良,研究不同硫酸铝剂量下对滇池污染底泥磷钝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钝化剂对底泥磷的钝化效果具有时效性.以质量比Al∶铝酸钠=1∶3加入pH缓冲剂且铝剂量为4.95g.m-2时,只能对底泥中... 采用铝酸钠和石灰为pH缓冲剂,并用粘土矿物对硫酸铝进行改良,研究不同硫酸铝剂量下对滇池污染底泥磷钝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钝化剂对底泥磷的钝化效果具有时效性.以质量比Al∶铝酸钠=1∶3加入pH缓冲剂且铝剂量为4.95g.m-2时,只能对底泥中磷起到短期的钝化作用,39d后底泥中磷即大量释放.以质量比Al∶氢氧化钙=1∶4加入pH缓冲剂且铝剂量为19.8g.m-2时,142d内能稳定地保持对DIP、TPT的良好钝化作用,对DIP、TP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88.9%和86.2%.加入适量的粘土矿物改良硫酸铝后可增强其钝化效果,硫酸铝的剂量为4.95g.m-2时,以质量比Al∶粘土矿物=1∶0.5改良硫酸铝,142d内对DIP、TP抑制率分别为61.1%和86.9%.所有实验钝化剂方案在30d时Al3+浓度均小于0.05mg.L-1,不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底泥 原位钝化 硫酸铝
下载PDF
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钝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泰平 丁浩然 +4 位作者 徐海珍 赵晓波 李鸿博 张淑媛 王琳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6-230,共5页
以中国河南省某市农田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钝化技术,加入不同钝化药剂对其进行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研究,同时采用室内小麦盆栽实验,对比分析其对土壤钝化后植物吸收情况。研究表明:原始土壤受As、Cd、Pb、Zn污染,其中Cd含量超过《... 以中国河南省某市农田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钝化技术,加入不同钝化药剂对其进行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研究,同时采用室内小麦盆栽实验,对比分析其对土壤钝化后植物吸收情况。研究表明:原始土壤受As、Cd、Pb、Zn污染,其中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威胁粮食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采用赤泥、磷矿粉和钙镁氧化物混合药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中的Cd、As、Pb、Zn有钝化效果,其中向土壤中加入2%钙镁氧化物混合药剂对重金属Cd的钝化效果最佳且小麦幼苗地上部中Cd含量大幅度降低,有助于植物生长。研究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农田土壤 原位钝化
下载PDF
污染水体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游海林 吴永明 +3 位作者 徐力刚 张杰 刘丽贞 杨春燕 《江西科学》 2014年第6期806-810,共5页
针对目前在单纯控制河流与湖泊外源污染条件下,由底泥释放出来的内源污染物仍能导致水体发生再次污染及富营养化的现象,从污染水体底泥着手,提出一种生态、经济、快速和效果稳定的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即原位钝化技术。该技术利用加入对底... 针对目前在单纯控制河流与湖泊外源污染条件下,由底泥释放出来的内源污染物仍能导致水体发生再次污染及富营养化的现象,从污染水体底泥着手,提出一种生态、经济、快速和效果稳定的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即原位钝化技术。该技术利用加入对底泥污染物具有钝化作用的钝化剂,经过沉淀、吸附等理化作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技术。系统阐述了原位钝化剂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功能以及优点与不足,对比分析了铝盐、铁盐、钙盐钝化剂以及这3种钝化剂的相互组合及其与其他材料搭配形成的复合钝化剂(称之为组合钝化剂)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概述了国内外污染水体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水体底泥原位钝化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是组合钝化剂的推广及应用,另一方面则是研发新型的钝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底泥污染 钝化剂 原位钝化
下载PDF
超声引导注药胚胎原位灭活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柯毓敏 周云清 吴珠娜 《中国综合临床》 2016年第1期-,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药胚胎灭活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入选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肌肉注射甲氨蝶呤,观察组在阴道超声引导下注入甲氨蝶呤,对比...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药胚胎灭活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入选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肌肉注射甲氨蝶呤,观察组在阴道超声引导下注入甲氨蝶呤,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2.5% (37/40)与62.5%% (25/4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2,P<0.01);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因包块破裂而中转手术;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包块≤2 cm消失所需时间[(15.4±2.6)d与(27.1±3.0)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4,P<0.01);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降至正常所需时间[(13.7±6.1)d与(18.4±7.2)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1);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4/40)与32.5%(13/4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药胚胎灭活治疗异位妊娠效果确切,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超声 甲氨蝶呤 胚胎原位灭活
原文传递
手术切除结合原位微波消融灭活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黄健 王军 +1 位作者 梁传兴 黄映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6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结合原位微波消融灭活术在骶骨脊索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例骶骨脊索瘤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结合原位微波消融灭活术治疗,平均随访27.4个月,对手术入路、术中出血的控制、局部肿瘤病灶的处理、骶神经根的保护及术后...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结合原位微波消融灭活术在骶骨脊索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例骶骨脊索瘤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结合原位微波消融灭活术治疗,平均随访27.4个月,对手术入路、术中出血的控制、局部肿瘤病灶的处理、骶神经根的保护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S3及以下肿瘤4例,S2肿瘤2例,6例患者均未出现肺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手术切除是骶骨脊索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术中出血的控制及骶神经根的保护是手术的关键,化疗及放疗效果不确切,局部结合微波消融灭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脊索瘤 原位微波消融灭活术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原位微波灭活术对骨盆转移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邹庆芳 邵宏斌 +3 位作者 王瑾 许杰男 董晨辉 马东洋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RSI)联合原位微波灭活术对骨盆转移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骨...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RSI)联合原位微波灭活术对骨盆转移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骨盆转移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125)I RSI联合原位微波灭活术,38例)与对照组(原位微波灭活术,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以及远期生存状况。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既定术式,未发生神经损伤、深部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2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KP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KPS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与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部患者共随访7~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3个月,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中位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25)I RSI联合原位微波灭活术对骨盆转移性肿瘤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用原位微波灭活术,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功能状况,安全性高,但远期疗效及生存状况未见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转移性肿瘤 原位微波灭活术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 介入治疗 疼痛 功能状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