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Deep Mining: A Brief Review 被引量:46
1
作者 Pathegama G. Ranjith Jian Zhao +3 位作者 Minghe Ju Radhika V. S. De Silva Tharaka D. Rathnaweera Adheesha K. M. S. Bandara 《Engineering》 SCIE EI 2017年第4期546-551,共6页
Mineral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 rapidly as more consumers enter the market for minerals and as the global standard of living increases. As a result, underground mining continues to progress to deeper levels in order... Mineral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 rapidly as more consumers enter the market for minerals and as the global standard of living increases. As a result, underground mining continues to progress to deeper levels in order to tackle the mineral supply crisis in the 21 st century. However, deep mining occurs in a very technical and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in which significant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best practice are required and additional safety standards must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and reap huge eco- nomic gains. These challenges include the catastrophic events that are often met in deep mining engineering: rockbursts, gas outbursts, high in situ and redistributed stresses, large deformation, squeezing and creeping rocks, and high temperature. This review paper presents the current global status of deep mining and high-lights some of the newest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associated with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deep mining. Of the various technical achievements, unmanned workingfaces and unmanned mines based on fully automated mining and mineral extraction process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fields in the 21 st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mining Rock mechanics RockburstIn situ stresses mining automation
下载PDF
深部煤炭原位气化开采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29
2
作者 刘淑琴 畅志兵 刘金昌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1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地下气化可将其转化为燃气输出到地面,是深部煤炭原位流态化开采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UCG)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以及中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典型案例,基于现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体系剖析... 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地下气化可将其转化为燃气输出到地面,是深部煤炭原位流态化开采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UCG)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以及中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典型案例,基于现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体系剖析了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关键技术及技术攻关方向,展望了以天然气生产为目标的深部煤炭气化开采前景。UCG的发展呈现由矿井式向钻井式、由浅部煤层向深部煤层、由单一发电向综合利用的趋势;中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实践验证了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技术可行性。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地质评价和科学选址、气化炉构建技术、深部煤层高压点火技术、可控移动注入技术和深部火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深部煤炭气化开采生产天然气,不仅可实现深部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还有望解决天然气消费的供需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炭 原位开采 煤炭地下气化 可控移动注入 控制后退注入点
下载PDF
新疆某矿床碱法地浸采铀试验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海峰 武伟 +5 位作者 汤庆四 刘乃忠 苏学斌 徐益群 王新贵 刘国宏 《铀矿冶》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结合新疆某铀矿床碱法地浸采铀现场试验,讨论了矿床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介绍了最佳井型的应用,并分析了氧气、CO2和NH4HCO3使用时地下浸出过程及浸出效果,提出适宜矿床的开采工艺。
关键词 铀矿床 地浸 采铀 试验
下载PDF
油页岩开采模式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晨 孙友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0年第10期26-29,共4页
随着世界石油市场高油价时代来临,原来高成本的油页岩生产变得经济,油页岩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替代能源。由于受诸多因素限制,常规油页岩开采方法成本较高。基于我国油页岩埋藏条件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国内外非常规油页岩开采以及相关的... 随着世界石油市场高油价时代来临,原来高成本的油页岩生产变得经济,油页岩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替代能源。由于受诸多因素限制,常规油页岩开采方法成本较高。基于我国油页岩埋藏条件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国内外非常规油页岩开采以及相关的试验,提出了2种开采模式——油页岩原位开采与钻孔水力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原位开采 钻孔水力开采
下载PDF
油页岩开采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传文 孟庆强 唐玄 《矿产勘查》 2021年第8期1798-1805,共8页
油页岩作为一种开发利用时间较早的非常规资源,开采方式长期以异地开采为主,对环境破坏严重。随着原位改造和开采技术的进步,占总资源量高达70%左右的埋深300~1500 m的中深层油页岩开发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为梳理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 油页岩作为一种开发利用时间较早的非常规资源,开采方式长期以异地开采为主,对环境破坏严重。随着原位改造和开采技术的进步,占总资源量高达70%左右的埋深300~1500 m的中深层油页岩开发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为梳理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技术进展,了解油页岩原位开采现状,预测原位开采技术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现阶段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发展特点,尤其是原位开采催化技术等下一代开发关键技术。目前原位加热有电加热、蒸汽加热、辐射加热、燃烧加热四种地层加热方式。催化剂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原位开采的效率和油气品质,当前主要有金属盐类和黏土类催化剂。对比发现CoCl_(2)·6H_(2)O与蒙脱土混合制成的联合催化剂可使反应起始温度降低约70℃,能大幅提高反应效率。原位开采将是未来油页岩开发利用的主要模式,要力求在勘探方式上实现与物探、遥感等技术的结合,前期工作中重视数值模拟,催化剂设计上高效可循环,从而保证开发高效、生态稳定,实现油页岩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工程 油页岩开发 原位开采 催化剂 发展趋势
下载PDF
Fluidized mining and in-situ transformation of deep underground coal resources: a novel approach to ensuring saf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ow-carbon, and clean utilisation 被引量:11
6
作者 Yang Ju Yan Zhu +4 位作者 Heping Xie Xiaodong Nie Yong Zhang Chang Lu Feng G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9年第2期184-196,共13页
Traditional coal mining and utilisation patterns are severely detrimental to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ede safe, low-carbon, clean, and sustainable utilisation of coal resources. Based on... Traditional coal mining and utilisation patterns are severely detrimental to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ede safe, low-carbon, clean, and sustainable utilisation of co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idea of in situ fluidized coal mining that aims to transform solid coal into liquid or gas and transports the fluidized resources to the ground to ensure safe mining and low-carbon and clean utilisation,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on a novel in situ unmanned automatic mining method. This includes a flexible, earthworm-like unmanned automatic mining machine (UAMM) and a coal mine layout for in situ fluidized coal mining suitable for the UAMM. The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the UAMM-based in situ fluidized mining 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mining technologies are evaluated as well.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ossible challenges to this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osts approximately 49% of traditional coal mining costs. The UAMM-based in situ fluidized mining and transformation method will reduce CO2 emissions by at least 94.9%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oal mining and utilisation methods.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expected to achieve saf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al mining as well as lowcarbon and clean utilisation of c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fluidized mining Unmanned automatic mining machine MINE layout Coal resources Low-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下载PDF
多层稠油油藏对向火驱开采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袁士宝 孙健 +2 位作者 宫宇宁 何慧卓 蒋海岩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2期26-32,共7页
火烧油层(火驱)已成为稠油油藏重要开采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厚层块状普通稠油油藏、薄互层状普通稠油油藏以及多层超稠油油藏。针对传统热力采油技术中可能存在的生产井附近原油受热差、热能利用率低或产量低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 火烧油层(火驱)已成为稠油油藏重要开采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厚层块状普通稠油油藏、薄互层状普通稠油油藏以及多层超稠油油藏。针对传统热力采油技术中可能存在的生产井附近原油受热差、热能利用率低或产量低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向火驱开采多层稠油油藏的方法。即不同层系的井网火驱注采方向相对,使得不同层系之间的火驱燃烧面运动方向相对,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相邻层系油层的燃烧热量,提高采收率。以辽河油田杜66区块为例,油藏数值模拟表明,与传统单向火驱相比,采用对向火驱可提高原油采收率4.27%。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参数优选,当注采距离为140 m,井组间距为30 m,注气强度为1 200 m3/m时可实现采出程度最高。该方法适用于多层稠油油藏的热力开采,在稠油热采开发中表现出较大可行性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向火驱 火烧油层 提高热效率 热采 开采方法
下载PDF
油页岩不同温度原位热解物性变化核磁共振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广友 马中良 +2 位作者 郑家锡 鲍芳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2-406,共5页
油页岩原位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孔隙和裂缝的连通程度是制约转化后的油页岩油气能否原位可采的关键要素,而常规岩石物性测试手段无法全覆盖测定油页岩层内不同级别的孔隙及裂缝。利用核磁共振仅对岩石孔隙流体有响应可以识别刻画不同级别... 油页岩原位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孔隙和裂缝的连通程度是制约转化后的油页岩油气能否原位可采的关键要素,而常规岩石物性测试手段无法全覆盖测定油页岩层内不同级别的孔隙及裂缝。利用核磁共振仅对岩石孔隙流体有响应可以识别刻画不同级别孔、缝的优势,根据核磁共振分析岩石物性的方法和相关参数模型,开展了模拟地下500 m原位加热到不同反应温度后的油页岩热解系列样品的核磁共振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转化温度原位开采过程中,油页岩的孔隙度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250-350℃时逐渐增大,350~400℃时略有减小,400℃之后大幅增大;渗透率在400℃之前变化不大,400-450℃渗透率提高了2个数量级,500℃时改善更为可观,提高了4个数量级。油页岩原位干馏开采需要400℃以上的高温,而实际地下开采大尺度的油页岩受热均一性较差,可能大部分区域温度达不到400℃,可以采取升到更高的温度并延长加热时间或加热前对油页岩层进行储层压裂改造,以改善油页岩层的物性,提高油页岩原位开采油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孔隙度 渗透率 原位开采 油页岩
下载PDF
地浸采铀技术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海峰 《铀矿冶》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17,共5页
从我国多年的地浸采铀技术研究、试验和生产状况出发,针对井场工艺、液态氧和二氧化碳的使用、基础理论研究、矿山生产规模与管理、地下水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差距,提出看法。
关键词 地浸 采铀 问题 剖析
下载PDF
油页岩原位开采井筒结构设计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军 李云龙 +4 位作者 项忠华 王兆会 侯兵 黄昭 张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51-155,共5页
在油页岩原位开采过程中,需要300℃以上高温持续对地层加热数月甚至数年,造成井筒密封完整性失效。目前国内外关于油页岩原位开采的研究集中于加热方式的实验介绍,没有可参考的实钻井筒结构设计。依据吉林松南青一段油页岩的实际情况,... 在油页岩原位开采过程中,需要300℃以上高温持续对地层加热数月甚至数年,造成井筒密封完整性失效。目前国内外关于油页岩原位开采的研究集中于加热方式的实验介绍,没有可参考的实钻井筒结构设计。依据吉林松南青一段油页岩的实际情况,设计电加热、注热氮气加热两种不同开发方式下的井筒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加热体、套管、水泥环、围岩组合体密封完整性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600℃电加热方式进行开采时,热量传入地层迅速衰减,有效开发半径仅2.0m,难以适用于油页岩的开采;采用注热氮气加热开发时,有效开发半径仅5.0m,考虑后期压裂,热氮气可通过裂缝有效加热地层,适用于油页岩的开采;套管在加热段热应力可达1094MPa,需选用偏梯扣TP110H抗高温套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原位开采 井筒结构 耐高温套管 井筒完整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油页岩开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海柱 李根生 +4 位作者 刘欣 宋先知 郑永 刘铭盛 马跃 《中国基础科学》 2020年第5期1-8,共8页
我国油页岩资源储量丰富,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补充资源。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油页岩勘探开发历程,详细总结了地面干馏和原位开采两类典型的油页岩开发技术,并对各类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油页岩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我国油页岩资源储量丰富,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补充资源。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油页岩勘探开发历程,详细总结了地面干馏和原位开采两类典型的油页岩开发技术,并对各类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油页岩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认为原位开采技术将是油页岩规模化开发的主体技术,高效、绿色的原位开发技术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针对我国油页岩开发技术现状,从技术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油页岩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理论与技术,同时在产业层面予以财税支持,吸引市场资本投入,推动我国油页岩开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缓解我国油气供给的紧张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地面干馏 原位开采 干馏炉 油页岩裂解
原文传递
油页岩原位开采井钻井工艺设计与施工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强 郭威 +2 位作者 李强 孙友宏 赵帅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7年第7期9-14,共6页
为了研究油页岩的地下原位开采技术,设计施工了FK-1井。该井地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完钻井深500m,完钻层为嫩江组地层。该井设计施工中主要需克服大口径钻井的保直钻进、软塑性地层的裸眼钻进、水敏性地层中钻井液的应用、泥页岩层中... 为了研究油页岩的地下原位开采技术,设计施工了FK-1井。该井地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完钻井深500m,完钻层为嫩江组地层。该井设计施工中主要需克服大口径钻井的保直钻进、软塑性地层的裸眼钻进、水敏性地层中钻井液的应用、泥页岩层中发生钻头泥包现象及原位开采井的特殊成井、固井等问题。通过对钻井设备的优选,钻井液性能和井身结构的相应优化,钻头和钻具组合的选择等措施来解决钻井过程中的施工难题。设计结果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应用,施工效果良好,缩短了钻井时间,减少了钻井投入,解决了施工难题,为同类钻井的施工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工艺 钻井液 大口径钻井 水敏性地层 钻头泥包 油页岩 原位开采
下载PDF
Measurements of in situ stress and mining-induced stress in Beiminghe Iron Mine of China 被引量:8
13
作者 欧阳振华 李长洪 +1 位作者 徐万才 李昊洁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85-90,共6页
In order to obtain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in situ stress and mining-induced stress of Beiminghe Iron Mine, the stress relief method by overcoring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in situ stress, and the MC type bore-hole st... In order to obtain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in situ stress and mining-induced stress of Beiminghe Iron Mine, the stress relief method by overcoring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in situ stress, and the MC type bore-hole stress gauge wa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mining-induced stress. In the in situ stress measuring, the technique of improved hollow inclusion cells was adopted, which can realize complete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Based on the measuring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model of in situ stress was established and analyzed. The in situ stress measuring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is 1.75-2.45 times of vertical stress and almost 1.83 times of the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 in this mineral field. And the mining-induced stress measuring result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the magnitude of front abutment pressure the stress region can be separated into stress-relaxed area, stress- concentrated area and initial stress area. At the -50 m mining level of this mine, the range of stress-relaxed area is 0-3 m before mining face; the range of stress-concentrated area is 3-55 m before mining face, and the maximum mining-induced stress is 16.5-17.5 MPa, which is 15-20 m from the mining face. The coefficient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is 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stress mining-induced stress Beiminghe Iron Mine stress measurment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地浸矿山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建立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坤 王剑 +1 位作者 程文娟 张发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10期250-253,共4页
通过GIS的应用,建立地浸矿山所在区域的地理信息库,使区域内的地理单元由二维空间平面形式的模拟展示,转向三维空间立体形式真实模型的构建,将原来以现场踏勘、照片、地形图为依据,以经验为有限手段的前期研究,转变为以地理信息数据库... 通过GIS的应用,建立地浸矿山所在区域的地理信息库,使区域内的地理单元由二维空间平面形式的模拟展示,转向三维空间立体形式真实模型的构建,将原来以现场踏勘、照片、地形图为依据,以经验为有限手段的前期研究,转变为以地理信息数据库为依据,以动态立体的三维模型为研究手段,做到设计方案的可视、生动、准确、最优。通过钱家店铀矿床钱Ⅳ块地浸采铀工程的实际应用,构建了项目区域的三维空间场景,为矿山总体布置设计方案的计算和优化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矿山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 三维GIS
下载PDF
资源环境保护视角下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政策导向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邹国良 吴一丁 蔡嗣经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上有来自"稀土"案败诉的压力,国内则存在资源开采会造成资源环境损失与不开采则导致资源无法合理利用的矛盾.为降低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造成的资源环境损失和促进稀土产业持续... 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上有来自"稀土"案败诉的压力,国内则存在资源开采会造成资源环境损失与不开采则导致资源无法合理利用的矛盾.为降低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造成的资源环境损失和促进稀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离子型稀土生产工艺优缺点并借鉴国外矿产资源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功经验,提出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对现有国家及地方相关稀土资源开采政策不足的分析,提出离子型稀土资源生产工艺、资源开采"三率"指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等方面的政策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堆浸 原地浸矿 资源开采 政策导向
下载PDF
油页岩原位开采温度-时间-转化率判识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中良 王强 +1 位作者 郑伦举 张彩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399,共6页
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加热的最终温度、加热时间和最终油气转化率与原位开采的经济成本息息相关。利用Rock-Eval 6型岩石热解分析仪分别获取不同升温速率下的油页岩烃产率-转化率和烃产率-活化能之间的关系,以烃产率为桥梁,建立活化能与... 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加热的最终温度、加热时间和最终油气转化率与原位开采的经济成本息息相关。利用Rock-Eval 6型岩石热解分析仪分别获取不同升温速率下的油页岩烃产率-转化率和烃产率-活化能之间的关系,以烃产率为桥梁,建立活化能与转化率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依据化学动力学反应原理,将油页岩有机质(干酪根)演化生成油气的过程近似为具一级反应特征的热裂解反应,获取不同转化率条件下温度倒数(1/T)与时间对数(ln t)的关系式,建立油页岩原位转化温度-时间-转化率关系图。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为例,通过上述方法建立了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温度-时间-转化率关系图。由判识关系图可知:加热至350℃开采该区油页岩,转化率达90%需要98a;加热至200℃开采该区油页岩,在不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即使转化10%也需要147a。实际情况下,地下油页岩原位受热具有非均质性,加热开采能耗大,通过添加催化剂降低油页岩原位油气转化所需的温度、改善油气产物品质可能是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的一种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原位开采 转化率 页岩油 茂名盆地
下载PDF
不同边界条件对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的影响及启示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中良 郑伦举 赵中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31-441,共11页
借助于烃源岩生排烃模拟技术,开展了加热温度、加热速率、恒温时间、水质量分数等不同边界条件对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影响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升高转化温度、降低升温速率、延长恒温时间均有利于提高原位转化出油率和改善油品;流体压... 借助于烃源岩生排烃模拟技术,开展了加热温度、加热速率、恒温时间、水质量分数等不同边界条件对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影响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升高转化温度、降低升温速率、延长恒温时间均有利于提高原位转化出油率和改善油品;流体压力过度升高对油品稍有改善,但出油率有所降低,且过高的流体压力(如超过开采层上覆岩层压力)会对地面工程产生破坏影响;高温地层水可能作为催化剂、反应物和溶剂参加反应,促进非共价键的断裂,提高出油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干馏转化过程中加入额外的供氢物质或高温水中加入适量的水溶性催化剂提高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出油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不同边界条件 原位转化开采 模拟实验 页岩油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油页岩原位开采碳排放核算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博 王晓荣 +5 位作者 刘伯约 苑宏英 纪冬丽 何少林 宋阳 徐薇 《油气与新能源》 2024年第1期54-58,65,共6页
基于油页岩原位开采的生产实际,指出油页岩行业碳排放核算存在的问题,并将开采过程中钻井、压裂、加热、油气收集与处理、油气运输,以及废水、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置作为碳排放核算边界,确定碳排放源,构建碳排放核算模型,进一步确定排... 基于油页岩原位开采的生产实际,指出油页岩行业碳排放核算存在的问题,并将开采过程中钻井、压裂、加热、油气收集与处理、油气运输,以及废水、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置作为碳排放核算边界,确定碳排放源,构建碳排放核算模型,进一步确定排放因子。通过碳排放模型对某油页岩原位开采先导示范基地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加热环节的排放量占比最大,为29.44%;各环节中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最大。最后提出针对性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碳排放 生命周期 核算模型 原位开采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deep in situ fluidized coal mining 被引量:6
19
作者 Heping XIE Yang JU +3 位作者 Shihua REN Feng GAO Jianzhong LIU Yan ZHU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603-611,共9页
Mining industries worldwide have inevitably resorted to exploiting resources from the deep underground.However,traditional mining methods can cause various problems,e.g.,considerable mining difficulty,environmental de... Mining industries worldwide have inevitably resorted to exploiting resources from the deep underground.However,traditional mining methods can cause various problems,e.g.,considerable mining difficulty,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s,and frequent disastrous accidents.To exploit deep resources in the future,the concept of mining must be reconsidered and innovative new theories,methods,and technologies must be applied.To effectively acquire coal resources deeper than 2000 m,new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concepts about deep in situ fluidized mining are required.The limits of mining depth need to be broken to acquire deep-coal resources in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safe,and efficient manner.This is characterized by‘There are no coal on the ground and no men in the coal mine’.Firs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deep in situ fluidized coal mining.Then,it presents a new theoretical concept,including the theories of mining-induced rock mechanics,three-field visualization,multi-physics coupling for in situ transformation,and in situ mining,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It also presents key technological concepts,including those of intelligent,unmanned,and fluidized mining.Finally,this paper presents a strategic roadmap for deep in situ fluidized coal mining.In summary,this paper develops new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for accomplishing groundbreaking innovations in mining technologies of coal resources in the deep under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resource deep in situ fluidized mining theoretical system key technologies strategic roadmap
原文传递
采动应力路径下深部煤体扰动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依宝 周宏伟 +4 位作者 荣腾龙 王路军 钟江城 任伟光 陈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072-3079,共8页
为研究采动条件下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变化规律与扰动破坏特征,以平煤十二矿己15-3103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原位实验与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扰动强度判别指标,以煤体主应力为中间量,将采动应力与工作面前方煤... 为研究采动条件下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变化规律与扰动破坏特征,以平煤十二矿己15-3103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原位实验与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扰动强度判别指标,以煤体主应力为中间量,将采动应力与工作面前方煤体破坏特征联系起来,得到了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及采动应力路径下煤体变形特征。原位单轴实验表明工作面前方煤体采动应力不是单纯的增加,而是经历了原岩应力、缓慢上升、急剧升高、突然卸荷4个状态,而三维数值实验得出侧压力系数大小与扰动状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已有的应力路径,数值再现了单向、三向采动应力状态下煤样的变形规律和塑性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实验 采动应力 扰动系数 应力状态 变形破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