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八大以来党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新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丁丹丹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65-75,共1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民需要,直面民生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丰富执政的意识形态资源;不断开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聚合执政的民心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民需要,直面民生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丰富执政的意识形态资源;不断开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聚合执政的民心资源;持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需要,拓展执政的绩效资源;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效,优化执政的人才资源。这一系列政策举措,获得了人民群众新的认同和支持,积累了丰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为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十八大 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执政资源
下载PDF
论习近平“民生观”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和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娟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241-246,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之一。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着大量有关改善民生的论述,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方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强调改善民生,坚持了变化发展的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之一。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着大量有关改善民生的论述,这些论述从不同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方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强调改善民生,坚持了变化发展的观点,包含着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特征的深刻指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坚持发展了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改善民生 对立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下载PDF
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3
作者 王思敬 吴毅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8-22,共5页
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优良传统,是新形势下党执政理念的具体化和深化。研究和求解包括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行政效率、教育及就业问题等网络参数,建立一种保障和改善民生系统的政府绩... 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优良传统,是新形势下党执政理念的具体化和深化。研究和求解包括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行政效率、教育及就业问题等网络参数,建立一种保障和改善民生系统的政府绩效评价网络模型。对该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给出各个子节点的定量评定,建立一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绩效评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评价体系在浙江某地区的实际应用,得到该地区的群众满意度评价,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和改善民生 执政基础 绩效 评价体系
下载PDF
民生改善与乡村居住空间治理——以合村并居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吴业苗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8,M0006,共13页
当前乡村空间治理的情境比较复杂,地方政府、进城农民和居村农民对居住空间治理有不尽相同的需求。从城镇化看,乡村居住空间有合村并居的要求和趋势。从利益博弈看,合村并居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以合村并居为引擎推进乡村居住空间治理,迫... 当前乡村空间治理的情境比较复杂,地方政府、进城农民和居村农民对居住空间治理有不尽相同的需求。从城镇化看,乡村居住空间有合村并居的要求和趋势。从利益博弈看,合村并居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以合村并居为引擎推进乡村居住空间治理,迫使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集中居住而放弃农业生产,也不能借口"保护村庄",抵制合村并居,阻碍农民进城或到集中社区生活。乡村居住空间治理既要照顾部分村民进城、转变身份的需要,促进他们到城镇、集中社区居住;又要照顾居村农民的居住意愿,为坚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保留生存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空间治理 民生改善 合村并居 居村农民 进城农民
下载PDF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思想:理论逻辑与实践旨趣 被引量:7
5
作者 虞新胜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9,共11页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正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性、历史性和辩证性是其正义思想的三个特征。立足于现实,通过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不断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马克思公平正义思...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正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性、历史性和辩证性是其正义思想的三个特征。立足于现实,通过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不断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特质。其正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只有在现实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不断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注重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才能最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正义 社会主要矛盾 发展生产力 改善民生 获得感
下载PDF
生命历程理论视野下我国社会政策的创新发展——围绕民生建设“七有”目标的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迎生 刘庆帅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71,共11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民生建设"七有"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民生建设与人的生命历程关系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也与...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民生建设"七有"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民生建设与人的生命历程关系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也与我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一脉相承,并借鉴了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建设的经验启示。以生命历程理论观照新中国社会政策发展演变的历程,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建设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进社会政策创新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历程理论 新时代 社会政策 创新发展 民生建设
原文传递
新一轮机构改革对改善民生顶层设计的要义解读
7
作者 胡雯 陆杰华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73,共6页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重点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卫生与健康事业、老龄化工作、三农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关键领域回应了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做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战略性的重...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重点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卫生与健康事业、老龄化工作、三农问题、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关键领域回应了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做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调整。新一轮机构改革带来了民生改善的新契机,但要充分释放新政利好还需要在依法有序落实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渐进式实现机构深度融合,职能优化进一步高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改革 民生红利 政策框架
下载PDF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8
作者 郭德辉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5-7,共3页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解决民生问题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真正实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 改善民生 社会和谐
下载PDF
中国民生改善机制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其后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天喜 马玲玲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74-78,共5页
要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实质和特征,不仅要研究各种具体的民生问题,更要研究社会的民生改善机制的问题。而当前中国民生改善机制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民生改善机制滞后于经济发展机制。而民生改善机制的滞后,则导致了民生改善的... 要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实质和特征,不仅要研究各种具体的民生问题,更要研究社会的民生改善机制的问题。而当前中国民生改善机制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民生改善机制滞后于经济发展机制。而民生改善机制的滞后,则导致了民生改善的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的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改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改善机制 滞后 经济发展
下载PDF
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皖北乡村民生治理效率评价及优化
10
作者 罗牧晨 吴玲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55-65,共11页
民生治理效率作为民生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其的评价及优化至关重要。为了更加准确、科学地评价和优化皖北乡村民生治理效率,在乡村基层群众获得感视角下,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导向,本研究设计了包含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 民生治理效率作为民生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其的评价及优化至关重要。为了更加准确、科学地评价和优化皖北乡村民生治理效率,在乡村基层群众获得感视角下,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导向,本研究设计了包含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3个方面的问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省16个城市的1407位乡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指标降维,构建了民生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DEA数据包络模型以及熵权法获得皖北各个城市乡村的民生治理效率的评价结果。整体来看皖北民生治理效率较好,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运用Tobit回归模型探究乡村民生效率的影响因素,从因地制宜、乡镇合并、多元共治、乡村人口市民化4个方面提出了创新优化建议。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乡村民生治理效率评价及优化流程方法,以期对皖北乡村建设和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 乡村振兴 皖北乡村 民生治理效率 评价及优化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11
作者 刘国钰 罗嘉怡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7-12,共6页
习近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以及时代基础。在理论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均为该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鉴。在实... 习近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以及时代基础。在理论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均为该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鉴。在实践之维,习近平在其知青岁月及从政期间的民生实践为该论述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在时代之维,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思考、后疫情时代保基本民生的必然要求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时代选择为该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 形成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